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五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五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范文网每日更新工作总结范文,工作计划范文,优秀作文,合同范文和个人简历范文等等…更多范文等你来发掘!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1
xx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东以文化路为界,邻洗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为界,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为界,邻城西街道,北以营盘东西路为界,邻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校园、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空巢老人24人,占老龄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根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展开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xx办发[xx]1号)精神及西门街道的相关要求,xx社区居委认真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对象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带给决策依据。
三、调研方法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四、调查成就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4)身体状况及生活潜力。在被调查的24位老人中,身体健康的有15人,占62.5%,一般的5人,占20.8%,两项合计20人,占83.3%,身体差的4人,占16.7%;生活能自理的19人,占79.2%,身体不好的5人,占20.8%,其中有两位的眼睛残疾,视力相当低,生活难自理;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精良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构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忙: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思考,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群众生活。
五、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就应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齐,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透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用心探索的问题。
六、对策推荐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透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推荐。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个性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十分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能够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此刻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就应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思考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透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带给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忙,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状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资料的各项活动,个性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状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带给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带给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2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象也呈日益加剧状态。根据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有1.77亿万人,是总人口数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19亿,约占总人口的8.87%,这就是所谓的“银色浪潮”现象,而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则是本报告所讨论的“空巢现象”。所谓“空巢现象”是文学上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喻子女在成长或成年后像鸟儿一样离开家庭,仅留下老年成员居家生活。城市老龄人口“空巢化”形势正呈大大加深的趋势,因此关注空巢现象,关爱空巢老人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空巢现象也由此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概念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成因
城市空巢老人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个人主观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物质经济基础
“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以家庭代际关系为基础。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打破,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诸方面的支出,导致人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平时家庭收入大多用于抚养下一代,等到中年又要为孩子的成家而大量投入,老年时期则没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来实现自助养老。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一代越来越重视物质追求,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导致自己入不敷出,使得新的反哺代际关系难以形成。物质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其一是部分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增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得子女纷纷离巢自居。其二是很多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收入较少,满足自己的生活都已经很是困难,子女不得不出外打工用来维持生活和赡养老人,原来他们在城市生活却只能住在一起,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另购住房,子女出外打工以后在新的城市生活,从而导致他们隔城生活,长时间的分离。这些经济和物质原因,从根本上导致了核心家庭的强化,客观上造成了家庭空巢化的发展趋势,物质经济原因是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根本原因。
2、年轻人外出就业或求学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子承父业、守家待业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年轻一代的就业需求。社会的发展使很多人不在害怕远行,人们的生活也从单一地域向多区域发展延伸。背井离乡的求学或就业不再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同时也包含了年轻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包含了老人对儿女有更好发展的期盼。同时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很多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改由学校代为承担,很多年青一代很早就开始在学校寄宿,家庭的空巢阶段就这样被提前了。
3、代际观念的冲突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某些传统观念的瓦解,使得年轻一代的观念日益与老年人拉大差距,致使青老之间得隔阂与矛盾日益加深。他们不再仅仅依靠家庭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他们特立独行追求自我,即使有的仍与父母长辈同居,但他们对自己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父母,随着他们经济的独立,他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梦想的实现。有些老年人在心里是想和儿女住在一起的,但由于双方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均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代际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这些老年人只能无奈选择独居:有的老年人故土难离对自己居住得社区有了依赖,从心理上并不愿意离开常年生活的区域;有的老年人选择独居是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女生活不易,不愿意加重子女的负担;有些城市空巢老人多年为家庭、子女奔波,在子女离开后,渴望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代际观念的差异也是城市空巢老人的重要的成因之一。
4、传统养老观念的瓦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为内核的孝道文化为传统的养老形式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掀起了文化意识大解放的浪潮,使东西方文化重新交织在一起,人们对社会形态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加快了社会的前进步伐,改变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大大增强了社会对物质的期望,大批的年轻人为了事业、为了成功不惜抛弃传统家庭的牵绊,纷纷踏上追梦的旅程当年轻人全力追求事业,奋力迈向成功的时候,家中老人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地位也被大大降低了,对老人关心与关怀的缺失,也导致了空巢老人问题的大量产生。
