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议论文写作指导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以下是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生议论文写作指导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的训练重点,下面是一次课堂写作训练的题目。

  (1)根据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见解。题目可以定为:“扫一屋”与“扫天下?”(也可另拟题目)
  陈藩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引起了后人很多议论,大多论者认为,薛勤的批评是对的。

  (2)对于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格言和成语,我们今天常常会有不同的思考。试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拟题),说说你对这条格言或成语的思考。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近墨者必黑       B、近墨者未必黑
  ②知足常乐
  A、知足方能常乐      B、常乐者不知足

  下面结合此次训练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谈一谈议论文的写作。
  一、应该怎样在开头提出论点
  论点的提出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在开头提出论点还应该注意不要离题太远,要尽快切入话题。

  例一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摇篮中孕育着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哲理、经验。其中,成语是语言文化的一个完美的桥梁,沟通着高深的文化与想了解它的人们,它精炼的将有内含的哲理简单的表述给人们,并引发后者的深思。

  “知足常乐”这一成语原意是知足者可常乐。这一简单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细想起来,似乎想常乐,只知足是达不到的。相反,想常乐更应不满足于现状。

  这个开头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第一段的内容即属于离题太远。

  例二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大致的意思是说:把一种东西和红色的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变红,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会变黑,引申为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就会变得品德高尚,相反,他如果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也会变坏。

  这个开头中的“这个成语大致的意思是说:把一种东西和红色的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变红,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会变黑”也可删去,因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既不是难点又不是文章要探讨的重点。

  二、论据的积累和选择
  论据的运用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而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还必须学会恰当地选择。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法国**了反动的封建统治。事后执政者曾将路易十六的儿子关起来,让他时时处处生活在最污浊的环境里,仅与社会最低贱、下流的人打交道,想借此毁灭掉这个孩子。但一段时间后,人们非但没有看到这个孩子有丝毫的龌龊之举,反而看到的是一个日益坚定高尚的少年。为什么?这个孩子的话道出了原因“我本就是做国王的人!”。

  这个材料用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是比较恰当的。

  例二.以前有一个富翁,他的钱多得足以和国王媲美。他住在一个有美丽花园的大庄园里,但他总觉得不满足,成天闷闷不乐的。一天他在庄园的门口遇到了一个乞丐,那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衣不遮体,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但是令富翁吃惊的是,乞丐总是挂着一脸灿烂的笑容。富翁问他:“你都穷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乞丐答道:“您看今天的天气多好啊,上帝让我看到了这么漂亮的蓝天,我很满足,怎么能不高兴呢?”富翁顿悟。

  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论证“知足常乐”的论据。

  例三.一个的投资家,一直成功的他在一笔小生意上却亏得几乎血本无存。周围的人都很关心他,怕他会因为这次失败而想不开。一个朋友来看他,说:“别伤心了,虽然你亏得只剩几十万元了……;”没想到他笑着打断了朋友:“怎么叫‘只剩’啊,我不还有几十万元呢吗!而且我还赚了很多无价的经验啊!”

  这个材料作者原想用它来论证“知足常乐”的,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在材料中投资家最可取的地方是他面对失败能够换角度看问题。

  例四.毛主席曾经在城楼前喧哗的环境中读书,可见近墨对人来讲也是一种锻炼。

  作者原想用这个材料论证“近墨者未必黑”,错误原因是将两个不同的“环境”混淆了,成语的引申意义中的环境是能对人的品行产生影响的环境,而毛主席身处的环境与品行无关。

  例五.有一位成功的商人在介绍经验时这样说;“我成功的方法就是知足。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我从不涉及,从不去做。只有做自己熟悉的专业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不熟悉,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用此材料来论证知足,显然是不可以的。若用此说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尚可。

  例六.中央美院的学生,一个个不修边幅,穿一些所谓“另类”的奇装异服,但最后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又有几个?再看中央美院的教授,大都是整齐朴实的衣装,办事循规蹈矩,一板一眼。由此可见,只有“扫一屋”才可“扫天下”。

  服装的另类与“扫一屋”并无联系,且作为正面材料的教授的衣着朴实也不是“扫天下”的必然条件。

  例七.有个老太太,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二女儿嫁给了卖伞的。而老太太却总是唉声叹气的。一个邻居就问她原因,老太太答到:“下雨的时候我担心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我又担心二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如果老太太反过来想:下雨时二女儿能卖很多伞,晴天时大女儿能卖很多鞋,这样一来,老太太不就能笑逐言开了吗?虽然老太太担心的情况依然存在,可她知足了,看开了。

  用此材料论证“知足常乐”也不合适,如论证换角度看问题是比较恰当的。

  例八.13世纪蒙古人南下,击败宋朝一统中原,然而蒙古的文化,没能随其金戈铁马而席卷天下,而最终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同化。

  作者欲用这个材料论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运用这个材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蒙古文化,还是汉文化都不可用朱或墨来表示。作为高中学生运用材料时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性,对于外族的文化不可有大汉族主义。

  例九.追溯到越王勾践,在其返回越国后,若不是每日的卧薪尝胆,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又怎会有后来的灭掉吴国,报仇雪恨。很多人会说,勾践的做法不过是摆摆样子,只要心存信念,无所谓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推广到陈藩身上,不愿扫一屋,又怎能扫天下?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为了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与扫一屋说的不是一回事。

  例十.古有陶渊明,他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道出了古时有志之士近墨而不黑的道理。

  材料运用的不准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从对以上的材料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运用材料要淮确。

