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探讨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论文关键字】: 商业 银行 操作风险 风险 管理 有效性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和 市场 风险的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对于操作性风险的界定和作用却存在认识误区。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和能力,已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现代风险观念将风险视为损失可能与盈利机会的结合体,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就不仅限于控制可能的损失,而且还包括利用盈利机会,进而达到为 金融 机构 实现价值增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如何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利用风险机会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本文进行了探讨。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内涵

操作风险,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所造成的 经济 损失。传统意义上,操作风险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除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 “ 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因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并明确规定不包括策略风险、信誉风险和体制风险,但包括 法律 风险。

"效"有两种解释,一是效果 ,二是效率。全面地看,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效”也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

( 一 ) 效果方面。前提是要了解希望风险管理

对什么产生效果这又涉及到风险管理的目标问题。传统意义上,风险被定义为损失的可能 ,因而风险管理的目标也相应地被理解为控制可能的损失,包括降低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风险管理的效果应该表现在潜在的损失得到控制甚至消除。

( 二 ) 效率方面。风险管理为控制潜在损失所付出的代价应该是经济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代价是什么。显然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是代价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现代观念看,这并非代价的全部。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市场经济体系中,降低风险也相应地降低盈利机会和水平,降低风险也可能要失去一部分客户和市场份额。因此,风险管理的代价还包括盈利机会和水平的降低、客户和市场份额的减少以及机构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降低等方面。

现代风险观念将风险视为损失可能与盈利机会的结合体,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就不仅限于控制可能的损失,而且还包括利用盈利机会,进而达到为金融机构实现价值增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这样,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的机统一。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体现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理念和风险管理的最新成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它把操作风险纳入了最低资本充足要求的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以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对资本充足的监管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为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供更多的衡量资本充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而使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框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来适应金融体系的变化,以便更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风险水平及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本水平,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国际上许多一流活跃银行已明确界定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收集了进行操作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损失数据,还在纷纷努力开发最适合自己的内部测量模型,以实现对操作风险的精确管理。然而,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操作风险的计量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操作风险定量管理严重不足。这样通过直接借鉴新资本协议有关操作风险度量的先进做法,了解国际银行的先进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

由此可见,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问题的本质在于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不仅在防范未来可能的损失(包括降低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承担风险,利用风险机会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是否有效。

二、商业 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 失效的主要原因

( 一 ) 对操作风在认识不足,内控 文化 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和 市场 风险的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对于操作性风险的界定和作用却存在认识误区。把操作风险与操作性风险混为一谈,缩小了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由操作失误,越权行为等人员因素所造成的操作性风险仅仅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大,占有最高的风险类型,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操作风险简单的等同于 金融 犯罪,没有把那些由于银行自身制度的不完善或系统漏洞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考虑在内;操作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全的内控文化,疏不间亲孤立地分析和处理每次发生的操作风险,认为是局部的、促偶然的,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分析不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大量信贷损失案件表明,信贷损失是由于信贷流程关健环节人员人情贷款、违规操作、内控控制制度不严等问题造成的,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在了信用风险;只注重结已经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查处和处罚,忽视对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的施行。

(二 ) 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架构都属于大型、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多层次管理模式增加了操作链的长度,管理半径过长,管理效力衰减,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和诱发因素也随之增加;操作风险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对于操作风险事件的处理也不能尽快得到实施;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缺乏对内部欺诈异常指标和业务活动监测的相关制度。对基层机构第一负责人进行有效约束的制度不健全,基层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过大极易由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寻租行为而引发操作风险不同操作风险的管理职责由各个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目标冲突、音理流程紊乱,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的具体管理上过于依赖内部稽核部门仅仅是与其它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并不是直接隶属于银行监事会,使内部稽核部门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三 ) 操作风险计量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短期内实施先进风险计量的必要支撑。在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上以定性估计与职业判断为主 ,不能做到定量分析;没有成熟的操作风险计量模型阶段商业银行分产品核算工作刚刚起步,尚不足以支持采用标准法。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积累;对操作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流程和目标不清晰 ,不能对操作风险事件给以全面的定性评估;MIS : 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操作风险计量要求,MIS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 MIS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各行其是。

