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的论文(3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环境科学本科论文环境科学的论文一

摘要:“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为进步其教育质量,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认识和创新才能的专业人才,不断探索其教育变革的思路和办法,结合课程的目标和特征,探讨了如何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的教育变革。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展开,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泛”、“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注重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注重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展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展开起来的新兴专业,一起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级院校的注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级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级院校200所左右,其规划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级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表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注重,也阐明晰环境类学科中值得注重和研讨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展开既是机遇又是应战。但因为教育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基地缺少等原因,很难培育出实践操作才能、技术使用才能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育的变革与探索,展开素质教育,对培育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效果。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育与实践进行了评论,以期为进步环境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作业竞争力和适应才能做一些有利的探索。

1.课程性质和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榜首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榜首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常识了解很少,知道还比较模糊。经过对重生的问卷调查显现,大多数学生以为本专业的展开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出路或者出路较好,挑选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爱好。大多数学生期望结业后可以持续进修(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作业。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乃至对专业的知道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因为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一起,经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作业去向进行剖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结业学生首要在以下几个职业作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作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作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讨生等持续进修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联系较小者占10%左右。阐明大多数学生首要作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职业,而且近年来环保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求的专业人才与校园供给的结业生之间还存在着必定距离,校园不能全面满意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归于遍及和进步大学生环保认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可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因为刚入校他们的根底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根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办法、教材挑选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内容来讲,首要的环境问题包含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展开趋势依然应当是教育的首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意图是既要为学生往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根底,又要拓展学生的常识面,使学生对往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知道,还要培育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爱好与积极性。因此,在教育办法和办法的挑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简单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另一方面,假如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化,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教育了,对后边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对本课程进行深化的、全方位的教育探讨和变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育变革与实践

1.教育部队的安排

以前以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教育。但经过几年的教育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育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育任务时,要求遴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而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讲堂教育安排

讲堂教育是进步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详细展开了如下作业:

(1)展开事例教育。选用典型事例充分教育内容,是改善“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育的有用办法之一。为了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在教育进程中,依据教育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严重环境污染事情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情作为事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考虑,增强学生对这些事情的感性知道,为往后经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道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常识,首要是经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办法和途径去剖析与处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经过往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渐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案。针对当时国内外呈现的环境问题安排学生观看与该事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事例评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讲堂汇报评论,然后进步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为持续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评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色、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进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然后培育学生查阅文献、阅览文献和剖析文献的才能。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育进程中,引进当今全球范围内呈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_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讨的环境内分泌搅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果。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渐发现并引起注重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添加,而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化的剖析和研讨。在课程中添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形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考虑。新常识的补充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也拓展了他们的常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进修奠定了根底,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作业去向的知道,并在往后有认识地学习相关常识来处理随着人类社会展开而呈现的新问题。

(3)展开问题教育法。问题教育法是教师在讲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示学生自己去研讨、探索,寻觅问题处理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育办法。经过问题教育法启示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知道问题、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等,然后把握相关常识,进步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归纳才能。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办法过火注重常识的传授和回忆,忽视对常识的理解、考虑和引申进程,更不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办法的培育与练习的缺点。一般选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必定程度时启示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剖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而且随着学生往后常识学习的深化,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渐寻觅答案,不断丰富专业常识以及进步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乃至到进行结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挑选自己期望做的标题。在进行问题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示、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评论问题的进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求教师的全方位参加和帮助。

3.课外教育活动

(1)网络渠道交流。讲堂上多媒体教育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色为学生展现了有关历史和当时环境问题的立体图画。但讲堂时刻究竟有限,大量的材料需求经过课后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仿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画,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考虑,剖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损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管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渠道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评论,添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评论,也可节省讲堂时刻,还可以进行有用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含专题评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安排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维,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表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天然的和谐统一。依据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天然之中,展开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调查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参加认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考究可持续展开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改变之中,一些新的观念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展开,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作业前景,可以在环境保护相关作业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果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变革,进步了教育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本科论文环境科学的论文二

在一些工科院校里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由于向传统学科的倾斜,环境科学作为新学科,教学还存在诸多改进的空间,例如:教学内容前瞻性不强,很少涉及新污染、地球资源及环境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与学校工科背景联系不紧密,丢失了特色;忽视环境从业人员资质(如环境类各种职称)方面的培训;传统的实验课后,学生深入拓展的空间不足、钻研潜力没有得到启迪和开发等。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应由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实践这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构成[2]。教育和激发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技能的知识与信息,形成系统的环境知识体系[3]。工科院校环境科学的教学内容要从介绍解决污染的科学知识逐步扩展到生命、地球空间,深入到资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学-传统实验-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开启学生的钻研潜力;开展工科传统专业与环境紧密相关的教学,体现院校特色,凸显学生就业专长。

