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范文(通用6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四正,发音是sīzhèNg,一个中文单词,被解释为思考和做善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篇1

  摘要:简要阐释课程思政基本内涵,依托知网数据库,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以期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现状;问题;建议

  1课程思政

  20_年9月9日,《人民日报》第13版刊发了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的名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文章,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传达了一种信号,那就是要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课程思政”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国家主席***在20_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根据习主席的讲话精神,“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运用并发挥好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和改革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格局,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产生协同效应,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纲领,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育才方式和一种教学方法。撰写此文,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温故而知新”。***主席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已过去近三年的时间。对三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情况做一个整体性回顾,便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纠正。其次,我国有句古话,叫作“行成于思”。对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效率,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很大程度上,核心期刊刊载的研究成果,更能反映特定时期内,相关研究的水平和动态。为此,文章依托知网数据库(CNKI),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

  2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以“课程思政”为题名、“精确”为相关度、“核心”及“CSSCI”为文献来源和“20_年8月31日”为时间节点,共采集到92篇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从检索到的研究成果来看,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始于20_年。为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为推进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参考,文章从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四个方面,对92篇成果进行统计分析。

  2.1研究内容

  通过对92篇核心期刊论文仔细研读和甄别,发现论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观点阐述、路径或策略探讨、实践模式讨论、价值分析等几个方面。其中,观点阐释34篇,路径研究17篇,实践讨论17篇,价值分析10篇,各类占比分别为36.9%、18.4%、18.4%和10.8%。在观点阐释方面,高德毅和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是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必然选择。闵辉认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并从材体系建设、教学指南制定、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师素养提升等层面,提出课堂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关于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孙杰和常静认为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利用各级党委组织、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执行力和影响力,鼓励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江颉和罗显克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工作目标体系的制定,部门间的协作、团队的建设、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校园思政文化的创建等方面,逐步推进。在课程思政实践的17篇成果中,有5篇介绍了学科或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其余12篇均为理论性讨论。实践经验方面,崔戈從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示范课程、制定教学指南和培养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四个维度介绍了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经验。陈琳等依据三个“融合”,即专业院所与高校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融合、思政思想与教学模式融合,组织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实践。最后,统计结果发现,价值分析也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董勇认为,课程思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理念的升华、内涵的转型和体系的重构。

  2.2研究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指的是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客体所处的环境。对92篇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是:高职课程思政研究13篇,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研究78篇,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1篇,占比各为14.1%、1%和84.8%。

  2.3研究机构数量及分布

  笔者对92篇期刊文献的署名机构进行统计,研究机构的总数约40所。研究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是:上海14所,浙江7所,东北4所,江苏、南京和天津各3所,湖北和北京各2所,安徽和宁夏各1所。

  2.4期刊来源分布

  92篇论文的来源涉及思政、高教、社科、学报、专业刊物、出版、职业教育6类核心或CSSCI学术期刊。其中,33篇来自6个思政类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1篇,《思想理论教育》10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7篇,《思想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各2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篇。另有32篇发表在高教类7种期刊:《中国高等教育》11篇,《中国大学教学》9篇,《教育理论与实践》4篇,《黑龙江高教研究》3篇,《江苏高教》《重庆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各1篇。职业教育类期刊13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7篇,《教育与职业》4篇,《职业技术教育》2篇。大学学报、社科和出版类期刊10篇,其中《广西社会科学》2篇,《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现代出版》《传媒》和《出版广角》各1篇。《生物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健康教育》和《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专业性学术期刊4篇。

  3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文统计和分析可知,课程思政的研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成果也算丰硕,但从现有成果来看,问题也很突出。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成果少,理论讨论多。具体而言:一是论文观点虽较为丰富,但讨论不够深入,不够彻底。二是多路径或策略探讨,少实践总结。三是泛泛而谈的多,结合学科或专业实践的少。其次,前文分析指出,在研究范围方面,92篇文献主要围绕高等教育领域如高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展开,研究范围或领域过于局限。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阶段。课程思政是整个教育战线的课程思政,所以,除高等教育外,其他三个教育阶段,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的主场。第三,教育部官网20_年7月19日发布的《20_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而参与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机构仅40所。巨大的差距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规模。另外,现有成果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诸如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反映出内地乃至大部地区的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第四,从文献来源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思政类和高等教育类的期刊占据半壁江山,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根据地。对比之下,大学学报和其他学科性或专业性很强的期刊则凤毛麟角,对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相对比较冷淡。

