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

  高考励志标语时每年六月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了,但是这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着实让人沉默,那么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1:

  近日,在广西桂北一所中学的高三教室里,一条条高悬着的“励志”高考标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等标语提醒着毕业生,高考就要到了。

  高考前夕的高中校园,到处弥漫着类似标语所营造出的励志氛围。去年的一项民调显示:38.2%的受访者还记得自己的高考标语,58.0%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标语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类似“人丑就要多读书”、“要想成功,必先发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标语,或令人莞尔、或歇斯底里,却也别有一种励志的能量,叫人不敢懈怠,叫人莫负青春。

  不论是“不努力就当屌丝”,还是“人丑就该多读书”,作为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高考疯狂标语折射出当下的坚硬现实:不同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反差,让许多人渴望“争上游”;而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狭小逼仄,高考依然是许多人难以绕行的独木桥。

  阶层固化、社会流动的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突破,便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然而,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激烈的竞争、匮乏的资源,会从根本上扭曲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为了在未来拥有更加光明的人生大道,学生们不惜通过自我矮化、自我鞭笞的方式来逼迫自己“往死里学”;这样的高考标语尽管也具有励志意义,却也残酷、悲壮得让人心酸。

  作为一种社会分层手段,高考的生命力在于机会公平。在如“拼爹”等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为了追求“有限公平”,学子们不得不以一种疯狂、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施压和自我激励。一个理想的高考励志标语,应该是自信而豪迈的,充满着对教育公平的信任。与早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类似,“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看似“书生意气”,实质上透视出学子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录过程中,加大对偏远落后及农村地区学子的“弱势补偿”,让寒门子弟有更多人生突破的机会。正是因为高考的公平性得到了保障和提升,学生们才有了“进北大清华”的筑梦和追梦。

  看似疯狂的高考标语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的变化,显示了年轻人的“壮怀激烈”,以及他们对于这个时代与社会的认知和评判。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奋斗的青春里无悔。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2:读懂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社会情绪

  王 聃

  高考季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 习!”前段时间,这个由四川一高中生创作的高考标语在网上疯传。如今,它出现在一些高中的 高三教室里。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标语 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20xx 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 、 “高考必胜” 、 “永不言败”等,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 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

  这是不能不察觉的变化,变化里蕴藏着某种社会情绪。

  “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 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 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 “最不坏的选择” 。因为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相对公平的选择机制 ,整体上是“分数前人人平 等” 。正因为如此,高考愈加成为下层青年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 “拼命” 。

  然而,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 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 。这一方面,早已被关注。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 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不同类型中学的教育差距在变大,城市 与农村的教育裂痕在日益扩大。一些身处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他们其实早就注定了要 被别人在高考中远远地抛下。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 “胜出” ?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 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

  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

  时至今日, 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 不胜防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乱象频出。

  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 拉大。而在逐年加码的高考改革,更呈现出一种“重城市轻农村”的取向。当种种蚕食高考 公信力的举措纠葛在一起,高考也就不那么公平,高考标语也只能催人黯然。

  作为暂时没有替代品的向上流动渠道 ,读书还是有用的 ,高考仍未整体偏离其公平性的旨归 , 这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标语出现的深层情绪基础。但如何让高 考可以持续实现社会的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呢? 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 我们不能不省思这一点。无论如何,高考标语依旧是板结年代最后的励志想象,请以纠偏来呵 护年轻人的想象。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3:

  高考第一天,一个画面在微博上被广泛转发:福建某重点高中在校门口用一幅标语为行将迈进考场的学子 壮行 考过高富帅 。初读,让人哑然失笑, 潮 与诙谐赋予它喜感;再品,犀利、深刻、一箭穿心 其中蕴含的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期望,给人带来隐隐的痛感。

  尽管 一考定终身 屡遭诟病,尽管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多种可能,高考仍然毋庸置疑地、不可替代地成为学子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基石。幸运的是,这一学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在 潜规则 防不胜防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相对的单纯与洁净。恢复高考后的30多年里,高考制度日臻科学、完善,体现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命题、考试,还是阅卷、评分,抑或是高校录取,所有环节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某些公共考试中存在的 潜规则 以及其他人为可操纵的因素,在高考面前难以遁形。高考,堪称当前最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

  高富帅 是近期网络高频出现的流行词,用以形容外貌和财富上的先天优势,带有调侃意味,属 某二代 的范畴。

  二代 一词一次次地成为众矢之的,源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不良社会事件:开豪车横冲直撞,尚未毕业就吃上 皇粮 ,轻易牟取社会优质资源和地位 虽然这样的 二代 是少数,但是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竞争秩序,动摇了民众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心。

  由此, 考过高富帅 ,与其说是对广大高考考生的励志,还不如说是普通民众的呐喊,是对公平、公正的呼唤。没有优势资源的青睐,普通学子能做的只有把握住自身可控因素,凭借高考成绩成就自我,从而迈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公正是社会恒久的期待。

  不患寡而患不均 古已有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公正与公平不断提出新标准。当下,我国各项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突出,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公正问题,也就更加现实且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谋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发挥协同作用,承受体制改革的阵痛。无论是对政府、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 草根 的励志标语无疑是一次黑色幽默式的敦促与提醒:但愿高考不是唯一一道能够守住社会公正的防线,也希望这则标语终究能被湮没在社会前进的洪流中。

推荐阅读:

  347心理学专硕考研教材书籍分享

  古代赞美工匠的诗句_体现匠人精神的诗句

  关于职工励志成长

  励志简短诗句

  微商励志文章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