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的故事范文八篇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思德的故事范文八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张思德的故事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
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第2篇: 张思德的故事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红军,在战火与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又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都干劲儿十足,工作成绩也异常出色。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因班干部需精简下派,所以领导决定将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面对职务上的调整,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说道:“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央领导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4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来到距离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副队长。夏末秋初,张思德带领突击队员进入安塞县林区烧制木炭,准备过冬。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树起模范标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受雨水影响,炭窑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小白得救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发表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第3篇: 张思德的故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
第4篇: 张思德的故事
时间似流水般的逝去,我已入党10年,参加工作10年,从警8年,回顾我入党前后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追寻时间的痕迹,我来讲述一下我入党的故事吧!
从我出生到上小学前,我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在哼着小曲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心闪闪》、《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但当时不懂歌词意义只是跟着哼唱。外公经常讲“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日军侵略我国的丑恶罪行,还有外公的二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上前线和日寇作战”。他还给我讲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故事,这无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热爱共产党的种子。每当我听完后,我就深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0_年我考上了四川警察学院,在大一期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_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汶川大地震,那一刻通讯全部中断,我茫然不知所措的和室友待在足球场,一直到下午4点多,通讯慢慢恢复。我看到家在重灾区同学无法与家人联系蹲在地上无助的哭泣,通过新闻看到灾区的惨状,在那一刻,我才如梦初醒,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无助。下午5点学院召集全体师生大会,院长通报地震受灾的情况,并且要在全院师生中征集青年党员,成立四川警察学院抗震救灾党员先遣队。党员、抗震救灾这两个词立即萦绕在我的耳畔,在这一刻我认识到,只有党员才能有资格加入抗震救灾先遣队,只有党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随之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之后我就更加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在大一下学期就通过当时招警考试体能测试的所有科目,并有幸成为四川警察学院第五批灾区重建警务援助队的一员,第一次踏上重灾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土地,由此我也和绵阳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地震过去了好几个月,但是地震后的断壁残垣依然看着触目惊心,北川中学垮塌的教学楼,县公安局被巨石压扁的警车映入眼帘。在这里我见到了“敬礼娃娃”郎铮、“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经大忠,他们身上绽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染了我们这群年轻的警院学子,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有强大肩负重担的能力。经过在北川重灾区三个月的历练,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共产党就像一座灯塔,黑夜中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吸引我向组织靠拢。并且荣立人生中第一个三等功,因为在灾后援建中表现优异,被学院党委确定为发展对象。回到学校后,在总结北川几个月的工作、学习后,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不够坚强,还不能肩负重任,正好看到国家号召大学生入伍的一条新闻,我立即决定报名应征入伍。
20_年12月15日19时,在我经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一系列入党程序,即转为预备党员填写入党志愿书的时候接到武装部的电话通知,当日21到武装部集合,次日统一由接兵干部接管,此时成为预备党员还是立即参军入伍的选择摆在我的面前,短暂的犹豫后我向学院作出书面说明后,我觉得参军入伍既能锻炼自己、保家卫国,也能考验我对党的忠诚,就到武装部报到。
火车经过50多个小时漫长运行,到达了我所向往的军营—武警北京市总队三师二支队,它还有一个享誉全军的称号,张思德身前所在的部队,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在每一名官兵身上,使我深受感动,我为自己能成为二支队的一员倍感自豪,为了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新兵下连后我再一次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第二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服役期间获得优秀士兵1次,嘉奖2次,参加大型安保任务100场次,出色的完成了每一次勤务。经过部队两年的历练,我的思想政治和军事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后经党组织考察决定于20_年11月13日,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两年的军旅生涯虽然短暂,但是张思德为人民服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在退役后我依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警察职业,在从警的八年当中,历经特警、乘警、基层派出所民警,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抓获逃犯5名及铁路公安局防排爆优秀学员等多个荣誉,如今坚守在阿尔金山无人区,我时时刻刻发扬张思德为让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确保了第三条出疆大通道的安全畅通。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恪守誓言是本职,我永远不会忘记我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不管漫长的路上有多么艰难,我都将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党走,谱写忠诚与担当的新篇章。
第5篇: 张思德的故事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光辉文献《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故事片《张思德》首映活动,昨天下午在天津音乐厅举行。市委副书记刘胜玉,副市长张俊芳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及各界群众一同观看了影片。
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张思德》以1944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为背景,以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和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普通战士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影片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热情讴歌了张思德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生动表现了革命领袖与普通士兵的真挚情感,大力弘扬了延安精神。近日,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市文化局联合下发了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看影片《张思德》。
并将观影活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观众们看过影片后深受感动,大家激动地说,这部影片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敬业爱岗,甘于奉献,为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6篇: 张思德的故事
20_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初心不变,100年,砥砺前行,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努力开展好党史主题教育及队伍教育整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宁晋法院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史故事我来讲》学习专栏,党员干警、青年干警们积极分享党史故事,认真讲好党史故事,推动党史文化的传播,以此来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
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
第7篇: 张思德的故事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第8篇: 张思德的故事
张思德(谷娃子,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其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
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
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20_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推荐阅读:
张思德的故事范文八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