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随不同时代流变,而且在共性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这就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复杂性。幼儿园在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有明确的取舍标准。
由于学龄前儿童对文化的最初理解,总是从身边可接触的实物、可观察的行为开始的,因此,幼儿园在选择“传统文化”时,需要遵循两个标准:
一是从至今仍“活”在本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慢慢延伸到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古代文化;
二是体现在可接触器物、直观的待人接物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优先于用文字符号表达的传统文化。
按照这样的标准,很多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游戏活动、本民族节日庆典、日常共同生活中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教育、讲历史故事和图画书等,都是能标志本国、本民族的独特性和美德智慧的内容,都是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如能与家庭合作,在园内或利用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接触这些传统文化的机会,使他们耳濡目染,引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就是在他们面前开启了博大精深的本民族文化探索之门。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仅仅定位在“传统经典蒙学教材”上,有窄化的危险。“蒙学”是古代启蒙教育的总称,面向的儿童年龄段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因为古代“外出就傅”的年龄通常在七八岁。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龄前儿童,如果以蒙学教材代表“传统文化”,无论是从内容的涵盖面上,还是从贴近学龄前儿童生活的角度衡量,都是不恰当的。
幼教工作者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经年累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都是传统文化,要避免简单模仿古代私塾的教育内容,要发掘出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定位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这样几种定位:
一是作为中华儿女,理所应当需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
二是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传承“士” 阶层外在的儒雅崇礼气质,以及内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
三是使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增进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在目标定位上无疑也需要立足长远,处理好上述几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族群之间接触频繁,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尊重文化多样性、跨文化理解都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素养。
无论对于本民族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个体有理性的判断力而不是简单持“无价值”“怪异”的排斥态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时代感的目标定位。
在教育部出台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性发展”领域列出了“归属感”的目标, 其中就包括文化上的归属感,这与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对于幼儿而言,认识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是一辈子的事,需要循序渐进。但如果在早期不能有意识地激发儿童对于“日复一日身处其中的本民族文化”的探索兴趣,不能使儿童感受到群体的接纳而产生“我们”的体验,那么即使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生活,也未必能让儿童“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形成肯定性认知”,并将这些事物作为与其他群体相互识别的标志,即形成“文化认同感”。
因此,《指南》分不同年龄段确定的“具有初步归属感”目标,包括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感受家庭和班级的温暖、了解家乡/ 民族/ 国家代表性的事物及成就、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参照的,因为它使认知层面的目标与归属、认同这些情感层面的目标紧密联系,目标定位更加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复制古代蒙学的教育目的,显然缺乏“时代感”。
传统文化教育中幼者的角色
在当代儿童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的背景下,在无数研究已经证实了儿童是在主动地建构着周遭事物的意义中形成个人知识的时代,让儿童耐着性子、通过单纯反复诵读而记忆嘉言懿行,不仅不现实,而且偏执。
用什么方法设计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呈现在幼儿面前,才能吸引幼儿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发挥想象力参与文化的建构,值得有志于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士深入研究。纵观其他国家对幼者的传统文化教育,无不是以多种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进行的:
在幼儿园中安排符合本土生活习俗的食寝常规和节庆活动;
在建筑或室内装修中引入传统民居的某些要素;
请民间艺人、历史故事的说书人来幼儿园主持文化活动;
研究家谱与家庭关系;
带领幼儿参访本地历史老街、名人故居等文化设施;
成人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主动学习,在感受前人对美且善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构建其对自身意义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感”。
对于幼儿来说,优秀的文化应该是可亲的、吸引人的,而不是枯燥的、必须通过意志才能忍受的。《指南》中有关“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建议,本身意在使中华民族“慈幼”的优秀传统文化萦绕在幼儿身边。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国古书易经上说“蒙以养正 圣功也”蒙童时期把他养正培养他的正气这是圣人的功绩,不要养歪,养邪从蒙童时期我们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儿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而国学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内容,通过给幼儿讲解教育,他们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3-6岁是幼儿理特点、个性倾向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园是孩子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在这个时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良知教育,经典诵读,环境创设,教育教学,亲子互动等多种方式,针对对幼儿展开国学教育,引导幼儿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大气与典雅,培养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意思是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心理学证明,三到六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国学知识,可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通过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等。
