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论文关键词:县域 经济 ; 发展战略 ; 工业 化;民营经济;城镇化

论文摘要:县域经济就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针对陕西省的县域经济的现状,提出以特色 农业 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战略,以期能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 行政 区划为 地理 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 市场 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主要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 管理 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可见县这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 农村 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县域发展在“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下,已经形成了“东部y,北一中部—西部”的格局。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与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重庆、河南、湖北接壤。自然地理特征把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县级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已经成为整个陕西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一、以特色农业为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要将发展特色农业放在重要位置,这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需要又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陕西省乃至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色农业特别是经济农业的发展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1.确定重点产业和产品。由于各县之间经济发展基础、优势资源条件不同,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从县情、乡情、村情特点出发,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协会式服务,转变运作模式,依托项目抓发展,按照“政府引大引强、农民靠大靠强、结构调优调强”的运作思路,用大项目带动大产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培育特色农业的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并不仅仅只是生产单一产品的单一产业,成功的集群包括位于同一地点的许多关联产业、供应商和机构。各个县市要以自身有特色的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为基础,使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产生。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二、以工业化为导向

县级 财政 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县域内工业企业,尤其是支柱性企业。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人工业部门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按费孝通教授20世纪80年代 总结 “苏南模式”时的提法叫“无工不富”。根据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仍然是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1.调整好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好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 运输 业,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

2.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的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合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经营规模和经验指标上达到一定规模,并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企业,是县域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三、以民营 经济 为主体

县域经济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民营化之路,使企业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陕西省与全国省际之间的情况不同的是,越不发达的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手,理清思路,明确定位,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经济来抓。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活动和组织干部、企业主到浙江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和“义乌经验”,彻底地统一思想认识。

2.扩大招商引资。各个县市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 工业 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拉动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树立“干部抓项目,群众跑 市场 ”的工作理念,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为陕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以城镇化为支撑

城镇化有利于 农村 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50%,到2050年,全国累计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5.5亿。陕西省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1城镇化建设必须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不仅有利于工业本身利用要素聚集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业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

2.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陕西省是著名的 旅游 大省,各个县域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县级 行政 部门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到非 农业 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相关数据表明,经济创新力对陕西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影响较小,说明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至今仍然是主要依靠资源而不是创新来推动。因此,制度创新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政府是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县级政府作为一级行政单元,是诱致性制度创新与中央强制性制度创新相转化的中介。县级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1明确产权制度。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存在,要保持经济组织的效率,必须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陕西省县域现存的产权制度安排要“保持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存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使县域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大,尤其是个体、私营比重要大。

2.创新投 融资 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对内开放”,放松民间资本在 投资 领域的限制;重组与发展县域 金融 体系,缓解间接融资瓶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业发展 银行 职能,应把其基本职能调整定位为支持农业、农村开发和发展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推广商业票据等融资品种,纵深拓展融资渠道。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陕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区域 文化 相对落后、县域创新能力弱、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导致的。针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目前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 发展战略 ,以期促进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推荐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1)论文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

  我国钢铁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1)论文

  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理性思维

  中国

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