  4建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教育的主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有力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思政又是一个新思想,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研究和实践。课程思政的研究尚有广阔空间。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未来的建设和研究方向,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两个“加强”。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加强开展结合学科、专业和职业的课程思政实践,总结实践模式。二是拓展研究范围。在教育战线围绕课程思政组织广泛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和鼓励各级别、各层次的教育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和研究,冲出高等教育领域,拓展研究范围,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全覆盖。三是以点带面,均衡发展。鼓励不同地区的教育和研究机构,通过项目合作、交流、培训、研讨等多种方式交流研究和实践经验,多方发力,提高教育战线整体课程思政能力,齐头并进,实现课程思政遍地开花。四是加强载体建设。各类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应与时俱进,寻找切入点,结合媒体自身及学科和专业特点,开辟相关专栏或专辑,组织开展相关讨论,参与并助力学科和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那么,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另外,课程思政何以持续地、常态化地进行?這些有关主体性、制度性和机制性的问题,都是今后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5结语

  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政是教育战线的思政,所有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长期有效制度和机制,持续发力,使活动成为教育战线工作的新常态,最终提升办学水平和育才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_,(1).

  [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_,(7).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_,(23).

  [4]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_,(32).

  [5]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_,(7).

  [6]陈琳.《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_,(4).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_,(7).

  [8]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_,(5).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篇2

  【摘要】“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社会变革对未来学生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正确、本领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得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思想建设得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多元化得接收外信息和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起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同时肩负着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高校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史艳芳教师认为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并“有效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延伸思政课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余欢欢则通过对课程教材现状、教师教学现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研究

   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利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思政不仅指课程本身即课程内容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而且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诸种因素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学生的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受到的道德影响也多来自课堂,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是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在课程的学习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专业课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巧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深刻地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在专业课堂上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坚持推动高校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高校德育资源,形成高校德育合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相对与传统的教育内容来源与教材和思政教师的理解,在教学内容在能难在短时间内更新,思想教育课程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科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内容也相对枯燥和乏味,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根据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相关结合实际热点和背景的思政素材,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思政课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对素材的讨论交流来加深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通过互联网可以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二)利用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

   隐性课程是间接地、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以临床学习为例,此类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隐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角色定位、规则、医德、等级制度,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遭受压力烦恼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对待病患的时候。在隐性课程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让教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力。他坚信只有培养出明辨是非、绝对坚定性格的学生,才是统一国家、壮大国家的唯一出路。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选专业课程案例,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四、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同时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改变思政课程孤岛效应,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探索创新、由本及里的教學改革应有过程。在新时代下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全方位能力素养提升,坚持正确理念,注重德业相授,树立价值观念,灌输职业精神,培育更多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有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洪杰,王振兴,钱彬,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4).

   [2]陈宏.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_(4).

   [3]武娜.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_(8).

   [4]王立新,王英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2).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_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程思政”的嵌入和隐形渗透,培养正确的财务管理价值观——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_KCSZ00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篇3

      摘要:社会发展新时期,国家更加注重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尤其是铁路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铁路系统的技能人才,承担着行业技术水平提升以及维护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安全可靠发展的重要使命任务。因此,加强对铁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视势在必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融合,是开展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可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感染,使其专业技能水平、岗位责任感、职业道德素养、思想觉悟水平等得到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对铁道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是思想道德水平,为铁路系统培养高多全面素质人才。

   关键词:铁道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必要性对策

          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包含思政理论教学课堂和专业教学课堂。实现思政教育与铁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有效性融合,既能提升铁路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可以同时培养其岗位责任使命感,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促进德育效果,强化铁路人才的工匠精神,为国家铁路交通行业的长远发展输送更多的铁路工匠。因此要对当前铁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融合途径,真正发挥铁路职业院校各个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一、铁道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