工科院校环境科学的课程设置应既具有鲜明的学科前沿性和社会适应性,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将通用性基础知识和专性人才培养紧密结合:①专业课教学增添新内容,关联工科院校如冶金、机械、建筑等专业相关的新污染(物理性污染等)方面的教学。②选修课注重与其它专业内容交叉,形成如环境材料、能源/资源、环境设计等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需要;③增设一些人文辅修课,如环保教育、环境律法等课程,既可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其环境道德修养,也为入门环境行业(如环境类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①运用以“点”辐射“面”的教学方式,即在强调开设核心知识点的同时,授课内容需辐射同专业其他课程或不同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全面、综合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知识.②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实施教学。其有助于学生课堂上理解,课下自学,且能达到教学资源利用便捷。③实验课程适当渗透教师科研,其目的在于、培养与开发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达到教育和科研并举。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将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培养,为继续深造和钻研做好准备。

教学条件是教与学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保障。工科学校环境教学条件要跟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师资质量,引进新环境知识体系人才。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除了拥有传统环境知识背景的教师外,还必须引进或培养具有环境与其它学科(如生物、冶金、能源、材料等)交叉复合型的学者,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除了基础设施外,实验教学设施的改善极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设施(如化学分析)已经不满足新形式环境科学的要求。有必要添置物理性污染、环境设计、环境材料及地球资源演示等实验设施。这些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科技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我们从教学和管理入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突出其工科特色背景,增强学生的科技发展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竞争能力。

环境科学本科论文环境科学的论文三

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民普遍具备较高的环境科学素质不仅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保障,也提供了强大的行为实践推动力。但是,目前对于环境科学素质的表述却并不统一,甚至与环境素养、环境意识等概念混用,使得环境科学素质显得无准确意义,极大的影响该概念的传播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文仅对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层次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究。

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在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所形成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的综合反映。

理论上,一个具备较高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该是掌握了必须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崇尚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环境问题,均能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可查询的科学证据与信息,进行综合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给出现实环境中的最优行为选择倾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环境保护理念、态度和一定的环保行为能力,而且能够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选择,积极践行。

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等概念,也不是仅仅在科学素质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环境保护领域的限定范围。

首先,环境科学素质确立了“科学性”在环境科学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在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具备科学精神和思想,并在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面对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并通过这个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内化形成个人的、系统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以及与个人行为能力水平相平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付诸实践的行为预期。“科学性”将伴随整个环境科学素质的养成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既是环境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素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保障。

其次,强调了“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判断过程中内化、升华而形成。环境科学素质定义中的“意识”与简单的、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有着明显区别。简单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科学知识基础,他可以来源于社会舆论宣传的口号,来源于人类潜意识对美好资源环境的向往,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个人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等等,例如人们对青山绿水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保护,对个人生活空间的爱护以及由此产生的废物管理和处置习惯,由于生存地区资源限制或经济原因导致的对资源的节约意识等等,这些“意识”的形成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判断和升华的过程。这种朴素的意识往往在面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显现明显。因此,在将这种意识独立于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之外,作为评价个人和社会整体意识水平的测量尺度时,往往会给出一个全社会“环境意识较高”的假象,这种“较高的环境意识”在没有科学知识支撑的情况下,缺少了“意识”向“行为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这种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而环境科学素质中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是经过科学的洗礼后,内化而升华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比于朴素环境意识它具备了三种特点:一是环境科学素质中所指的环境保护意识脱胎于个人的学习、分析和实践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了情况判断和指导行为的能力;二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动态的、广义的,不限定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环境问题,这种意识在不同的领域,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时均可以重复显现并发挥作用,三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同时,将伴随着行为能力的生成,意识与行为能力相伴相生。这个特质极大的提升了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将“行为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核心落脚点。国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核心落脚点是“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落脚点是“行为能力”,环境素质的核心落脚点是“正确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的落脚点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述观点都是基于“意识决定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有意识+有行为能力=有行动”。这个观点在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践中,“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简单组合距离有行动不仅不能划等号,而且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从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到行为的实践要受到成本因素和其他自然人为环境保护行为实践率的影响。因为个体在选择是否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时,不仅仅要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例如经济成本、个人舒适度等),很大程度还要考虑他人不采取环境保护行为对自身采取环境保护行为产生的损失和抵消作用,进而可能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导致全社会都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困境,这种结果使得仅仅关注于“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环境科学素质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公众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具备节约用水的行为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公众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共厕所、宾馆)或家庭生活中(如过度洗澡、洗衣等)不选择节约用水的行为。又如近年在我国形成的垃圾焚烧、x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公众的不支持行为,这种“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组合,社会调查的结果分值很高,但是这种“虚高”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对于环境的改善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本文将“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纳入到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中来,而不是将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外在表象来研究。这种环境行为的实践,是在科学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支撑下,克服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阻碍而发生的纯粹的环境保护行为。

环境科学素质包含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环保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三个维度。

