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中国 作为一个 农村 人口众多的 发展 中国家,农业在国民 经济 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农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 影响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又面临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还面临着开放市场后接受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所以有专家提出的“中国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 农业转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上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坎坷的进程! www.LWLM.com编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 问题 与挑战。现阶段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WTO的冲击、整体对农投资趋降、农业经济的制度瓶颈以及“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加入WTO,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门,入世之后,给我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短期内直接增加主产区的压力。更深层次看,这个冲击则表现为对农业体制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实现包括农业行政体制、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解决我国农业在竞争中的体制劣势问题,我国农业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对整体农业投资趋降,国内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及国家财政投入。“九五”以来,农户资金向非生产领域转移,农户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呈下降趋,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有限,造成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第三个方面是农业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中国农村的进步、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走出短缺局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即将全面来临,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农业经济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过去改革的不彻底、或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率已趋于零,逐步成为了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最后就是“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农业利润太低、农民负担沉重以及农村人口难减。在这样一些多层次、多方向的困难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亟待 研究 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从农业发展观念、运作模式、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入手,坚持市场化运作、 企业 化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突破制度瓶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全面进行土地整理是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农业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在这里谈几点初步看法:

一、创新和调整农业经济制度是前提和保证

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机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首先必须进行农业经济制度的创新。我国农业为单独一项或几项制度安排的改革已经到了尽头,在其他制度结构和整个制度环境没有出现突破的情况下,单独一项或几项制度变迁所能达到的效果已经极其有限。因此,应进行农业经济制度的整体创新和重大调整,即必须对其动大手术,从产权、组织、激励、约束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从渐进式的小动作转向较为关键的全面“围剿”,只有这样才能从众多的制度瓶颈中突围出来。

二、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或者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一方面是 工业 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十分欠缺,工业化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十分薄弱的农业积累,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后遗症。强力资源动员下的大规模工业化不仅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而且使得农业人口长期居高不下,广大农民群众难以享受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把继续工业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压到“农村工业化”的肩上来。但是,随着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日益饱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逐渐衰竭。这些年来,由于国际间工业品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规模小、档次低、力量弱的乡镇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空间进一步大大压缩。即使在乡镇企业继续能得到发展的地区,要使农村工业化向现代化演变,城市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乡镇的围墙一旦被打破,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工业资源,又可以加快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融入当今社会现代化的潮流。而且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市化,还是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源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就成了现代化的同义词,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城镇化道路。

三、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农村 现代 化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土地资源管理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现代化的 发展 ,同时随着其深入开展,也面临着不断规范和完善。农业离不开土地,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提高。土地整理正是对地块零碎、沟浜交错、路渠不配套的农地进行统一整理;是对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的土地进行平整和利用结构的调整;是对利用不充分的土地,如空心村,闲散的农居点等进行的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解决农村现代化所需资金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达到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双赢。不管是 经济 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要搞好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投入大量资金,只有通过土地整理折抵指标这个有效载体将农村现代化所需资金与土地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化资金欠缺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问题 。土地整理也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社会 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整理正是以提高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为前提,变非耕地为耕地,变低效益的农地为高效益的农业园区。

所以说,土地整理这一措施所具有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缓解用地矛盾、促进新农村建设等功能,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动力和空间。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整理也迎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规范和发展成为必然。可以这样说,土地整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它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目前 ,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高度重视,始终如一,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其实就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 金融 改革,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相信 中国 农业将迎来更光明的前景。但对于农业来说,挑战是现实的,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比机遇来得直接,挑战比机遇来得快。新阶段将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是深化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的阶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我们可以有信心地预言:中国农业必将兴起!

推荐阅读: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结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再认识

  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

  浅谈城市工业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与提升

  金融产品创新建言

  浅谈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