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论文集合6篇
&ldquo形势与政策课程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冠疫情论文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篇一】新冠疫情论文
摘要疫情的爆发,各个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是国家的长远规划,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教育的第一步。每年的上半年是我国的毕业季和就业季。今年将有874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现阶段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节点。本文针对于疫情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疫情形势高校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6月5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登陆微信时刻,并发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南科大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为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由此可见,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疫情造成的就业困难局面,不少人选择考研或等待明年的招聘旺季。然而,该流行病对就业影响的结束日期无法预测。明年及后年将有近900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即使就业市场复苏,他们也将面临毕业生不足的尴尬局面。后疫病时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
1疫情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根据多地房地产协会和城乡建设局的公告,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人员密集型行业都处于暂时暂停的状态。过去几年在春节期间蓬勃发展的电影业、旅游业和餐饮业今年的假期收入急剧下降。由于战略调整,一些企业降低了人工成本。2月2日,苏州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共同度过难关的相关措施,通过增加财政支持、稳定员工、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为中小企业加油鼓劲。虽然中小企业的数量没有大型企业那么多,但如果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被迫缩小规模,可能会出现区域经济下滑,从而对就业市场产生影响。市场经济一直是影响整体的因素之一,疫情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毕业生今年面临更大壓力。到目前为止,许多地方都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特殊政策。通过各种措施的无缝连接,如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增加招聘比例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扩大规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加入军队,发展中基层岗位,增加贷款支持创业,并提供就业服务补贴,等等,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做好了无缝对接,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组合拳”。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然而,874万大学毕业生将被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对全年就业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疫情严重,许多公司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春季招聘计划。春季往往是每年大学生求职的黄金季节,而一年一度的招聘进校园、现场招聘等大型招聘活动也不得不停止,给7月份的研究生带来诸多麻烦和不便。因此,20_年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目前研究生的扩招规模也比较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截止6月28日结束,甘肃、江西、辽宁、湖北、重庆、河北、天津、广东、西藏等地出台了促进20_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专项政策,通过鼓励微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比重,扩大考研升学、参军和发展基层岗位的规模,推进就业服务补助贷款支持创业,无缝衔接等措施,发挥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组合”政策。
作为疫情重灾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特殊的形势。湖北省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职位数量将主要用于招收高校毕业生。同时,湖北省公务员招录计划增长20%,选聘生计划增加50%,事业单位招录计划增加3万人以上。
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大学生不能只盯着以往父母眼里的‘优质工作’不放,要充分适应和融入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环境,将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结合起来,多选择到基层一线、各类企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今年全国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为3.2万名,比去年增加18.5%;计划招聘特岗教师10.5万名,且不将教师资格作为限制性条件;研究生预计扩招18.9万人,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人;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规模。
在鼓励大学生求职的同时,各地继续为有意创业的年轻学生提供便利,贷款支持、减免税费、免费提供场地,或者直接给予创业资金支持。比如,河北将毕业生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合伙创业的贷款额度由90万元提高至130万元;将创办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由2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西藏对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6万元、每户最高可达3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2疫情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策略
2.1国家战略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但新动能的开发和传统动能的升级,实际上蕴含着大量的就业机会。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工程和重要领域工作,在原有渠道中占一定比例。但是,我们觉得它还不够高。我们仍然希望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努力。我们认为,疫情过后,国家战略需要高校毕业生。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有必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升级从大专到本科,提高基层医疗和社会服务岗位的招聘规模,并增加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吸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指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入学时间,推迟毕业生离校报到和安置时间。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户口登记和档案保管,并根据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办理就业手续。
对于离校待业毕业生,应尽快与教育部门联系信息,开展实名制服务,重点关注贫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救助措施,提供各种政策服务。与此同时,教育部将始终关注湖北高校毕业生和湖北民族,与有关方面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2.2扩大重点领域招聘
鼓励各地加大中小学教师等重点领域的招聘力度,特别是对急需教师的高中、幼儿园加大招聘力度。高考改革后,高中教师出现结构性短缺,需要增设更多这样的职位。同时我们要落实今年公费师范生全部入职,今年我们要做重点督察。 2.3社区就业指导
基层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学校,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阵地。教育部门将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大学生基层就业计划。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招收大学生就业。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中小微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我看了前三年的情况,前三年大学生就业近六成流向了微型、中小企业。正如你刚才提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给予了很大的保护。这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实施这些政策,对今年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2.4鼓励入伍参军
与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合作,通过优化指标配置、提前体检等措施,增加应届毕业生招聘数量。每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征兵是大学生。这方面今年继续增加。同时,它主要倾向于毕业生。在过去,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军。今年,政府加大了鼓励毕业生参军的力度。毕业生的热情也很高。
3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稳定就业的关键群体。20_届毕业生将在关键时刻迎来创纪录的求职人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军表示,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试等相关工作,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签约、招生时间,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早日就业。面对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教育部下大力气,希望能帮助每一位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即将毕业的学生不要太着急。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心态,定位自己,抓住市场机遇,找准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素雅,龚倍杰.新冠疫情背景下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_,41(17):209-211.