(一)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是指对环境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和分析方法的基本了解。知识层面要求理解与环境保护柏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名词和术语;方法层面要求能够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常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理解环境科学证据与结论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分析方法。

(二)环保意识和态度,是指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环境行为转化的原动力。本研究所指的意识和态度,是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意识和态度,而非简单的原始朴素意识和态度,要求公众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科学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客观理性看待环境问题,理解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并能够清醒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是指基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能够对环境事务做出客观判断、理性处理以及正确践行的能力。行为能力包括学习查阅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个人行为的约束能力、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以及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抗拒能力;践行水平包括个人环保行为的实践与持久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环保行为的实践和持久性,强调自觉去践行。

研究者们对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从“有、无”来判定。类似于文盲和脱盲,一个人或者具备科学素质或者不具备科学素质,这两种状态之间可以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界限。另外一种观点是通过科学素质的高低来衡量和划分层次,认为科学素质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关系,而是“高或低”的关系,可以根据高低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结构。

(一)朴素的环保意识状态

就个体而言,目前大多数的公众都处于这个状态。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从媒体、社会宣传得到的零散(甚至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环保理念)信息,形成目的性简单(以对自身有益为主)的环保意识和态度。这类人群很容易在各类调查、访谈中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与关心,对环保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在具体怎么参与、如何参与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尤其是面临自身利益的时候,则出现困惑甚至非常矛盾的选择。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公众都会表现出支持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处理,但是当要在自家附近建立焚烧厂或填埋场时,则表现出极度的反对和不理解。社会上称之为“邻避运动”,其实这是朴素环境保护意识,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保护问题后,非理性意识被迅速放大和极端化的表现。这种意识水平,参杂上其他社会因素,例如政府公信力、社会阴谋论、以及缺少科学依据的舆论引导时,会迅速的演变为行为人自以为“科学、合理、正确”的.社会行为。比如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只要有极少数人随便抛出一个“焚烧有害”的所谓科学结论,就迅速的将公众的朴素环保意识唤醒、扩大,演变为缺少理性的公共社会事件。这说明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朴素环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在增加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环保意识面前,公众通常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很容易被误导并相信错误的信息(心里学上都是倾向于向更坏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这时的科学证据、论断和专家的科学解读,均会被强大的公众集体意识绑架,进而被孱弱的社会公信力等社会因素削弱的毫无说服力了。因此,这类人群是最需要加快开展素质提升,提高其知识水平,以期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二)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道德约束、社会规范等原因形成了浅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以个人行为为主,是一种无意识、无科学基础、未经过深度思考和选择而发生的行为(从众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类明显特征的人群,一类是生产者,以个体生产者为主,他们出于利益需求,例如高附加值、高利益的环境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促使他们选择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另外一个人群是以追求时尚为主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概念炒作的指引下,以追求时尚、高端生活为主要导向,选择有机食品,选择有环保理念的时尚产品。这个群体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其现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环境有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社会环境行为的养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为践行氛围。尤其是一些环境意见领袖的环境行为的选择,他们在毫无科学理念支持的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号召,带领某个村或者社区的一部分人,按照意见领袖的思想,直接开展了环保行为的践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对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影响,但是他对促进社会的环境行为的养成,科学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的。

(三)科学的环境意识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内化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的群体,以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这类群体人员数量不够庞大,基于个人素质的综合修养,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或者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储备,潜意识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环境保护理念。这类人群可能出于各种个人的、社会的因素干扰,使他们仅仅停留在高意识(或者高意识的形成状态),他们喜欢坐而论道,却很少起而行之。或者刚刚打算起而行之,又觉得自身力童过于渺小,又继续坐而论道。这类人群是缺少一个“起而行之”的社会氛围。只要时机成熟,可以迅速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中坚力置。这类人群,如果遇到第一类人群,会很愿意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却不会引领大家一起践行。他们遇到第二类人群,会在意识的感召下,迅速的加入到第二类人群的行列中,并帮助第二类人群提升行为的科学性,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进行具体实践。

(四)科学的环保行为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是真正具备环境科学素质的人群。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形成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能够给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能够排除感情、习惯、经济等因素干扰,赋予实践。这种状态是个人环境科学素质的最高状态。

个体环境科学素质的社会价值不能仅放在个体发展和单线的水平发展状态来分析,其社会价值是通过群体的综合表现来实现的。因此,在环境科学素质概念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个体与个体、群与群体的相互影响及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建立个人环境科学素质水平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互动关联。

推荐阅读:

  2024年希望议论文素材(27篇)

  低碳发展论文文献(4篇)

  2024年俄语论文写作 俄语学术论文(5篇)

  2024年换位思考的议论文100字(五篇)

  2024年有关语文教学法的论文题目(十三篇)

  高中议论文事例素材(4篇)

环境科学的论文(3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环境科学的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