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党史故事范文三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政党史,是一部特殊的历史。它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著名的党史故事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著名的党史故事
1、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第二篇: 著名的党史故事
贺龙家族中让人震惊的女汉子
清咸丰五年,湖南西部桑植县城东关刑场。
秋风瑟瑟,寒气逼人。刑场上刀枪林立,戒备森严。手持利刃行刑的刀斧手站立两旁,一个个浑身横肉、满脸杀气。三十余个因反抗清廷而获罪的人将在这里被处斩。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他神色怡然,边走边大声呐喊:“贺家没有孬种,贺家都是好汉!”
围观的群众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叹。啊,他不就是那个在湘西杀粮官、烧官仓、开仓济民,举义旗揭竿而起,率民众反抗腐败朝廷,吓坏了清政府的贺廷壁吗!
好汉,好汉啊!围观的人们一边小声议论着,一边默默为他祈祷……
临刑前,贺廷璧将自己戴镣的双脚用力踩入土壤里,昂首挺胸,高呼要站着死,决不下跪。监斩官无奈妥协了,不再要求受刑者下跪。朱笔一挥,判下行刑令。
行刑的时刻到了,满脸杀气的刽子手已经把那明晃晃的鬼头刀高高举了起来。人群中再次发生了骚动,一些围观者已经把头低了下来,女人们更是受不了刑场上刀光血雨中那带血腥的刺激,许多女人已用手捂住了眼睛,小一点儿的孩子吓得哭了起来……就在刽子手举刀欲落下的那一刹那间,天空中突然炸响一声刺耳的惊雷,只见一个头裹青布、身穿青布长衫、脚蹬青布鞋的女人从人群中猛地冲上前去,用双手撩开自己的衣襟扑到贺廷璧身前。
贺廷璧会意地望着她,感激地点了点头,忽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哈哈大笑,把头颅向女人这边伸出。一道寒光,刽子手的刀落下了,一腔热血喷溅而出,女人即刻用撑开的衣襟跃身凌空接住了那颗被砍下来的头颅……
女人的惊人之举,使得在场的官员、乡绅以及数千围观者全都目瞪口呆。连杀人从不眨眼的刽子手也有些魂飞魄散,大张着嘴、大睁着眼睛惊呆在了那里,刚才还紧握在手中的鬼头刀此时却“当——”的一声滑落在了地上。
这个冲上刑场的素衣女人就是贺廷璧的妻子刘氏。
刘氏虽身为女性。她在心中一直牢牢记着丈夫曾对她说过的一句话:“要是万一有一天我面对刽子手的屠刀,死了头也不能落地!”古有人头落地为英雄悲剧之说,头不落地则表示宁死不屈,坚信后继有人。面对丈夫临刑,虽早已心如刀割,但此时的她只有一个信念:丈夫英雄一世,是条堂堂正正的好汉,好汉高贵的头可杀不可辱,是不能落在地上的,头颅落地对他及贺家人来说是一种耻辱。于是,在丈夫临刑之际,她毅然做出了这一惊天动地之举。
贺廷璧的头躺在妻子的怀里,看了妻子一眼,欣慰地含笑闭上了眼睛……
据《桑植县志》载:“乙卯(公元1855年)春,清军班师回部,解匪首三十余人……刘氏仗义兜头。”
41年后,公元1896年春日的一天下午,就在这位被清廷杀害者的后代中,生出了一个男儿。又过了几十年,这个男儿成了共和国大名鼎鼎的元帅,他的名字叫贺龙。
第三篇: 著名的党史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
1963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了。
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
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见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解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没有解开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时,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说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
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然一新,想象不出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也这么早就起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的身边,都想一睹周的风采。而似乎并不吃惊,他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推荐阅读:
著名的党史故事范文三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