[2]复工进行时:施創新举措稳就业大局——推动复工复产的新举措、新亮点及促进稳就业的新建议[J].中国就业,20_(05):4-9+13.
[3]蔡红建.当求职季遇上疫情期20_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怎么看怎么办[J].人民论坛,20_(Z2):124-127.
[4]张锐.疫情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全链加速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_(09):34-37.
[5]WilliamJ.Petak.HazardMitigation:EssentialforPublicworks[EB/OL].20_
[6]PBS&J.LocalCapabilityAssessmentforHazardMitigation[EB/OL].20_.
【篇二】新冠疫情论文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为了免遭病毒传染,我自疫情爆发以来就很少出门。对于像我这样搞研究的人,一时足不出户并不会对工作造成多大的影响,但疫情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
今天,我读到一个段子:一位企业家打算让企业开工。朋友劝他说,现在“新冠”疫情正闹得厉害,开工就要接触很多员工,万一被哪个携带病毒的员工传染了会很危险。这位企业家回复说,“怕什么?‘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只有2%。但如果不开工,企业没收入,债主追上门,我的死亡率可能就是100%了!”这个段子里蕴含着深深的苦涩。
在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据估计,仅旅游、餐饮、电影这几个产业的损失加在一起,就可能超过了一万亿元。而这一切似乎还只是开始,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新冠”的破坏力才逐渐显露出来。
那么,“新冠”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政策来加以应对,以最大可能减少“新冠”的损失呢?
“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可能超过SARS
说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人会习惯性地将它和20_年的SARS疫情相比较。十七年前,也是春节前后,也是不知名的疫情汹汹袭来。那一年,中国人民没有在可怕的病毒面前屈服,不仅取得了抗疫的胜利,还在疫后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创出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高。据此,一些分析机构根据SARS前后中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得出了结论,认为“新冠”的冲击至多会在短期,而其长期的影响则会很小。
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无论是“新冠”疫情本身,还是中国经济现在的环境,都和十七年前的SARS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可能让“新冠”的影响远远大于SARS。
(1)抗击“新冠”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
在疫情初期时,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这场疫情的破坏力会弱于SARS,理由是它的死亡率在2%左右,而SARS的死亡率则有9.6%。但后来的疫情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虽然与SARS相比,“新冠”的死亡率相对比较低,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救治。而事实上,由于“新冠”的传染性远高于SARS,所以它很可能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从而让死亡率急速攀升。
在SARS疫情的前期,我国并没有出台像今天这么严格的防控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四个月后,SARS感染人数才破千。相比之下,即使进行封城、封路这样的严格防控,“新冠”仍然在不到一个月内使得数万人感染。传染病学上用“基本传染数”R0,也就是一个被感染者在不受控的情况下能够传染的人数来刻画病毒的感染力。我曾用武汉疫情初期的数据计算了这个值,结果是3.13,而很多研究论文表明,实际值可能还要高于这个值。对比之下,文献中记录的SARS的R0只有2左右。由此可见,“新冠”一旦扩散,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疫情。这种情况一出现,医疗资源就会出现严重挤兑,大量受感染的人员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新冠”的死亡率也会由此大幅升高。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志勇团队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篇论文中,统计了该院138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状况,死亡率为4.3%。到目前为止,“新冠”仅在武汉一地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与SARS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武汉的医疗资源是在中国居于前列的,这样尚且在疫情面前不堪一击,如果疫情爆发在其他更小的城市,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针对“新冠”的以上特征,对其的防控只能是严防死守,发现一例掐灭一例,否则它就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灾难。然而,由于“新冠”病毒的潜伏时期很长(注:根据钟南山团队的最新论文,最长的一例达到了24天,中位数为4天),潜伏期仍有传染性,且传播渠道也不明确。因此,要取得抗击“新冠”的最终胜利,很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
现在很多人都在预测“拐点”什么时候到,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自己也用模型进行了一些推算,结果显示,感染人数达到峰值可能要在三月中旬,而整个疫情结束则要到四月。我也参考了其他的一些研究,结果有些差异,但平均的预测值差不多。如果我们相信这种推算,那么整个疫情事件总共持续的时间会达到四个月。这看似比SARS短,但在SARS初期,政府采取的管控措施很少,真正采取较严格措施的时间段只在四月底到六月初这一个多月之间。照此计算,“新冠”疫情的实际影响时间可能要高出SARS一倍。
(2)当前的经济环境要比SARS期间更为严峻
与20_年相比,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形势有可能会让我们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变得更为不利。
首先,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已经与SARS期间有了很大不同。20_年时,中国经济正处于高增长阶段,面对灾疫的抗击打能力较好。而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了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形势,增长压力本来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抗击打能力会有所减弱。
其次,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SARS期间有了很大变化。20_年时,第三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只有39%,而在20_年这一数值已经上升到了53.9%。本次疫情,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是首当其冲,即使其下降幅度只和SARS相当,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SARS期间,疫情的峰口事实上仅持续了一个月左右,而且波及范围相对较少。考虑到这点,由第三产业造成的增长压力将会远远高于SARS。
