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冬至习俗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广西人把冬至提到了比年还重要的地位,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过年”之说。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广西冬至习俗,欢迎阅读!

  广西各地冬至过节习俗

  在广西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节晤返冇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不敬不孝。

  武宣、南宁: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

  钟山、阳朔、大新、三江等: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

  桂林等地: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

  桂平: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

  广西各地冬至美食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

  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水饺、馄饨的寓意相同。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此外,粽子、沙糕、糍粑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

  拓展阅读:冬至节气起源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冬至气候变化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推荐阅读:

  上报发展党员不规范问题整改情况报告集合6篇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团支书汇报【三篇】

  学校“三个聚焦”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集合8篇

  对党员的个人点评意见范文(通用9篇)

  申请调查令怎么写(通用3篇)

  大学优秀毕业生主要事迹200字范文三篇

广西冬至习俗.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广西冬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