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陪伴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一
教育陪伴是一种有意识的家庭教育方式。它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拥有普通的监护职责,而是更多地处于陪伴的状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生活、成长、学习等方方面面。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我个人对于“教育陪伴”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孩子的性格、能力、品德等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中悄悄滋长出来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中要以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在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形成时期,要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孩子的学习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不断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努力实现更好的学习成果。总之,与孩子共同成长,陪伴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是家长必须做的事情。
第三段:如何进行教育陪伴
教育陪伴并非简单地陪伴。它要求父母与孩子建立深度心理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兴趣爱好、成长的烦恼和困难,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为孩子提供全面支持和改善。例如,与孩子共同看电影、读书、做手工、开展户外活动,这样能有效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感情纽带,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这是教育陪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四段:教育陪伴的丰硕成果
教育陪伴可以从多个方面带给孩子更大的成长回报。首先,在孩子情感上,能够让孩子获得家庭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从而使孩子情感发展得更加健康。其次,在孩子学习上,父母可以通过教育陪伴及时发现、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最后,在孩子个人发展上,教育陪伴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良好人格、懂得感恩和分享的人。
第五段:结语
教育陪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家长耐心、细心、悉心地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教育陪伴不仅对孩子的生活和家庭可持续发展有利,也能让家长更加融入家庭,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实现更幸福的家庭生活。因此,我认为教育陪伴是一种必须积极实用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一个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实际生活中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这个愿望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就买了好多书,选择了一些内容生动的、有趣的、能吸引孩子的故事、谜语、智力游戏等。这些书籍不但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每天坚持在他睡觉前,读故事给他听,慢慢地他养成了睡前一定要听故事的习惯。现在每天晚上八点后都会坚持让他写一会儿数字或做一会儿智力游戏,他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每个月至少都要去一次新华书店,让他自己挑书,他都特别开心,走路时都连蹦带跳,嚷着“我又买书,真开心!”,甚至有时为了买书他会放弃买玩具。
当孩子做了好事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从小懂得父母是爱他的,而且是对他是有所期待的,这种观念的养成会让他受益终生。有时孩子做事会显得胆怯,不知如何下手或做得对不对,这时就需要父母多鼓励,给他指导一个方向,让他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多多赞美和鼓励。有了自信心后孩子就会喜欢做事情,主动做事情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多参加一些活动,能增长孩子各个方面的见识。父母不要限制太多,以防抑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活动可包括一些兴趣,如绘画、下棋、珠心算等,也包括旅游、户外活动、交朋友等,还可包括体育煅炼。当然贵在坚持,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送他去学围棋,不论刮风下雨,坚持不懈。每天晚饭后休息一会儿就在小区里散步,煅炼身体,以增强他的体质和胆量。
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分地强求甚至强制性使孩子屈服,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做适当引导。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就会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而不会盲从于父母的安排,毕竟孩子将来的社会与我们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社会不完全相同。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三
教育,是一种无疆界的付出。不仅仅是老师的付出,也包括父母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付出。而有着陪伴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我有幸能够成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也体会到了陪伴的重要性。以下,我将分享我的教育陪伴心得体会。
第二段:孩子是陪伴的主体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身处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感到害怕和不适应。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的陪伴,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心。老师是他们在幼儿园的第二个家庭,也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之一。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地听、真正地看、真正地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
第三段:陪伴需要关注情感需求
对于孩子来说,情感的渴望比物质的需求更迫切。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和物质的保障,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陪伴和关心。在幼儿园里,我经常会和孩子们交流,听取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例如,有一天,一名幼儿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当她看到我时,听到我的声音,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立即抱起她,安抚她的情绪,让她感受到我的温暖和关爱。这时候,她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医疗包,更需要一个关爱的拥抱。
第四段:陪伴需要用心倾听
陪伴,不是一味的说教和安慰,更不是静静地守在旁边。真正的陪伴需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温暖和支持。在我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真正地倾听他们的话语,才能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且用心去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例如,一个上学的小朋友,因为体质原因,身体比较弱,但他非常喜欢画画。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画画非常有创意和天赋。因此,我鼓励他,成立了我们班级的画画小组,并邀请他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创作新的作品。他非常开心和自豪,也更加热爱上学,对生命充满信心和热情。
第五段:陪伴需要成长和改变
