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5篇)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一
林黛玉是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她是孤身一人来投靠外祖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她便贫穷的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疑,不多嗔,不多愁?
她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腹如同知己,甚至连宝钗喝过的茶她也毫不计较的接过来喝了。初看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后来再看才觉得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宝玉,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给黛玉,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一饮而尽,将杯放下。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却是有很多讲究的,黛玉愿与宝钗共同分享一杯茶,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侍一夫。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二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
在这本书中,有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博览诗书的薛宝钗,才华横溢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智慧靓丽的晴雯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三
如果说我们承认了苏轼的这种自省是一种成长和成熟,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宝黛的思想是幼稚的呢?
假期里,去了一趟大观园。
读了《红楼梦》,不去看看大观园(虽然只是人为臆造的),多少有些可惜。虽然在“怡红快绿”的匾下冒失地竖着“十块钱点一出戏”的牌子;虽然在潇湘馆的曲折游廊里不时传来“这个便宜”、“那个合算”的吆喝声;虽然黛玉的花锄里塑料鲜花盛开;虽然稻香村里的纸窗木榻成了“稻香村茶室"里的摆设;虽然《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瑰影已被抹煞得斑斑驳驳。但,还是应该去看看,好在怡红院的海棠还蓬勃,潇湘馆的竹子还苍翠。
读《红楼梦》是初二下半学期开始的。那时候,明显地感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在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有两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鼓励:一本是《红楼梦》,另一本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那时侯,也许是迫于学习的压力,也许是受到了一点《威风凛凛进行曲》的灵感,我一下子很渴望自由一一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天,甚至只给我一分钟,让我毫无顾忌地放声大叫:“啊一一”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了这个小小的想法,竟让我思考起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读书为了什么?物质条件吗?很多人都认为是这样,那我呢?我想,我宁肯舍弃一切物质条件,我不要像大人们一样被功名利禄所羁绊;我决定,我要按我的想法去生活,活在我自己的理想中。真实美好的时刻啊!但我仍小心翼翼,因为我不确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和合理。当读了《红楼梦》,不管是不是一厢情愿,我惊喜地感到,我和宝黛二人似乎有着共鸣之处。我,一个正在为将来优越的物质条件而苦读的学生;他们,被逼走仕途之路的叛逆者,同样的十五六岁,同样的爱和怨,喜和悲。我的这种想法至此便如一股激流从岩石中迸发而出。不论将来如何,至少它能奔腾一段日子。中考的那段日子令每个人难忘。几乎每时每刻,我都激励自己“抓紧时间”一一我像一头饿狼一样到处觅“食”。
但是,当迷失在题海里时,一股更大的悲哀和困惑向我袭来:我这样读书到底有没有价值?中考和我的理想有多大关系吗?考完数学,对下来错了许多。我忐忑不安地迎着妈妈略带紧张的笑脸走过去。我尴尬地提着嘴角,勉强地笑着,笑着,眼泪却不听话地蹦了出来。晚上,我躺在床上。考砸了,这辈子似乎也就完了。我想一阵,哭一阵,枕头上湿了一大片。现实像白纸黑字般残酷地摆在眼前。我茫然。我想:现实,离理想有多远?我经历了现实后。会怎样?我,宝玉,黛玉,都还未经历过最残酷的现实:我呢,依靠着父母;他们呢,本身就居于“拂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至少我们从未脱离过相对富足的物质条件。也许只因为这样,我们才敢轻视它?对它不以为然?一个大问号油然升起:我们自认为“高出俗流”的想法是否天真、幼稚、荒唐、不堪一击?不知道。也不愿想。我似乎已身处矛盾的旋涡中。矛盾越加白热化,我稍一动就会下沉。
也在那时,我翻开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时我并不曾想到,里面的某一篇文章,会像一道白帆,把我从这旋涡中拉了上来。至今我常要回味的,是余秋雨写关于苏轼的那篇《苏东坡突围》。经历了“乌台诗狱"后,苏轼带着官场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走近黄州。黄州的残酷现实是:“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然而,他在这种现实中进行着自省。他无情地剥除了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它们曾给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一个完全的自我。如果说我们承认了苏轼的这种自省是一种成长和成熟,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宝黛的思想是幼稚的呢?如果苏轼因这场劫难经历了一次整体上的脱胎换骨,那么宝黛又何尝不是封建大家族中的新人类呢?
如果苏轼在黄州的残酷中找到了自我,那么我们又为何怀疑和“确信”现实会打倒我们自己呢?是的,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我会在现实中遇到很多异己的人,异己的事,异己的思想,但我越来越相信,我能保护这还未遭到打击和扭曲的最理想的信念,我能把对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的这份执著、憧憬,保存、延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十五六岁的黛玉的悲叹。“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这是四十出头的苏轼的惆怅。他们站在相隔二三十年的山头上,遥相呼应:“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宋朝赤壁下的深深叹息;“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清初悼红轩里的孤独无告。他们隔着几百年的历史,结为知音。风过,潇湘馆中那片竹海似又传来了遥远的低吟。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四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五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一次重读竟然有了那么多的悲伤和无奈。
重读红楼梦,放下了青春期的幻想,多了对人生的思考,那一个个女人的人生,无论走过历史长河的几百年,依然有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影子,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人生经验,喜欢曹雪芹的`文笔,历经沧桑,经历繁华与贫穷的人生百味后的深刻,喜欢那其中的每一个女人,喜欢他们活的淋漓尽致的人生。《红楼梦》在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将女子作为主要人物,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不仅拥有美貌、更拥有才华,在经历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世事沉浮中,表现出了很多值得赞叹的品质。
“绛珠仙子”林黛玉敢于追求真爱,虽然超凡脱俗但是察言观色间依然接得了地气,以自尊掩饰小小的自自卑,小心眼中又不失真诚,确实是个我见犹怜的仙子。“大家闺秀”薛宝钗则拥有封建社会女子最标准的品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她包容身边所有人的性格缺陷,以雍容大度的姿态面对所有的挫折和挑战。
“英雄阔大宽宏量”的史湘云,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史湘云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没有之一,她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的视野时,我满心都充满了钦佩和仰慕。“警幻之妹”秦可卿,虽然她是书中转瞬即逝的一个女子,但是从篇幅不多的文字中依然能够感受她婀娜多姿的风采,虽然的命运让人唏嘘,但在临终托梦给王熙凤的言语中,能够感受到她对家庭荣衰的深深挂念。
推荐阅读:
2024年红楼梦读后感700字初三(5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