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一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角度,力争实现两个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抡斧猛劈、顶天蹬地”等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另外,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还鼓励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根据以上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在文章的朗读和理解两个方面。
下面我就从三个注重,介绍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和一些想法。
1、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据此,我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具体设计了读顺、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顺。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争取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由于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因此识字任务可以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完成。然后我通过“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及时把学生读错的生字纠正,集体解决难读的生字并巩固。
(2)读懂。学生在回答我“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问题时,找到的句子都是在2-4自然段出现过的,我在这个环节上引导学生明白2-4自然段是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一个部分,教给他们理清课文脉络的方法。
(3)读好。在朗读“抡斧猛劈、顶天蹬地”等词句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并且通过评价读,展示读,配上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2、注重个体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肯定有些学生会表现出茅塞顿开、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等这种类似思维上的碰撞或情感的共鸣。针对这篇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必须应该让学生上升到一定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尝试着用思想去触击。于是,我把第四段作为本文的思维重点,通过配乐朗读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说出“辽阔的大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我再鼓励激发,让学生把美丽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还设计了对盘古说句话这样一个环节。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情感实现了升华。
3、注重语言积累。
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通过朗读和说话等训练形式,使学生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自觉地学习、了解,不断丰富语言、文化的积淀。
以上是我对《盘古开天地》一课的粗浅认识和设计意图,考虑的不一定到位,并且虽然这些意图都是我力求要体现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尽人意的地方,而自我感觉在这节课的设计方面,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二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课。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该课文是神话故事题材。主要写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辟天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会认“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主要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由师生谈话聊神话故事导入《盘古开天地》。这里我选取了三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神话故事:1。嫦娥奔月2。后羿射日3。女娲补天,由这三个神话故事为由,引入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1、基础性读,解决字词。
由于课前已经布置过预习作业,所以课堂上教师直接呈现重点字词,先请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掌握本课重点字词,采用点名读与齐读的方式。在读的时候提醒学生关注“血”这个字,是多音字,并引出另一个读音“xie”。在呈现的词语中引出重点词“混沌”,将其带入课文中的句子中去理解,“混沌”是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从而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原因。
2、建构性读
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分成“盘古开天地前,盘古开天地时和盘古开天地后”三部分内容,并尝试各用一个词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盘古开天地前:混沌一片;盘古开天地时:抡斧劈;盘古开天地后:创造宇宙。最后将三个词串一起,简要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混沌一片,然后盘古抡起大斧劈向黑暗,最后牺牲身体创造了宇宙。(通过这些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习得性阅读
重点阅读课文描写“盘古开天地时”的两个段落,请学生从老师提供的4个词语中(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天长地久、开天辟地)中挑选两个合适的词送到相应的段落中。第二自然段可以用开天辟地,第三自然段用顶天立地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并引出神话故事的结构很简单,一个段落就可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故事。
接下来重点品味语句,先品活。请学生仔细阅读描写盘古开天地时的两个自然段,并划出具体描写盘古开天地的语句,和圈出相应的动词,品味这些动词,并请学生模仿盘古开天地的动作,边模仿动作边朗读语句,感受盘古开天地时的动作,并感受课文中描写盘古开天地的“动作活”。
再品神,请学生在刚才呈现的描写盘古开天地时的两个自然段中找出盘古开天地后所出现的“神奇”变化,并读一读,小组内讨论交流下神奇在何处。通过这两句描写变化神奇的句子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重点理解:“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感受天地形成的神奇,并找出该句句子中的四对反义词,了解这种对对子的语句,再联系本册前面学过的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感受品味中国文化的奇妙之处。最后回味整读,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并推荐好书《中国神话故事》,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三
1、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2、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开创精神和牺牲精神。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感悟盘古的形象,并能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5个字和“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2、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3、学习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神奇。
(一)神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看图片,你猜猜这是什么神话故事?
预设: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2、看看这些故事的名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有人名,都是做了一些神奇的事情。
3、这就是神话故事。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但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人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神奇的想象,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故事情节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翻身劈开缓缓重而浊一丈撑开
筋疲力竭累倒血液奔流不息茂盛
滋润黑乎乎上升下降汗毛雨露
2、这个完整的故事可以分为四幅画,请快速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图画内容。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对应的课文段落。
设计意图:
课文的四幅插图完整地展现了故事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对照插图,找出与画面对应的文字,再梳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练习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进行概括,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做铺垫。
预设:第一幅图——第1自然段,第二幅图——第2自然段,第三幅图——第3、4自然段,第四幅图——第5、6自然段。
(2)学生默读各段落,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进行概括,教师相机板书重点词语。
预设:
第1自然段: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盘古在混沌中沉睡。(板书:混沌中沉睡)
第2自然段:盘古醒来后拿起斧头向黑暗劈去,使天地分开。(板书:劈开天地)
第3、4自然段: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直到天地形成,累得倒下。(板书:顶天立地)
第5、6自然段:盘古的身体化成了美丽的世界。(板书:化身万物)
3、你能用上这四个词语,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吗?学生练习说。同桌合作练习说。
(三)教学第1、2自然段,感受盘古分开天地的神奇
1、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神奇。
第1自然段中哪个词语描绘了天地未形成前的情景?(混沌)盘古在这混沌中沉睡了多久?(一万八千年)从这两处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1: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极具吸引力。
预设2: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设计意图:
通过抓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走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描述语言的生动传神和故事情节的神奇,在头脑中自然浮现出神奇的画面。
(2)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听读想象画面。
提问:你“看”到了盘古劈开天地时哪些神奇的画面?
