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新经济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寻路新经济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既不能看成“水火不相容”,也不是“舍我其谁”

国际金融危机阴霾远未散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踵而来,世界经济复苏的脚步软弱而迟缓,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引发人们对前景的深深忧虑和不安。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同样不能独善其身,正面临经济下滑、通货膨胀和结构调整等多重考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依靠创新驱动、走新经济之路迫在眉睫。

尽管新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经济概念,但其“最基本特征在创新,而我国‘新经济’发展的软肋恰恰就是创新能力不足”(详见董浩:“根治新经济发展软肋”,《新经济导刊》2012年4月号)。

当前,我国新经济的主要着力点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认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本质是产业链上的升级,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掌握知识产权。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既不能看成“水火不相容”,也不是“舍我其谁”,而是依靠创新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从惟GDP马首是瞻转向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必由之路“中国的经济成绩一直为全世界所瞩目,多年都是如此。我们也非常惊叹中国年复一年在刷新经济增长的记录,而且在30年的时间内,中国创造了3.7亿个就业机会,使5亿人能够脱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但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充满风险和挑战。投资率很高,消费率偏低,收入差距扩大,原有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正不断削弱,过度的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国民经济不堪重负,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矛盾。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克尔·博斯金则表示,从中低收入转到中高收入或者是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国家走起来的速度不一样,中国也在走这条路,是一个长期的增长,长期的增长不会是10%这么快,可能会因为人口结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稍微降一点,7%、8%的水平。另外要朝着高附加值的产业来迁移,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转型,这对就业会造成很多影响,特别是在收入分配中金字塔底部的这些人群。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同样表示出担心。黑田东彦认为,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很快会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如果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会产生劳动力短缺,这也意味着劳动成本增加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影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力。

除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日益突出。马建堂认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背后是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2011年中国经济消耗标准煤35亿吨。与世界相比,我们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是少的,而能源消耗是惊人的。污染物排放也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治污成本增长很快。所以中国高速成长面临的约束在增强。怎么办?只有一条路,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迈克尔·博斯金表示,能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美国,油砂和页岩气技术的成熟使美国在天然气方面更加自给自足,成为能源自给自足的国家。另外也可以使这些项目不需要政府大量的商业补贴就可以实现自主经营。

他说,中国怎么来维持它的能源安全呢?根据我的一个统计,中国页岩气的储量要比美国大,所以这

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中国来改变能源结构,更少地依赖进口的天然气,加大国内自己的生产。据加拿大《金融邮报》援引彭博新闻社4月11日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美国页岩气产量可能会对全球碳氢化合物市场的供应与需求产生重大影响。2009年,美国从页岩中提取出燃料,自此超过俄罗斯燃气产量,成为世界最大产商。页岩气的出现降低了燃气价格,导致中国、波兰等一大批国家开始寻找类似资源以减少自身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稳中求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处在合理适度增长区间。这个增速,在全球范围是比较高的。专家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对于经济的放缓不必过于担心,应利用转型期和政策调控的时机,在稳增长的同时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盛来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经济走势一季度见底、二季度见底或者是什么时间见底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把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上。”

“实现稳中求进,需要着力依靠内需,适度投资不仅要向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倾斜,还要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针对一季度经济形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企业创新和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会议还提出,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等建设;加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为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避免出现滞胀。“从经验看,只要投资增速稳在20%以上,GDP维持8%的增长问题不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

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未来十到二十年,全球经济的分工将发生剧变。中国在信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业方面将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这些产业已经列入“十二五”规划,七个产业每年能够帮助中国增加两万亿的工业产出,全球社会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产业会为中国转型带来多大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及其新业态加速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地呈现出集聚蓬勃发展的态势。

据介绍,先后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宏观引导、加大要素支持、加快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开展国际合作等六项。

创新型增长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中国的创新已让全世界获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就一直在追求战略转型,从一个低成本劳动力的经济体,转型为以科技和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体。中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赋予了创新的核心地位,成为提升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同时,中国也要减少对进口外来技术的依赖。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演讲时说,“科技创新对于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2008年年底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把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作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当中的四大措施之一,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措施。”第二,科研产出大幅增长。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的国际科学论文和专利的授权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科学论文发表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目前居世界第三位。今年,中国的中兴和华为两家企业,分别在世界申请发明专利的总量占第一位和第三位。全国技术交易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764亿元,增长了22%。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成功交会对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的下潜记录,蓝光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全部采用自主研制的芯片,能耗明显降低。

第三,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中国农业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杂交水稻超过了亩产900公斤的新纪录。农业作物良种的覆盖率超过了95%,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连续五年超过万亿斤。特高压输变电等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万钢也指出:虽然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但也必须看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比如说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持续上涨,绿色能源应用不足,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不强;老龄化社会日趋扩大,人口健康的科技水平亟待提高;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给传统的产业模式,也对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呢?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开出了他的“药方”:通过创新型的增长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型的增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黑田东彦认为,在研发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加强研发的计划和目标,但是有必要对研发进行更大的投资。吸收国外技术固然重要,但本土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生产水平,使中国真正提高竞争力,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于研发投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年中国的研发费用的支出预计可

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这将有力地支持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李克强指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活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增强各方面资金投资,全面地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和创新驱动,从而来实现结构和产业升级。

李克强强调,创新需要人才,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将努力把人口众多的特点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创新创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保持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万钢指出,在原始创新方面,我们原始性科学思想还不多,主动提出先导性的研究方向,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在技术创新方面,还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创新产业竞争的准备不足;在应用推广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风能、太阳能,中国的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我们的应用严重不足,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对出口的依赖比较大,还没有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较大的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此前表示,“发展新兴产业需要‘两条腿’走路,既需要发挥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也需要发挥国有企业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重大装备制造)的技术优势。”他同时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资本市场应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推荐阅读:

  新经济概念类计算题解法探析

  对构建高效绿色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列宁与邓小平农业改革思想的对比分析

  新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研究

  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学论文

寻路新经济.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寻路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