5、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足是法律政策原因
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子女,这使得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空巢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在家庭中的年青一代不断减少,年轻子女长大后纷纷脱离家庭独自生活,直接导致了空巢家庭和城市空巢老人的增多。同时,国家政策的推行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力不足则是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法律政策原因。以家庭传统代际关系为代表的传统力量是受传统家庭秩序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传统的观念以固守的方式和国家法律体系发生这你攻我守的角力,导致法律的强制性很难发挥他的正确功能,反而使老人在行使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失去了亲情的慰藉。
三、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1、物质生活困难
根据城市空巢老人物质方面的成因可知,有一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以及自身经济收入单一,所以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的物质方面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中有1/4以上是单身老人,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老人是经济困难者,属于生理性社会弱者和社会性社会弱者。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社会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位子女的艰巨情况。如何向老人提供更具保障性、更具品质行的生活照料,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生活负担。因此,对于子女外出打工的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方面是属于困难群体的。
2、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
由城市空巢老人的定义可知,城市空巢老人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而随着老人的年龄逐年增长,身体机能越来越弱,因此老人的生活需要一些必要的生活照料。当老人身体依旧健康时,生活方面尚能自理;一旦生病,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时,就会有产生诸多不便,如若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空巢老人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随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家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自身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年人身边缺少照料人和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发生了断层,将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近年来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病死在家中的事件多次发生,正是缺乏生活照料的体现。
3、缺乏精神慰藉
据调查发现,城市空巢老人经常会出现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等精神状态。老年人的性格及精神生活质量与老年人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巨大的伤害。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与邻居和朋友的交往能力减弱,部分老人不能启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品质降低了一定程度。
四、对策
如何切实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是应对“银色浪潮”和“空巢现象”挑战的艰巨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1、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健全社会养老体系。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城市空巢老人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城市空巢老人如果依旧保持单纯依赖家庭养老模式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的过程中,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城市空巢老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就会逐渐从中受益。
2、加强各大社区引导作用,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使得邻里交往频繁,社区人际关系亲密,从而形成较强凝聚力的社区。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积极发挥各大社区的作用,从而使社区为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贡献一定的力量。
3、通过“两微一端”加大宣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是我国的解决老龄化和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基石性载体,今后在中国社会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4、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城市空巢老人闲暇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5、政府加大财政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城市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家庭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家庭赡养老人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6、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城市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空巢老人大多数都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历史,他们见证了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繁荣,同时,他们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城市空巢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3
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这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资料,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好处。
一、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状况
全县老年人口765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9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179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
调查显示,全县农村60岁以上空巢老人32753人,占老年人口的39.86%,其中:男性15828人,占48.3%,女性16925人,占51.6%。配偶健在18377人,占56.11%,与孙子们同住20_2人,占61.1%,(主要留守照顾孙子所至),单身独居8176人,占25.14%,失能或半失能10900人,占33.27%。(主要是80岁以上空巢老人5534人,占50.77%),务必参加劳动生产的13906人,占42.46%。既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11925人,占36.41%。有经济收入4321人,占13.1%,依靠子女带给16887人,占51.5%。感到寂寞孤独8340人,占25.4%,需要生活照顾7454人,占22.7%,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2690人,占3.6%,空巢老人身体健康良好的10523人,占32.13%,健康一般、较差、十分差的占大多数。
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现状
1、经济状况
经济支持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安度晚年的物质基础。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大多依靠田间劳动所得获取经济收入或依靠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来源。其收入分布不匀,36.4%的老人收入在3200元以上,24.2%的老人在1200元以下,贫困的还有12925人,占39.4%。享受低保的1231人,占3.75%。因此有78.8%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经常参加劳动和既劳动又照看孙子。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虽然子女外出打工但其收入主要用来供养孩子上学,对家庭里日常生活开销主要还是老人耕种所得)。
2、健康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中96.49%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32.13%的老人身体健康,55.8%的基本健康,12.07%为较差或十分差。当遇到疾病时,多采用简单治疗,小部人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99.3%的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以上的老人对新型农村合作比较满意,认为能解决看难问题,尤其是“复明工程”对农村白内障老人来说是福音,免费摘除白内障,普遍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真好。
