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一
寒窑赋原文注解及译文推荐度:寒窑赋原文解读推荐度: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推荐度:盛世中国原文朗诵稿推荐度:听评课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蜀僧濬弹琴》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唐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①蜀:今四川西部。
②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③峨嵋:山名,在今四川峨嵋县南。
④客心:尘俗之念。
⑤流水:指琴曲的音乐效果。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
⑥挥手:指弹琴。
⑦壑:山谷。
⑧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⑨暮:暮色。
⑩暗:笼罩。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此诗是李白描写音乐的名篇,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和彼此间情感的交流。开头两句,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空灵蕴藉。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诗人寄籍的故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听名僧弹琴倍加激动,让读者也沉浸在悠扬的意境之中。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乃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期间所作。裴斐《李白年谱简编》也从其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s("content_relate");【《听蜀僧濬弹琴》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听蜀僧濬弹琴的原文及译文赏析06-19
听蜀僧濬弹琴阅读训练附答案06-11
《听蜀僧浚弹琴》原文及翻译07-22
用典自然,清新扑面--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赏析(网友来稿)12-06
唐诗赏析听蜀僧浚弹琴10-27
听蜀僧浚弹琴翻译及赏析02-20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译文06-12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03-17
蜀鄙二僧原文翻译04-15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03-08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二
同位语从句例句推荐度:长津湖朋友圈文案例句推荐度:英语自我介绍带翻译推荐度:寒窑赋翻译白话文推荐度:英语绕口令带翻译推荐度:相关推荐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5)鄙
5、鄙
①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为学》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②动词,轻视
孔子鄙其小器(轻视)《训俭示康》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③庸俗,见识浅,鄙陋
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④复合词:
鄙人
a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o冯唐列传》
译文: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译文: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c乡下人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o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s("content_relate");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三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导语:乐不思蜀比喻沉迷于现有状况,忘记曾经的志向,不思进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乐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排宴,为之作蜀故技,旁人皆为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形容忘本。
蜀:今四川省,三国时的蜀国中,喻指故土;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沉迷于现有状况,忘记曾经的志向,不思进取。
乐不可支、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今朝有酒今朝醉;
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狐死首丘;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刘禅做了蜀国的皇帝。他乐此不疲地沉迷于吃喝玩乐,整天不理政事。过不了几年,魏国把危如累卵的蜀国一举消灭了。魏帝命令他迁到洛阳去居住,把刘禅赶出了蜀都。刘禅在魏国还是只知道花天酒地。有一天,魏国大将司马昭请刘禅吃饭,特意安排表演蜀国的杂戏,准备借机羞辱刘禅等人。蜀国旧臣在现场看了表演触景生情,都难过得掉下了眼泪。可是刘禅不但不难过,反而高兴得拍案叫绝,没有丝毫伤心的样子。这时司马昭问刘禅:“你在这里过得开不开心,会不会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这里比蜀国强多了!有吃有玩,我不会想蜀国。”事后,刘禅的旧臣谷正对他说:“如果司马昭要是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痛哭流涕地回答:‘我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因为先王坟墓远在蜀地,这样他就会让你回蜀国了。”刘禅听了以后铭记在心,后来司马眧果然又问他同样的问题,刘禅便依样回答了司马眧。司马眧看到刘禅说得没有一点感情,就问刘禅:“你说的这些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呢?”刘禅非常惊讶地说:“对呀,你说的一点也不错,是谷正说的啊!”这样司马眧就完全相信,刘禅根本没有思蜀之心,对他就非常放心了。
清.壮者《扫迷帚》第六回:“去年八月,因赴金陵乡试,往钓鱼巷猎艳,与妓女玉兰有啮臂盟,从此数月不归,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冯英子《孔狗江马论》:“在太平洋事变之前,尽管是前方吃紧,后方吃紧,……但孔二小姐之流,却长期在香港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上海这个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大都市会使每一位旅游者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喜时应喜,但不应该忘情所欲,但顺时也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要乐不思蜀得意忘形。
s("content_relate");【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相关文章:
1.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及解释
2.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3.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4.有关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5.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6.请君入瓮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7.多则成语故事及解释
8.血流漂杵成语故事及解释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四
寒窑赋原文解读推荐度: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推荐度:寒窑赋原文注解及译文推荐度:七一讲话原文要点推荐度:英语自我介绍带翻译推荐度:相关推荐蜀鄙二僧原文翻译
《蜀鄙二僧》是清代彭端淑创作的一篇文章,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鄙二僧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人们订立志向,还不如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出家啊?
