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9篇)

培训心得能够帮助个人深入掌握培训内容,并通过思考和总结,使个人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希望你喜欢。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1

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2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3

《指南》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是对《纲要》的细化,为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

它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分别阐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其中,健康领域中: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指南》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由此提出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是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这一观点是《指南》的一个新观念。我觉得很有必要性。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幼儿正处于逐步形成生活方式的阶段,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的习惯等等),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并会对其今后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幼儿自理、自立。我们老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在细读“健康”领域环节,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成人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又那么一句话:能学会“偷懒”的老师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有时候,我们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孩子总想帮她做好任何事。

午睡起床,老师会“三头六臂”帮助每个孩子穿衣穿鞋;小朋友入厕洗手拿杯子,老师都会一把手抓,细致到位每个孩子拴好衣服;小朋友画画做作业玩区域,老师帮忙拿蜡笔发作业本收玩具……看似老师非常称职,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阻拦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做老师,可以适当的学会“偷懒”,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与其帮助他做好每件事,不如教给他做的方法。或许,一开始孩子总是做不好,但老师一定要坚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能行。

除了孩子身体方面的成长,健康中还包括孩子的心理。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而幼儿期也是孩子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教师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变得尤为重要。

开朗、外向的孩子或许较容易受教师的关注,老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注意他的情绪变化,帮助疏导、开通。但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关注那些内向、忧郁的孩子。用自己温暖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心态,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只有心理得到释放了,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投入到班集体中。我们老师平时就要做到耳观六路、眼听八方,随时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想尽办法、使尽其招帮助孩子调控情绪,鼓励孩子积极向上。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都能达到能够达到的水平,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观、儿童观。如何诠释、践行这一理念,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健康领域的一点体会,《指南》的确对我们的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从细节观察幼儿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素质,才能真正将《指南》精神落到实处,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4

转眼间,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已结束,这一期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此次机会弥足珍贵。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此次培训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孩子们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和殿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机会。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面对某一项工作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量,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教师应先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审时度势,自觉加强心理调适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可能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要加强修养,坚决抵制各种诱惑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诱惑,因此,尤其需要教师树立起自尊、自强与自律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教师要发掘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教师要面向学生,争做一名阳光教师

作为教师,要以当人民教师为荣,提升人生信念,面向学生,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坚守岗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看不起教师职业的教师,决不会成为好教师,更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教师要力争做一个阳光教师,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尴尬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让我们永远记住:“给你点阳光就灿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热情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

十天的培训学习已结束,我找到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5

读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这本书后有一种“同道”中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多的案例中,有一些,仿佛我都有与其同样的经历。

教师这一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且这些“人”是可爱的,调皮的,叛逆的孩子们。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好“祖国的未来”。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具备这些:自信积极、宽厚仁爱、交往和谐、善于适应、充满活力。

因此做一个好教师真不容易。但是,即便如此不易,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坚持的走下去。坚持着一路走来,有过很多次抱怨,有过很多次厌倦,更有很多次被学生气得想大声的哭,但是当看到学生能流畅,有表情得演唱我所教给他们的歌曲时,我会心满意足,比拥有一款漂亮的首饰更开心;当听到学生与我迎面走来时的那一声“老师好”,我会忘记他们的调皮,觉得孩子们时那么的可爱;当我的论文或是教学设计获奖时,我会感到生活时如此有意义。

就是在这些苦恼和喜悦交替中,我在音乐教师这一岗位工作了八年。算一算,我还将工作二,三十年。我该怎么坚持的走下去,怎样才能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呢?我思量很久,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我的心里应该充满阳光,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用阳光心态寻找美好,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要学会欣赏学生们的每个瞬间,要热爱每个孩子,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要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也许当接受一个公开课的任务会感到压力,但回过头看来,这一过程是多么宝贵,它让我成长,让位哦收获,让我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阳光是世界上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它驱除阴暗,照耀四方,让人心旷神怡;让世界满是向上和成长的力量。所以我要以阳光的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用这美好的光芒,照耀我的学生们,也让我的人生如七色光一样丰富多彩。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6

有幸学习了《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人们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健康隐患,要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社会,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得战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我们建设的目标。

只有人们的心理和谐了不再有心理疾病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教师的心理必须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教师群体只有健康的身体是不够的,更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得到一个健康的身子。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机会,必须接受切实的心理方面的按摩,让我们的老师都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每天都在充满希望,充满快乐,充满无穷的爱的环境中工作,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代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教师工作负担沉重是造成心理压力负担的重要因素,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事教学研究,业余进修等,加上学科竞赛,升学率等压力,几乎使教师难以承受,时时刻刻紧张,任何教师都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与领导、与家长、以及与家庭、社会上所有人的关系,但教师因为工作的关系,竞争的压力及个性的特征,常会使人际关系僵化,这样就影响了教师之间的交往,也影响了与学生的交往。20__年北京晚报报道一名班主任因为心情不好迁怒学生猛抽女学生两耳光,很多老师因为家长的压力、成绩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因无法释放压力,很可能就把自己的压力转到学生头上当作发泄工具,这些败德行为严重的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读书的时候,我以为老师是个很轻松的职业,有许多学生仰慕,当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压力就随之而来,繁重的备课任务,人际关系,学生成员,家长的压力有时压的我喘不过气来,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学生身体、心理、行为全面地健康发展,所以,我要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领导工作,同事间经常沟通,尊重家长与学生,善于按捺自己与别人;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与社会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注意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近日读到一篇一位老师的文集《空地闲草》,他在自序中两段话令我难忘: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我过去的生命过于拥挤。我的日程表上排得很满。我把太多的时光抛洒给了紧张和时间。我终于老了,老了的人更显卑微,老和卑微使我有了一块空地。当我来到空地上的时候,我无事可做,也无人做伴,我只有一个人在空地上徘徊。徘徊久了,我突然感觉脚下有青草长出。空地上的青草,激起了我对自身意义的渴望。”