预设1:当我听到巨人“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时,我仿佛看到他一睡醒就拿着斧头把黑暗劈开,天地瞬间分开,世界一下就变得光明了。
预设2:当我听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时,我好像看到了天在升高,地在下降,就像一部科幻大片正在上演。
2、引导学生带着体会到的神奇,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四)适时小结,引发探究兴趣
盘古在沉睡中苏醒,用神力劈开天地的情节真是太神奇了!故事中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等待着同学们去继续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第3~6自然段,继续感受故事的神奇。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自己心中盘古的形象。
3、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前两个画面,知道故事的起因就很神奇,神奇在宇宙像个(大鸡蛋),这个大鸡蛋中还有一个(巨人),他能睡(一万八千年)。醒来之后,也不得了,他一坐起来(大鸡蛋就裂开了一条缝),他一斧头劈下去(大鸡蛋就碎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天和地就产生了)
(二)教学第3、4自然段,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神奇
提问:当你读到第3~4自然段盘古顶天立地的这一段时,有谁想分享他感受到的神奇之处?
预设:盘古与天地同长,“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跟着长高”“一天一丈”。(时间:一万八千年。动作:头顶天脚踏地)
1、时间:一万八千年
用数字联系生活。体会盘古与天同长的神奇:一丈=3、3米=一层楼,每天以一层楼的速度往上长,一万八千年一万八千丈=一万八千层楼=五万九千四百米≈6、7个珠穆朗玛峰(约8844米)。不止这个高度,后面还提到“又不知过了多少年”。
2、动作:头顶天脚踏地
盘古就这样每天头顶天,脚踏地,跟着天地长高,经历了一万八千年。此时的他用书上的哪个词语可以形容?(精疲力竭)
(三)教学第5、6自然段,感受盘古化身万物的神奇
1、“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学习要求:请同学勾画关键词,盘古的哪些身体部位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交流,按顺序说,出示关键词)
(2)师: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读前面的,同学们读后面的。(师生合作读)
2、拓展说话。
师:这一部分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里也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想象是不是毫无关联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句式练习说话)
同学们的想象也很神奇,这个神话故事在这里迎来最美好的结局。齐读最后一句话“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看到这世间万物的时候,我们不由得就会想起,那就是盘古身体的一个个部分。朗读这句话,我们要读出感激之情。
(四)感受人物形象
师:故事讲到这里,盘古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我心目中的盘古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他英勇无畏,勇于开天辟地,为了造福全人类,甘于奉献,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设计意图:
借助书中插图和板书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整合文中后面的重要信息,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小组合作的交流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倾听、分析、判断和表达的机会。
(五)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述故事
师:中国神话故事最早是靠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老师希望你们也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所有人听。那么讲故事的方法就很重要了。我们可以借助哪些方法讲故事呢?
方法一:借助插图。
方法二:借助提炼的词语。
方法三: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同桌为单位,两个人用不同的方法向对方讲述这个故事。讲完后,面向老师保持安静,等一会选一对同桌来展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力求生动、具体。
这是学生接触的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交流你认为的神奇之处”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四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盘古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五
ok3w_ads("s005");《盘古开天地》文本解读 王金莹 一、以读者的视角分析《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什么是神话?字典上把它解释为“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文明初期,人类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在弱小的他们看来,洪水、干旱、猛兽以及其他的自然灾害是那样的可怕。他们迷惑,他们恐惧,于是幼稚地以为宇宙万物都有具体而形象的神灵在主宰着,把自然界的威力予以神化,从而创造出各种神及其故事,这就是神话。从神话诞生的那天起,新奇美妙的想象就成为了它最大的特色。
《盘古开天地》中的想象就不可思议。盘古的形象是奇妙的,他是一个一睡十万八千年的巨人;
盘古的功业是奇妙的,他能一斧子劈开天地,又头顶天脚蹬地地撑开天地;
盘古的变化是奇妙的,他能无限制地随天地而长高。最最奇妙的是盘古的牺牲,他倒下后,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通过“化身万物”这一过程获得了另外意义的新生,通过变形的方式达到永生。从此,风雷是盘古,山水是盘古,鸟兽是盘古,盘古永远与我们同在,多么神奇! 二、以教师的视角解读《盘古开天地》
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升华,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小学生读神话故事,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语言的发展,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中外神话故事,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盘古开天地》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想象丰富,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本课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
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
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可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单元学习重点之一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教学本课时,要以读为本,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神话的语言特点,感受神奇的想象。抓住课文中对于盘古的动作描写,进行角色体验,感受盘古的“高大、坚忍不拔”;
通过第5自然段化作万物的描写,体会盘古“无私献身”的精神。
ok3w_ads("s007");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六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 “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推荐阅读:
关于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怎么写.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