3、需求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空巢老人有权益保障要求8491人,占25.9%,感到寂寞孤单8340人,占25.4%,需要生活照顾7454人,占22.7%。从老人们的需求程度上看,主要是精神慰籍,子女常回家看看,基本医疗保障,养老金和需要人照顾,分别占52.3%、49.2%、41.3%、33.8%和22.7%。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最需要的就是精神慰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4、闲暇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经济有限原因,绝大部分老人以串门聊天为主,家庭经济好点的以打牌为次之。加之村级老年协会的文体活动中心、室、场地不健全,不配套等原因,老人们户外活动只好如此。在精神层面上,76.5%的老人感觉生活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照顾孙子,忙于种地、又怕生病等几个方面,因为子女多在省外务工,所以子女们主要是给生活费和打电话来慰问老人,很少能亲自照顾,几乎都是一年回来一次,空巢老人中有49.2%的人期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三、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构成的原因
空巢老人构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出打工
子女外出打工是全县农村空巢老人构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全县93.1%空巢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只有4.2%。所以,78.8%农村空巢老人务必劳动和又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活到老,干到老”。
2、自然空巢
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一旦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回家照顾老人就有次数了,老人就成了空巢户。全县单身空巢老人就有8176人,占25.1%。
3、代际差异
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老少两代人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小家庭被普遍理解。一旦子女成立了小家庭或进入城市,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与子女生活在一齐,而是选取独自居住或留在农村老家。当然,农村老年型“空巢”家庭的产生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儿子在外打工、婆媳、公媳关系的沟通缺少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家庭不和、矛盾增多,迫使老人同儿媳和孙子分开住,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推荐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云梦,幸福云梦的重要高度,用心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推荐如下: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得到推广和发展。逐步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乡级养老院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2、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从这次调查中看出,全县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状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乡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用心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构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礼貌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调动各种用心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企事业单位,要用心组织本单位本部门在职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忙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乡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带给日常照料服务。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4
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也是妇联组织履行职责、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新浦区妇联对全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及时掌握情况,为妇联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依据。
一、我市“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增加、高龄化趋势加快、“空巢”家庭的增多,许多家庭无法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提供社会服务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比例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造成“空巢老人”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子女工作原因不在身边;二是儿子自然分家、女儿出嫁;三是老人和子女不和,不愿意住在一起。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大部分的老人家庭靠退休金,10%左右靠社会救济,9%左右为其它来源。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生活简陋,穿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衣服,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并且大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收入菲薄,子女们平均每月每人给老人生活费用不到150元,有些家庭甚至在一年当中也没有给足老人150元的生活费。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在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虽然大部分老人都参加医疗保险,因报销比例很低,到医院看病,又需要支付昂贵费用,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甚至有些家庭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子女外出谋生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也没有太多钱给父母看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
“空巢老人”都存在生活方式单调的问题。城镇“空巢老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打扑克、玩麻将牌,晚上一些老年妇女会到社区广场跳健身舞。而农村“空巢老人”则因居住分散,有些因条件有限,没有供老人休闲娱乐的固定场所。不管是城市老人或农村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常有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状态下,孤独地出去,孤独地回来。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他们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了的伤害,使他们加速了进入老年痴呆的行列,大部分老年人存在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现象。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由于“空巢老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较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一些老人身体素质差,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危险信号,身边又没有亲人在,很容易出事,每年“空巢老人”因心肌梗塞、脑血栓等急性病抢救不及时病逝的都有十几至几十例。
三、妇联组织在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中的作用
(一)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要继续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进一步拓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2、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要适当提高政府补助的比例,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制定并完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养老保险措施,促进农村家庭孝心养老向制度养老的转变。
3、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由政府投资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所可容纳100人左右入住的福利院,工作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加强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增加报刊、杂志等阅读资料和必要的健身器材,为老有所乐提供场所。三是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基层老龄组织,村、社区要建立 “空巢老人”家庭档案,大力倡导和组织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各项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居家养老模式