国学泛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经典诵读、文学艺术、科技发明,文明礼仪,民族友爱等。幼儿国学教育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是以游戏,故事、儿歌等方式来完成的,幼儿园是三到六岁幼儿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把国学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身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以不自觉的方式,使幼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内心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无意识中养成以中华美德为主要道德标准的良好习惯。那么,我们可以以下几种方式来针对幼儿普及中国文化教育。
一、经典诵读。
普遍的模式是在幼儿园内部开展国学班(也有社会上开办的国学馆),国学班或国学馆从布置上营造了一个古色古香文化氛围,以三字经、千字文等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典籍以及唐诗为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模仿古代书塾教育的模式,要求幼儿以安详的态仪来进行学习。也有的幼儿园没有单开国学班,但引进了一部分典籍读物作为常规课程。经典诵读的作用是让幼儿通过熟读和记忆,达到内容与内心的融合,然后在日常生活的某个情境中,得到不自觉的唤醒,从而达到道德情感与习惯的教育。比如,有一次我带大班的孩子们到公园寻春,有一个女孩忽然发现了角落里一株樱花树开出了一枝艳丽的花,她张口就说:“墙角数枝梅啊!”虽然说的不正确(不是梅花),但其意境用的恰到好处。还有一次,有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情,我和小朋友们对他进行了了批评并鼓励其改正,有一个孩子就忽然在后面喊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至于“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等等以学习、交往、孝悌,励志等社会层面的内容,则分别从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但经典诵读未免有些古板,甚至死气沉沉。有时候难免拘于形式。对于3---6岁这些活蹦乱跳,自制力很差的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从教学时间上做好安排,并在教学手段上辅以图片,多媒体等,以便幼儿容易接受。
二、良知教育活动。
良知教育活动是区别于经典诵读的,以游戏为主展开的,有目标的对幼儿进行集体良知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涉及面很广泛,体现在幼儿基础课程五大领域以及文化学习的各个方面,形式活泼多样,不拘一格,一般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体验,操作,交流讨论,肢体表演,游戏等方式,达到对传统文化美学及生活习惯,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的理解。比较多的是做社会领域的集体教育活动,比如《有趣的生肖》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和家人的属相,引导幼儿了解出生与生肖的有趣结合,体验十二生肖轮回的现象;《美丽的衣裳》向小朋友展示了我国多民族的不同服饰风采,并引出主题:我们的衣服虽不一样,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中国,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艺术方面也可以生成活动,比如大班艺术《画脸谱》,通过观察帮助幼儿了解脸谱的特点,鼓励孩子们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脸谱,从而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同时发展了幼儿大胆创新的能力。另还有外健康领域如《中华美食》,语言领域如成语故事等。集体教育活动内容涉及面广泛,能够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方式方法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园指导纲要》及《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与要求,很值得大力提倡。
三、环境创设。
有很多幼儿园把中国特色作为环境创设的主题,形式上有墙饰,吊饰,展览架摆放,楼梯贴等,其内容包括文化艺术,饮食,经典诵读,文明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我园楼道墙体悬挂或张贴了各式各样的戏曲脸谱、文化扇、剪纸、国画等;楼道吊饰则装饰成了中华瓷器的造型,小主题命名为《中华瓷韵》;展览架一般做成博古架的造型,摆放一些以石头、瓶子、粘土为载体的中国元素的装饰。吊饰以中国戏曲,中国瓷艺,中国剪纸,中国扇艺,十二生肖,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绘图等作为题材。这些装饰首先从视觉上给人以浓重的中国味,使幼儿置身于中国元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感受中华文明的大气与典雅。同时在美学,科学,社会等方面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和熏陶。墙体上可以辅以文字说明,墙体内容的制作与收集可以是老师,幼儿以及家长,形成墙体与幼儿互动,墙体与家长互动,也可以在楼梯上,柱子上一些小空间粘贴三字经,千字文等典籍内容,使幼儿和家长随时可以诵读。
四、亲子活动。
一般指的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或重大节日紧密相连的大型主题活动。我们引导幼儿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要局限于放几天假,出去玩几天。我们更应该从这些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良知教育意义上来着手。比如,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在环境创设上悬挂香包,艾草,还可以请幼儿从家里带来粽子和小朋友一起品尝,不仅体验分享的快乐,更能结合故事和图片,视频,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产生崇敬之情;以《团团圆圆中秋节》为主题中秋节上,我们可以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和宝宝一起过节日,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背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鼓励宝宝把月饼敬献给爷爷奶奶,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验尊老爱幼的美德;春节,我们可以以《红红火火中国年》为主题,在幼儿园包饺子,作水果拼盘,蘸糖葫芦,做手工灯笼,用各种材料粘贴对联等,使幼儿真切感受中国年的各种元素,引发幼儿对中国年的喜爱。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节日礼仪,道德习惯等方面的良知教育。大型亲子活动拉近了幼儿园、幼儿及家长的距离,,使家长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园达成共识,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也便于幼儿的国学教育进一步延伸到家庭中。
五、文艺节目。
