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赏析范文(通用3篇)
最后一首歌是指诗歌创作的最高造诣,也是指最好的作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千古绝唱赏析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千古绝唱赏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1月,会师后的红军在鄜县西南的直罗镇携手合作,并肩作战,歼敌109师,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抗日斗争的基础。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根据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向中国北部推进,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形势,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作了精辟系统的分析,驳斥了“左”倾关门主义,批判了右倾投降主义,着重强调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并庄严地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6年1月,组织了东征部队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1月26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东征部队从陕北子长县出发,2月初到达清涧县袁家沟一带。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景,毛泽东豪情满怀,指点江山,俯仰古今,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魄,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雄千古、震荡山河的千古绝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中国北方严冬的景象,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大雪纷飞。
词一开头便气度不凡地描绘祖国北方茫茫大雪的景象。北国,点地点;风光,点要写的事物。“千里”、“万里”两句,犹如唐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互文,意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这两句写寒冬雪景,一写大地,一写天空,这就涵括了整个空间,其中“雪飘”点题,是主,“冰封”是衬,为下文“惟余莽莽”几句伏笔。起头三句写北国隆冬雪景,从大处落墨,大笔勾勒,笔力雄劲,气势磅礴,境界阔大,惟其如此,方能笼罩全阕,驾驭全篇。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登高远望,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由东到西,再不见滔滔的洪波。在大雪的覆盖下,那连绵起伏、蜿蜒夭矫的群山,犹如银色的长蛇在飞舞,那高低绵亘、丘陵起伏的高原,宛若白色的群象在奔驰,(群山、高原与天相接,在四野彤云、万里雪飘中一片混沌、浑无涯际),似乎要同老天比个高低。
起首三句只是概括地描写茫茫大雪下的“北国风光”,这七句用铺叙手法,紧扣一个“雪”字,结合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具体描绘北国的雪景风光。“望”字是领字,它一气统领以下三组七句,又表明诗人这是登高望远。“原驰蜡象”,原作“原驱腊象”。“驱”是鞭马前行,“驰”是车马疾行,改“驱”为“驰”,化被动为主动,更具内在的动力,使词句富有飞动之势。“蜡象”,白色的象,而“腊象”指真腊象(古真腊国在今柬埔寨、越南、泰国交界处,为象的产地),改“腊象”为“蜡象”,既与上文的“银蛇”应对,又增加了色彩感、逼真感、形象感。这是毛泽东虚怀若谷,采纳诗人臧克家的意见改定的,成为词坛的一段佳话。韩愈《咏雪赠张籍》诗:“厚虑填沟壑,高愁挃斗魁。日轮埋欲侧,坤轴压将颓。岸类长蛇扰,陵犹巨象豗(huī)。”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特别喜欢韩愈,在长沙自修时,曾特意从旧书店买回一套20多册的《韩昌黎全集》,并借来善本韩愈文集校正其中的错讹。
熟悉韩诗的毛泽东,在写此词时,可能受其影响:其一,韩诗与毛词都有高与天齐的想象,都有关于地貌的描写;其二,“山舞银蛇”与“岸类长蛇”,“原驰蜡象”与“陵犹巨象”,句式两两相类,且都有“蛇”与“象”的比喻。善于借鉴前人成果而又加以创新,点铁成金,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韩诗那奇特而又平淡的句子,经毛泽东巧加点化,顿时精彩动人。词人化静为动,赋予本来毫无生气的静物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挑战意识,把雪景中的山川,写得生动又壮阔。以上三组七句,着重于空间描写,静中有动。这三组七句,无一字说雪,却句句写雪,而且是北国的雪,从而构成幅绝妙的北国雪景图,不仅写出了雪的景象、雪的气魄、雪的精神,而且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和博大豪壮的胸怀,使人由这壮丽的自然景色及对祖国江山的深情赞美,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霁天晴,红艳艳的太阳照着白皑皑的雪野,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祖国的山河好像一位披红着素的少女,显得格外娇艳美丽。前面十句一直以现实主义手法实写眼前壮丽的雪景,概括而具体,这三句是前结句,以浪漫主义手法,虚写理想的境界,以妇女妖艳的丰姿形容祖国江山的美好,拟人式地总束全阕,词意推进一层,使祖国山河之美在雄壮之外又添艳丽,体现了祖国江山阳刚美与阴柔美的有机统一,具有气象万千之概。在写法上,一实一虚,一详一略,用笔灵活而又富变化。祖国山河如此雄奇壮美,中华大地是这样妖艳动人,岂容外敌入侵,那堪日寇蹂躏!1936年,正值日寇占我华北,妄图鲸吞中国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词中气势如虹大笔绘景,目的在于赞美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激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祖国的江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争相倾倒备至,(都想主宰她)。
这两句是过片。过片,又称“换头起句”。宋张炎说:“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词源》),《宋四家词选序论》称:“吞咄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片,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为佳制。”毛泽东是深谙作词之道的高手,他的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前人的理论总结。这两句反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写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多娇江山竞相折腰,进一步突出祖国江山之美,一方面总束上片,是对“北国风光”的现实景象和理想境界的总结,一方面又领起下文,引出为多娇江山折腰的英雄人物,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承上接下,过渡巧妙,既“藕断丝连”,又“异军突起”,技巧娴熟,手法高超。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可惜的是,史称宏图大略的秦始皇、汉武帝,虽有历史武功,但文采(文治)方面还稍嫌不足;显赫一时的唐太宗、宋太祖,在文学(文治)方面也稍稍有些欠缺。至于被称为一代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更是只会挽起弓来射射大雕(只懂得武力征服)。
