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成学生屈就院校与专业凸显高教错位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20日,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报告称,刚刚进入大学一年的09级新生中,对就读大学的满意度仅为35%,而对所读专业的满意度也仅有44%。(据20_年4月21日《长江商报》)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选错郎。”在事关人生前途命运的重大选择关头,一招不慎,全盘皆输。而在高校与专业的选择中,男女学生同样都怕“选错庙”、“入错行”,一旦不得不屈就院校与专业时,注定要面临四载违心难熬的学习生活,不仅影响其在校的学习热情和学业成效,而且对其今后就业选择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考上大学尤其是能够考取自己心怡的理想大学和理想的专业,这是许多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目前有近五成大学新生一开始就走“走错庙”、“入错行”,看似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关,但这决不仅仅是学生盲目报考的结果。教育资源与教育对象对接中的错位,实质上反映出的还是高教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上的双重错位,也是对宝贵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报道,对专业不满意的09级新生中,33%是自己选择的专业,16%是自己和父母的共同选择。显然,导致近五成大学新生不满就读的院校与专业,原因比较复杂:当院校热门专业上线人数拥挤时,学校择优录取自然“冷落”了一些考生。而学校通过专业调剂来解决招生计划与专业实际招生情况不符的矛盾时,调剂生很难进入理想专业;社会供需市场当年对某些专业供需量变化,常常左右考生合理选择志愿;一些学校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也会强迫学生违心填报志愿;一些家长依据个人喜好越俎代庖,迫使考生无法如意选择志愿;一些考生对招生信息不了解,自我定位不准确,既缺乏对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的合理权衡,又缺少必要科学的指导,往往会盲目选择专业;一些考生只是为了享受大学生活或只是拿文凭,也会随意选择一所只要“能走上就行”的学校或专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选择院校与专业中错位的主要原因。

追求供需平衡,这是市场经济必须恪守的运行规律。虽然教育不是产业,但学校担负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当自觉维护人才培养的共需平衡关系,尤其是面对目前国家尚且比较紧张的高教资源,更是必须的。

问题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越来越与市场需求相背离,有的学校过于追求拥有专业数量,忽视专业的调整与改造;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大而全,特色、优势不明显;有的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过多,理工类专业偏少;有的学校专业方向设置不科学,过分追求好听或时髦的名称,而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和知识结构仍然是老一套,甚至有些新开专业只是名称的更新,玩的是“新瓶装老酒”把戏,课程陈旧,知识落伍,学生厌烦。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只是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着想,而决不是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负责。

确保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学校,唤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多方面综合努力。学校、教育部门、社会应该为考生提供科学、全面、有效的专业设置信息及咨询服务,尤其是高中学校应具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从而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科学、合理,最终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考生应充分了解自己,准确定位,同时也要利用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了解报考政策、各高校招生情况等信息,理性地填报志愿。

同时,也要采取得力改革措施,将高校申报或备案的专业设置范围和数量等权限,与其专业调整改造情况、专业就业率和教学工作检查、评估等情况挂钩。像广东省教育厅那样,对连续3年达不到省平均就业率的本、专科专业和连续3年就业率排在学校末尾的专业,以及长期沉淀而未招生的专业,坚决进行调整和改造;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必须暂停、中止招生或撤消;撤销的专业数可调剂至新增专业数额中。

总之,只有院校与专业可上可下、能生能死,大学生的就业出路才更宽广一些。

推荐阅读:

  个人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立场和表现政审材料政审材料政治历史表现范文(精选3篇)

  网络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三篇】

  乡镇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3篇

  作风建设问题自查自纠情况表(通用3篇)

  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17篇】

  港行和大陆行货的区别

近五成学生屈就院校与专业凸显高教错位.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近五成学生屈就院校与专业凸显高教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