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 金融机构 因为操作风险导致巨额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对于操作风险的关注日益加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中,并且要求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外部监管压力和内在动力同时促使全球银行业改进操作风险管理,开始着手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于向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控机制和运营管理尚不成熟,面临着比国际同行更大的操作风险,事实上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根本的缺陷在于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我国要致力于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并为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供策略建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推动操作风险管理演进上的努力,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的演变进程和趋势,国际银行业的先进做法。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理论与实务。该框架由 环境 、组织机构、战略、工具和技术、流程等五个互相关联的关键要素组成,分别对这些要素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三、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 ) 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专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可概括为 "理性、稳健、审慎“,银行的风险偏好由董事会确定。风险偏好又决定风险管理战略 , 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既要置于银行 发展战略 之下又要考虑股东偏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就是要坚持全面的风险管理 , 包括 :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模式等六个方面。在这个战略中,全面是核心,全员和全程是保障,全球是表现,全新和全额是手段。

(二 ) 建立独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实施操作风险管理的载体。在我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职能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 ,并制订相关政策、程序和步骤,以管理存在于银行重要产品、业务、程序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 从而有效地辅助高级管理层履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责任。在商业银行现有组织架构下 , 要建立独立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扩展至操作风险管理 ,下设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小组,然后按条线在分支行分别建立操作风险垂直管理职能部门(即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管理岗位系列,同时把独立的稽核( 审计 )部门职责扩展至操作风险管理的审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模式,下一级单位要对上一级单位负责如遇紧急情况可越级报告,甚至可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提交报告, 以确保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就目前状况来说,在风险制度建设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梳理原有内部 管理 制度,加以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二是坚持制度创新,引进并吸收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进行合理消化,结合各 银行 实际,形成有本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此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框架。

一是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执行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和风险提示办法,提高对风险集中度的早期预警,认真实施重大违约情况登记报告和风险提示制度。同时,加强对风险数据的收集,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

二是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及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实行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另外,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

三是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监督防范体系,把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环节。实行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作为银行内部和银行间在横向和纵向上比较的依据。健全独立有效的内部 审计 制度 ,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四是规范银行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 法律 、法规、制度。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不但要强化 会计 、出纳、信贷工作操作环节控制,还要加强对业务的决策、部门管理和相互制约等方面的控制,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 三 ) 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 成本 最低的方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让制度管住人、约束人,用制度规避操作风险。当然, 制度建设与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两者缺一不可。因此 ,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建立和规范操作流程, 把各项制度绘制成清晰的流程图,让每个人都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办事程序,将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固定下来,并且通过流程图能够比较容易发现内部风险控制中的不足之处和风险隐患从而有助于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的持续改进。

重点构筑三条主要风险监督防线:第一道是横向防线,即岗位监督制约防线,如会计业务,要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做到账、证、押分管,从签章确认、交叉复核到主管岗位的总体监控,从柜员授权额度管理到会计主管的审核确认,把好每一笔业务的进口关和出口关,使会计业务风险降到最低;又如信贷业务,要在 调查 -审查-审批-检查岗位,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岗位之间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内控防线。

第二道是纵向防线,即从总行、省行、市行到县级支行,形成自上而下的条线自律监督防线,上级行各职能部门根据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信贷管理、会计出纳业务、资产质量、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在支行范围内,要重视支行信贷、财会监管员和会计主管的日常坐班监管作用,因为它是防范日常业务风险的主要防线。

第三道是综合防线,即由稽核部门控制的综合防线,稽核部门可对各机构、部门、岗位的所有业务实施全面检查监督。同时,不断改进检查督促方式,多采用"飞行"检查手段,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地下基层,对重要风险点进行突击排查。要狠抓责任追究,措施落实,限期整改,强化稽核部门监管的威慑力,提高违规成本。

