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
素材关键词
跟风与独创、诗和远方、文化涵养、
文化创新、精神传承、
非物质文化、文化自信与担当
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篇一
白鹿原民俗村被拆,如何打捞流失的民俗文化
据报道,3月12日,投资3.5亿元的陕西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正式启动拆除工作。从开业时单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2万人次,到后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再到停业整改半年后最终拆除,中间还不到4年时间。
互联网上有不少文章总结“失败的小镇”。其中,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四川成都龙潭水乡等多个当地曾经寄予厚望的民俗文化村被屡次提及。如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这份失败者榜单增添了新的名字。从这个角度看,某些民俗文化村从刚开始的轰轰烈烈到后来急速衰败并非偶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内在原因。
与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浙江嘉兴乌镇等国内常年热门的古镇不同,一些打着民俗文化村旗号运营的特色景区以新建为主,没有具有年代感的建筑,更缺乏历史文化的积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虽然建在白鹿原地区,但其主要建筑均经过人工新建或改造。何况,陈忠实的《白鹿原》本来就是依托于白鹿原为背景的虚构小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白鹿村”。先天不足,意味着新建的民俗文化村必须在后天项目开发上下功夫。
怎奈,除了新建一批仿古建筑,民俗文化村的一大通病就是项目开发缺乏创新。许多民俗文化村吸引客流的办法就是所谓传统小吃,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不例外,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条仿古小吃街。但这样的仿古小吃街,并非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仅有,且毫无新意。同时,随着市场的健全,这些小吃平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而且消费者很容易找到价廉物美的小吃店,何必要专门跋涉到地理位置偏远的民俗村品尝呢?民俗文化村不是不可以发展小吃,但小吃只能是服务游客的配套设施,当不成主业。
客观地说,当代游客是存在了解民俗、感受传统的需求的。特色小镇的建设打造把传统民俗与消费者的现代生活习惯对接起来,才是关键。面对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流失的民俗文化,消费者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发展体验式的民俗文化项目,才能更大程度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比如,与其让游客品尝随处可见的小吃,不如开设工作坊项目,让有兴趣的游客亲手制作小吃。传统生活方式在民俗文化村“复活”,使民俗文化旅游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让游客“梦回”传统和历史。
国内外许多成熟的民俗小镇,不仅注意保留传统的生活之美,也注意现代创新。以堪称国内小镇运营范本的乌镇而言,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已成为其扩大对外影响的两大品牌项目;位于北方的山西平遥,也把国际摄影大展作为年度盛事。在千年古镇的肌理中添加现代艺术元素,顺应了文化传播的宗旨,让游客感受到古镇的张力。很多失败的民俗村之所以难以吸引“回头客”,就在于其运营项目的一成不变,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亮点。
随着各地民俗小镇争相建设,同质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业内人士在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失败原因时认为,周边同质化、同类型的村子太多,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离主要客流来源地西安最远。尽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有着“白鹿原”这副好牌,但如果无法与同类项目作出区分,就无法实现其建设的初衷。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瑰丽的宝藏,传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对延续古典之美、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民俗文化村,以恢复文化实体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本身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找到传统民俗的精髓,让游客更加主动积极地接近民俗文化,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建设,更需要内在的精神传承和创意发掘。如此,民俗小镇才能让民俗精神深入人心,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思维相互交融、彼此促成。
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篇二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被拆文化小镇不能荒芜特色
依托于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积淀,以及文学作品和影视IP带来的社会效应,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于2016年开放,自我定位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然而,良好经营局面没维持多久,白鹿原民俗村就门可罗雀,并于近期被实施拆除。
文化小镇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元素融合起来,意欲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弥补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统流失的遗憾。历史、民俗、文化等要素是此类项目的基本要素,其使命也在于教化文化自觉及弘扬民族精神。
