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文(通用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文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篇1】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文
【摘要】: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从中西方交往的差异方面进行比较,以使我们了解哪些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便于我们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人西方人交往沟通价值
近些年,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了解在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往沟通上的障碍;但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出现误解或发生冲突,影响到交往与沟通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进行总结对于正在发展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会主要由人情、人伦和人缘三大部分组成。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欠人情”一次,人情为何物?说白了就是一种行为,中国人喜欢合,因此在平常办事中,少不了依赖别人,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维持方式—人情,也作为一种媒介传递双方的感情和利益。其二,人伦,就是伦理道德,这人际规范或人际秩序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而内在心理是仁①。这种将人伦溶于人情之中的做法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三,人缘,中国人在偶遇时经常会说“啊,这就是缘分啊”,缘,是中国人对于一些巧合偶遇心灵的解释,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故而形成了很强的宿命观念,这一点对于传统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思想的传入,人们也开始用“因缘果报”解释人际交往中的巧合。
西方人只讲权利义务,而中国人讲彼此对待。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间也是权利义务的关系——儿子18岁以前,靠父母养活;18岁以后,就得靠自己。中国人不看重权利义务,如果中国的父母一等孩子长到18岁就让他自生自灭,会被别人视为狠心的父母。中国人所重视的彼此对待,就是说: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中国人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
西方人重视平等,中国人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西方人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因为大家是平等的。在中国,这样做就是不孝,是忤逆。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与人之间合理的不平等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伦理,而这些就是我们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中西方交往的是各种各样的
中西方交往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着。
一、心理卷入度
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在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了解了这种差异,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卷入度不要过高,以免引起误解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二、行为方式
在沟通的方式上,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习惯委婉迂回。“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中国人大多不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而是采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人际交往中这种传统方式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三、自我表现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的是,中国文化则提倡谦虚谨慎,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无论任何时候谦虚都是一种美德。
四、人格特征
中西方的人格差异在儿童期就有显着差异。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而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自然就以孩子的“主人”自居,而且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
五、做人做事风格
在古代中国,无论做人做事都带有表演性质。中国人发明“做人”一词一向很绝妙。它意味着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做出来的,而且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中国人生活得比较封闭,人际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选择交往对象的品质,总想和人品好的人交朋友,故有时显得很孤僻。从人格方面来讲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与古代差别并不太大。西方人做人做事都比较直接(国际关系除外),内外基本一致,生活态度开放,交往圈子大,不拘小节。
西方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他们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错极为认真与严肃。但在休息时,下班后或一起在酒吧、高尔夫球场时,上级和下级之间毫无等级距离,关系融洽,热情友好,经理也会虚心地向下级讨教经验。这说明西方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在私人空间里,无人可以入侵。在公共空间里,每一成员应受公共空间区域的限制。
六、中西方人品区分标准
西方人对于人的判断是绝对的,好与坏能够区分得非常清楚;而中国人则不是这样,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两面性”:守法的时候循规蹈矩,不守法的时候比谁都乱来;快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快的,慢的时候是全世界最慢的;好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好的,坏的时候又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坏的。因此,在对中国人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能用绝对的标准,而应该视情况而定。