(四)完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完善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早期信息,给决策者提供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使其能及时采取措施, 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 预防 、早化解。现阶段,商业银行需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 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等各环节入手, 加强对各个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可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 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二是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按风险程度可将操作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如 : 对轻度风险预警可发布风险预警信号 , 指示相关机构和人员实 行重点监控, 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等; 对中度风险预警, 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现场监管, 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散、阻断和转化·对高度风险预警应紧急应对, 并采用特别处置方案,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三是借助 计算机 网络 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商业银行加快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以辅助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防范业务风险。四是加强对操作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操作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隐蔽时使人不知不觉 ,突发时让人措手不及。要掌握 其分布状态、特征及走向需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分析风险要害点,定期交流情况 ,特别是对新业务、新产品的管理要加强研究 ,找出风险隐患,分析原因,更新技术,完善制度, 总结 经验。

(五)加快推进以风险量化为核心的 金融 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进风险 管理 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商业 银行 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 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努力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因此,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构筑防范辖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屏障。这一屏障是以银监局外部监管、银行业机构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 社会 监督的“四位一体”的安全体系为保证。

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一般理论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操作风险就伴随其左右,但操作风险并没有在金融业中得到与信用风险、 市场 风险等相平等的重视。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因严重的操作风险管理失败带来巨大损失后,才将视角投向这个古老而又陌生的范畴。目前,世界上对操作的风险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BBA)把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进行引导。同时我省企业也应该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随着人结构变化和消费倾向的变化,探索可能产生的新的消费热点,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健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资源共享、业务处理、数据集中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程优化。

二是全面升级客户内部评级体系 ,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 经济 学 方法,设计开发如客户违约概率模型等,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三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l2级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四是实行风险资本金分配方法在风险评估体系中,事先设定风险指标衡量各机构风险管理程度的标准、依据指标、自我评估报告, 将这些综合产生商业银行某一个营业网点操作风险的高、中、低度报告,同时根据新资本协议所手 所提供的方法,主要是基本指标法,计算操作风险与 成本 资金挂构实行依据不同的风险管理表现不同的资金作为成本。由此,不但可以减少操作风险损失,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各级机构负责人对操作风险资本的认识,提高对操作风险水平。

( 六 )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 文化

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商业银行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知识 教育 培训,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全面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由“实现零风险”向“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过渡。同时,要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程风险管理行为,将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业务中去,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 道德 环境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是落实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每一项管理活动中去的基础。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增强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树立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势在必行。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首先要把风险管理纳入到 企业文化 建设范畴,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

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对全行员工,特别是对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灌输,使其全面掌握现代风险 管理理论 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是要加强行为控制,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并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是要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与行为模式。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结合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沟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下一环节相关人员。

近些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属于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表明目前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损失隐患。“Basel新资本协议”及时地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的范畴,并在第一支柱中,要求银行通过量化操作风险而为其配置监管资本,具体提出了三类度量方法。而在我国,涉及到内部欺诈的操作损失事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内外勾结,它具有发生频率小但损失大的特点。此类操作风险给我国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必须为其配置监管资本金,以管理IF类操作风险。本文试图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出发,搜集属于IF类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并借鉴适合厚尾分布特征的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来量化IF类操作风险,通过其整体度量VaR_(99.9%)和超过99.9%分位数的损失期望值(?)_(99.9%),扣除掉银行日常防范中已经配置的风险准备金,从而得到为IF类操作风险配置的监管资本,只要配置了足够的资本金,银行就可以抵御此类风险损失。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必须建立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损失数据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业务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管理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完善银行的资本金配置。

由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把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之中,使得金融界对它的关注显著提高,并对量化操作风险提出了迫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在量化和度量操作风险管理上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目前我国的 金融机构 缺乏风险意识,尤其是在操作风险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量化操作风险的科学方法,不能正确反映所承受的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面对加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松奇 金融学(第2版)[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陈四清 .打造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体制[N] 金融时报,2005-06-06。[N]. 金融时报 ,2 ∞ 5-06-06.

[4] 陈忠阳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有效性一一对风 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6(5):58-64

[5]武剑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十大长效机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20-22

[6] 黄海峰 , 马弘毅 .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31-36

推荐阅读:

  农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思考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分析

  论我国公民公益消费动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与实务

  秦汉时期黄淮平原的农业生产

  如何在当前金融危机中赚钱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探讨.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