          在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导致铁路职业院校的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1】而且很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理念存在偏见,更加不愿意在专业课程中浪费时间融合思政教育。

   (二)缺乏全员育人共识

          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很多职业院校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轻视思政教育,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协同教学效果。在铁路职业院校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者各自肩负不同的责任,其具体的工作内容、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往往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双方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教学意识,甚至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或抵触情绪,影响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开展。【2】而且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效果难以进行量化评价,难以对其融合效果进行具体的考核,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带来难度。

   (三)融合教学机制不健全

          在铁路职业院校教学中,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依据教学评价、论文发表等指标进行考核,缺乏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的量化考核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在融合思政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铁道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高铁走出去”的号召,铁路职业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能够数量操作精密器械的高级技工,更要注重提升铁路人才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强烈的岗位责任感,提升铁路系统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打造大国工匠。【3】因此,铁路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要注重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思想觉悟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完善课程顶层设计

          要深度挖掘教学教材的内容,对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对铁道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开展课程思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岗位面向需求的差异性,并要对不同学生知识结构、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在课程思政设计时,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性应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铁道职业院校和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强化责任意识,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实施。铁道职业学院专业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时,要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从而科学判断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效果,为教学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三)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养

          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铁道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强化文化丝蕴,而且还需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觉悟水平。教师要对思政教材以及专业课程教材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找到两者的融合之处,形成方位、多角度的融合途径,积极挖掘专业课程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政元素,如名人轶事、学科历史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其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启发与感染。【5】教师要注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善,使其更加符合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助力教学目标的完成。铁道职业院校决策者要树立长效性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多元化的培训活动,逐渐形成德育意识,构建职业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共识。

   (四)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是构建课程思政重要保障。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关注教师的教学评价。与以往分数评价方式不同,在该评价方式实施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水平的评价。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动态性观察,注重对学生思想、态度、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实现对协商人性发展的量化考核。此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映。【6】往往结合学生评价结果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正面的,那么说明教师在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效果比较好,而且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关爱和鼓舞,教学方式较为科学。但是如果学生的教学评价是负面的,那么说明专业教师在构建课程思政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效果不佳。基于此,铁道职业院校在对专业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评价结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开展,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察机制,并完善奖惩措施,对专业教师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性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职业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铁路系统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合思政教育,既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和岗位责任意识,促进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性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张兴海.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J].广西社会科学,20_(02):180-183.

   [2]任蓓蓓,王琛艳,鲍英基,董薇.“工匠精神”背景下道路桥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_(03):104-105.

   [3]孙文娟.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策略研究——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_,10(04):11-13.

   [4]倪斌,张新冉.高职院校“课堂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_,3(22):127-128.

   [5]陈大千.新时代铁路专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水平创新体系的建立[J].环球首映,20_(05):68.

   [6]韩广来.技道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与运用——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_,3(19):50.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篇4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一次调查研究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其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建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及研究内容

   该内容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找出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笔者以国家教委直属的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综合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及以广州市为主要管理体制的广州大学为试点,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0份,经检验有效问卷为205份。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受测试人员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三、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在被测试基本情况性别一项的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女生占73%,男生占27%。这充分说明女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所占的优势,也反映了在对本专业的培养、研究以及学习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具发展潜力。