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在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坚持利己、平等、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会为了“落人情”、“建立关系”而偏向某一方。他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近,也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敬,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同时中国社会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上注重社会地位和感情因素,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处理问题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
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人际交往之间的差异对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前沿,20_年第10期
[2]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_年第5期
[3]徐晓丹.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理论探讨,20_年第3期
【篇2】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文
摘要:心理资本因具有高投资回报率,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受到国内外极大关注,引发了国内不少本土心理资本研究。在心理资本本土化研究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际型心理资本构念被提出,并受到关注。据此,对人际型心理资本的概念、结构、测量,相关结果变量及研究展望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量表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_.21.052
0引言
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人的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受积极性心理学的启示,组织行为研究者把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引用到职场中,成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来源。而心理资本研究最直接,最主要来源是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心理资本领域的先驱和权威Luthans,跟他的团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四个纬度,分别是自信、乐观、希望、韧性。该定义,是目前被最广泛引用的。在中国情境下,众多研究者开展了心理资本的本土化研究。其中,柯江林、孙健敏等(20_)对本土心理资本的研究中,人际型心理资本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人际型心理资本的概念、结构、测量,相关结果变量以及研究展望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1人际型心理资本的概念与结构
人际型心理资本是心理资本本土化研究的一个新构念,由柯江林、孙健敏等(20_)首次提出。至今尚未有权威界定。孙阳(20_),李缘(20_)认为人际型心理资本是人际交往中,个体拥有的一种积极心态或心理能力。这种积极心理状态或能力是可以被测量、可开发,对工作绩效有促进作用的。王仕龙(20_)认为人际型心理资本是中国文化情景下,为人处事过程中所拥有的积极心理状态或能力,该定义局限在于大学生群体。
柯江林、孙健敏等(20_)通过企业员工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作为本土心理资本中的一个纬度,包含四个因子,分别是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感恩奉献。侯二秀等(20_)以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表明,本土心理资本中的纬度之关系型心理资本,包含情绪智力和感恩因子,关系型心理资本包含了知识员工主动促进人际和谐的积极心态的内容,突破了以感恩、奉献、包容等维持关系的心态。在柯江林等(20_)研究基础上,不少学者以教师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本土心理资本。认为本土心理资本包含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人际型心理资本。吴伟炯等(20_)以中国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包含五个因子,分别是自谦、感恩、利他、情绪智力、信心。而毛晋平、谢颖(20_)研究认为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包含热诚、幽默、爱与感恩、公平正直四因子。
综上所述,人际心理资本作为本土心理资本的一个纬度被研究,尚未有权威定义,本文认为,人际型心理资本是基于中国人际关系文化特色背景下,个体在人际相处过程总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包容宽恕、尊敬礼让、谦虚诚稳、感恩奉献四个纬度。
2人际型心理资本测量
Luthans等(20_)开发的心理资本问卷在国内得到广泛引用。但对于国外量表的使用,不少学者持审慎态度,认为使用国外量表的一定要慎重查看文化环境差异(郑伯埙,20_;杨健、蓝海林,20_)。在Luthans等开发的心理资本问卷基础上,国内研究者对本土心理资本量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柯江林、孙健敏等(20_)编制的本土心理资本(短版)量表应用最广(高英,20_;李秀菊,20_;孙阳、张向葵,20_;商婧,20_;赵恒亦,20_;邢程,20_;张阔、侯茶燕等,20_;吴迪,20_;李缘,20_)。人际型心理资本量表,是柯江林、孙健敏等人开发的二维度量表中分量表。王仕龙(20_)使用修订后适用于大学生的人际型心理资本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赵书松等(20_)单独使用人际型心理资本量表,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人际型心理资本结果变量
在心理资本本土化研究中,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人际型心理资本,以判断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人际型心理资本的作用。
