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这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作为教师,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旁听过这类的教改课,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性学习的文章也很多。但是,这类教改课,许多都是作为示范课,并没有推广的价值,从发表的文章可见,也只是泛泛而谈,也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究其原因,这类教改课所完成的教学内容有限,不能在正常的教学活动 中完成全部教学计划。本文就如何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一、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很少主动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无味。要求学生主动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很大。以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虽然教材中有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科学前沿、探究、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史话等栏目,看似这些栏目既有趣味性和启发性,适合研究性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难以完成研究性学习。教师生搬硬套教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新教材的信息量非常大,完成所有栏目需要相当的时间,如果教师没有转变教育观念,按部就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按照这些栏目去做,也不一定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研究性学习。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许多都是描述性的和结论式的,不像数学课逻辑性强,也不像语文课富有情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则枯燥乏味,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久而久之对生物学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采用研究性学习则可改变这种状况,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结论都来自于实验。采用类似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产生探究心理,使得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会喜欢上生物学这门课程。
2.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氛围,更能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解释现象并得出结果。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假设是经过推理提出来的,设计的实验要做到单一变量的原则,在解释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加工、整理、归纳、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一系列活动,逐步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遇到的一般生物学现象,能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给予解释。遇到的生物学难题也能按照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逐步摆脱了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是关健,教师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科学家的身份作研究,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其本质还是学习。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导演,是引导者,而不是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按照导演的思路来进行。个别内容简单的教学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但是,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各个环节的进行,不要求学生进行真实的实验来亲身体验,可以模拟或者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把学生导演成科学家,把学生带到科学研究的情景当中,至于研究的结果可以不按导演的设计来达到目标,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健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最重要,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导入环节。这里的导入与其它课程的导入不一样,导入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板书导入等,而研究性学习的导入主要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是教师需要钻研的问题。创设情景,就是摆放各种道具,搭建一个科研的场景,叙述事件的发生。提出问题,就是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非常合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可以说,中学生物学的任何一个章节都可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和提出的问题,可以和生物学的发展史联系起来,也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的情景学生是熟知的,提出的问题,学生又急于想解决,为后面的研究性学习铺平了道路。比如,光合作用这节内容,可以这样创设情景。有人栽种一柳枝于花盆内,栽种前,对柳枝和盆内的土壤称重,只用雨水浇灌。五年后,再次称重,柳树增重80kg,土壤减少不到0.1kg,黑板上用图片或简笔画画出栽种柳树的情景。提出问题,说明柳树重量的增加不是来自土壤,那么,树木的重量是不是来自于水呢?这是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在1648年所做的柳树实验。栽种植物学生都是熟悉的,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植物的增重来自哪里。又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中,创设情景。把矮茎豌豆和高茎豌豆杂交,结果下一代全部都是高茎豌豆,没有出现矮茎豌豆。矮茎豌豆消失了吗?此时不用解释什么叫杂交,学生对杂交这个概念是熟悉的。当第一代的豌豆自交后,第二代确出现了矮茎,说明矮茎并没有消失。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代没有出现矮茎,第二代出现了矮茎呢?引导学生去思考,产生探索的欲望。根据此现象引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而不是先概念,后现象。
推荐阅读: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