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范文(通用3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上元节、小正月、除夕或元宵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第一个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之为“自然”夜晚&rdquo是&ldquo夜晚&rdquo,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满月的夜晚,因此被称为“满月”元宵节。按照道教的说法,三元&rdquo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也被称为&ldquo上元节。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还心地善良。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然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夏历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出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混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第2篇: 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一:

  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二: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四: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第3篇: 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一)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二)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三)

  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四)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推荐阅读:

  学党史活动方案范文(精选19篇)

  2024政协委员履职情况报告范文(精选6篇)

  2024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三篇

  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报告范文

  村级巡察反馈整改方案

  组织生活会问题整改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4篇)

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范文(通用3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关于元宵节花灯由来常识范文(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