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抗疫事迹范文(通用10篇)
小编今天找了一篇文章,李兰娟抗疫事迹范文(通用10篇),分享给大家学习参考,希望有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关注范文网,查看更多精彩。
第1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
第2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_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4月27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团省委、省少工委等承办的少先队开学第一课在浙江举行。李兰娟院士在课堂上讲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识。全省少先队员同步收看。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系着少先队队员送上的红领巾,李兰娟用PPT为孩子们介绍起新冠病毒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从4万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立,从“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李兰娟结合自身经历回顾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告诉少先队员们要铭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当下正是复学季,她又向孩子们科普与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密闭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咳嗽礼节、加强体育锻炼等7条日常防护措施。
你或许会问,李兰娟是谁?
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后,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她却是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阻止病毒大规模传播的第一人。如今的她尽管已经73岁高龄,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一线疫区,每天只睡3个小时,与病毒赛跑。
武汉疫情爆发后,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武汉疫情的最新动态。
当所有人“闻鄂色变”时,1月18日,李兰娟临危受命,与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支援。
作为国家级专家,嗅觉敏感的李兰娟来到一线后,觉知事态严重,对武汉疫情做出了预判,首先提议武汉政府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并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随着春运返乡人数逐渐增多,李兰娟觉得武汉封城刻不容缓。1月22日,她再次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并指出再不封城就晚了。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封城意味着全城都将进入危急状态。但凡这个决定有任何差错,对于一个院士来说,她的名誉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李兰娟对此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如何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蔓延。
次日,国家采取封城。李兰娟说,“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封城措施进行后,武汉疫区人员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止了病毒大规模传播。
第3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第4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_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4月27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团省委、省少工委等承办的少先队开学第一课在浙江举行。李兰娟院士在课堂上讲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识。全省少先队员同步收看。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系着少先队队员送上的红领巾,李兰娟用PPT为孩子们介绍起新冠病毒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从4万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立,从“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李兰娟结合自身经历回顾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告诉少先队员们要铭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当下正是复学季,她又向孩子们科普与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密闭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咳嗽礼节、加强体育锻炼等7条日常防护措施。
第5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20_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充满考验的一年,也是我们炎黄子孙需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一年。“新冠”在开年就来势汹汹,在这次“疫情”中,除了充满大爱的钟南山院士之外,还有位巾帼英雄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她就是李兰娟院士。
从20_年抗击非典,到20_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始终冲在第一线。疫情发生后,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出征武汉,从ICU查房结束,脱掉防护服后,脸上压痕清晰可见的照片令人动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对于中国武汉封城表示赞许和敬佩,认为这是只有中国能做到的事情,武汉封城对防止疫情向其他省份甚至全世界传播有重大作用,但这一举措需要付出经济及其他巨大代价,是英雄壮举。
在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两百万后,也依然只有武汉做出了这样的举措。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若不能及时从源头进行阻断,一旦大规模扩散的后果会不堪设想。武汉封城,是李兰娟院士首先向国家提出建议的。提出这样的建议,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不难预料,我们仍难以想象,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但我们却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位党员医者心里,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在带队出征武汉的时候,李兰娟说:“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73岁高龄的她,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她却奔赴抗疫一线,救助重症患者,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也许在此之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位中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然而浙江人民却知道,早在十七年前,她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和希望。
在那个网络还未及发达的春天,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坚持信息透明、立即隔离、连夜研究,使得浙江省在非典抗击中创造了“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顶住质疑,果断决策,科学对抗,这位被人民戏称为“杀毒软件”的女院士,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人民的前面,站在病毒的面前。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取得阶段性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于核心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依赖于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和一线抗疫人员的顽强拼搏。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胜利。
第6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两赴武汉,带去“浙江经验”
今年1月18日,73岁的李兰娟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研判疫情。1月22日深夜,详细了解情况后的她向国家提出,武汉必须严格“封城”。
2月2日凌晨,患者病死率趋高,李兰娟二赴武汉。“我们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CCU,当时6个病人中就有5个救不过来。我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救治武汉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李兰娟说。
李兰娟和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后,推广《20_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里“四抗二平衡”(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治疗策略,同时加强应用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三大技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医疗队在李兰娟的率领下,上下齐心,与武汉当地ICU各地医疗队员们一起,通过44天努力,将ICU患者病死率由原来的高出80%降至15%以下。尤其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存活率达100%。
疫情期间,一张李兰娟院士脸上满是口罩勒痕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她坚定的眼神、温暖的笑容给了全国人民莫大的鼓励和坚定的信心。说起这张照片,李兰娟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期间都是如此,自己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为挽救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而努力,“我人生最大的满足,就是帮助病人战胜死亡,重获生命的美好。”
反哺社会,鼓励家乡青年
从医多年,李兰娟身上有很多荣誉。不过回到家乡,李兰娟自始至终只强调一个身份:“我是绍兴人!我是绍兴的女儿,我的根在这里。”
从20_年开始,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都会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以及其他乡贤名医一道,来到老家夏履镇,为父老乡亲开展免费义诊。说起这些,李兰娟觉得理所当然:“我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院士。我从小家庭困难,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才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学学业。可以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作为绍兴女儿应尽的一份孝心。”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李兰娟用各种方式反哺社会。她和丈夫一起捐资,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兰人才基金”,设立“树兰医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李兰娟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疫情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平息的当下,更应持续依靠科技的力量与疫情进行斗争。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一些科技人才思想活跃,表现勇敢,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攻克了很多核心难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绍兴自古人才辈出,必定会有更好发展。”李兰娟鼓励家乡科技人才坚定创新自信,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勇攀科技高峰,为绍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7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第8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_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第9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春节,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暴发于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这场阻击战,肯定少不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
这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还有许多不知道姓名的好医生。
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这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24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不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这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10篇: 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_年与非典、20_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推荐阅读:
李兰娟抗疫事迹范文(通用10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