  建议同学们在日常阅读中注意分门别类地积累素材,运用要仔细研究,想清楚。

  三.论文的说理
  例一.多么精妙的一句反驳,用扫一屋和扫天下比较,结构一致,抓住了“扫”这个关键字眼,让人一下便觉得扫天下和扫一屋的联系紧密。可再仔细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儿。“扫一屋”中的“扫”是清扫、打扫的意思,而扫天下的“扫”是闯荡的意思,扫天下是有所成就的意思,这跟做扫除简直就是两码事嘛!薛勤实际就是利用了“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听觉效果迷惑对方,而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驴唇不对马嘴。

  这段说理有些为求新奇而勉强为之的感觉,其实这是议论文的大忌。

  例二.人们说:“不拘小节的人潇洒!”需知,这种潇洒并不是指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就如同“扫一屋”并不是指凡事必亲躬一样。“斤斤计较”和“修身重节”两个概念常被人们混淆。中国人的品质缺陷就在于,他们认为一个拥有一番大事业的人可以不必花精力去注意自己行为的细小末节,所谓小人物也大可因为无人熟识而不去计较个人的素质修养。而外国人常认为作为一个人物,这点素质品质是必须的,是不可或缺的。走后厕所不冲水,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这些外国人以之侧目中国的低劣品质,在中国都是家常便饭。

  这段说理有绝对化倾向,其实只要在“中国人”, “外国人”前加入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

  例文一

我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高二(9)  张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非是说周围的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品行、性情、思想产生影响。这句被奉为经典的格言因孟母的三迁而增色,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的准则。周公“出淤泥而不染“的佳句固然灵动,也不过被当作文人的雅趣来赏玩。

  不只是中国人,西方人也对类似的道理津津乐道。他们的故事中充满了环境影响行为的例子。比如奥思汀笔下流浪的雾都的孤儿奥利弗险些在与群贼一起生活时堕落成扒手;艾米利笔下因自幼被迫与社会底层人为伍而变得粗俗不堪的希利克厉夫。不仅寻常巷陌的草民,就是金枝玉叶的苏格兰女王斯图亚特也逃不开这条定律。她在法兰西皇宫中成日与浪漫的法兰西绅士吟诗狩猎,耳濡目染的是凡尔塞贵族们大方的举止和谈吐,与那些远在她贫弱的祖国——苏格兰的爵爷们自是迥然不同。也许正式出于对这些“影响”的重视,早年间有点钱或有点身份的老爷们才一个劲儿地将儿子送往群英荟萃的的神学院、法学院。

  然而世界不是实验室的器皿,不会按什么规定去发生“应该”发生的一切。何况人的伟大往往在征服逆境创造奇迹的过程中体现。达尔文出生在狂热的天主教徒的家庭中,自幼接触的是思维平庸,行为刻板的教徒,成年了还与神学院与迂腐的学士们同坐一堂,但这一切并没有使达尔文被同化成“宗教木偶”,相反,耳闻目睹思想禁锢,宗教迫害使他与周围人保持良好接触的同时成为一个思维开阔活跃,坚决反对神学谬论的斗士。出身低微的贝多芬一举成名后出入皇亲国戚,社交名流的官邸,身边自然少不了附庸风雅的纨绔子弟,但贝多芬丝毫不为他们的浮华之气所动,依然在孤独中执着着对艺术、对自由、对博爱的追求。

  世界是丰富的,事物是多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从概率上阐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人类是苇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的良莠、成败根本上不取决于周围事物,虽然周围人的影响强烈得让人生畏。

  例文二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高二(5)  张宇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语,它指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因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对人影响的应当是他自身的主观因素。

  犹大因为钱财的诱惑而出卖了自己的师傅耶稣,难道耶稣和他的另外十二个门徒都不是好人吗?*因为权利的诱惑进行*政变,难道在他周围的同志都不是好同志吗?难道他没有接受过我党的教育吗?都不是!犹大、*他们周围的环境良好,可他们却做出了可耻的事情,这是他们的主观因素决定的。

  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态也!”不愿与世俗小人为伍。周敦颐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道出了世之君子的处世之道。可见古之君子皆近墨而未黑。

  在近现代,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两万余人在几次进攻别处城市受挫后,悲观的情绪笼罩着部队,逃兵、叛变不断出现,部队已不足千人,而且逃兵还在增多,不少师团级干部也成了逃兵,还拉着朱德、陈毅一起走,朱德、陈毅两位坚定的革命者不被悲观情绪和周围逃兵影响,毅然留下,整编部队,将仅存的革命火种带上了井冈山。

  1959年庐山会议后,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由于党内层发生激烈斗争,彭德怀元帅,黄克诚大将等被诬陷为反党分子,很多人都抱着事不关己,走走过场的心态不敢说话,而时任北京军区参谋长的少将钟伟却站出来说明真相,为彭、黄辩护。他周围的同志都开导他,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直至卫兵以扰乱会场秩序为名将他带走。

  朱德、陈毅、钟伟三人都在客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坚持自我,可见近墨者未必黑。如果近墨者必黑,那么所有的人的思想岂不一样了?那么何来改革?何来革命?社会如何进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自身因素才是主要的。不要去抱怨身边太吵无法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在喧闹的情况下继续学习?是因为你自己把握不住自己。不要埋怨周围的环境,努力完善自我你才会成功。

  [评语]  这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事例丰富,张萌的文章显示了深厚的阅读功底,张宇鹏的文章显示了较好的历史功底。两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略欠充实。

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指导:感悟父爱

  初中生作文指导:像空气一样的母爱

  初中暑假作文题目:快乐的暑假

  中学生作文指导课教案

  初中生感恩作文题目:感恩父母

  中学生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初中生议论文写作指导.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初中生议论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