在教育陪伴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陪伴需要成长和改变。在面对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情况时,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学会倾听和沟通,学会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自己的陪伴方式,让孩子们能够成为更加自信、坚强和幸福的人。
结语:
以上是我个人对教育陪伴的心得体会。在班级工作中,我会始终坚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用心倾听和倾注关爱。也希望和更多教育工作者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温馨、快乐、美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四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五
教育陪伴是指以陪伴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学习、探索和发展。教育陪伴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父母履行教育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陪伴具有长远的价值,它可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孩子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更有自信、更有能力。
第二段:教育陪伴的方式
教育陪伴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与孩子一起游戏、读故事、制作手工、参观博物馆等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也可以启发孩子在乐趣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与此同时,教育陪伴也有规划和指导,比如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组织孩子参加社交活动等等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第三段:教育陪伴需要的心态
教育陪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态度。首先,父母要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支持和被理解。其次,父母要有耐心和积极的心态,不光要支持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尝试,也要面对孩子的错误和挫折,并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最后,父母要积极鼓励和夸奖孩子,在孩子做好事情或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
第四段:教育陪伴的益处
教育陪伴的益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它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亲子互动和体验,还可以增强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等等。同时,教育陪伴还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亲子的感情。
第五段:教育陪伴的不足
虽然教育陪伴的益处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麻烦和问题。首先,教育陪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父母需要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腾出时间与孩子相处。其次,父母的陪伴不能代替全面的教育,孩子还需要在学校和社会中接受更加系统、更加专业的教育。最后,过度的教育陪伴也容易让孩子依赖性强,缺少自我独立和自主发展。
总结:
教育陪伴是一种温暖而又有意义的陪伴方式。它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有助于孩子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父母也需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引导孩子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独立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真正的教育伴侣关系,让孩子在教育中成长、发展。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六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变成一名小学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小学是孩子一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孩子进入小学后,如何让孩子愉快健康的学习、成长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父母要想把握住角色的位置,必须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尊重孩子,尽量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做孩子的朋友或良师益友。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父母首先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在教育孩子之前,最好父母先统一态度,既在教育上做到统一,又维护了父母在孩子中的形象。
孩子无论大小,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在家庭中应把孩子当做与他们相称的一个适当独立的人,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
无论将来孩子做什么工作,首先应学会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
鼓励孩子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有关孩子自己学习方面的事情,尽量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管孩子说什么,尽量让孩子说完,并且要表现出对孩子所说的话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
我们认为,首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上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我们要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要把玩乐与学习的时间安排好。比如做作业的时间放在晚饭前,阅读的时间放在睡觉前。孩子很配合使我们引导很得力。小孩都有顽皮的一面,有时也会因为要玩而出现作业拖拉现象,我们会适时的微笑提醒,对于偶尔滥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一旦发现绝不纵容。
第二,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喜欢问个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去弄清问题过程的兴趣。孩子的疑惑,可以用有趣的比喻或故事来回答。千万不要不耐烦,或轻易回答不知道,这样会打断孩子的兴趣,使之心灰意冷。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孩子的学习就会很轻松,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主动。
第三,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孩子遇到有些问题时让他自己先思考,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问题的最好结果是由他的嘴巴说出答案或亲手完成。不能让孩子遇到问题就问人,产生依赖性,不肯动脑筋。
第四,培养孩子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加安全意识。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注意自身安全。
第五,正确的心理教育
正确的心理素质教育对身处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要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点对那些胆小,性格内向的孩子非常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鼓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培养孩子正确对待成败的心态,还要训练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竞争的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只要参与竞争,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值得欣慰的,孩子要能接受,父母尤其要能接受。
