试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 经济 社会 发展;统领;又好又快

[论文摘要]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 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现代 农业 、推进 工业 化、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 社会主义 新 农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理念、 发展战略 和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体系。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目前,我国县域主体是农村,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不适应 市场 需求;小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不能直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割裂,整体效益低,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指导下,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整合 财政 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地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以产加销一体化为表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解决初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链接问题,并将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联为一体,使相关环节运作内部化,以农业一体化组织和服务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户的商品生产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之路,形成规模经济,整体进人社会化大市场;依靠农业一体化经营系统,实现加工增值,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依靠一体化经营系统将部分外部经济变成内部经济,发挥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构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放活农村生产要素,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确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给予一定时期减免税费优惠和财政扶持,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在农村的 公共 服务作用。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摆在县(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历史 任务,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 环境 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着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县域工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壮大自主创新主体。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原始创新型企业群体。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 投资 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 税收 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 税收政策 ,调动企业增加 人力 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当前县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行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新建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 交通 运输 条件,合理布局;按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节约能源,生态环保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投资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信息市场发展,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 行政 手段,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强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价格机制调控资源供求关系,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规划 人口 资源环境与发展。根据各县(市、区)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等特点,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交易 成本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内需和就业的迫切需要。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应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要把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从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的水平和利润,更多地体现在 人力资源 开发、研发和 营销 等服务领域。针对当前县(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要着力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 金融 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 会计 、 律师 、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要加以规范,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 保险 、电信等服务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 教育 、 文化 卫生等服务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机制。

四、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 人口 转移

小城镇对 农业 和 农村 经济 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农村人口转移。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 环境 容量、 地质 构造等自然承载力,要与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 公共 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要突出特色、稳步推进,以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以坚持强化中心镇、淡化一般建制镇的发展观念,和以努力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重要思路,建立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是一个县的 政治 、经济中心,基础相对较好应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竞争力的核心,选择有区位优势、 交通 优势、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中心镇3~5个优先发展。要搞好城镇功能定位,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 工业 型、贸易型、 旅游 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要以业兴镇。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和各类农产品 市场 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镇。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县,应把旅游、观光业作为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开发相关服务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应把矿产品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保护好环境生态的前提下,力争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在大中城市周边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可发展为大中城市服务配套的产业及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加入现代化产业循环,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转移的产业,利用县域 人力 资源 、土地资源优势,壮大县域城市经济;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按照“谁 投资 、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要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 管理 体制 改革,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判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三农”问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的内部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因此,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也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主体是农业经济及其副业,因此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产业的角度跨村、跨县、跨省、甚至跨国拓展视野,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延长形成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生态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人为破坏。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农牧交错区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减轻农牧交错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以“人退”实现“沙退”;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治新的破坏。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持的关系,规范涉水行为,以水定发,从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充分论证。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积极开展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改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的用途;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合理使用农 药 、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靠农民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加强农村 教育 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有 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要着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 财政 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要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村水、路、电等建设。要本着多予不取放活,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把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把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要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推荐阅读: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浅谈完善企业存货论文

  盲目抵制进口商品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影响分析

  如何深入垄断性行业的改革

  浅谈清代前期对缅贸易政策论文

  浅论家庭人口变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试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试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