再次,今天我国所处的贸易环境远比20_年时复杂。20_年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显著,因此尽管受到SARS疫情的影响,出口受到的影响并不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已经大幅减弱,而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各国甚嚣尘上,在正常情况下出口形势尚且不容乐观,疫情的到来更会使之雪上加霜。如果国内的企业因疫情原因迟迟不开工,长时间无法接受、交付国外的订单,很多国家则可能会直接放弃与中国的贸易,转而加速制造业回流,或者与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贸易。如果这种局面出现,那么其影响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最后,与20_年相比,很多政策工具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SARS疫情之后,我国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将房地产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对此予以了各种政策倾斜。这在房产价格相对较低的20_年,确实不失为恢复经济的一剂良方。然而,在如今房地产价格已经居高不下的今天,是否还能靠房地产来拉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这似乎还是一个疑问。
综合对疫情持续时间和经济整体形势的判断,个人认为,“新冠”疫情所造成的中期负面影响很大概率会超过SARS。
复工:当前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疫情的影响呢?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组织企业恢复生产。
在本文开头的那个段子里,那位企业家说,如果不开工,自己就会死。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如果说只要不开工,他的企业就要死,那这个说法就几乎是正确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曾对995家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开工的状况下,受访的企业中的34%只能维持1个月,33.1%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由此可见,恢复生产对于企业来讲,可谓生死攸关。除此之外,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如果停工时间过久,还可能引发全球贸易的转移,从而造成出口需求永久性消失等后果。
那么,现在企业的实际开工状况如何呢?坦白说,很不乐观。很多地区都规定将法定复工时间安排在了2月10日之后,复工时间已经比往年晚了一周多。然而,从现在的形势看,照此时间复工的企业却很少。在一些地方,复工率甚至连一成都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企业角度看,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不”——“不让”、“不敢”和“不能”。
所谓“不让”,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要求企业继续延迟复工时间。例如,很多地区已经要求本地企业将复工时间延迟到17日,甚至24日之后,如企业私自开工,则会受到惩处。
所谓“不敢”,指的是某些地方虽然允许企业开工,但一旦在企业发现病例,就要企业立即停工、隔离全部员工,并且承担全部费用。在这样的责任安排之下,很多企业出于安全的考虑,就干脆不开工。
所谓“不能”,指的是企业达不到开工条件,不能开工。企业要正常开工,必须有员工、有原材料,有畅通的物流。但因为疫情,以上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为了控制疫情,各地都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严格的防控,很多地区甚至干脆“一刀切“地排斥外地人,这给企业的招工、用工造成了很大困难。更为麻烦的是,一些地方为了控制人的流动,甚至把交通物流一下子卡死了,这导致企业的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即使有人也开不了工。
针对以上问题,地方政府必须设法破除“三不”,组织企业迅速复工。否则,其他的扶持政策将毫无作用。具体来说,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特性和员工构成,允许符合开工条件的企业迅速开工。重点行业、解决就业多的行业要加速放行,不能以防疫为借口一刀切。
其次,应当在审核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开工保险”,保证如果在做好相关监控工作的情况下,再发现工人中有感染病人,则由政府负担相应的隔离、治疗费用。
再次,应当积极打通物流、放行“人流”,为企业开工奠定足够的条件。各级政府应当明文禁止以防控疫情为由的禁止外地人员进入、禁止外地货物进入的做法。对人的管控,应当根据其流动状况、接触史、健康表现等分级管理,对感染可能较少的人,应当允许其在接受监控的基础上参与就业。对于物流,则应该完全放行。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缓解企业困难,切实减少企业的压力。现在,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其中的很多政策对于缓解企业困境的作用却很少。举例来说,一些地方要求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以缓解企业的经济困难。这个政策看起来很好,但银行出于自身利润和风险的考虑,只会给那些能够提供抵押、现金流较好的企业提供贷款,而那些资金最困难、最需要资金的企业却得不到贷款。因此,这并不能起到很大的实际作用,反而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相比之下,如果政府采用减免税收、社保金等的措施,则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尤其是那些吸收就业较多的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巨大。
改革:为经济注入长期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复工、提供扶持只能保证广大企业在短期内存活,保证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这些政策只能救经济一时,想要抵消疫情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政府还必须出台进一步的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看,疫情只是引发广大企业生存危机的一个导火索,在其背后,很多问题其实早已存在。现在,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主体。长期以来,广大中国的民营企业都是靠低成本、高产量来竞争的,从单位产品中获取的利润很少。这就决定了大批企业必须保持较大的员工规模才能实现正常生产。这种低利润水平,导致企业的现金保有量很低,因此就很难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来抗击风险,甚至很少有足够的抵押来获得贷款。而那些高利润行业呢?通常都是国有垄断的。尽管法律上也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但事实上由于“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的存在,民营企业却很难进入。近年来,人力和原材料的成本大幅度攀升,使得广大民营企业压力巨大,而疫情的出现,则成为了可能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针对以上问题,如果要从根本上激活民营企业,抵消疫情影响,最终还要靠推进改革,切实打破加在民营企业头上的歧视。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在大疫之后保持足够的活力。
【篇三】新冠疫情论文
