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论文关键词:安徽崛起 经济 发展新思路 东向发展
论文摘要: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东向发展是其现实选择。要牢固树立主体和主动意识,形成成功的开放区域,着力培育区域创新体制和机制。把东向战略的实施重心放在保持和争取资源、开发和开拓 市场 上。同时要创新发展思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 工业 化道路;创新发展重点,走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内在动力;创新发展 环境 ,营造创业氛围。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腹地,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 文化 底蕴十分深厚,具备了优良的经济 社会 发展的资源条件。但目前安徽经济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比较落后,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思路。
一、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现实选择
1.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格局看,安徽的经济走向应该是东向。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初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发展格局。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 人口 ,创造了全国1/5的GDP、1/4的 财政 收入。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 中国经济 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推行东向 发展战略 ,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经济关系看,安徽的发展必须是东向。虽然从 行政 区划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划上来说,安徽又处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中马鞍山等还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而且这种经济区划是 历史 自然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然密不可分。因此,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活跃,外向梯度转移呈加速之势。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具有无缝对接的区位、 交通 、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优势。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 材料 、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将使安徽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从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属“吴头楚尾”,江淮之间的 语言 也属“吴语”体系;30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进入现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识人、选人渠道,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确保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形成正确的干事用人导向。干而优则仕,有为才有位,以发展论英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营造人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难进也难出的问题,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同时要为广大干部创造干事的大舞台,调动好、保护好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为干部迅速成长创造良好的 政治 环境 ,激发他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工作激情。
创新项目投入机制。要树立强烈的发展理念,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树立抢抓项目就是抢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好的项目争取国家 投资 ,吸引外商投资,引导民间投资,依托项目促开发、促开放,促进 经济 社会 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一是牢固树立项目意识。树立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项目发展意识,在项目建设上敢想敢争;要注重项目储备及可行性研究,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动态开放的优质项目库。二是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工作机制。要强化责任,将项目工作绩效纳入各级领导目标 管理 责任制,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程序进度、质量要求,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任务,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实施机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 合同 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工程 审计 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时限和质量标准,纠正“重争取、轻管理"现象。
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 干部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公平公正的干部评价体系、工作考核制度。一要坚持用富民成效衡量 检验 发展的成果。二要坚持用质量指标衡量发展的成果。在注重经济指标、发展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质量指标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反对单纯追求“高指标”、“高增长”的片面做法。三要坚持用最终实绩衡量发展的成果。发展过程中困难是必然现象,但是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加以克服解决,要将在复杂环境中驾驭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
4.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创业是发展之基,是富省安民之本。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营造环境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实践证明,无论是东部经济发达的浙江,还是中部发展迅速的江西,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安徽的跨越式发展也同样需要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
营造全民创业的舆论环境。安徽讲全民创业是比较早的,政策也是完备的,但是没有取得好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此,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省掀起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全民创业热潮,营造亲商、重商、崇商、富商的社会环境,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各类 市场 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风气。
营造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要放宽政策,搞好服务。制定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牵引,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创业的功能,组织和指定相关部门和机构搞好群众创业的全程服务。同时要营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对各类创业主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营造全民创业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把信用安徽建设作为塑造整个安徽经济社会形象的一个重大举措来抓。一是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创新政务体制改革。二是树立“质量兴省"的信用观念。三是坚持创建并举,以创建“经济户口"、“ 金融 安全区"、“诚信纳税区"等为重点,打造企业信用。
营造全民创业的法制环境。要坚持依法 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既要严肃查处各种违法犯罪,依法打击犯罪分子,又要旗帜鲜明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为和谐创业创造宽松环境。要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按照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加强执法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建立健全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畅 通信 访、举报、投诉渠道,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并着力解决他们反映的合理问题。
推荐阅读:
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