现实中,清一色仿古建筑,间或点缀几处修整过的文化古迹,拼合起大多数历史、民俗类小镇的物质性“特色”。当人们踏入此类“特色景区”,就开启了“欣赏风景+拍照留念+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旅游模式。因为复制同类竞品痕迹明显,导致“千镇一面”,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被“置入”民俗村里的,是真民俗还是“伪民俗”?古旧的生活器具,因为器具的主人不再在此处真正生活,便仅仅是精致的摆设;一些商铺展示非物质性的物品生产流程,多是商家为销售产品进行的广告宣传;传统的礼俗仪式也因为脱离原生环境而成为单纯的表演。这些民俗为特色的小镇在形式上糅合了人工与自然景观,内容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的指针在“景区”“商业区”和“真文化遗产”的范畴间摇摆。
当我们回忆起文化特色小镇的旅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除去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饮食、风光,占据我们心头那块柔软位置的,必定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人情。只有它们才能唤起每个人心中不绝如缕的乡愁。
对于主打“民俗牌”,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逐渐偏离经济价值和民俗价值平衡点的特色小镇,需要由商业化重返“民俗化”,使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保存地域民众的集体记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
看得见的建筑、器具,给予特色小镇物质基础和审美基础。而流淌在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实实在在经历的时间和生存的规则、范式,是具有区域独特性的文化资本,是属于这个聚落人群和阶层的集体记忆。这些才是能让本地人区别于“他者”的关键特征。
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离不开本土居民的参与和生活。让本地人、“原住民”成为特色小镇真正的主人,从而维护特色文化空间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价值。“本地人”传播着相对原生性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他们因土生土长而具有强大的族群凝聚力;更有能力在城镇化进程高速的今天,引导外地务工的年轻人在返乡时延续生活习俗和生命仪式,基于旧有文化系统之上重建起“新的传统”;同时为本土文化吸纳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反观诸多特色小镇遣走本地居民、招募外来经营者的做法,实际上赶走了本真的生活传统,而植入新的居住者和生活方式,无意中重塑了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天造的山水风光,地设的人文传统,加之大势所趋的商业环境,必能孕育出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我们需要赋予的是精雕细琢之匠心巧技,莫让“特色小镇”荒芜了特色。
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篇三
投资3.5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要拆除,人造景点能走多远
3月7日,有网友爆料,西安蓝田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项目将实施拆除,并配发了拆除公告。该公告的发布单位为“西安蓝城理想小镇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落款日期为2020年3月7日。3月8日,记者在蓝田县人民政府网站未检索到该项目的拆除信息。
3月8日下午2时许,旅游商报记者赶到白鹿原民俗村求证此事。在园区确实发现不少关于拆迁的公告,虽然园区工作人员三缄其口,但在此打工的人们却确认了拆迁一事。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滨河西路,总占地1200亩,投资额3.5亿元。民俗文化村依白鹿原地势而建,南望秦岭、东临灞河,为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西蓝高速、312国道、关中环线、沪陕高速贯通全境,交通便利。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由四大板块组成: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区、万乐山主题商业区、白鹿原欢乐农场区、养心谷度假酒店区。
村内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森林公园形态,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通过仿古建筑、美食特产、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完美呈现原滋原味的关中文化,是集生态旅游开发、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2019年8月9日,陕西蓝田县人民政府通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即日起暂时关闭,升级改造。
曾几何时,陕西的乡村旅游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民俗村模式盛极一时,高峰时期,光在陕西省,拒不完全统计,就有上百家同类型的民俗村开业或者开工,甚至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典范。
然而,好景不长,千篇一律的人工建筑和陕西美食,没有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和特点,使得众多曾经红火一时的民俗村开始衰败。白鹿原民俗村目前属于闭园状态,但仍有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整个园区依地势而建,南高北低,约有二百余亩占地。大体分三个大的区域,北部一座跨越山谷的玻璃观光大桥、游乐场,以及二十余亩正在平整的土地。中部依山势而走,有内部道路可供车辆同行,东西走向共五条巷道,两边(共十余排)均是门面房,青瓦泥墙,房檐腾空,极具仿古的味道。类似的门面约有三四百间,一层的两层三层的,不一而足。南部三个山头,分别建有庄园楼阁。
根据园区的布局目测,这里不售票,但有收费项目。数百家门店,以特色餐饮占据绝大多数,此外也有拉升品格的咖啡店,茶楼,花苑,文化馆。除此之外,这里沿袭了大众民宿庄园的朴素的文化印记:石碾子,栓马桩,饮马槽。
由于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所以园区拆除的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附近村子一位大爷给出了最质朴的回答:么人么!
西安产业观察人士王建红分析,按理说西安市区到白鹿原交通方便,再加上“白鹿原”三个字的知名度,该景区应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现实情况却是“关门拆除”,主要原因是目前西安周边的民俗村、旅游古镇等数量太多,短期来说市民需求有限,这类景点供过于求。
据介绍,目前将计划对民俗村这片地方重新规划。初步计划在短时间对商铺进行停业拆除,但一些老的民俗内容仍会保留,同时会增加精品民俗酒店、老年人医疗养生等新内容。
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篇四
热门景区3为何总是它们?