【摘 要】20_年年底,新冠疫情在湖北省发生并向全国迅速蔓延,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为了战胜疫情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论文主要以新冠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并探讨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和促进经济的恢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Attheendof20_,COVID-19brokeoutinHubeiProvinceandspreadrapidlyacrossthecountry.TheepidemichashadamajorimpactonChina'seconomy.InordertoovercometheCOVID-19andmaintain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thegovernmentandrelevantdepartmentshaveadoptedmoreproactivefiscalpoliciesandmoreflexibleandappropriatemonetarypolicies.BasedontheimpactofCOVID-19ontheeconomy,thispaperanalyzesthemonetarypolicyadoptedinChina,discussestheeffectivenessofmonetarypolicy,andputsforwardrelevantpolicysuggestionsforimprovingtheefficiencyofmonetarypolicyandpromotingeconomicrecovery.
【關键词】新冠疫情;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
【Keywords】COVID-19epidemicsituation;monetarypolicy;effectiveness;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_)10-0106-02
1新冠疫情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
1.1新冠疫情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情况
20_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进一步引导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向,降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正常的轨道,我国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央行为增加市场流动性释放近4万亿长期资金,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利用LPR传导机制,将利率转向了贷款市场利率,降低了企业贷款成本,同时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_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截至20_年6月,M2供应量为213.49万亿元,增速基本平稳。
1.2货币政策调整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实施现行的货币政策达到货币当局预期目标的有效程度。为了考察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4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经济增长。近些年,我国GDP整体上保稳定增长,增长幅度放缓,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20_年我国GDP第一季度出现明显下滑,当季值为20.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得到好转,但GDP同比增速仅为3.2%(见图1)。
第二,物价稳定。20_年CPI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受疫情的冲击,20_年CPI、RPI指数持续回落,主要受食品类价格变化影响,带来通货紧缩风险,市场需求偏弱,直至6月CPI、RPI指数才初步回升(见图2)。
第三,充分就业。20_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率指标走势平稳,全年保持在5.1%左右,20_年2月受到春节和疫情的冲击,失业率出现明显的增长,上升0.9个百分点,随着疫情得到防控以及货币政策调整,企业复工复产,3月就业形势得到好转,失业率逐步回落,但回落速度缓慢(见表2)。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增大,进出口负面冲击加大,贸易增速明显下降,外汇储备出现回落,增速明显下降(见图3)。
总体而言,随着一系列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二季度GDP增长情况得到好转,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就业形势总体上得到好转,但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依旧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失业率水平仍旧偏高,进出口贸易压力较大。
2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2.1金融市场体制不健全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及发挥作用关系密切,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直接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规模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运行不畅,金融市场体制较为落后,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具有滞后性,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力度薄弱,交易主体不规范,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受到制约。
2.2中央银行调控能力偏弱
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的管理者和监督者,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信贷业务发展不平衡,信贷调控方式不健全,造成部分资金没有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市场流动性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价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受到限制,结构性调整不理想。另外,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影响较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带来国际贸易面临压力增加,导致中央银行受到外部制约因素影响加大,宏观调控能力削弱。
3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3.1提高央行调控灵敏性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央行必须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准确把握住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避免传导过程中出现滞后性和超前性的现象,发挥货币政策最优效果。当前,货币政策需要注意全球经济出现下滑现象,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合理控制市场实际利率、政策目标,同时关注金融经济周期的拐点,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经济复苏脚步。
3.2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功能,扩大市场规模,加大市场间联动性,促进政策工具协调运转,确保货币政策信号能够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首先,转变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采用利率调节货币政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传导机制,减小企业融资成本。其次,通过价格机制稳定实体经济,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效应,实现产出增加,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_(4).
