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型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探究
论文关键词:平均利润; 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处于 经济 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从马克思的利润学说出发,分析了中国目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认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发挥“利润”这一 市场 机制的作用,促进要素市场自由流通,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马克思利润学说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马克思利润学说的主要内涵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提出了“利润学说”这一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资本作为一种“ 社会 权力”所要求“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规律(即平均利润学说);同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就必然会表现出利润率下降和利润总量增加这两种带有规律性的趋势。
在市场经济中,各个部门由于其投入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这时,资本由于追逐利润的本性,便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使得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的售价就不按价值,而是按生产价格(生产 成本 +平均利润)出售了,这样会保证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在收回生产成本后,获得等量的平均利润。
此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积累不断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改善和进步,尽管劳动生产率会相应地上升,利润总量会增加,但利润率的总趋势是趋向下降。同时,不仅不同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利润率水平不同,而且同一产业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利润率水平也不同。
(二)这一理论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启示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平均利润率的作用,资本将在各个产业之间不断流动,最终使得利润率趋于一致。各产业(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同产业部门在不同利润率信号的引导下?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而促使这一过程逐步实现的主要手段就是资本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这便要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因此,我们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要消除或减弱各种不利于竞争和资源流动的因素,创造有利于市场调节的 环境 。
由于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紧密相关的。这将促使资本的集聚,要求我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发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但劳动力的过剩会使得工资被压低,从而会促进一些以利用过剩劳动力为基础的,依靠劳动力低廉占优势的新部门建立。在这些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而且工资低于平均水平?从而使得这些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都非常高?进而阻止利润率的下降。这也表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中应该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 工业 ,从而解决农村剩余 人口 过多的问题。
二、我国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农村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不协调
在农村“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并不相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 投资 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农村三次产业中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升,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多,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的表现。但与合理的“倒金字塔结构”相比,即第一产业占的比重最小,第二次之,第三产业占的比重最大,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表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
(二)农村三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仅三次产业间比例结构不协调,而且三次产业内部也不协调。
从第一产业 农业 来看,当前农业中基本作物的种植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而相关的养殖、经济型作物的种植占的比重却较小,形不成规模。而在农业产业中,基本作物的种植是处于产业的最底端,附加值较低,这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农民的增收。
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如第二产业建设中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主要依靠粗放式经营方式等;在第三产业中,农村相关的消费、服务等配套措施不健全等,这影响了我国农村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也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推荐阅读:
基于转型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探究.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