大型文艺汇演中,我们可以排练内容上或形式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节目,引导幼儿以音乐、韵律,歌舞等表演形式,感受中国文化美,体验中国文化的内涵。比如舞蹈《唐诗新唱》,音乐剧《守株待兔》等。这些表演首先要通过很长时间的排练,在排练过程中,老师对幼儿动作,表情的指导能够引导幼儿体会中国经典的意义;其次,这些表演场面宏大,更能够使幼儿感受到中国文化气势的恢弘。而且,一般的大型演出往往会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使幼儿百看不厌,从而使其良知教育意义得到不断地延伸。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办书法班,识字班,使幼儿真正感受中国汉字美,为幼儿展开阅读与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把传统文化、现代化教育与致良知结合起来,是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弘扬中国文化,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不同内容和做法。这些内容和做法其实是作为一种民族教育载体存在,他最终的目的,对于个体来说,是帮助幼儿完善品格,成就人生;作为一个民族,其任务则是维护自己生存权利、保护自己文化特色、延续自己文化传统和更新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良知的洗礼,更希望幼儿园及老师能有效的将良知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当中,使新一代的国人成为具有“君当如兰,温润如玉”的高贵品质和面向世界的广阔胸怀,盎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11月7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日,湖州市仁皇山中心幼儿园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组织了“贺冬”活动,如大班幼儿品尝饺子,感受立冬的饮食文化;中班幼儿观察气候变化,及时为种植园里的蔬菜补充营养;小班幼儿则走出户外,感受冬天植物的变化。据了解,该园近年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资源,对节气文化做了园本化探索。
这些年,我省越来越多幼儿园意识到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尝试给幼儿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不少一线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内涵传达给幼儿?如何通过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落地?
“当下,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很多,不只是传统节气,还有民间艺术、民俗游戏、地方语言等。”仁皇山中心幼儿园副园长邹丽君分析说,“事实上,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文化思想、道德传统的载体,都可以纳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范畴。而二十四节气作为民族在自然成长中积淀下来的规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沿循季节的时序,该园以“春华”“夏炎”“秋实”“冬衍”为核心板块,挖掘二十四节气的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带领幼儿以体验的方式参与不同的节气主题活动。而气候变化、植物生长、生活活动、趣味民俗等内容都被纳入其中。
“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能够让现代儿童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可亲近的、吸引人的。”湖州市南浔实验幼儿园副园长翁晓霞介绍,该园目前已经开发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系列活动,逐渐形成了“幸福中国节”园本课程。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活”起来,该园结合文化元素与节日特色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激发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戏曲工坊、剪纸工坊、茶艺吧……在义乌市宾王幼儿园的“文化长廊”,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该园教师楼丽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情感为先,只有让孩子接纳并喜欢传统文化,并从中感受到“真善美”,才能萌发他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了在“文化长廊”开展区域活动,该园还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各类活动。以戏曲工坊为例,在环境创设中,教师们利用空白面具、戏曲人偶、戏曲服饰等资源营造戏曲文化氛围;在教学中,开展《京剧脸谱》绘画活动、《戏说脸谱》音乐活动、《戏曲舞步和手型》艺术活动等,引导幼儿了解戏曲文化;在早操中,融入传统的戏曲元素,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展演中,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并表现戏曲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浸润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园园本课程有机融合,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这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幼儿园园长郑秀凤看来,幼儿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体验和养成。这个秋天,一直崇尚自然教育的留下幼儿园以桂花为媒介,让幼儿和大自然联结在一起,开展了野趣项目活动。在经历了寻找桂花树、畅谈桂花、制作桂花美食、调制桂花香水后,该园对活动做了进一步延伸。教师们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桂花的典故——《蟾宫折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后人把蟾宫指月宫,而攀折月宫桂花,除了被古人喻为考试得中,还表现出古人对月亮的向往。当了解到桂花有着成功的美好寓意,孩子们把自己的梦想或愿望画下来,并挂到桂树上。“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精髓,这部分内容不用刻意去教孩子,很多时候可能是一种习惯培养或者社交道德,需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帮助孩子去养成获得。”郑秀凤说。
从园本化的教育内容到多元化的实施途径,再到常态化的教育渗透,我省不少幼儿园在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宽。去年夏天,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对为期4个月的“我的丝绸之路——丝绸博物馆项目主题活动”进行了一次成果展示。今年年初,该园又举办了一场以“印·记”为主题的展示会,呈现的是孩子们先后8次前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探究成果。事实上,先后两场博物馆之旅的背后,包含了孩子们满满的好奇心——“丝绸的历史有多久远?”“伞是怎么来的?”“制作一把扇子有多少个步骤?”……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主动去探寻传统文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贯穿于孩子的感知与实践之中,博物馆探秘之旅更多地可以定义为文化之旅。”园长冯伟群认为,传统文化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认知,而要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让孩子在深度体验中产生自发的兴趣。
推荐阅读: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