我不敢说我能全懂这位老师的那种孤独、卑微和满足,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是丰富的,有人说上帝塑造美一个人,都是让人有意义的,怎么活出意义?上帝没有给出答案。我想,拥有快乐,健康生活,应该是一种答案吧!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影响了教与学工作,故而我对心理健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1)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性。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老师,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而不是一味地严厉,用威严去束缚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恐怖气氛里学习,反而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完美出发点;

(2)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都还不太成熟,需要我们耐心的教导,他们虽然人不大,但自尊心却极强,往往我们会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儿而伤害了一颗纯真的自尊心,给学生们日后的发展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此,我们应该多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应该尊重他们正确的选择。田国秀教授曾说过“语言攻击比行为攻击更可怕”,当我们面对每个个体生命时,就特别要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如关心、关注、鼓励、肯定、友谊、亲情、开导、沟通等。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教育是心与心的同行,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所以,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教师与学生是同路人,只有老师把自己经营的好一些,才能用自己高质量的生命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养成良性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通过此次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的目标不是要摆脱困难,而是要积极面对,因为把握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

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会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肩负起祖国给予的使命,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全新的诠释。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7

通过全镇教师心理调适培训会,懂得心理调适对每个人都有非常大的益处。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自我调节,活出自我,活出健康,搞好工作。

人要学会感恩、学会知足、学会把压力当做动力,要心中有爱,关怀家人,与人友善。

一、教师心理要健康

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但事实上,教师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与不安。教师工作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教师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和痛苦,使得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其他人群高。那么,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教师才能很好地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

1、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

事例:我上课说话你就能打我一巴掌?以前上学的时候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狠狠打了一巴掌,我是个脸皮薄的人,而且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从此心里就留下了阴影。

缺乏师德的深层是什么?应该是反映出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某些教师的心理不够健康,心理扭曲,有些教师由于心理失调、行为失调导致败德行为,以致出现犯罪的事例。某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对教师的品德心理产生了影响,使某些教师对职业道德产生怀疑,师德表现受到干扰,对一些道德信念产生动摇,失去道德的约束,丢掉道德诚信。若心理不健康,很难体现出应有的道德价值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更不能为人师表,表现出优秀的职业道德。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会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

事例:老师,你甩书砸我,那单词我就能记住吗?上黑板默写单词,写错了,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甩起书本给了我一下。下课后跟我说这是为我好,我以后就不会忘记这个单词了,其实早忘是什么单词了,就记得他这下打了,屈辱啊……

为什么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这是由于教育活动的性质与师生关系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性,在师生互动中占据支配地位,所以学生极易受暗示。

3、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师生关系

心理不健康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对外界缺乏正常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下降,理解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下降,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化解,甚至用一些违反心理学规律的做法来对待学生,不但会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带来工作的失败,伤害学生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调,产生师生冲突。

4、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心理问题对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感知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错觉,思维障碍:思维混乱,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言支离破碎,强迫思维,妄想,注意障碍: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忘事,记忆力下降,情感障碍:麻木,反应迟钝。

二、教师要能顶住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下列四个方面:

1、压力来源:学生难教;

现代学生的特点:独生子女,户外活动与学生安全,知识学习与心理发展,自私、自我中心,怕挨批评,不爱听批评,教师往往生怕一句话伤害了孩子。

2、压力来源:家长难处;

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

3、压力来源:学校难待

工作环境条件差,检查、评比过多,难以应付,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过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残酷竞争,人际关系复杂。

4、压力来源:教师难当

工作量增加,工时过长,身心得不到休息,生存空间受威胁,付出的心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收入减少,知识增长太快,持续进修,期望过高,觉得自己失败,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心无力。

其他压力:生存压力:房子,医疗,物价;家庭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

三、压力会对教师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水平影响身体健康,心理状态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变化。良好的情绪状态是维持生理机能正常进行的前提,可以避免不良的生理反应。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消极情绪的危害:一旦遇到压力,人的身体会分泌交感神经素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等荷尔蒙,其中交感神经素会让人的心跳加快,而交感神经长期太兴奋,易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压力太大时,身体所分泌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会减少免疫系统淋巴球的数量,而使人的抵抗力减弱,而免疫力一低。

四、顶住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后退一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长乐,学会放弃,放弃亦是智慧。生活中时刻面临取与舍的选择,因为人生在世上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总是渴望着取,但往往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了放弃的真意,才能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有所放弃,这正是获得内心平衡的好法。

贪欲无边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生命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死亡,正是死亡意识推动着人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对自己人格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水平不同,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调节能力也是不同的。

2、搞好人际关系调节

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注意转换角色,不要以我为核心。

培养对人的兴趣,扩大社会交往层面;积极助人,与人合作。多与别人倾谈,学会表达与沟通,交流思想与感情。恰到好处地把握人们交往的距离。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

4、调节生活节奏

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营养需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当安排娱乐与休息,保持旺盛精力,不要太功利;关爱生命,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适当的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

5、提高时间管理策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时间是一种选择,时间是安排,时间是持续兑现的支票:无法开源也无法节流,只能有效的利用,所以要发展管理时间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容易走入误区。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二者都不正确。所以教师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心理调适方法。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8

我认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透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用心的参与到了群众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群众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构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带给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齐共同努力,不仅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带给心理方面的服务。

个性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那里我能够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忙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能够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忙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9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

1、情绪。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急速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行为。中学生行为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转向理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的决心。

依据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荐阅读:

  写作培训情况的心得体会

  职员学习培训情况的个人心得体会

  师德培训心得体会大全

  会计技能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足球培训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职员技能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