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条件
云南(简称云或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素有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云南地理条件,供大家参考选择。
云南地理条件
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是滇越铁路。全长855千米,轨距为1.3米
云南有8个国家地质公园。九龙瀑布是云南省的著名瀑布之一。
“南中七郡”为:牂牁、越巂、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云南人口4200万,全省行政区内共设2个省辖市、7个地区、有16个州市、8个自治州、127个县市区。
澜沧江在云南西双版纳处境后叫湄公河,流经6个国家.
云南第一高峰是卡瓦格博峰。
怒江在云南芒市处境后叫做萨尔温江,著名的“三江并流”指的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南部。基本上属于低纬度的内陆地区。云南东边紧邻的是贵州省,南边紧邻的是四川省。东南边紧邻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紧邻的是西藏自治区。
云南地理条件
云南的地理位置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云南省气候特点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隶大理府.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历史学家有充分理由称今天的祥云一带为“古云南”.这不仅因为从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_多年的历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闻名的木椁铜棺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这里的人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使用铜器且冶炼和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县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铜钺、矛、钅尊、锄、鸡形杖头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遗物200余件,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还从距祥云县城3公里的清华古洞内发掘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刀、石斧.这更说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这里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云南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在滇池周围的昆明、晋宁、安宁、禄丰等地较为集中外,范围更广地集中在祥云、弥渡、宾川、大姚、大理、洱源、剑川、永胜、宁蒗等历史上云南县境内或相邻地区(史家与“滇池地区”相对应,称其为“洱海地区”).这说明,历史上的云南县和云南郡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从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的1491年间,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和民间说的“小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驿.今祥云城旧称云南城.《蛮书》记载:“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驿,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国主段思平虽设品甸睑,但与其同“级”并存的云南睑仍以今云南驿为中心.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其20_多年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是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包容性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发展过程和演变现象,在整个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人口状况
1.人口规模与分布
据统计,1997年底云南省户籍人口为4158.9万人.云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东密西疏.中部纬向带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坝区密集,山区、半山区稀疏.区域人口以及各县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镇密集,乡村稀疏.
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类型也多种多样.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除了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还有其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云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云南境内共有51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之一.
2.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云南省的人口过程既与全国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区、边疆、多民族特征,同时,不发达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特征在云南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49-1990年,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的人口总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净增人口的绝对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达到顶点.40多年间,其升降起伏的阶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描述,可概括为“高速-停滞-超速-高速-平稳”这样五个阶段.与全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相比较,云南人口过程则相对迟缓.其人口过程发生实质性的、有计划地发展是从1979年开始的.
此后,人口增长速度的升降跳跃随年代推移逐渐平缓,显示出政策的逐步稳定和人口发展的逐步适应,“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型人口再生产格局已经确立.
3.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
从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性别比一直呈逐渐升高之势,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超过100,以后一直在100以上并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云南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5.67,其构成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不同年龄组、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性别构成存在一定差异.1997年,云南省4158.9万人口中,0-14岁组人口有1133.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7.26%;15-64岁组人口有276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5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9%.总负担系数为50.26%;少儿负担系数为40.96%;老年负担系数为9.29%.
4.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云南省自8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低龄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龄组的峰值生育率从1981年的262.96‰下降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龄相对集中.1997年,云南省人口出生率为20.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1‰.根据四种方案预测,云南省育龄妇女未来总和生育率还会下降,但下降速度将慢于80年代.由于60-70年代末长达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响,未来出生人口还将受到育龄妇女人口群的极大冲击.但不论哪个方案,从90年代中期起,未来一个时期之后出生率也将呈下降走向.预计到20_年,云南省总人口将达到4240万人;20_和20_年将分别达到4613.08和4874.43万人,到2040年以后才逐步趋降.
5.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从1953年起,云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则与全国是一致的.1990年,云南省人口死亡率为7.92‰,1997年为7.91‰,可见近年来云南人口死亡率处于稳定中稍有波动.其特点是,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重心向高年龄组移动,婴幼儿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龄死亡率曲线从“U”型向“J”型转变.但全省死亡率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性别等差异.其原因在于云南人口年龄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990年,云南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4.55岁,比1981年的61.62岁提高了2.93岁,主要是由于少儿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预期寿命同样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以及性别差异.
6.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从80年代以来,云南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现象已普遍减少,20岁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龄的男女未婚状况变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未婚人口均呈现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别比为两头低中间高,终生未婚率较低,且男性高于女性,全省总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云南省3025.1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为1522.3万人,女性为1502.7万人,其中未婚男性为377.5万人,未婚女性为251.7万人;初婚有配偶男性为1024.8万人,女性为1055.6万人;再婚有配偶男性为46.7万人,女性为45.6万人,;离婚男性为16.4万人,女性为14.5万人;丧偶男性为57.0万人,女性为135.3万人.
