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四篇)
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一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 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一个普通人无法说得清楚,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在我们在我们的下一代世代相传!
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篇二
南昌起义后,由于国民党的迫害,无奈之下,红军8万人马向陕北转移。
这次转移行程共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长征。暑假里,我就看了一部介绍长征的历史电影-——《长征》。整部影片讲述了一次艰难,坎坷,伟大而又可歌可泣的征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战士的心情十分低落,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几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地向中央苏区袭来。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在湘江展开血战,强渡湘江,突出了重围。但此战红军伤亡很大,原本的八万人一眨眼就损失了五万,元气大伤。
面对如此形势,一直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在大家的帮助下,对国际共产组织代表李德进行了批评,并解除三人党组织,最终使党的领导权重新回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手中。此后红军的行动变得正确,红军的作战也变得勇猛,胜利也多了起来。毛泽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四渡赤水,佯攻云南等战略,击破泸定桥,带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组建了川陕根据地,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长征终于获得了胜利。
看完影片我不禁赞叹道:“这长征的两万五千里真是坎坷的很呐!”刚开始的湘江之战中,战士们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鲜血把江水给染红了,江面上浮着战士们的尸体,一战过去红军横尸遍野,这个景象惨不忍睹,湘江两岸血流成河,活着的战士也只能为牺牲了的战友痛哭,不能给他们埋葬,因为在后面有几十万大军在追赶他们;在翻越雪山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专业的装备,没有取暖的工具,许多战士在攀登雪山的时候因为雪崩、饥饿、疾病,寒冷而死亡。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在征途中因病而死去,她死后只能埋于风雪之下,让纯洁的雪花将她掩埋,这一切都是多么让人痛楚啊!攻打泸定桥时,战士们吃力地爬着铁索,敌人的枪炮猛烈地向他们射击。在枪林弹雨中,中弹的战士身体痛苦的抽搐着,时不时地掉入万丈深渊,但另外的战士还是顽强地爬向桥对岸。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在无可奈何下,将自己幼子托付给沿途的群众抚养。
可怜天下父母心,主席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禁对主席充满敬佩之情。“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篇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读到这首诗,我就想起了一部既感人又伟大的连续剧——《长征》。看了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长征》这部连续剧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剧中,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后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场面。还看到了战士们没有食物,只能吃树根,喝泥水但仍未放弃的画面……剧中最后讲述了红军过完草地后,毛泽东主席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剧中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啦!此时,我既伤心又高兴,伤心是因为战场上牺牲了许多战士,高兴是因为红军终于胜利了!
观看完《长征》后,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用鲜血换回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力,不再让其他国家看不起我们。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长征后写出的诗歌,是一首雄伟壮观的七律诗,它蕴涵着毛主席对长征的种.种感受,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在那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有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我们不能一一道出,但却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苦!红军那大无畏的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代人。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除了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挥外,还有一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长征才能够走向胜利,新中国才能成立!
观看完《长征》这部连续剧之后,红军那崇高的精神让我敬佩,使我获益匪浅:生活在这幸福的社会里,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篇四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新时代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那么你知道长征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希望你喜欢。
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它深深地触动了我小小的心灵。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飞夺泸定桥”这一幕。只见战士们冒着两岸敌人疯狂的枪林弹雨,穿着破草鞋在刺骨的铁索桥上艰难的移动,桥下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浪,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他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挪着每一寸脚步,最终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英勇夺下了泸定桥。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恍然大悟,平时我们总认为学习苦,学习累,难道比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还苦吗?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奋斗,今天我们才能丰衣足食,安静地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战士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朋友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长大以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力量!
南昌起义后,由于国民党的迫害,无奈之下,红军8万人马向陕北转移。
这次转移行程共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长征。暑假里,我就看了一部介绍长征的历史电影-——《长征》。整部影片讲述了一次艰难,坎坷,伟大而又可歌可泣的征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战士的心情十分低落,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几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地向中央苏区袭来。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在湘江展开血战,强渡湘江,突出了重围。但此战红军伤亡很大,原本的八万人一眨眼就损失了五万,元气大伤。
面对如此形势,一直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在大家的帮助下,对国际共产组织代表李德进行了批评,并解除三人党组织,最终使党的领导权重新回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手中。此后红军的行动变得正确,红军的作战也变得勇猛,胜利也多了起来。毛泽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四渡赤水,佯攻云南等战略,击破泸定桥,带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组建了川陕根据地,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长征终于获得了胜利。
看完影片我不禁赞叹道:“这长征的两万五千里真是坎坷的很呐!”刚开始的湘江之战中,战士们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鲜血把江水给染红了,江面上浮着战士们的尸体,一战过去红军横尸遍野,这个景象惨不忍睹,湘江两岸血流成河,活着的战士也只能为牺牲了的战友痛哭,不能给他们埋葬,因为在后面有几十万大军在追赶他们;在翻越雪山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专业的装备,没有取暖的工具,许多战士在攀登雪山的时候因为雪崩、饥饿、疾病,寒冷而死亡。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在征途中因病而死去,她死后只能埋于风雪之下,让纯洁的雪花将她掩埋,这一切都是多么让人痛楚啊!攻打泸定桥时,战士们吃力地爬着铁索,敌人的枪炮猛烈地向他们射击。在枪林弹雨中,中弹的战士身体痛苦的抽搐着,时不时地掉入万丈深渊,但另外的战士还是顽强地爬向桥对岸。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在无可奈何下,将自己幼子托付给沿途的群众抚养。
可怜天下父母心,主席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禁对主席充满敬佩之情。“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读到这首诗,我就想起了一部既感人又伟大的连续剧——《长征》。看了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长征》这部连续剧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剧中,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后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场面。还看到了战士们没有食物,只能吃树根,喝泥水但仍未放弃的画面……剧中最后讲述了红军过完草地后,毛泽东主席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剧中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啦!此时,我既伤心又高兴,伤心是因为战场上牺牲了许多战士,高兴是因为红军终于胜利了!
观看完《长征》后,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用鲜血换回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力,不再让其他国家看不起我们。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长征后写出的诗歌,是一首雄伟壮观的七律诗,它蕴涵着毛主席对长征的种.种感受,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在那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有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我们不能一一道出,但却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苦!红军那大无畏的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代人。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除了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挥外,还有一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长征才能够走向胜利,新中国才能成立!
观看完《长征》这部连续剧之后,红军那崇高的精神让我敬佩,使我获益匪浅:生活在这幸福的社会里,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 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一个普通人无法说得清楚,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在我们在我们的下一代世代相传!
在读过了《七律长征》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红军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每读过此诗,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红军战士们那令人震撼的革命精神!红军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表明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凭此精神,战士们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爬岷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了胜利。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的就是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于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认真读了“长征的故事”。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红军破关夺卡,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底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我们的红军战士靠两只腿,长驱二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最后,胜利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推荐阅读:
2024年长征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长征电影的观后感(四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