第六,更好的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现状,出现问题,及时联系沟通,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孩子的教育是多方共同努力的事情,良好的教育会让孩子的学习轻松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投放的时间和精力是无限的,家长必须明白:帮助不等于替代。无论怎么说,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孩子需要我们扶上马,并送一程,这是我们的育子经验。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而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学习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样。陪孩子学习,是不少家长正在或者曾经都做过的一件事。我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也是一位小学老师,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我就一路陪着孩子。我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的孩子在若干年后能够真正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真正轻松的、快乐的、幸福的去生活。
我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只有学习这一项,它还包括很多、很多,他的健康、心态、性格、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综合的素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要考虑到的事情。一个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项极其浩大、复杂的、长期的工程。所以我们家长要先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首先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家长做出牺牲来陪孩子学习。千万不要想我的孩子是不需要大人的陪伴自己就能学习好,起码在我看来这很难实现,现在的.竞争太残酷了。注意我没有用“辅导”这个词,而是用“陪”。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孩子学什么,你也学什么,再做一次学生吧!!!我们家长在家里不要以“老师”的身份和孩子在一起学习,那样会使我们和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感,我觉得“陪”这个字更能体现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类似于同学、伙伴这样的关系。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平等、轻松,他不会很拘束、紧张、甚至是害怕。
听我给大家算笔帐:现在有的孩子读走读,每天能和父母在一起吃吃饭;有的孩子住周托,只是周末才回家一次;等孩子考上大学了,每年就只有两个假期才能和父母在一起;将来工作了,就只剩下春节了!我们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多长啊,所以,我会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以前我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但没有珍惜,相反的,我会觉得下班回家或者周末陪孩子很累,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所以,我觉得陪孩子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事情,然后我就会埋怨老公没有“尽责任”。但是,当我会算这笔时间账了以后,我觉得:陪孩子在一起,是非常享受的事情,而且,很感谢老公把陪伴孩子的时间让给了我。他没有陪孩子,那是他的损失。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会觉得非常的快乐!
也许大家会说,你的孩子“很乖,听话”,当然愿意陪啦。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的话不中听。我和孩子也有不愉快的时候。有时候,我心里有怨气,也会对他发脾气。但是,当我意识到我错了的时候,我会向孩子道歉。告诉他:是妈妈的错,妈妈并不是完人,妈妈也会犯错,妈妈也正在成长,希望得到你的原谅。以前,我根本不可能向孩子道歉,认为家长的话,错的也是对的,而且,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事实上:为你好,可孩子根本受不了!有时候,他也会向我发脾气,大喊大叫。但是,我知道,这是他成长期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他大喊大叫也代表他很受伤很难过;也是我的能力跟不上他的成长的表现,他是来帮助我成长的,他将教我学会宽恕、学会包容、学会大度。所以,当他发脾气,大喊大叫时,我什么也不说,就两个字:“闭嘴”,然后,倒一杯水给他,让他感觉到我是爱他的。第二天,写一纸条:希望你有个好心情。其实,仔细想一下:他朝你发火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对别人发火?因为他信任你呀!在你面前发火有安全感呀!你是他妈呀,他不向你发火向谁发呀!痛苦别浪费,好好长智慧。
当然,最好是父母都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因为:一个人的阳刚、勇气、创造力,凡事力量方面的品质,跟父亲有关;一个人的阴柔度,接受力、人际关系,凡是爱的课题,都跟母亲有关。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完整的,那么,他就是轻松快乐的。
记住,我们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我们怎么做,他都看在眼里,并会去效仿。教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什么事情是好事,我们可以去做,什么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去做,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智商高、情商高的有素质的孩子,若干年后,他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在社会上,这样的人还是受欢迎和尊敬的。
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钱,可以再挣,如果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一生啊!表面上看:我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是为了改善孩子的生存条件,是为孩子好,可实际上呢?真的是为孩子好吗?给孩子留钱还不如教孩子本事。实在要出去的话,一个外出挣钱就够了,留一个在家里陪孩子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还是陪伴!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八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出生环境,在于贫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的区别。
《终身成长》这本书大概可以为我们解释社会人的两种区别: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着目标正确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经常夸:“宝贝,你好聪明啊”、“宝贝,你就是个天才。”而这种夸奖,更多的是在赞扬孩子所达到的结果,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扬,一定达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一般会这么说:“宝贝,你这次的努力没有白费。”“宝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从孩子的努力过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扬孩子,则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把我们固定性思维展现的时候,逐渐教化成成长性思维。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一般什么时候来临,给它取个名字,制定具体步骤,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在我看来,成长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毅力坚持,有毅力克服困难;立的flag有毅力执行结束。
我们不怕遇到困难,而怕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懦夫;我们不怕失败,而怕一失败就一蹶不振。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毅力,才能勇往无前。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九
近年来,陪伴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和福祉感,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格发展和智力成长。在我们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的理念中,应当坚定地认识到陪伴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段:陪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陪伴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是精神方面的关怀。在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婴儿时期的抚摸和呵护,幼儿期的陪伴游戏,学龄期的约束和指引,青春期的理解和支持,这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父母的关心下,孩子可以享受到安心和关怀,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慢慢地成长。