以上七句,与上片“望长城内外”七句的空间描写相对应,是时间的叙述,夹叙夹议,极兴酣墨饱之致,在结构、语气、表现手法上,与辛弃疾《沁园春·答杨世长》近似:“看君才未数,曹刘敌手,风骚合受,屈宋降旗,谁说相如,平生自许,慷慨须乘驷马归。”两词都用了“风骚”这样的字眼,都一连举出五个历史人物(辛词所举为曹植、刘桢、屈原、宋玉、司马相如)。一向喜欢辛弃疾词的毛泽东,可能对此有所借鉴,但也是巧加化用,熔旧翻新,着手生春,气魄更宏大,眼界更开固。词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纵观历史,思接千载,一个“惜”字领起以下七句,引出历史上无数英雄的五位典型代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以高屋建瓴的气势,狂放有节、较为客观公地评价了他们的优劣功过。武功有余,文治不足,是以上五人的共同特征。但词人在用语措辞时是非常考究的,在“输”、“逊”、“识”前分别用“略”、“稍”、“只”三字加以限制,既肯定其都有雄才大略,都曾建勋功立伟业,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不愧为他们那个时代的英雄,又可惜他们在文采、风骚(均在一定程度上代指了文治)方面还稍微欠缺了些。同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与成吉思汗又细微地区别开来,前四人并非全无文采,不过稍嫌不足,后者则文武之才比例严重失调,只是赳赳一介武夫。这种评论,切情切理,十分中肯而又极有分寸,由于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纵览俯察,又显得诙谐风趣,意味深长,显示了词人鲜明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含蓄地透露出批判封建主义的主旨--因为在这里,词人的目的不是评论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而是为了“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所以先用一个“惜”字,接着又连用“略输”、“稍逊”、“只识”数字,使评论程度减轻,且不流于呆板、程式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体现了作为马列主义者的毛泽东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作为诗人的毛泽东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恰到好处地驾驭语言的卓越技巧。以上七句三组,前两组为一层次,后一组为一层次,层次分明,词意递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往的英雄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全都远去了,真正称得起英雄人物的,还得看今天(的无产阶级)。
在纵论了历史上统治江山的五位著名的典型英雄后,词人笔锋陡转,“俱往矣”,一笔刹住对历史英杰的评论,而转人作结,短短三字慨叹,包含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意,笔力扛鼎,把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旧时代的一切星移斗转,朝代更替,英雄豪杰们的所有丰功伟绩,轻轻翻过,且与前文的“惜”字相呼应。“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将历代英雄都扫入了历史博物馆。又在“看”字前加一“还”字,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讴歌了当代的英雄(无产阶级)。“俱往”与“还看”,两相对照,相当有力地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人那不羁于一切的豪放之态跃然纸上,显示了一代伟人的浩然气势,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家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把全词推向高潮,既收束了全词,又言已尽而意无穷启发人们无限的想象,鼓舞人们昂扬的斗志,达到了前人所说的“后结如泉流归海,要收得尽,又似尽而未尽”(《柳塘词话》)的高度。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虽然词人自注风流人物指无产阶级,但也无须排除词人对自己个人历史地位的价值的自我认同。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雄才伟略,不仅前无古人,超越以往,而且具有无产阶级的崭新革命内容。毛泽东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文采焕发,风骚绝代,是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当今真正的风流人物。
词的下片,由自然界而转到人事,从描写万里江山转到评说千古历史,思绪纵横驰骋,借史抒情,通过对历代杰出封建君主的评价,深刻地批判了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塑造了一位胸襟雄阔、气度博大、超越了以往无数英雄的“风流人物”—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这首词,上片写北方严冬的雪景,写了长城、黄河、秦晋高原,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下片通过纵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宣告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代表国家前途和光明未来的真正的“风流人物”。词人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应该如何理解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曾建功立业,显赫一时,他们虽然都为祖国壮丽多娇的山河而倾倒,但他们把大好河山甚至广大人民,都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他们所谓的功业,就不是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向前发展,而是凭借武力对人民进行残酷统治,他们不可能使祖国真正繁荣富强,恰恰相反,他们所代表的封建剥削制度,正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这首词所批判的应该正是封建主义的这一反动侧面。词人借古讽今,批判的矛头直指蒋介石及其为代表的国民党。
当时,蒋介石“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对外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步步妥协,节节退让,以致丧权沦土,让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了东北、华北一大片美好河山,对内实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政,大搞政府包揽抗战,实际上是压制抗战,不准抗战一一红军北上抗日,他围追堵截,欲在长征路上消灭红军而后快,红军欲渡黄河挥戈东出,他指使间锡山等以数十万大军一再蛮横阻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大搞个人独裁,磨刀霍霜,准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置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停止内战、满望和平生活的愿望于不顾。因此,在重庆举行的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把本词抄赠柳亚子先生,仍是对封建主义这一反动侧面的批判,同时也向柳亚子先生等进步人士说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只有他们才是祖国美好河山的真正主人!这洪亮雄壮的声音,在当时,启发了多少人的希望,唤醒了多少人的理想,鼓舞了多少人的斗志,坚定了多少人的信心!