近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百度等行业机构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全国热门景区10主要集中在北京、江浙沪及成渝地区,北京故宫、杭州西湖、上海外滩位列前三位。另外还有北京天安门、上海迪士尼、嘉兴乌镇风景区、黄山风景区、成都宽窄巷子、重庆洪崖洞、北京天坛等景区人流量较大。
根据报告所预测,这个国庆假期最火的还是故宫、西湖、外滩等传统文化景点。而现实情况也证实了这一预测:西湖断桥游客扎堆,“放眼四望,除了人还是人”;长城则人多得“连手机都没信号了”;而在外滩,10月1日当天的人流量便将近20万。
景区是游客短时间内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近年来,部分新打造的景区缺乏文化内涵与积淀,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使得规划不到位,没有形成文化竞争力。文化内涵上的缺位导致不少热门景区被摘牌、被警告。游览一圈后,索然无味的体验让游客兴趣大减。
对于景区来说,文化的因素应当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让旅游成为一种可玩、可吃、可住、可带走的体验。在故宫,比起大同小异的土特产外,“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亦甚想你”等独具特色的周边文创产品赚足了游客的目光。游客来这里,不仅能够看得到历史,更能够“带”得走文化。
而在西湖和外滩,无门票不收费的景区充满着文化味儿:西湖上,断桥、苏堤、雷峰塔相映成辉;外滩边,传统与现代分列黄浦江两岸。
这些传统的景点为何经久不衰,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除了吸引人的风景外,文化的因素成为内在原因。文化是持久的生产力,这既来自于人们天然的文化亲近感和认同感,也是一个文化大国所具有的底蕴。正因为如此,游客的打卡照才更有文化味儿。
当然,虽然文化积淀本身是财富,但缺乏长远的眼光,难免会出现“坐吃山空”的局面。不少景区守着历史文化,却没能利用好这份资源。景区的长久运营需要盘活、扩展文化的张力,实现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效益,同时也让旅游项目能够保持旺盛的活力。
时代在发展,游客的需求也在变,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审美要求。景区也应该顺势而变,有更大的作为。在这方面,这些传统的景点是个很好的参考。
旅行的意义,不仅要有“远方”,也不应缺少了文化的“诗意”。
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篇五
诗和远方要多花些心思去抵达
最近有媒体关注到“白鹿原”文旅产业的尴尬现状。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滚烫的资本涌入这个仅2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至少六个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拔地而起。然而,这些民俗村除了陕西小吃,几乎没有卖点。连排成片的仿古建筑群因为太相似,如今只剩了荒草丛生。在激烈的竞争之后,这些项目有的只能勉强维持,有的则已关门大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消费升级和政策红利引领下的文旅产业,正在成为“市场需求的宠儿、经济发展的骄子、资本追逐的对象”。然而,一些地方文旅产业的“滑铁卢”也告诉我们,文旅产业虽然是一片蓝海,但蓝海里也出现一窝蜂涌入现象。有的项目既无质量也无创意,既不关心文化也不热爱旅游,一心想着把“风口”变现,结果就发现今天的游客不那么好忽悠了。
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大投入的文旅项目,有时候甚至不如老乡自娱自乐的景区活得久。那些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看起来土俗,却能找到适配的目标受众,关键就在于结合当地文化习俗,成功挖掘出了富有特色的东西。这也提醒人们,在不惜重金投入文旅项目的时候,首先要深究,这个文化项目的“魂”是什么?如专家所言,一个文化项目的核心,绝不仅是地理的象征,“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和灵魂,其中的文化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强大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意味着受众更高的体验期待,如果从业者不能认真地去打造历史文化特色,只是急功近利地追热点,必然会掉进同质化的陷阱。
当然,文旅产业的优劣,不能一概以赢利与否来做判断。以中国游客数量之多,一个项目短期赚钱总有门路。比如在临潼,游客稍不留神就能被骗去假兵马俑景点,与双眼皮兵马俑合照。这样的山寨兵马俑,临潼有关部门曾一夜之间销毁40多个。若想文旅品牌不被冒牌货亵渎,首先当然是加强监管,但也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低水平仿制为何如此吃香?那是因为对真景点的需求出现了井喷,谁都想来看看举世瞩目的兵马俑。我们真该多花些心思,才能回报这种可贵的“注意力资源”。
这些年,我国居民消费已经步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文化旅游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普通消费者对文旅“供给侧”改革的热切呼唤,也时常可闻。我们的旅游产品供给,远远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比如,各地都上马高度相似的“老街”,从这个古城到那个古城,从名山脚下到高原之上,总能买到一样的商品,听到同样的民谣,品尝到相似的小吃,甚至到了晚上,大多会上演大型实景演出,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为何?还是因为不珍惜群众旺盛的旅游需求,宁可懒惰地搞搞“一锤子买卖”。
人们去一些文化景点,往往是被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这当然蕴藏着商机,却不应被滥用。在对待文化旅游的问题上,最需提防的是心急。很多长盛不衰、风靡世界的文化旅游项目,背后往往有对文化品牌的敬畏,同时还有对服务细节的追求。有心人将文化和旅游比作“诗和远方”,要真正到达那么诗意的境界,我们还需要日复一日的深耕,才能对得起见识和品位不断提升的消费者。
推荐阅读:
2020高考作文“非物质文化”素材.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