以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研究中,柯江林、孙健敏等(20_)的研究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与周边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相关,且相关性比与西方心理资本纬度相似的事务型心理资本更高。赵斌等(20_)的研究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中的包容宽恕、谦虚诚稳、感恩奉献三个维度对科技人员创新行为具有正向作用。柯江林、孙健敏(20_)的研究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谦虚诚稳、感恩奉献、尊敬礼让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包容宽恕则无显著相关,再次验证了人际型心理资本比与西方心理资本纬度相似的事务型心理资本更有助于提高个体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降低离职倾向的结论。柯江林(20_)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有积极作用,对沉默行为有抑制作用。赵书松等(20_)研究发现人际型心理资本能独立解释知识共享行为43.3%的方差变异,对知识共享行为有较大预测力。张阔等(20_)研究发现,在控制事务型心理资本的前提下,人际型心理资本对适应性绩效和周边绩效仍有显著预测作用,并对人际与文化适应、岗位持续学习等维度具有主要影响,对周边绩效的预测作用较强。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的具有正向效应,对大学生远期创业意向有較强的正作用,对近期创业意向有微弱负作用(柯江林等,20_),与职过程满意度、就业单位满意度正相关(柯江林,20_)。人际型心理资本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职业倦怠和学习能力(王仕龙,20_),与自我和谐症状呈显著的负相关(王仕龙,20_)。 以教师为研究对象中,吴伟炯等(20_)的研究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通过二级动机激发和能量补充过程影响职业幸福感,并且,通过工作满意度对增益螺旋持续动机激发和能量补充过程起中介作用。验证了人际型心理资本相比西方心理资本而言,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的观点。毛晋平(20_)研究认为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可调节自然行为对低成就感的影响。孙阳(20_)通过实证验证了人际型心理资本在深层行为与情绪耗竭、表层行为与情绪耗竭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对人际型心理资本的研究还只是把它作为心理资本的维度进行研究。但根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具有它特有价值。研究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与周边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与沉默行为、知识共享行为都具有相关性。
4现有研究评价及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Luthans,等(20_)的观点,心理资本需要满足POB标准,即满足积极构念、具备理论基础、相对固定、具有开发性、可测量、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标准。Avey,Luthans等(20_)提出,一个构念能否为相关变量的解释和预测提供增量价值判断是构念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据此,本文认为人际型心理资本的构念具备实证效度,是在我国组织情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现有研究结果证实了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与其相关的研究,都是对心理资本理论的创新、丰富与发展。但人际型心理资本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1)加强对人际型心理资本内涵和结构选择标准研究。目前人际型心理资本概念、结构还未明确界定。统一的心理资本内涵与要素选择将有助于推广与应用研究成果。
(2)加强对研究工具的开发。现有大多研究采用柯江林等(20_)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分量表,研究工具还比较单一。积极开发本土化的人际型心理资本测量工具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3)加强对人际型本土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研究。研究人际型本土心理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但目前对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缺乏,加强对人际型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研究,可以强化它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uthans,F,andYoussef,CM.Human,social,andnowpositivepsychologic-calcapitalmanagement:Investinginpeopleforcompetit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alDynamics,20_,33(2):143-160.
[2]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_,41(09):875-888.
[3]孙阳,张向葵.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_,21(02):256-259+262.
[4]李缘.员工人际型心理资本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_.
[5]王仕龙.大学生人际型心理资本现状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_,(03):220-221.
[6]侯二秀,陈树文,长青.企业知识员工心理资本维度构建与测量[J].管理评论,20_,25(02):115-125.
[7]李冰.本土情境下员工心理资本量表的重构[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_.
[8]吴伟炯,刘毅,路红,谢雪贤.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_,44(10):1349-1370.
[9]毛晋平,谢颖.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与工作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_,25(05):23-29.
[10]赵斌,付庆凤,李新建.科技人员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知识作业难度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_,33(03):174-180.
[11]柯江林,孙健敏.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_,(01):121-128.
[12]柯江林,吴丹,孙健敏.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与沉默行为的影响:交互效应与效应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_,13(06):804-810+845.
[13]赵书松,赵君,廖建桥.发展型绩效考核如何影响知识共享: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_,30(04):45-52.
[14]张阔,侯茶燕,杨柯,李萌.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基于本土心理資本理论的视角[J].心理学探新,20_,37(03):262-268.
[15]柯江林,郭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_,3(01):22-28.