【2】蔡昉.长远来看疫情不会削弱我国经济增长潜力[N].中国日报(全球版),20_-02-12.
【3】安国俊,贾馥玮.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_(03):45-51.
【篇四】新冠疫情论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人回家团圆的脚步,或许我们都未想过那远在天边的疫情会迅速波及中国;未曾想到零三年发生的灾难会如此相似的“重蹈覆辙”;未曾想到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这场突如其来的磨难;也未曾想到当我们居家不曾踏出半步时,有多少“逆行者”正在拼命拯救肺炎病人的生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逆行者”们不计个人安危,迎难而上;他们仁心仁术,大爱无疆;他们驰援武汉,义不容辞;他们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听着那一声声远离武汉的忠告,却有一批批写好请愿书的医生和护士逆流而上。他们不是伟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是他们用平凡的双手救死扶伤用自己的生命寻找更多人的生命线,他们用自己作为赌注,只为照亮患者的人生!
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仍奋斗在前线,更有许许多多年轻的医生和护士在与病魔作斗争。医生们的脸上被口罩弄出的深深勒痕;没有定时的饭点,累了只能躺在地上稍微休息一会儿的医护人员;为了照顾病人能更方便而甘愿变成光头的女医生;还有不少被病魔感染而去世的年轻医生……他们,怎能不叫人心疼?
不畏疫情,面对疫情,我们要致敬“逆行者”。他们为我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生命是脆弱的,只需要一些微生物就可以摧残。生命又是顽强的,在灾难面前,没有人说放弃! 没有人当逃兵!人们众志成城,以信念为铠甲。以双手为利刃,让残酷无情的病毒无处遁形,让绝望的心溢满温暖。病毒漫天又何妨,只要人间充满爱,心里依旧暖,温情一样可以醉满人间!
驰骋疆场三百回,舍身战“疫”终不悔!病毒虽是无情物,人间大爱却是花!你我他,醉繁花,携手共进护大家!
新冠疫情论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党员和志愿者们日夜兼程的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民众们也自发捐款捐物,这份同胞之情蕴含着中华儿女,同心共进的初心和使命。看不见的病毒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灾难面前,没有谁能置身事外,从来不存在一个人的桃花源。
不论是当年席卷全国的SARS病毒还是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都来源于“野生动物”的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度和死亡人数日益激增,让武汉民众惶恐不安,甚至导致武汉封城。封城能隔离病毒但决不隔离爱与责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的薪火相传,靠的就是一代代青年对使命和责任的接力。不管是救亡图存的青年一代,还是建设国家的青年一代,亦或是强国富民的青年一代,每一代青年勇担责任的样子,都在成就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当下和未来。
我看到疫情当前,一批批“逆行队伍”奋战着,无数个像李宗育这样年轻的医护人员本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主动请缨,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安危,没有时间安慰家人的心情,没有时间享受春节的团圆,奋战在防疫一线。他们义无反顾的登上驶往武汉的列车,一路披荆斩棘,为了人民的安全,无所畏惧。因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看到建设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不是长发飘飘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艳抹才叫美;那一道道在脸上勒出的血痕也叫美,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叫可爱。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18名护士为防止交叉感染,集体剪掉了蓄了多年的秀发,其中不乏二十几岁的年轻后辈,沧海横流,方显青年本色,他们用青春担起责任,用实际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大写的青春”。待到春暖花开之时,那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露出灿烂笑容的一刻便是青春最美的瞬间。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中华儿女亦是如此。这场战“疫”,我们从全方位的极限压力测试中看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情怀,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白衣天使,建筑工人敲打钢筋的声音,胜似“沙场秋点兵”的场面,辛勤的身影,粗糙的皮肤,锃亮的安全帽,“火神山”“雷神山”这样的抗“疫”堡垒就在区区数天被奇迹的创造出来;军队和政府公务人员不畏艰辛奋战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号召,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所有这些,赋予我们穿越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自信和强大力量。
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的期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一代就应该有一颗济世之心,一颗为民之心,一腔的热血,并坚守着身上的使命,大写的青春里应该有大写的家国情怀,要让青春走出孤芳自赏的小我,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与时代共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疫情之下,没有谁是旁观者。大写的青春里应有大写的青春梦想,要让青春梦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里绽放。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此次灾情,决不应袖手旁观。的确,作为一个学生,一个没有收入和足够能力独当一面的人,本职工作始终是完善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不断提高能力丰满羽翼。但能力不足并不代表不作为。一方面,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积极了解与疫情相关的预防措施,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见解,但需辩证其真实性,绝不不以讹传讹、盲目从众。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主动营造恐慌氛围,重视但绝不泛滥。我们也可以利用擅长的网络通讯工具,组建线上公益群,集思广益,为疫情出力。总而言之,疫情,应当重视不当怖惧;青年,应当热血亦当理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安排,坚决不提前返校虽然现在防控形势见好,但绝不能松懈大意,依然要慎终如始。认真配合防控工作,不做“负担人”,学校的每日一报体温,能够便于学校精确掌握每位师生员工的信息,也是学校和相关部门作出比如开学等相关判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大学生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和优良素质,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要保证规律作息,调整好心态,时刻为开学做准备。认真完成功课,多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想想未来的路该怎样落实到实处。这次疫情让我意识到:大写的青春不能缺少过硬本领,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回应时代挑战和责任担当。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宅”,用读书积蓄力量,用行动肩负责任,用拼搏昭示希望,待他日出山我必更加强大!毕竟,只有勤学奋斗、增长才干,才能用科学精神和专业本领保护想保护的人。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不惧怕灾难,但我们要学会在灾难中获得警示:一、正确判断形势,辩证看待问题。