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都希望住在家里,而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公寓,家庭养老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养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从以德治家入手,从家庭细胞开始,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老为荣的良好风尚,弘扬敬老爱老亲老的传统美德。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呼吁成立基层老年协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子女所在单位和组织要严肃批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要联合有关单位继续开展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孝亲敬老模范”、“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的评选表彰活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协议养老制度,对子女不及时履行赡养义务的,基层老年协会、妇女组织要及时督促和帮助落实,必要时可以帮助老人采取法律手段解决,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加大对不履行赡养义务,不孝敬老人的行为曝光力度,让全社会都来谴责这种不孝行为,引以为戒。三是要积极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以村居、社区为依托,从城市向农村辐射,为居住在家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养老模式。
(三)履行维权职责,创新维权服务手段,依法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
“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维权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各级妇女组织应积极助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老年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抓住侵权的典型案例,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舆论支持,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巾帼志愿者活动,建立社会关爱机制,发展老年服务事业
1、开展巾帼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各级妇女组织组织巾帼志愿者、党员代表,针对空巢老人积极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实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家访并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及时发现、挖掘典型人物及感人事迹,营造巾帼志愿者帮扶“空巢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巾帼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大多数老年人在进入晚年后,最怕精神孤独、寂寞,怕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为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在社区建立老人互助小组,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从而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切实解决多病、体弱、“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开展医疗、生活照料等入户服务,建立家庭病床,提供无偿或低偿医护服务。
3、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积极鼓励下岗女工、失业女性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社区开办老人日托所、聊天所、家政服务机构,设立求助热线,提供聊天、日常护理、买菜做饭、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多种社区服务方式,及时为老人排忧解难。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独居家庭夫妻双方一旦失去其中一个,经济和生活照料都会出现问题。而再婚是失偶老人实现夫妻互养的先决条件,要为“空巢”独居老人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祥健康的晚年生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5
为了更好地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提高为老服务水平,真正掌握全县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现状,我县组成21个工作组(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每个乡镇选定条件各异的2个村)透过进村(社)入户、深入访谈,分别从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社会成因、精神慰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状况总结报告如下:
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共有老年人6.31万人,占总人口的12.09%,高于国际上规定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个百分点。其中空巢老人19435人,占老年人口的30.8%;身体状况较差的有1.4万人,占总数的22.19%;经济状况较困难的有1.2万人,占总数的19.01%;特困的有3827人,占总数的6.06%。此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空巢老人也随之与日俱增,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基本现状
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主要为居家养老。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会养老意愿;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思考到将来的身体状况下降、需要别人照顾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时,表达了将来的养老意愿为雇佣保姆、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但对机构养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顾虑,包括不习惯、受限制、入住难、服务差、费用贵、对家庭的名声影响不好等因素。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较多。包括在家料理家务困难、外出购物困难、参加社会活动困难;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当超出自己的潜力范围而不能自行解决时,会选取求助子女、亲戚、邻居来应对困难;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难时会尽量自己解决,不愿求助别人,主要原因是认为对其不放心、自己也觉得不大习惯;更不想欠亲戚邻居的人情。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期望村(社区)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业余生活、掌握基本信息、帮其出谋划策等。
在情感方面表现复杂化。多数空巢老人大都处于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独出独进的生活状态,应对着冷清凄凉的家,老人很容易产生寂寞、孤独之感,导致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特征的空巢综合症。空巢老人在遇到情绪不好时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适,但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单调,只能向家人、邻里、亲朋好友倾诉心中苦闷。
在医疗治病方面期望以乡村卫生所为主,乡镇卫生院为辅。空巢老人首选到农村卫生所看病就医,是因为农村卫生所便捷、费用低,能够诊断治疗常见疾病,能够取到常规的基本药品。空巢老人期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乡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他们真心期望农村卫生所在医疗条件、服务水平、服务资料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构成原因
有女无儿户。女儿出嫁,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很难经常照顾娘家,留下老人,构成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女儿出嫁它村距娘家较远,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时、家务料理靠自己外,在身体允许的状况下,老年人还要承担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有儿有女户。女儿出嫁,男孩成家,因为代际关系造成的生活习惯不同,尤其是婆媳关系难处,两代人选取分家单过,构成空巢老人家庭。这部分占大多数。
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人员外出经商、务工,留下老人在家,既要干农活,又要帮忙照料教育孩子,构成空巢老人。
存在问题
精神慰籍问题。一是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仅生活上依靠子女,精神上也一样,儿孙绕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寂寞。分家单过的状况还稍好,毕竟儿女都在身边,隔三岔五还能见着。关键是外出务工、经商不常回家的这些人,一年到头跟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老人们确实很可怜,盼来盼去,也就过年过节时能见到儿女。平日里,只能老俩口说说话,或者和村里的老人们在一齐聚聚聊聊,这在农村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老伴去世,只留下一个人的,就更加孤单寂寞。空巢老人普遍缺少亲情,感到晚年生活凄凉孤独,缺乏精神安慰,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的空巢综合症。二是子女不孝是对老人最大精神打击。
老人因为子女不孝而苦闷。农村大部分老年辛苦一辈子把子女拉扯大,儿女成双成对,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却成了子女的负担,于是就另家单过,平时不帮耕帮种,病时不虚寒问暖,虽在同村居住,但视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往往儿子想管老人,儿媳妇不允许,甚至有的儿媳沆瀣一气,拒不赡养老人;还有少数儿女不仅仅不赡养不孝顺甚至打骂自己老人;有的子女只在过年时才来看望父母,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一位老人感慨地说能干活,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就成了儿女的累赘;能动一天就得干,不能干躺下就等死。