【篇3】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文
摘要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交织成一张纷繁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关系网,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集体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做到各类关系的平衡与和谐,这样才能在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对和谐理念下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如何正确把握各类关系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和谐理念国际关系人际关系联系区别
一、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一)交往的平等性原则是良好的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前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平等的核心则表现在国格上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在国家交往中不论大小贫富,只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条件下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才能使国格放大。大国要表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宽厚平等以待,小国也要不卑不亢,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越弱小贫困的国家越要昂起头不卑不亢,越强大富有的国家越要谦虚低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以创造出良好的国际关系。人际交往之间也要遵循平等性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平等是维系长期的交往、短期的交际的必要条件。俗语中有一碗水端平这一说,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你在端这碗水的同时要将自身纳入到这碗水当中,你不在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指导者,你自身本身就是平等的一员。所以说,平等原则无论是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而言,都是其进一步交往的前提,没有平等的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更谈不上更好的发展。
(二)交往的互惠互利原则是成功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核心。成功的国际关系亦即意味着从别国获得利益同时作为回报给别国提供其所需之物即互惠互利,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彼此的心理平衡,形成一种和谐。国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主要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的互惠互利:物质方面表现在各项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从古代我国的丝绸,瓷器出口到东亚各国,东亚各国的钻石等等进入我国市场到现带的我国的服装贸易远销欧美国家等等。精神方面表现在文化领域的深远交流,在外交上表现在不同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与沟通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同时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双赢。即双方在交流期间互惠互利,在达到物质方面的互惠的同时文化方面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最终达到共同的进步。
成功的人际关系意味着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作为回报也要给别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互惠互利。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是物质方面的交流,即客观的环境给了双方交流的机会,例如简单的商品贸易交换,只有在客观的商品、交流场所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各类的顾客与服务者的关系等,而在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进一步达到精神文化深层次的交流,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精神方面的较多,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上,在物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即精神层面的交流。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以物质交流带动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促进物质交流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交往的信用原则是维系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关键。国与国之间交往难免牵扯到利益纠纷,相互交往只有守信才能避免或解决此类问题,才能有继往开来,共利共赢的可能性。例如国际组织的建立,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等等,无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协定、军事互助、文化互惠之时,信用原则尤为重要。一个国家对外做出一项决策一旦确定就要去执行,不可出尔反尔,轻易更改,这样不但影响自己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别人的信任。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的经济出现严重的倒退甚至国家整体经济崩溃,特别是以金融为主要产业的瑞典等国家遭受的破坏非常严重,以致后来申请国家破产。此类现象的发生无疑对国家的信用度损失非常巨大,甚至导致本国的世界影响力降低等等现象的发生。反之,在我国国内发生的5.12大地震中,我国的各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与风险精神,在我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树立了可靠的信用保障,这对于企业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得基础。在个人日常交往过程中同样必须具备诚信的精神,古语有“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用原则的核心包括:守信、信任、自信和相容。守信指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信任指用人不疑,合理使用人才;自信指运筹帷幄,果断行事,有必胜之心;相容指有博大的胸怀,有能曲能伸的韧性,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本着互信的原则才能更深入的进行交往,人们的关系才能更为和谐。
二、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
(一)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感性程度与理性程度不同。国际关系处理中其理性的成分远远高于感性的成分,古往今来在处理纷繁的国际关系时,其理性的思考要占到很大的程度,国家不能因为感情和道义而将国家的利益甚至国家的前途置之不理。我国在建国初期对苏联的政策不仅仅是兄弟的关系,在涉及到国家整体利益的时候,我们必须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措施,不能因为是阶级兄弟感情关系,怕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而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包括南亚海啸发生后,国家捐款捐物,民间同时伸出援助之手。但其性质仍旧有区别,国家在捐助的同时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了其影响力,这恰好是国家利益居首要位置的理性思考后的结果。而对于个人而言,感性的认知就要多于理性的思考。历史上不乏为了道义和感情放弃利益的人物,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主,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等等举不胜数。所以说理性与感性在不同的关系体上体现的程度不同,即达到相对的和谐。
(二)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处理的难易程度相差大。国际形势多变,各国关系总体平稳的同时局部利益冲突不断,而局部利益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针对伊拉克的战役就是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失败的案例,美国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伊拉克一个国家、萨达姆的一个政权,它所要面对的是不同的民族信仰的整个中东地区民众,从而导致美国军队在占领伊拉克后不断地遭受袭击,美国的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反而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我国在处理科索沃、伊拉克、黎巴嫩冲突等重大问题时关注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认识到各个团体的切身利益,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国际效应。而人际关系的处理则相对来说容易,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可以通过谈心,参加联谊活动增进友谊。同时发生利益冲突时个人之间可以适当的放弃个人利益,选择较为折中的方法相互退让,从而达到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效果。即使问题通过个人不能很好的解决,还可以通过集体,长辈的劝说,撮合最终达成一致,这是个人关系处理时的优点,也是国际关系无法具有的特点。
推荐阅读:
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文(通用3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