第2篇: 千古绝唱赏析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堪称千古绝唱。这首诗歌从选题、结构、内容,均堪称完美,是享誉海内外的唐诗代表性作品。
我从10多岁起,就非常喜欢这首诗歌,少年时达到全诗熟悉能诵的程度。之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此诗歌的喜欢程度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前几年还买了好几本《长恨歌》的学术研究著作进行研读。
我一直期待听到对《长恨歌》有水平的鉴赏和讲解课程,结果不能如愿。
听不到反而更好,我决定自己来做这个讲解和鉴赏的工作。
本文大体根据20_年1月8日我的微信讲座“《长恨歌》赏析”整理,有部分删改。
一、创作背景
首先,介绍一下本诗的作者和创作的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是唐朝李白、杜甫之后的诗坛领袖。白居易少年成名,16岁时初到长安,把诗作投赠诗人顾况。顾况看到诗稿封面上看到“白居易”三字,便幽默地说:“长安米贵,白居可不容易!”等到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时,顾况惊为天人,感叹说:“此子能写出如此佳句,居住天下又有何难?我之前说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
由于“意见领袖”顾况的推崇,少年白居易名动长安城。
在创作《长恨歌》时,白居易已经35岁,应该说是处于人生的低潮期。原因有三:1、他当时还没有成家。对于秉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古人来说,这可是很大的问题。没有成家的原因,源于他有20年斩不断的情丝。因为身份悬殊,他与农家女子湘灵的恋情被白母坚决反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让他心情很郁闷。第二、他的仕途并不如意。白居易28岁考中举人,29岁考中进士,32岁才参加工作,35岁之时,还是个低级别的县尉小官,想让皇帝知道“白居易”这三个字,岂非千难万难?第三,县令对他无感。毕竟白居易29岁中进士,是当届最年轻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容易招惹妒忌。
因此,当时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就是事业不顺,心情不好,公务不多,经常借机到周边地方游山玩水排解烦闷,也结识了一些相同嗜好的朋友。
下面是我在写华清宫游记时介绍的《长恨歌》创作背景:
某日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此寺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称仙游。
好友夜话之时,改变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却依然脍炙人口。在仙游之地,个人20年无果恋情的苦涩。天才横溢,16岁就名动京师的白居易,他的文思需要宣泄,他的苦闷需要倾诉,他的才华需要挥洒,他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创作题材!