: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
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需要凭借的东西越多,就越多地被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便更大程度上地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当初不知电脑为何物时,人脑的记忆力强得惊人,一旦发明了电脑,人们把信息一股脑地存在电脑里,又整天在那里担心,电脑什么时候会“卡壳”、“会生病”。物质的极大丰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实际上正在远离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现实生活是,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难艰的精神。
为学:为,做,求学,做学问
乎:吗?〈语气词〉
人之为学: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之:代词,代事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东西
资:天资,天分
逮:及,赶得上
屏:通"摒"
卒:终于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四川
其:其中
之:助词,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yù):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怎么样
子:你
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何:什么
恃:凭借,倚仗
往:去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数年:几年,多年
买舟:雇船
下:顺江而下
越:到,及
自:从
还:返回,回来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这里指"把")
惭色:惭愧的神色
惭:羞惭,惭愧。
色:神色,神情。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至:到
焉:语气助词与兼词,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
立志:树立志向
顾:难道,反而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助词〉
犹:还,尚且
矣:语气助词。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六年。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一生著作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 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s("content_relate");【蜀鄙二僧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蜀鄙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蜀鄙二僧》学案及练习题05-28
蜀僧说课稿11-04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原文注释11-01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翻译及赏析09-04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唐诗原文及赏析10-29
《蜀相》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蜀僧说课稿2篇11-11
《蜀相》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04-11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五
霜降诗词推荐度:立冬诗词推荐度:立冬的诗词推荐度:励志诗词名句推荐度:疫情的诗词推荐度:相关推荐送友人入蜀诗词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这首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s("content_relate");【送友人入蜀诗词】相关文章:
李白——《送友人入蜀》07-21
送友人入蜀原文及赏析07-20
送友人入蜀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峡口送友人诗词鉴赏07-08
《送友人》诗词及古诗词鉴赏01-04
征蜀联句韩愈古诗诗词07-27
自蜀江至白居易诗词欣赏07-23
《入彭蠡湖口》诗词鉴赏06-21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古诗词06-0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鉴赏05-30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六
有意思的跨年文案推荐度:平行志愿是什么意思推荐度:虎年的由来的故事推荐度:感恩的企业的句子推荐度:我的书屋我的梦党的作文推荐度:相关推荐鄙的意思
拼音:bǐ 注音:ㄅㄧˇ
部首笔划:2
总笔划:13
繁体字:鄙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部首:阝
造字法:形声
笔顺:竖折横横竖竖折竖折横横折竖
五笔86:kflb
五笔98:kflb
五行:水
unicode:u+9119
四角号码:67627
仓颉:rwnl
gbk编码:b1c9
规范汉字编号:2903
基本解释
● 鄙
bǐ ㄅㄧˇ
◎ 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 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鄙。
◎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
◎ 轻蔑,看不起:鄙视。鄙夷。鄙弃。鄙薄。
◎ 品质低劣:卑鄙。
◎ 谦辞,用于自称:鄙人。鄙老。鄙见。
◎ 吝啬:鄙吝。鄙诈(贪吝诈伪)。
英文翻译
◎ 鄙
low mean despicable my despise scorn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鄙 bǐ
〈名〉
(1) (形声。从邑,啚( bǐ )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2) 同本义 [bi,five hundred families]
鄙,五酂为鄙。——《说文》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遂人》
县都之治。——《周礼·宰夫》。注:“五百家为鄙。”
以八卿治都鄙。——《周礼·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
命司徒,循行县鄙。——《吕氏春秋》。高诱注:“鄙,五百家也。”
(3) 采邑;小邑 [city;small city]
辩其邦国都鄙。——《周书·职方》。注:“邑曰鄙。”
四鄙入保。——《礼记·月令》。注:“界上邑。”