生活照料问题。对于低龄老人来说,影响不是太大,因为老年人身体条件还相对较好,生活还能自理,大多还能参加生产劳动,除非生病,不存在生活照料问题。但对于高龄老人、尤其是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确实成为大问题。
看病难困难。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率十分高,大多数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有的甚至多病缠身。由于医疗费用高,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虽然绝大部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仍有大部分的老人有病没钱医治。有的老人患头疼脑热、身体不适等一般的病痛时选取忍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扛但是去的病痛才去买点便宜的退热止痛类药物。
经济困难问题。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高或缺乏独立的经济收入。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把一生劳作收入都奉献给了社会和子女,到年老时却没有什么积蓄,经济收入低,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支出集中在饮食、水电、日用品等务必品的开销上。既使有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策推荐
加大《老年法》的宣传力度,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要透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老年优待先进典型,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构成敬老法制观念,让全社会构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构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忙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基层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忙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对老年人家庭的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其改正。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网络,拓展老年人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渠道,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用心为老年人带给法律服务。县、乡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对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给予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提高涉老案件办案质量和效率。有效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村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县去年已开始实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每位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保险金,但标准较太低,6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养老金额度。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范围,提高低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能得到低保待遇。三是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可思考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必须数额的生活补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都丧失了劳动潜力,没有独立生活潜力和经济来源,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尽管大多数的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住院需首先垫付医疗费,受药品报销目录、起付线和封顶线限制,报销额也较低。针对这种状况,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探索实现降低老年人医保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扩大药品报销目录、提高医疗费报销补偿比例、门诊药费报销,解决医疗费垫付问题,减轻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其参加合作医疗费用应予全免。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巡回义诊等活动,为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的农村老年人送医上门。农村地区大多数散居,个性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订职责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必须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不断完善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养老方式是此刻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就应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因此要着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同时逐步向农村延伸。认真总结试点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加以推广,力争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和项目,为老年人带给优质的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和村(社区)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状况、求助热线和为老服务信息的网络平台,构成县、乡镇、村三级联网的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带给便捷实用的养老信息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各乡镇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村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带给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带给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援助、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精神慰藉、代购代办等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带给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带给服务。对孤寡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政府购买、志愿者、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
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路子。
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供应量,切实提高入住率和服务水平。部分空巢老人喜欢住进养老机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女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老人到了养老机构有人管理,有人照顾,老人舒心,子女放心,但是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处自费代养福利机构。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个性是对农村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带给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透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要大力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接纳更多的生活困难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国家负责这些老人的基本生活费。老人们在那里实行个人开灶,自己煮饭,生活上能够互相照顾,互相帮忙。应鼓励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兴办家庭托老院,为老人带给日间照料服务,白天老人聚在一齐学习、娱乐,晚上回家休息。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的作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为老服务大格局。
要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要树立关心这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道德理念,老年人问题不仅仅仅是单个家庭问题,更就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忙,要构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运行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任何环节都不缺位,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为老服务大格局,保证老年人工作层层有人抓,老年人的事有人管,老年人的需要有人知,老年人的困难有人帮良好社会风尚,这样才能弘扬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谐、更加完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必将使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这决定了她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空巢老人就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推荐阅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五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