   (二)对于国际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情况分析中,51%的同学认为只是听说过,而对于"知道"的则只有1%,这充分说明我们对于国际上所进行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不管是在老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关注不够。这在随后的问题中也得到了证明,其中,只是听说过我国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的占40%,而在受测试学校中没有听到过研究性学习讲座的占50%。当然,41%的学生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没有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有一半的学生反映本专业没有实施过研究性学习,甚至有45%的同学根本不知道国家教育部对本专业的指导原则在教学计划中是否得到了体现。仅有27%的人认为国家教育部对本专业的指导原则在教学计划中得到了体现。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国家在研究性学习的宣传与实施方面对本科生的影响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对于国家在本专业的指导原则方面关注的欠缺。这两方面都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在对于该题目的设计时,笔者主要从国际、国内、本学校、本专业的政策支持以及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对于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中,据调查显示,81%的同学赞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性课程可以扩大知识面,并且很实用,占了总数的54%;其次就是研究性课程促进了我对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这说明研究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在我国的大学生当中还是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与信心,并且对本专业的研究性课程以及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的研究性课程之间的关系上有所知觉,但是不够深入,仅占总数的16%。有6%的学生不赞同开设研究性学习,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研究性课程中的内容太难,学习起来有难度,其次是研究性课程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影响了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一些学生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接受式学习为导向,没有树立起研究性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有同学不喜欢思想政治课,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比较深奥、枯燥。这反映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存在着多方面与现时代不相融合的地方,主要是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第二个原因是,与教材无关,只是不感兴趣,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问题;最后是课程本身实用价值不大,这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学专业对于以后的工作是否有用更是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一个价值趋向。在有同学喜欢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9%的同学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现实问题,有时代感;1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品德培养有重要意义。这充分反映这部分同学能够很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的内涵,并且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面有自己比较深刻的感受与领悟。

   对于"如果要考核本专业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成果,你希望采用哪种方式"时,35%的同学认为教师规定题目,独立完成一项实践性作业是最佳选择,这说明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但是对于老师仍有一定程度上的依附。30%的同学认为按平时在学习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试验报告、一件小制作、演讲等);教师规定题目,独立完成一项实践性作业(如观察、查阅资料、社会调查、撰写报告);以及按平时讲课的内容出题、考试都可以,这反映出学生对于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仍然是停留在以前的经验与教师主导的方向上。

   在设计该题目时,笔者在是否赞同本专业开始研究性课程之上谈到是否赞同的原因以及由此引申出是否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分析,最后又提到了考核方式。

   (四)教学方式方面,有56%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这也证实了前面提到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课题内容,35%的同学认为最好是师生共同拟定,而仅有9%的同学认为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这也说明了某些学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但还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有时讨论的占近一半;基本不讨论,习惯听老师讲的占28%;21%的是经常讨论,但不太深入;经常讨论,效果很好的仅占4%。这也说明了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还主要是采用课堂为中心,仍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仅仅是在形式上有所反映,如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同学们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有一些机会的仅占到58%,机会很多的占21%,14%的同学认为机会难得,以及在对本专业学习时,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是55%的同学选择阅读资料或阅读图书。45%的同学认为本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也有30%的同学不知道本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对于图书资源的把握方面有待提高。

   (五)学习方式方面,35%的同学认为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是他们希望今后上研究性课程的主要方式,12%的同学认为实验室应开放,多给他们研究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希望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收获,13%的同学认为在试验或调查中动手能力或社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在社会中设计一些简单的试验或调查。10%的同学认为乐于并学会了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可见,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期待。在谈到是否赞同国家或学校有关部门创办研究性学习的学刊来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84%赞同的优势压倒了只有6%的不赞同。但是42%的同学只是偶尔参加思想政治课的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33%的同学有时参加,17%的同学从不参加,仅有6%的同学经常参加,这一方面说明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有待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长期传统遗留下来的学习方式还是占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在以下两个问题中也得到了说明,分别有63%与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本专业的教师具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但是真正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却是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在最后一个开放题目"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什么意见与建议时",笔者归纳出一些主要观点:

   第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当前国内外出现了许多重要时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社会思想潮流、道德观念和社会时弊,以及当今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课只有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联系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实际。如果有些问题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老师与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已经结束,学生的理性认识应该转化为实践,及时地提高自己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素养,才算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过程。这是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学生所学到的德育知识、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等,都应及时地转化为行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及时转化,严格要求自己,真正达到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

   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学习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我们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具体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灵活自如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

   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在内容和形式的选取上对社会与学生周围的事与物有所考虑,但总的来说,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将思想认识、政治认识孤立于现实实践之上,而所追寻的思想和政治的认知,变成了一种纯学科的理论,而不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说教式现象还相当普遍。

