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通用(4篇)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通用一
1、知识目标:理解本文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能力目标: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继续按照文言文的教法进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模式下学习课文,继而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1、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2、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3、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4、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全班齐读。
(5)、.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1、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为东蒙主),不可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当伐 。
3、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4、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明确: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7、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8、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9、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10、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1、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12、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13、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1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15、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努力。
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为东蒙主),不可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当伐 。
s("content_relate");【《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季氏将伐颛臾考点讲解
2.20_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季氏将伐颛臾考点讲解
3.教学设计四季
4.四季教学设计
5.《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
6.关于《四季》教学设计(通用5篇)
7.一年级语文《四季》教学设计范文
8.《荷花》的教学设计
9.《关雎》的教学设计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通用二
安徒生童话选阅读题及阅读答案推荐度:说明文阅读及答案推荐度:我是小偷的阅读答案推荐度:寒冷的味道阅读及答案推荐度:雨的阅读理解答案推荐度:相关推荐智伯伐赵阅读答案
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生年不详,卒子晋哀公四年(前453年)。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智伯伐赵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责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与之期 期:约定日期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4分)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3分)
(3)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3分)
:
8.a (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9.c(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10. b(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 为了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
11.(4分)
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即将倾覆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存,安,贵各1分,句意1分)
⑵(3分)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同情,其各1分,句意1分)
⑶(3分)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绩,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更让人尊崇。(虽,隆各1分,句意1分)
:
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s("content_relate");【智伯伐赵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12-26
《鹿亦有智》阅读答案03-30
《秦巨伯》阅读答案03-25
赵普的阅读答案07-31
《赵普传》阅读答案12-13
《宋史·赵普传》阅读答案03-30
老舍《赵子曰》阅读及答案11-01
满江红赵鼎阅读答案10-27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阅读答案11-20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3篇04-08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通用三
【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叹号确实符合孔子的心理。
生:我用“义正辞严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对学生的指责也是很严厉的,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的理由也是无可争辩、大义凛然的。
师:大家最赞赏哪种添加?
生:(齐声)同意“义正辞严地”。
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与两个学生谈话一开始就展开了矛盾冲突。
【第二回合】
生:我在第三个“曰”前加“颇感委屈地”。因为主张伐颛臾的主谋是季氏,孔子不指责他,却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所以,我想,这两个学生心里感受到委屈,他们为自己辩解也是理所当然的。
生:我在第三个“曰”字前加“口是心非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师:何以见得?)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
师;说得好。还有不同的添加吗?
生:我加“不负责任地”。他们在强权面前不敢说“不”字,在舆论面前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把责任全推给了季氏,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缺乏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很自私的。
生:我用“言不由衷地”。(师:与“口是心非地”一样?)(生略一思考:是。)
生:我用“遮遮掩掩地”。他们想掩饰自己的过失,结果是欲盖弥彰,所以孔子接着毫不客气给他们指出来。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这些词语中,大家喜欢哪一个?
(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口是心非”)
生:我为第四个“曰”加“晓以大义地”。孔子以一个引用和两个比喻论证方法来讲道理,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我用“掷地有声地”。孔子的话,言之凿凿,令两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我用“语重心长地”。孔子对学生的表现是不满的,孔子对他们的批评还是以理服人,这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用比喻和引用的方法,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形象。
师:(插话)比喻句中,“虎兕”“龟玉”各指什么?
生:“虎兕”指季氏,“龟玉”指颛臾。
生:我用“义愤填膺地”。孔子没想到自己的学生说话这样不负责任,我感到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是很严厉的。
生:我用“大义凛然地”。孔子坚持原则,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
(经讨论,学生大多认为“大义凛然”较好)
生:(补充)我还有一个词语,我用“不依不饶地”。对冉有、季路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是十分不满的,孔子坚持原则,对他们的批评指责也是十分严厉的,这又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很多学生点头认同)
【第三回合】
生:第五个“曰”字前,我用“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生:我用“无中生有地”。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生:我用“固执己见地”。我觉得,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生: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师:那最后一个“曰”呢?
生:我用“一针见血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学生对于这一回合中添加的各类词语看法不一,争论激烈。教师要求学生暂停争论,课后通过小作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最后一个环节。
【总结】
师:三个回合分析完了,请大家对全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最深的一点做一小结。
生:谈话是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而引起,内容是围绕着孔子的仁政主张而展开的。
生:人物对话的矛盾冲突推动了谈话情节的发展,起伏有致。
生: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物性格,人物刻画个性突出,栩栩如生。
生: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情节生动。
……
师:今天的课上得很好,同学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发言也很精彩。(下课)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通用四《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推荐度:犯了错给女朋友道歉的句子推荐度:寒窑赋翻译白话文推荐度:英语自我介绍带翻译推荐度:英语绕口令带翻译推荐度:相关推荐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翻译
《司马错论伐蜀》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以下是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两汉:刘向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①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②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③下兵: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④轘(huan,二声)辕、缑(gou,四声)氏:当时的两个军事要地。
⑤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⑥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有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当时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苴与巴国交好,而巴与蜀为敌国。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⑧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s("content_relate");【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晁错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12-27
司马季主论卜的文言文09-18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01-05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1
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何以伐为翻译10-11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03-16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蜀鄙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推荐阅读: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通用(4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