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唯有深刻认识到国情,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二、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树立底线思维才能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赢得主动。三、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深刻的教训促使我们警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美丽中国。四、坚持党的领导,充分依靠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团结一心,不辞辛劳,真诚奉献,促使抗击疫情取得胜利。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便是炎黄子孙的力量。这场战役让每个中国人都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与身边或是远方的人们共呼吸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我期待着,我们会迎来一个经历疫情大考而愈加坚定稳健的中国;我相信,我们会迎来一个经历责任担当而负重蝶变的耀眼青春。疫情终将结束,与祖国和人民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爱和真情却将长存。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就像高进的那首《我们不怕》:在心里手牵手,我们不怕跨越风雨中,谢谢你的坚守,有你有我有梦就不同……
黑暗过后,是破晓的微光;春暖之时,是花开的芳芳;寒冷散尽,是温暖的春阳。我愿意陪你一同期待。
【篇五】新冠疫情论文
摘要: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_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身为一名院校就业工作者,深知今年就业工作开展的艰难程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多方位多举措多部门配合确保稳定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所遇见的新问题,文章分析了今年就业的困难之处,同时也针对困难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浅谈了疫情下高校的重点就业工作,希望能促进毕业生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
关键词:新冠疫情;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
一、疫情下就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就业人数增加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_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扩大,同比增长40万人,预计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供大于求情况严重。与此同时,20_年度考研人数达到340万人,但各高校招生总额却仅是70万人左右,因此还有大量考研大军要加入到就业队伍中。
(二)需求市场萎缩,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此次疫情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巨大,国内需求和生产力骤降,消费、出口等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经济下行导致了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中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停工的几个月,部分企业裁员、缩紧业务,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微小企业频频关门。超过30%的企业在今年春季招聘中明显减少需求计划,26%的企业暂停校招。需求人数锐减,需求市场愈来愈萎缩。
(三)高校延期开学,企业推迟开工,错过了招聘黄金时间
春季开学是企业招聘的黄金时间,今年受到疫情影响,高校开学推迟,交通管制,线下招聘全部暂定,线上招聘推进力度较线下招聘还是有所欠缺,学生参与度不高。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事业编制考试时间的延后,导致部分学生一直对就求职持观望的态度。
(四)艺术类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点
更趋向找与自己专业相关度高一些的工作,艺术类尤其是美术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多数都会从事艺术、娱乐和休闲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等行业,因此就业选择较普通高校学生就少了许多,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此类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减少,这就导致学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二、疫情下的就业重点工作
为了解决重重就业压力和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稳就业”居“六稳”、“六保”之首,明确要求要把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任务,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到各个高校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确定工作方向,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就业工作队伍,层层夯实就业工作的具體任务,积极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为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文章提出了以下几个政策建议:
(一)高校提高重视,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小组,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为了缓解毕业班就业辅导员工作压力,各高校可分配其他年级辅导员兼顾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多人落实国家、省厅的就业相关政策及工作,辅导员数量的增加,可以更好更细致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需求,从而提供不一样的就业指导服务。
(1)将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部署,“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帮扶教师”全员参与,建立“一生一策”“一生一档”“一生一卡”,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的精准帮扶,明确帮扶责任,持续动态跟进,精准发力,确保困难毕业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及学校的关爱。对湖北籍毕业生建立台账,要求各教学单位就业工作人员全面摸排20_届湖北籍高校毕业生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就业现状、求职意向等情况,实施“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服务,每周定期跟踪统计湖北籍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疫情期间,学院为湖北籍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补贴,促进其尽快求职,解决就业困难。结合教育脱贫攻坚总体安排,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等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各院系做好“一生一档”建立;详细记录每名毕业生基本情况、求职意向、存在问题等信息;实施“一生一策”,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指导和帮扶举措,实现分类指导;建立“一生一卡”,做到底数清、责任清,实施动态化管理,每周跟踪统计特殊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要求各教学单位每月底将帮扶记录情况、就业情况及特色做法报至就业中心。积极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面向省内就业,在语言培训、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