第三段:陪伴教育对家庭的价值
陪伴教育不仅对孩子有益,还对整个家庭有所贡献。换句话说,陪伴教育使得家庭更加亲密和谐。陪伴教育涉及到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身份转变,家长从仅仅是“保姆”和“催促者”,转变成了孩子的朋友、咨询者和支持者。通过这种转变,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再是单向的,两者之间的彼此理解和信任也得以增强。
第四段:怎样进行有效的陪伴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陪伴呢?首先,家长需要时不时地给孩子“加能量”,让孩子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更好地成长。其次,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并与孩子保持沟通和深度交流。最后,家长应够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和特点,从而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教育。
第五段:结语
在当下,不少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陪伴教育的重要性。陪伴教育并没有预设的模板,其方式因孩子的个性和成长阶段而异。在进行陪伴教育时,家长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同时不断学习和调整。最终,值得提醒的是,陪伴教育不是一次性地付出,而是一个长期缓慢铸就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陪伴和关心,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会变得更牢固,同时孩子也会更健康地成长。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篇十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中国台湾目前的教育环境,一针见血地道出中国台湾目前的价值观和迂腐的考试制度,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这个体制下经营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中国台湾快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急功近利的家长心态、媒体的可议之处、老师的教育心态及学历通膨时代。他认为教改人士为了满足家长期待而走错方向;政策为了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他建议年轻人如何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这本书,虽然非常认同作者所说的话,却也因更加了解实施教育改革的难度而感到无奈。就像书中提到的“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气球不断的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还是为数众多的家长?全部都是!”读了这段话,让我心中起了共鸣,因为他所叙述的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教育现象,而身为老师的我,就是处在这个教育体制、这个环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长》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儿子写的绝交信。或许,从中国人伦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孝的,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不然。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见中国台湾传统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大学!但每个孩子不一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来说,硬是将孩子塞入这样的框架只会磨灭孩子对追求新知的热忱,当然也扼杀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陆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台湾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国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学校、老师、家长就很重视“成绩”,以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补习班、培训班蓬勃发展,学生被训练成了为考试而读书的机器。这种“唯分数是问”的想法,不但是老师的错,分数会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会以考试分数评断学生的高下,有些学生便注定永远是输家。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然是对孩子的主要标准。而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认识、定义学生的方式,往往只通过一张张考卷,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往往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作业和考卷中,忘记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发掘他们的天赋。爱尔兰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而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在装满一壶水,这需要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考试,往往在讲解作业和习题时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有了单一的标准,就很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书中写到“教育工作者一味坚持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偏执,难怪学校会系统性、全面性地扼杀学生的创意。”现在的教育制度成就了少数考试顶尖的精英,陪葬掉其它“不合规格”的孩子。而即便是合规格的好学生,也有创造力贫乏的问题。而创新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是考试考得出来的,重视标准答案的考试,也是扼杀学生创意的帮凶。正如赖声川所说,创意就是一种“问问题的能力”。然而,当所有科目都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如何想问题?又如何学会问问题?所以中国人在知识竞赛中能得到数一数二的成绩,但在创新思维比赛中往往被其他国家所超越。
另外,有些家长向老师提出多布置些作业,往往把重点放在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略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觉得学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这些话也让很多教学热忱的老师最后以不断的测试来当做最终的方式。有时问孩子“你想要做什么?”孩子往往会说我要好好读书,可再问孩子“读书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孩子往往就说不出话,大部分的孩子或许无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父母让他们把成绩考好。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让孩子提供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来陈腐,有些成为一个“考试优秀生”,有些成为“考试差生”。
书中提到老师的关键是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因为从过去到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态度,倾向权威、武断,学生一旦试着说出各种突发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视为捣蛋,或挑战老师的地位。久了之后,学生不再想要问问题,因为他连问问题的能力,都早被连根拔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还要求老师在教学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书中提到严长寿在去高中演讲时,第一次演讲到后半,有学生开始在台下聊天,还要老师维持秩序,演讲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第二次演讲时,他开始检讨自己,思考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演讲时首先从自己的着装出发,然后提到学生关注的明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此次演讲完美收官。