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一
于是,我神秘地对他说:小明,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肯定输。
小明听了,不服气地说:什么?我可是围棋四段高手,数学成绩也是全校前五名,怎么可能输给你这个曾经的‘手下败将’?
我使用激将法,说:你总把过去下围棋的胜绩搬出来,我看你是不敢和我比。
哼!比就比,谁怕谁?小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取了15个白色棋子放在桌上,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拿棋子。首先我们来猜拳一次,谁获胜了,谁就先拿棋子。猜拳胜利的人,每次都先拿棋子,接着另一个人拿。然后,两人交替拿棋子。每人每次至少拿1个,最多拿4个,最先拿到最后一个棋子的人就获胜。
猜拳开始了,三、二、一!拳头对剪刀,我先来。小明自以为赢得先机,他迫不及待地拿了4个棋子,我不动声色地拿了1个。
接下来,我们玩了好几个回合,小明有时候一次拿1个,有时候一次拿3个,可不管他变什么花样,都没有拿到最后一个棋子,急得满头大汗。
哈哈,我就说嘛,你肯定输。我得意地说。
哎,看来这个游戏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小明叹了口气说。
我们连玩了3局,我大获全胜。小明急忙问我有什么奥秘。我慢条斯理地说:奥秘嘛,其实很简单:可以把5个棋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5个。如果你一次拿4个,我就拿1个;你拿3个,我就拿2个,只要保证每轮两人拿的总数是5个,这样我就一定能拿到最后一个棋子啦!小明这才恍然大悟。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游戏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每人每次最多拿2个,是不是又有另外一种玩法呢?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二
今天,我和启明、邱涵、先彬玩有趣的24点游戏。
我先翻“7”,他们也接着翻牌:启明“3”,邱涵“9”,先彬“6”。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只听见邱涵大声叫到:“我想到解了,3×7=21,9-6=3,21+3=24。”我一看还真是,我们只好乖乖的把牌拿了。
“一、二、三”。我们同时把牌翻开,“4、9、8、4”。“嗯,这个有点难。”我自言自语道。过了一会儿,我兴高采烈地喊道:“嗨,这么简单!小的们,听好了,4×9=36,36-4=32,32-8=24。”说完,我得意洋洋,启明见我和邱涵都有了“战绩”,而他却没有,脸上便显露出一丝着急的神色,连声喝道:“好啦,有什么了不起的。快!开始了……”
第三轮,我们刚一拿出牌,启明就说:“我想到了!”当我们问他怎么解时,他却支支吾吾半天。原来他不会,无奈,他只好把牌手下。
“3、8、9、1”,又是一组牌。只见启明这下沉着多了,目不转睛的盯着牌。一会儿工夫,启明就兴奋的叫到:“瞧我的,8×9=72,72÷3=24,24×1=24”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想一只快乐的小蜜蜂。
最后一次:“9、7、10、3”起先我们看了好久,都没有解法。但是,我细细的看了一会儿,觉得可能有解法:“9×7=63,63÷3=21,21和10不能组成24。哎呀,不行:10-3=7,7×7=49,49和9也不能组成24。又不行。”我不断摸索。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7×9=63,63+10=76,76÷3≈24。”虽然是近似值但也不错。我飞快地把答案一五一十的告诉他们,他们起先都认为不行,可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没办法,他们坳不过我,只好说行,于是游戏结束了。
通过这次有趣的24点游戏,让我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不断的去摸索,什么难题都难不到我们。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三
理论意义: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很重要。
应用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主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下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建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取向一致的关系;使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数学教学 学习快乐、快乐学习 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但是目前国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中学阶段的合作学习刚刚起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小学阶段尚未看到数学与合作学习整合的研究课题。因此现在进行初中数学与合作学习整合的研究带有前瞻性。国内目前的合作学习研究比较多的是提出一些原则,而对实践的、具体层面的、可操作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课题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什么是主体合作学习形式就是通过小组目标 、小组分工、角色分配与转换 、集体奖励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 荣辱与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道德情感,通过感染舆论,集体荣誉体验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感悟到只有自己努力对小组做贡献,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
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数学教与学形式上存在着种种弊端,要么是学习没有目标,或目标不能落实;要么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要么是教师主观臆断,脱离学生实际,总之数学学习形式亟待改变。
主体合作学习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
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在主体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
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小组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的制造者,程序的设计者,情景的创造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讨论话题。从教师这方面看,设计话题应突出趣味性、情景性、可操作性、创造性。
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评价对象和方法。
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师、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
研究视角 本课题从新课标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建立合作研究的多元互动,注重开放的合作过程,强调合作方式的建构。
1、调查法:运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现状,并对此作出科学的分析。
2、实验法:在学习方式的实验阶段,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操作效果。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小组 合作 的途径、方法和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小组 合作 学习中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作为 合作 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⑴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5月):
⑵实施过程(20xx年6月— 20xx年1月)
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学期都有阶段成果。
⑶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四
数学不仅存在于书籍、论文、理论中,而且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天,我和父亲去买电视。我在商店里闲逛时,爸爸和售货员正在聊天。突然,我看到一台外形独特、色彩鲜艳的29英寸电视机。我非常喜欢它。我问姑妈关于电视的事,得知电视标为29英寸意味着机器屏幕的对角线长度是29英寸,也就是说,74厘米“这台电视机有多长宽,我又问了一遍。我姨妈告诉我,它们分别是58厘米和46厘米。但我怎么认为它没有那么大呢?