(2)提供更人性化的就业服务,由于疫情原因,学校按照“能线上办理尽量线上”的原则,梳理简化学生就业、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等相关手续的办理流程,及时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功能,基本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线上完签约的所有业务,确保求职签约方便快捷。学院以多种方式鼓励毕业生积极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及合同,疫情期间鼓励毕业生网络签约、协议、合同(电子版盖章)等多样形式进行签约,简化签约手续,尽量以电子形式签约及提供材料。
(3)及时统计、报送毕业生就业材料,就业信息定期维护、就业率稳步提升。每日校级就业工作专人统计和报送本校举办网络招聘会、宣讲会的场次、岗位数量、签约人数等数据。按照“有签约即报送,日日清”原则将毕业生就业信息报送至全国就业监测系统及陕西省就业管理系统。要求各二级院系及时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指定就业工作专人按“日报、周报、月报”原则在各二级院系就业管理服务系统端口报送毕业生就业信息。利用就业管理系统工具,形成二级院系初步自审报送、校级就业工作人员最终审核报送的电子信息化工作体制。
(二)扩大研究生录取名额,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
各高校可采取扩招研究生人数的办法,对今年毕业生进行引流,调整供大于求的不平衡市场,缓解今年的就业压力。适当扩招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为社会输送更高水平的人才。我院就业中心联合招生处抢抓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机会,为毕业生提供考研咨询、讲座等,召开座谈会为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提供讲解及指引。 (三)鼓励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扩大见习规模
鼓励地方政府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才引进补贴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校招规模,减少企业招聘新人员所需要负担的经济压力。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保障企业贷款、缓解企业社保缴纳压力的措施。政策需要保证各个地方、各个层次各个种类的企业都要享受到优惠政策,真正为企业减轻负担,从而让企业无忧招人,调动招收規模。扩大见习规模,由见习推动就业,从各类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用人单位中征集就业见习岗位,组织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见习。
(四)是拓宽就业渠道、调动学生求职积极性
(1)增加宣传渠道,尽可能的让毕业生们知晓每一场招聘。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宣传招聘会,不仅局限在各类招聘网站。为了推进就业,“抖音”平台加入到就业推进方案中,字节跳动为高校提供了免费的就业工作服务账号,高校可利用“抖音”向毕业生传递最新的企业招聘信息。学院重点加强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精准化开展就业创业信息宣传,广泛收集信息,完善宣传渠道。我院积极增建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QQ群,上线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网站、开通学生工作微信服务号,创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微信群,开通短信服务平台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广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新信息。通过校园宣传栏、QQ群、微信服务号、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微信端、就业创业短信平台等多种方式将各类需求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同时,我院的微信就业平台,每天向毕业生推送线上招聘会,学生可在平台设计自己的简历,遇到心仪的企业,直接投递简历,简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
(2)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力度,疫情防控期间,我院作为艺术类高校就业联盟单位,积极联合联盟所有院校,整合联盟优势资源,合力开展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学院加强举办招聘活动力度,积极联络合作企业,拓展网络招聘平台;积极开展线下专场校园招聘活动,要求未就业毕业生及时返校,参加学院组织的招聘活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专场招聘宣讲会。在疫情期间开通线上“猫头鹰云人才市场”、“易校招”、“显摆网”等网络视频招聘平台。学院4月至5月总计举办4场大规模线上网络视频招聘会,举办艺术类毕业生夏季线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应聘渠道、就业岗位。各教学单位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同时发挥专业优势,邀请用人单位走进课堂、工作室,举办专业特色鲜明的中小型招聘会。学院通过毕业作品展演推介毕业生,建立学生与企业的三就业平台。网络毕业展中美术、设计、影视动画类毕业生向全社会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创意能力。借线上展览机会扩大宣传规模,让更多用人单位在展览中挑选满意人才,拉近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间的距离。
(五)发挥基层就业工作的优势、积极争取就业创业政策
(1)积极宣传基层就业项目:省级有关部门统筹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项目。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阶段组织实施。
(2)争取各类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类企业、高校、培训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发线上创业培训课程,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发挥创业孵化项目补贴激励作用,为创业毕业生减免场地租赁和创业服务等费用[1]。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县镇两级标准化创业中心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实行创业担保贷款线上办理,将毕业生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20万元,10万元以下个人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当前一项严肃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对高校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校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和作风的考验。各高校要认真分析形势,找准症结,结合实际,一校一策,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举措。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防疫之年切实抓在手上,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导考核,层层压实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工作统筹,加大工作力度,始终把毕业生的需求与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督促就业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确保圆满完成20_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顾荣,独萍,姜明明.我省开展“十大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N].西安日报,20_-07-10(001).