   第三,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忽视学生自主性,仅仅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条条"进行背诵,这种说教式的灌输因缺乏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与自我感受,使得思想与政治教育的培养流于形式、空谈和无效。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感受、体悟、研究,形成"深信"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而不是老师以自己的思维辨别力、价值理解力、是非判断力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行为,缺少植根于学生现实的基础,这种对学生的一系列教育如同空中楼阁,天方夜谭。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不能有效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使其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学科的基础性与整体性、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的政治性与教育性等特点,但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此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更不用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研究性学习方式方面的有机融合了。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基本形式等方面有待加强研究。

   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知识素养与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本校图书资源方面进行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具备的条件,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之间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方面进行研究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研究也应成为我们进行探讨的一个焦点内容。

   五、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开展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方共同转变的结果。在我们大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国家、社会、个人都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真正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王而冶.研究性学习大有可为[N].教育信息报,20_,(6).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篇5

  【摘要】“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社会变革对未来学生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正确、本领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得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思想建设得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多元化得接收外信息和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起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同时肩负着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高校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史艳芳教师认为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并“有效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延伸思政课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余欢欢则通过对课程教材现状、教师教学现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研究

  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利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思政不仅指课程本身即课程内容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而且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诸种因素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学生的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受到的道德影响也多来自课堂,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是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在课程的学习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专业课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巧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深刻地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在专业课堂上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坚持推动高校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高校德育资源,形成高校德育合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相对与传统的教育内容来源与教材和思政教师的理解,在教学内容在能难在短时间内更新,思想教育课程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科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内容也相对枯燥和乏味,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根据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相关结合实际热点和背景的思政素材,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思政课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对素材的讨论交流来加深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通过互联网可以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二)利用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

  隐性课程是间接地、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以临床学习为例,此类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隐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角色定位、规则、医德、等级制度,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遭受压力烦恼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对待病患的时候。在隐性课程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让教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力。他坚信只有培养出明辨是非、绝对坚定性格的学生,才是统一国家、壮大国家的唯一出路。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选专业课程案例,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四、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同时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改变思政课程孤岛效应,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探索创新、由本及里的教學改革应有过程。在新时代下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全方位能力素养提升,坚持正确理念,注重德业相授,树立价值观念,灌输职业精神,培育更多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有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洪杰,王振兴,钱彬,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4).

  [2]陈宏.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_(4).

  [3]武娜.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_(8).

  [4]王立新,王英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2).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_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程思政”的嵌入和隐形渗透,培养正确的财务管理价值观——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_KCSZ00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篇6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作为有着重要教学角色地位的专业课教师,应该与思政课教师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专业课教学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

  对于高校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已经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而是各个学科应该把握的教育原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与此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角色转变,发挥与思政课教师联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融入育人方案之中,。

  一、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寻找思政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融合的契合点,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对完善专业课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思政”明确提出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高校,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高校应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既能促进高校全面育人工作,同时也能优化专业课建设,促进教学、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所授课程也是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学科,专业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发掘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推动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一,专业课构建中,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有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展;又要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指导教学,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更为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的全面构建,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大有助益。

  三、实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根本点是要求高校课程要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专业课具有多向维度的育人功能。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从传统讲授、单一讲授的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教育渠道,实现育人的全面性。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入脑入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就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平时准备的教学工具、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能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丰富的德育内涵,凸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履行职责、承担使命的重要表现,当前高校中,如何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发力、助力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高校而言,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措施,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于一炉,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实现两者互补有无。“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所扮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依托,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学的育人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方面,发挥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促进双方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效完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架构,也为高校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部分,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其中的有效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探討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纳税,20_(1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_(07).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_(01).

推荐阅读:

  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对照剖析材料【十四篇】

  关于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文明春节倡议书【15篇】

  关于作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及整改措施【九篇】

  2024年二胎准生证办理流程及条件

  组织生活会存在的问题范文(通用6篇)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范文(通用6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范文(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