这件事让他明白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老师没找到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这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课本和与孩子没有兴趣的课外事物,应该多寻找孩子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事,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时,往往想到过去所受的教育,如果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事,我或许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多的可能。既然自己已经尝到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何必让现在的孩子再受这种折磨呢?改变教育方式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困难要让时间去冲刷。但是随着今年启发式教育的提倡,我认为只要大家愿意站出来改变,必定能达成!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篇十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而在陪伴式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伴侣。在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陪伴式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下面我将就我在陪伴式教育中的体会和感悟做一些总结。
首先,陪伴式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连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严肃而疏离的关系,学生通常是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而在陪伴式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一般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着亲密的情感连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不仅了解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进步,更能感知到他们的情感变化和需求。这种情感连结让我更加了解学生,也让学生更加信任和依赖我。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我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加个性化、恰到好处的教育。
其次,陪伴式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很明显,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然而,在陪伴式教育中,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激发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这样的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陪伴式教育中,学生是主动的,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是被外界强加的。
再次,陪伴式教育强调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每个学生都被要求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学习和发展,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而在陪伴式教育中,教师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都被视为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得到了更加个性化和专注的关注,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在陪伴式教育中,学生感觉到了被重视和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陪伴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发展往往只注重学术方面的能力,而在陪伴式教育中,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他们的品德培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我常常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锻炼体能和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他们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陪伴式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才华和品格。
综上所述,陪伴式教育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连结、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以及全面的发展,陪伴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在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陪伴式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够更好地陪伴和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陪伴心得体会篇十二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地追求富有、成功、幸福的生活,同时家长们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近年来,“陪伴教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实施更好的陪伴教育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长通常是孩子的学习监督者,而在现代阶段的陪伴教育中,家长不仅是监督者,更重要的是陪伴者。
第二段:对陪伴教育的理解
陪伴教育是每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意味着父母与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引导孩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陪伴教育不仅仅是在孩子有困难时帮助他们,也要在正常情况下陪伴孩子,分享生活和成长经历。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生活。陪伴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孩子的心智和好奇心,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第三段:家长如何实施陪伴教育
对于现代家长来说,要实行陪伴教育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和调整。首先,家长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工作压力和社交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们身上。其次,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爱好。经常和孩子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积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再次,通过亲身行动,传递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给孩子。最后,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把握好适度的时机,建立适当的进度管理,为孩子提供有趣、科学和有力的引导。
第四段:陪伴教育的优点
陪伴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很多的优点。首先,陪伴教育不仅让孩子更加自信,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其次,陪伴教育可以让孩子在孩提时期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积极的心态和人生观。此外,陪伴教育还让家长更了解孩子,能够为孩子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第五段:结尾
陪伴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方法,是现代化家庭教育的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们也应该重视陪伴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陪伴和支持,让孩子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并且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好互动关系,共同帮助孩子成长为能够独立生活、有自我意识、有追求的健康和快乐的人。
推荐阅读:
最新幼儿园大班进班心得体会及收获 幼儿园育儿心得体会及收获(通用10篇)
2024年教育陪伴心得体会(精选12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