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三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既是教学活动的动身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成果。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不仅包含知识和技巧方面的要求,也包含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绪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的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的,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程度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控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

  的,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领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的。从这节课的目的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的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绪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遇。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摸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接洽,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在该目的的领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写班级中一名同窗的位置,然后把同窗们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现方法的共同特色──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写这位同窗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窗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现,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讨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断定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断定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窗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窗就到前边,在精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涌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亲密接洽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控制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逼真地感受到,要确定适当的教学目的就必需精确地处置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绪与动作技巧等目的的不同层次。

  二、课前导入,注重情知相携

  学生知识的形成与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注重情知相携,教学气氛会更加和谐民主,学生会学得主动、活泼、愉快,整个课堂呈现出的将是和乐美好、真情流露,课堂也会焕发出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色彩。

  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教师用一布袋,袋子里装有带颜色的乒乓球,教师每次摸一个让学生猜是什么颜色的球,通过同种颜色和不同颜色的两种情况,让学生猜测,体验到可能与不可能。交换角色,学生摸教师猜,进一步体会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某是一种颜色的球,在什么情况下不是同一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

  至此,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陡增,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接下来的学习便是他们怀着愿意学好数学的情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了。

  三、组织数学活动,高效的探究与体验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最好能高效地将课本中的书面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如?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生回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极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的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解决。

  四、关注习题的优化组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习题的预设要尽量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组织练习活动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等。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条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再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练习课,可设计如下练习,根据条件补充问题:?甲数是125,乙数是25,??要求学生补上:?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在学生解答完四个问题后,再将?乙数是25'’,或?甲数是125?改作间接条件。这样,可围绕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第2篇: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3篇: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这次的学习、研究、实践、交流,使我认识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2、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安排教学过程。

  3、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4、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低年级学生对声音、动作更有吸引力,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如运用猜谜语、做游戏、编儿歌、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推荐阅读:

  2024党员对照入党誓词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六篇

  政治能力方面表现【7篇】

  教师现实表现材料简短范文(精选3篇)

  五个方面查摆问题【三篇】

  个人嘉奖主要事迹简短范文(通用3篇)

  学习普通话的体会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三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