这样的背景下,千古绝唱《长恨歌》浑然天成,一挥而就。
白居易再一次名震京城,《长恨歌》一时广为流传,甚至直达天听,惊动了皇帝。
当宪宗皇帝打开《长恨歌》,就难以释卷,张口诵出“汉皇重色思倾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直读到最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禁为之黯然。良久,开金口曰:宣白居易,授翰林学士……。
被皇帝召见并升官后,白居易顿时成为全长安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半年后,白居易升了官,娶了白富美,以“长恨歌主”之雅号永垂文学史,真正的达到人生巅峰。很大程度是因为写了这篇《长恨歌》。
《长恨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诗歌里写透了人生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
下面,我们以一年四季为基本结构,和大家一起品鉴这首千古绝唱。
二、春——爱的萌发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空气中都是情侣的味道。(张楚的歌词)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暖)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甜)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暖)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短)
不是初恋,却胜过初恋,他们相遇后就如胶似漆,不能分开了。
三、夏——爱的火焰
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庾澄庆歌词)
在炙热的盛夏,他们在疯狂的热爱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盛夏的果实是安史之乱,最终倾颓了大唐,想必这是男方和女方都是始料未及的吧。
背景资料:华清池的现场游记
自从唐玄宗得到杨玉环后,成天纵情声色,不理朝政。他每天要写字、编舞、排练戏曲,酒宴一台接着一台,实在太忙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杨玉环得到专宠,每天和皇帝在一起,浓情蜜意,一不小心,还留下了“贵妃醉酒”的表演。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杨玉环的受宠,她的兄弟姐妹,都被封高管厚爵,她的三个姐妹被封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堂兄杨国忠为丞相。
杨家得势,这也改变了社会的风气和审美观念,让天下的父母,期待能生个漂亮的女孩出来,以求显达。
由于社会承平已久,唐朝初年的尚武精神,已经被歌舞升平的酒筵消磨殆尽。
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强盛大唐的荣光之下,忘乎所以。
只有一个叫杜甫的低级别官员,在冷眼旁观中,他看到了危险,他用犀利的诗句,记录下了承平社会背后的巨大危险。
延伸阅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成都生活
他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可惜,上至皇帝,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沉迷于醉人的音乐之中。当整个社会都沉醉于“缓歌曼舞”之中时,他无法叫醒这些浑浑噩噩的正在做美梦的人群。
他只是一个看守门房的小吏,没有这么大的能量把这些人都唤醒。
他不行,有人做得到。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禄山率领着二十万铁骑,从河北杀出,攻城略地,所有人如梦方醒。
缓歌曼舞的霓裳羽衣舞表演,被隆隆战鼓声,击得粉碎。
战鼓也让炙热的盛夏爱火烟消云散。
童话里,王子和公主最后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永远。
现实中,皇帝和他最爱的贵妃,只能永远分离。
“渔阳鼙鼓动地来”之时,全诗由暖变冷,直到无尽的寒冬。
这是全诗的转折点,真是太突然,太华丽的神来之笔了!
第3篇: 千古绝唱赏析
声声浓郁的京腔格调,回荡在耳边,仿佛穿越在京戏盛行的年代。如痴如醉地听完这首声乐作品,如饮一杯茶,回味无穷,内心激荡起阵阵涟漪。
与其它民风不同,这首作品的曲作融戏曲与流行音乐于一体,高亢的旋律使人荡气回肠。曲作家将现代音乐的作曲手法和中国民族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鼓和镲清晰有力的节奏,紧打慢唱的手法给歌曲渗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曲式创作上也让人耳目一新,全曲可分为引子、A段、B段三个部分。
开篇大气磅礴、词曲引人入胜,引子为散板,几次大幅度的音程跳动及高音的使用,表达了一种“剑胆琴心”的情怀。引子与A段相连接时,在音色与情感中,完成了声音从高亢激越到柔美抒情的转变。A段中,带有浓厚的通俗歌曲风格特点,情绪舒缓、曲调悠扬,则又将听者带入一个委婉抒情的`境界中。B段为歌曲的高潮部分,情绪与之前相比较为激动,“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人海苍苍啊两心茫茫”,寥寥数语将情海中的悲欢离合、牵肠挂肚、生死离别尽收其中。重复演唱的引子和B段是相对自由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与前后乐段的鲜明对比,使整首歌曲在饱满激动的情绪中结束。
《千古绝唱》咏叹的是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多少感天动地的情缘: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霸王别姬、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还有莺莺张生红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广寒宫里嫦娥女,卓文君夜奔,陸游的钗头凤等等,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象灿烂的星辰在苍穹熠熠闪耀,成为举世瞩目的千古绝唱。这真是“人世间潮来潮往,总有情事流长”!
这首歌的歌词字数不多,却极富内涵,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歌词吐露了对谱成千古绝唱的传奇故事的无限感慨,“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人海苍苍啊两心茫茫”歌词情深意长,韵味盎然,在写作手法上既吸收了传统诗词的元素,又突破历来歌词风格古板的框架,言简意深,引人入胜。
民歌中流行风格十足的作品,甚至为少。见到千古绝唱的作曲王超,有些惊讶,他很年轻,一直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是享誉国内的流行组合爱乐团的创始人、创作人。交流中,他让我感受到的是对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无界限,父母的民乐熏陶早就种下了东方的音乐种子,学习和追求流行音乐的同时,民族旋律也在他的创作中自然流淌出来,时尚的流行元素与传统的民族质感自然的融合,也让王超在新民歌的创作路上收获颇丰。从《千古绝唱》、《相思小舟》、《梦桂林》等新民歌的面世到众多民族歌唱家、作曲家,前辈的赞许和肯定,王超已经在新民歌创作中奠定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与广泛的认可。
如今《千古绝唱》已成为各大声乐比赛和音乐学院声乐演唱专业最受歌者喜爱的歌曲之一。
推荐阅读:
千古绝唱赏析范文(通用3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