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农业产业化后劲不足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取向。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新成就、新经验,但农业产业化在新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发展的后劲不足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瓶颈,主要是:
(一)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够。各地有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发展规模不大、精深加工层次较低、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关联度低,农村二次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质量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生产环境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加之缺少名牌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偏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发展产业化,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信贷投放能力有限,民间资金启动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贷款非常困难,
(四)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不强。目前各地从事农业经营的群体很大,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和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
(五)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低,农民受益有限。原料生产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结构趋同并存。
(六)扶持龙头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还不到位。一些行业、部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对企业往往只搬部门条条框框,不讲国家优惠政策,加之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优惠政策受到国外因素的制约,以致在财税、金融、出口、技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农村经济全局中突出出来,笔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步伐,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招商引资与发展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在短期内规模有较大扩张,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第二,加大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大力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三是大力开拓市场。企业要加快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不仅要推销产品,而且要通过这个网络收集处理各方面信息,了解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同时将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使农民真正进入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四是推进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要通过引进人才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自办技术研发中心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三,加重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将农产品加工业当作道德工业来发展,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合理。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第四,加强指导,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协调和统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服务,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二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引导农民和龙头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三要认真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具体服务工作。
推荐阅读:
正视农业产业化后劲不足问题.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