[2]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举措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_(10):19-21.
[3]葛道凯.坚决打赢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N].江苏教育报,20_-06-17(001).
【篇六】新冠疫情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疫情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冲击和影响,然后对比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利与弊,最后对教育机构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疫情;教育机构;线上教育
20_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使我国教育行业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为了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线下教育培训行业作为典型的人员聚集行业,不得不处于停滞状态。1月底,教育部发布通知,为切实保障师生卫生安全,在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前,叫停一切线下授课模式。应国家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传统线下教育迅速将课堂转到线上平台,线上教育迎来风口,发展迅速。
1疫情对教育机构的冲击
疫情发生,全国线下停课,广大学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年龄段的学生都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历年来假期时间是线下教育机构最火爆的盈利时间段,但疫情的出现使得各行各业都被迫处于寒冬之中,线下教育机构更是首当其冲。原本“预收款”可以给线下教育机构提供稳定现金流,由于20_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规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已经变得独木难支,疫情之下,凸显出了其为债务的本质,或成为压垮各教育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线下教育机构不得不面临着退费、租金以及巨大的现金流压力,有些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纷纷选择跑路,有些则进行快速粗暴转型。对于硬着陆的教育机构而言,宽带速度、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型等都十分考验企业的硬件设备和技术研发能力。因此,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淘汰了一大批经营结构不合理的线下机构。
然而,对于线上教育机构而言,则迎来行业发展的大契机。疫情让众多学子只能体验线上教育,在线教育企业抓住时机攻城略地,利用品牌优势和内容资源以及各种运营手段,提升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成功扩展了更多的用户群体。与此同时,线上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于教育模式的认知和习惯。其中一些原本对线上教育比较反感和抗拒的人群,通过被迫感受线上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可能会引起颠覆性思考。
2线上教育的利与弊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与模式,相辅相成,目的都是通过传播知识提升人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疫情之下,线上教育虽得以迅速发展,但其本身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局限性,不足以也不可能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独占鳌头。
2.1线上教育优势
线上教育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进行灵活学习,方便简捷;线上教育资源利用更加合理,除了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线上教育有利于缩小教育资源不公平的差距,使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也可以利用MOOC等公开课程获得优质教学资源。
2.2线上教育不足
线上教育始终取代不了学生间的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线上教育的学生需要更强的自律性,如果缺少督导和竞争,学习的效率和热情会大打折扣;教学互动受到限制,线上教育中的“弹幕”交流是无法代替课堂中小组讨论和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线上教育虽能带来很多便利,也更能高效的传输信息,但线上教育并不能颠覆和替代传统的线下教育,两者共同结合,并行发展才是未来教育行业最好的发展模式。
3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这次疫情使得线上教育模式短期内爆发式增长,这把双刃剑无疑会给教育行业带来一个大的变革,对我国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1)中国线上教育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如今,国内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形式愈发严峻,线上培训势必会作为一种优质选择受到更多关注。未来的5G技术、VR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等都有可能为线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载体支持。但目前教师线上授课能力、线上教学效果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线下的教育机构,则应当向多元化、多方面发展。本次疫情中拥有自主在线平台的线下机构,在这次风波中显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线下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网课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把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另外线下教育要不断缩小与线上教育的“课程会看”、“随时听课”等差异,并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
(2)疫情期间,各线上教育机构为了争夺用户,不断推出免费的线上课程。学习者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内容,要去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优质课程不得不浪费更多的时间。优质教育内容如何快速地与学习者的需求真正的匹配起来,各机构如何发挥科技赋能的价值,是未来线上教育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
(3)长远看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关键都是课程质量和用户体验。教育行业,内容和服务永远是核心竞争力,疫情总会过去,线上教育的热度也不会一直保持高涨,但学生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不会消失。等过了获取流量的风口以后,教育行业终究要回到其本质问题上。所以,师资、教研和运营等教育核心环节的深耕仍是教育行业竞争的关键。
4结束语
此次疫情的突然出现,像一只黑天鹅,对教育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打破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平衡,并加速了教育行业洗牌的进程。如何精准抓住用户需求,提供优质课程,同时能够在线上和线下两栖发展,是教育行业未来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孙金鑫,王晓玲.关于教育研究方式转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_(03)
[2]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_(5):151-155
推荐阅读:
新冠疫情论文集合6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