(4) 又如:鄙野(郊外偏远的地方);边鄙残破
(5) 边邑;边境 [border]
群公子皆鄙。——《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注:“边邑也。”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鄙疆(边境);鄙县(边鄙小县);鄙邑(边城)
(7) 郊野;郊外 [outer suburbs;outskirts]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8) 又如:鄙生(乡野儒生)
词性变化
◎ 鄙 bǐ
〈形〉
(1) 小;狭 [small;narrow]
询天下之异文鄙(琐屑)事以快言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鄙狭(狭窄);鄙吝(形容心胸狭窄)
(3) 见识浅薄,行为低下 [mean]
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人贱物亦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4) 又如:鄙朴(朴实粗俗);鄙萎(丑陋而没有精神)
(5) 粗俗,庸俗;质朴 [vulgar;simple]
性好作诗,词语鄙俚。——《金史·斜卯爱实传》
今之争斗,非鄙(粗俗,低下)也,财寡也。——《韩非子·五蠹》
(6) 又如:鄙俚(乡土的、朴实的。也转为粗俗的.意思);鄙朴(朴实粗陋);鄙秽(粗俗恶劣)
(7) 自称的谦词 [my]
鄙夫寡识。——张衡《东京赋》
(8) 又如:鄙老(老人自谦之词);鄙事(对自己所做琐事的谦词)
◎ 鄙 bǐ
〈动〉
(1) 视为浅陋 [belittle;despise]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孔子鄙其小器。——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如:鄙笑(轻视而嘲笑);鄙厌(鄙视厌恶);鄙慢(轻视怠慢)
(3) 闭目塞听,蔽固不通 [be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如:鄙蔽(蔽固,不通达);鄙滞(蔽固阻滞)
[①][bǐ]
[《廣韻》方美切,上旨,幫。]
“啚1”的今字。
(1)周代地方行政单位。王城郊外以五百家为“鄙”。
(2)采邑;小邑。
(3)边邑;边境。
(4)郊野;郊外。
(5)谓退处于野。
(6)狭小。
(7)粗俗;质朴。
(8)浅陋;低贱。
(9)鄙视;轻蔑。
(10)以为羞耻。
(11)贪吝。
(12)蔽固,不通达。
(13)鄙人。自称的谦词。
(14)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参见“鄙心”、“鄙言”、“鄙臣”、“鄙土”。
[上古音]:之部帮母,pi?
[广 韵]:方美切,上5旨,bǐ,止開三上脂b幫
[平水韵]:上声四纸
[粤 语]:pei2
[闽南语]:phi2,bai2
s("content_relate");【鄙的意思】相关文章:
大暑是什么时候以及大暑的意思又是什么02-24
搞定暴走的孩子的方法02-24
反方向的钟的作文02-23
父母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的方法02-24
应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方法02-24
了断孩子与老师的官司的方法02-24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的原因02-24
光辉的作文02-24
以古为镜的作文02-24
焦点的作文02-24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七
1、 熟读课文,理解句意及文意,背诵课文。
2、 了解本课对比手法的运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背诵课文,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课件
师导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之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能至,何也?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蜀鄙之僧》。板题
1、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解决这段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何如”是一种倒置句式。练习背诵这一段。)
2、 对待同一件事,贫僧和富僧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对照一问,自己试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二人分角色读,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a、 学生读书,然后汇报这一段话的意思。
b、 找两名学生读,看谁能读出语气的不同。全班分角色读。尝试背诵。
c、 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富僧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发表个人看法,相机指导朗读)
d、贫僧去南海之前,一定会想到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却说:“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富僧听了贫僧的话,又是怎么说的?
(体会贫僧意志坚定,没有被困难吓倒,读出贫僧坚定的语气,分角色朗读练习,体会对比手法的应用。)
e、贫富二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贫者的坚定志向。多么令人敬佩的贫僧啊!他去南海的途中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他会遇到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想象。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 齐读下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再一次体会贫者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你想对贫僧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 二僧都想去南海,为什么结果不同,谈谈你的看法。(播放课件)。我们应该学习谁呢?
5、 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6、 结合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理解。(课件出示)
7、 练习背诵课文。
本文以蜀鄙之僧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从而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搜集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推荐阅读:
最新蜀之鄙有二僧翻译范本.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