当我到家的时候,我还想着刚才的电视。我想确认商家是否诚实或标签是否正确。我们如何核实呢?74,58,46,这不正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因为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必须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即长度2+宽度2=斜角2。
这更容易理解。然而,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吗?会有例外吗?我查阅了数据,了解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而那些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必须是直角三角形。
在这个条件下,电视屏幕是一个规则的矩形,我可以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来验证它。582=3364462=2116742=5476和“3364+2116”5476不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又去商店了。经过详细了解,当天的客户太多了。我姨妈惊慌失措,给了我错误的长度和宽度数据。我姑妈还称赞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孩子。
我很欣赏姑妈的欣赏,并理解了两个原则:第一,我们应该大胆地质疑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并实践它们。第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仔细观察,仔细体验,你就能得到很多知识。生活中的数学作文一天,我和妈妈去购物。我妈妈去超市买东西,让我在我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无事可做,所以我看着售货员的阿姨收款。看着,我突然发现售货员的阿姨收到的钱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和50元。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人民币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和60元?我急忙去问妈妈。我母亲鼓励我说:“我的孩子们;深思熟虑。我妈妈相信你能找到原因我安顿下来仔细地记住了。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我明白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和5元,我就可以自由兑换3元、4元、6元、7元、8元和9元,只要有10元、20元和50元,我也可以兑换30元、40元和60元。
我母亲点点头,他问我另一个问题:“我可以兑换30元、40元和60元。”;如果只是免费组合,1元钱不够吗?为什么是2元或5元我说,“为什么;用一元换一个大数字很不方便“现在我妈妈满意地笑了,称赞我的观察和思考。我比吃我最喜欢的冰淇淋更舒服。
在这里,我还想告诉其他孩子: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注意观察,多思考,你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如果你不相信,试试看!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五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版使用,与老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对"多与少"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实质没有多大的变动,只是在教学"多与少"的相关问题时,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类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思维。可这一来,不少学生在对"多与少"的理解时,却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高年级中的分数复合应用题,混淆就更严重了),现就此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性分析。
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给合"图文"对"多与少"问题开始进行相关的训练教学,当然,这类问题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许会答得津津有味,但要真正理解其中数学量的含义,我想应该没有几个学生弄懂。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虽然问法不同,含义不同,但在同一个题中都可以用同一个减法算式。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东有5个苹果,小明比小东多几个?小东比小明少几个?其解答都是用同一个算式:8-5=3(个)。
进入中年级后,"多与少"的教学内容就更进了一步,我认为在此阶段,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几方面的难度。第一、在数字上稍偏大,学生会列算式,但容易算错;第二、条件比原来要多了,也就是说不像低年级学习时的只有两个量,而现在出现了第三个量,运算过程也多出了一步;第三、给出的条件开始有了转弯,这种新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一时还不易掌握。例如:(1)甲有1200元钱,乙有8500元钱,甲比乙少多少元?乙比甲多多少元?(像这样只有两个量,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去小数,只是计算难度稍大一点)。(2)小红有70元钱,小华有85元钱,小西有80元钱,小红比小华少多少元?小华比小西多多少元?(此类给足条件的应用题,只要学生多加细心,找准了谁和谁比、问题也会迎刃而解)(3)甲有7个桔子,比丙少3个桔子,而丙比乙又多5个桔子,甲比乙多多少个?(给出的条件有了隐性条件存在,学生就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了。解答方法:首先求出丙的7+3=10(个)、然后求出乙的10-5=5(个)、最后用甲的个数减去乙的个数7-5=2(个),因此,读懂题意是首要,找出乙的个数是关键)。
小学高年级的"多与少"教学,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分数应用题方面了,很多学生就会直接求出,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乙或甲-乙,这样的求法就不对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未能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六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七
我的房间里有许多和数学有关的东西。
就说我的桌面吧:
长:60厘米 宽:36厘米 周长:(60+36)×2=192(厘米) 面积:60×36=2160(平方厘米)
当然,椅子也少不了:
边长:30厘米 周长:30×4=120(厘米) 面积:30×30=900(平方厘米)
可以计算的物品很多,先来说说正方形的吧。比如我桌子旁边那漂亮的床头柜:
边长:45厘米 周长:45×4=180(厘米) 面积:45×45=2025(平方厘米)
还有我房间里我自己小时候画的一幅儿童画:
边长:50厘米 周长:50×4=200(厘米) 面积:50×50=2500(平方厘米)
还有许多长方形的物体呢!书本、衣柜、被子、床……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地板的面积、书柜上书本的数量、台灯的高度……,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吧!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八
我们班有一个十分搞笑“达人”,班里人称他叫“小肥猪”,他有四大可爱又十分有趣的表现。
喜
“耶!!哈哈哈!”看,王悦开始“发疯”了,因为扔沙包他得了第一名,他高兴得不得了,到全班同学面前来炫耀。手舞足蹈的他,全身的肥肉开始颤抖,随着他的节奏,一抖一抖。他咧开嘴,牙齿全露了出来,手成y字形,看他那高兴的样子,完全达到了忘我境界呀!