从家庭规模和类型来看,近20年来,云南省总人口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总户数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迅速分化并增长,因而家庭户户均人口规模也日趋缩小.但家庭户平均规模的存在城乡、地区、民族差异,少数民族家庭比汉族家庭规模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乡家庭平均规模和构成也将日趋接近.从家庭户类型来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户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户家庭仍占一定比重,且家庭户类型城乡差异显著.总之,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渐增加.1997年,云南省家庭户规模为户均3.95人.
7.人口老龄化状况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达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7%,此后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控制的继续及长寿水平的提高,云南省老年人数量和比重还将增大,预计到20_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477.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2%,届时云南省将进入老年型社会.
8.人口文化素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表明,全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与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来全省人口文化程度发展了巨大变化.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1997年统计,云南省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46.5万人,高中文化的达220.9万人,初中文化的达799.0万人,小学文化的达1844.0万人.但是,云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应切实抓好15-44岁青壮年的扫盲工作以及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的巩固率,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9.人口迁移与流动
1990年普查结果,1985-1990年5年间,云南省际人口迁移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仅占第20位,而云南省总人口排第14位,迁移人口量明显偏低.在全部迁移人口中,省际迁移为53.18万人,占总迁移量的42.07%,属于省际迁移比重较高的省区之一.其中外省迁入25.43万人,迁往省外27.74万人,迁出大于迁入,净迁出人口2.31万人.在省际迁移中,各个大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西南地区是迁入云南人口最多的地区,其次是中南和华东,迁入人口最少的是东北地区.省内迁移仍是人口迁移的主体部分.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动,男性更倾向于经济型迁移,而女性则更倾向于社会型迁移.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云南省流动人口为90.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1%.云南省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表现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许多特征,与东南沿海及内地省区有较大差距.随着西部地区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的扩大,云南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必将加快扩展并表现出新的特征.
10.人口与资源环境
从耕地状况来看,云南省已成为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尽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合理等关系,不少地区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来水资源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草场退化,牧场日益缩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人为乱捕滥杀,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此外,尽管粮食总产持续上升,但人均占有量却徘徊不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粮矛盾十分尖锐.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资源遭破坏,能源供应紧张,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许多地方水质、大气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趋于失调,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受害面积都有增大趋势.
11.少数民族人口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市)之一.1990年普查结果,全省少数民族共52种,人口达1235.81万人.由于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别等也种类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样,人口发展和人口类型的基础也迥然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样性和变化发展,其格局越来越向散居和交错杂居的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高于全省汉族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而整体文化素质却低于全省以及全国水平.家庭类型以二代户和三代户占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较汉族落后,但其向现代经济要求方向的转变则比汉族快.云南气候特点云南气候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的特征.省内各地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致使各地气候千差万别.省内从南到北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高原气候区(北温带)等七种气候带类型.云南有湿润、丰湿润、半干旱三种水份类型区.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受季风气候的制约,形成了云南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较差小.冬干夏雨,雨热同季.冬干夏雨,雨热同季.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悬殊,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幅较大,气象灾害频繁.光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大.热量资源充裕,作物生长季节长.雨量充沛,年内季节变化大.云南气候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有效性、多宜性等几个方面.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宜性等几个方面.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彩,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为云南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
云南地理条件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_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一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东南、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米。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高低差达6000多米。云南的地貌有五个特征:一是高原呈波涛状。全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纵横起伏,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起伏和缓的高原面。二是高山峡谷相间。这个特征在滇西北尤为突出滇西北是云南主要山脉的策源地,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缅甸萨尔温江的上游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老挝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了极其雄伟壮观的山种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其中的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的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三是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分三大阶梯递降。滇西北德钦、中甸一带是地势最高的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每公里递降6米。在这3个大的转折地势当中,每一梯层内的地形地貌都是十分复杂的,高原面上不仅有丘状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而且还有巍然耸立的巨大山体和深切的河谷,这种分割层次同从北到南的三级梯层相结合,纵横交织,把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四是断陷盆地星罗棋布。这种盆地及高原台地,在我国西南俗称“坝子”。在云南,山坝交错的情况随处可见。他们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的镶嵌在重峦叠幛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无明显方向。坝子地势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发达地区。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坝子共有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五是山川湖泊纵横。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天然湖泊分布滇中高原湖盆区的较多,属高海拔的淡水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高原上,显得格外瑰丽晶莹。总的来说,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看,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全省127个县(市、区)及东川市共128个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推荐阅读:
云南地理条件.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