怒
眼睛直瞪着同学,眼珠快要瞪了出来,手紧握着拳头,牙齿紧咬着,喘着气。看来这同学招惹了王悦,看把他气得。当同学看到他这模样,就知道不对了,他要“发彪”了,像一只“大猩猩”,这只会让那个同学吃不了兜着走啊。
哀
数学成绩出来了,王悦显然没考好。他一只手举着头,好像头快要掉下来似的,眼神满是悲哀,嘴巴成o字形,还不停叹着气。你若这时候去惹他一下,他会更生气,更悲哀,作为朋友只能去安慰安慰他。
乐
“哈哈哈哈!”这响亮又古怪的笑声总是在我耳边响起。有一次,王悦和xxx打架,大家都知道他的致命弱点——他怕痒。xxx立即去挠王悦的脖子,王悦顿时哈哈大笑,嘴巴张得可大了。可笑着笑着,他的口水就从他的嘴巴里,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漫天飞舞的口水有时候还洒到别人手上,头上,脸上,实在有一点恶心,所以我们不能挠太长时间,挠完得赶紧逃,否则就遭殃了。
王悦的一举一动十分有趣,他的喜怒哀乐永远会记在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九
数学小故事推荐度:数学的小故事推荐度:数学的小故事推荐度:小学数学小故事推荐度: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推荐度:相关推荐数学几何小实践知识点
1、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判别角与直角。
2、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长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与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在练习中,很多学生在填写“角”的各部分名称时,往往将“边”与“直边”混淆。在填写时,“顶点”一般不会填错,但“边”往往有学生填成“直边”。“直边”不是角的名称,只是强调“边”是直的。所以,教材让学生理解“角”时用文字表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直边”往往出现在文字叙述的填空中。
2、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生通过学习以后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还是有困难的,因为记忆有遗忘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请学生在p67做了笔记,同时,p69也有相关习题。
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点,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p69笔记)
在这部分内容中,还常常会考核拼搭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p68⑤)。教材中呈现了两个正方体,一个是a,8个,一个是b,27个。从个数上来说,“至少”就是指“8”个,但往往有学生注重了“较大”,这个“较大”是相对于单个的小正方体来说的,如果要求拼搭成的“大”的正方体,其实是没有底的,不能理解错了。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可以理解“8”个小正方体是通过“2×2×2=8”算出来的,也即“2”;“27”个是“3×3×3=27”,即“3”;依次还有“4”64个……
所以,只要是拼搭,只要是“至少”,就一定是“8”个小正方体,这个概念到高年级也会在填空或选择中出现。
长方形和正方形共同点: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对边相等。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p71)。
教材安排学生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目的是体会“面”是在“体”上,但学生对“形”(平面图形)和“体”(立体图形)会混淆起来,这需要学生解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是“形”还是“体”,从而在脑海中搜索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做出正确解答。
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4个直角;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则有24个直角(有6个面,每个面4个直角,6×4=24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是4条边,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12条棱。平面图形中是“边”,只有4条,立体图形中是“棱”,共12条。
另外,如果要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上按指定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千万不能在画完后忘了标上边的长度。
【数学几何小实践知识点】相关文章:
几何数学知识点02-21
初中数学中考几何知识点09-02
数学几何易错的知识点02-23
高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09-10
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04-14
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09-06
小学数学几何易错知识点01-20
初三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07-25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的知识点09-22
推荐阅读: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一年级(精).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