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磴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同志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20xx年6月)同志们:召开这次学习研讨会的主题就是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磴口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首先是要解决好“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什么样的发展”是目标方向,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怎么样发展”是方式手段,即提高为民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加强执政能力必须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必须通过提高和加强执政能力来体现。
一、深刻理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从我党的历史看,任何一次发展观的改造和完善,首先都表现为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强化和提高。因此,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然突出地表现为发展现念的根本性转变。
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一崭新的发展观总结了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新认识。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经济环境和体制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解决了几亿人、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实现了总体达小康。
但不可否认,多年来积累的许多突出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
从体制环境上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不够健全,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还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另一方面,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弊端尚未完全消除,而计划经济时期在社会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和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一些积极成果却在体制变革中有所流失,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总体上看,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
因此,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就必须既要消除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发展观念,又要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些片面的发展观念。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变革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重大战略决策。20xx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由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迈进的阶段,是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突出的特点是经济可能会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整体素质会有明显提高,可称之为“黄金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日益变化和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因。人们由为生存而奋斗转向求发展、求享受,要吃得更好,住得更舒适,行得更方便,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消费升级的速度是以往的几倍、几十倍。
但是,这个时期同时也往往是经济社会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制约加重的“矛盾凸显时期”,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对执政党而言,这种考验突出地体现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
因此,在这一重要关口,必须保持冷静,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争取保持经济长周期快速增长。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经验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核心在以人为本,难点和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基本支撑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和干部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忽视人文、资源、环境等指标。不能否认,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主要指标,发展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如果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导致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年均8.8的高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但经济增长的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终端能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国高出近一倍;万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46。
从劳动生产率看,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
4
1、日本的1/
4
1、德国的1/
3
4、法国的1/32;剔除农业人口多的因素,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
1
8、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劳动生产率的“三高一低”粗放式增长模式必然会导致我们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于机会不平等造成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8:1,20xx年扩大到3.24:1(我县大体上为2.05:
1),考虑到统计因素,专家估计实际差距约为6:1。从国际通行的用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比较合理的区间为0.3—0.4,超过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而20xx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达到0.417,20xx年为0.44。
另有调查显示,我国20的最低收入家庭仅占全部财富的5,而20的最高收入家庭则占有全部财富的50以上。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
此外,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社会治安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在6500亿元,占到了GDP的6,公共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因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转变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发展观念;就必须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城乡就业、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等问题;就必须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
二、准确把握我县当前的形势,在加快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于我县这样的欠发达旗县,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但决不能没有发展速度;只有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从这个意议上说,科学的发展观是更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硬道理”,明确了要持续发展,要年年发展,要子子孙孙无穷发展。按照中央的判断,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应当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战略机遇期。
这二十年,最为关键的是头十年,而这十年当中,当前的四年又是最主要的。具体到我县,今年和明年涉及到“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20xx、20xx年搞得如何,关系到“十一五”计划能否良好开局。
这四年既是我县建设初步福利化县的攻坚时期,又是一批大工程、大项目上马实施、达产见效、并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今年,我县经济承接去年以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截止目前,全县GDP完成14.43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突破9500万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3700元,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000元,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亿元,增长16.7;各项指标是历年增长最高的一年。与此同时,我县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区位优势正在得到区内外客商的认可,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陆续进入实施。
其中,上海佳格、山东九发两家上市公司均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北京丹路、海南兴宝固体水等一批项目正在实施;引进河北邢台矿业投资25亿元的2×30万千瓦电厂项目已经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批复立项,即将开工建设。这些大企业、大项目的入驻实施,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更为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团结拼搏、人心思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这是我们进一步加速发展、乘势而上的宝贵财富。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统筹全局中把握重点环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国都要遵循和落实;但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我县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要全力推进四个转变。
一是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转变。河套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5.2亩,我县为4.4亩,且分散在乡村四处,即使以户为单位也极少成垄成片,无法集中耕作,无法充分体现现有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水平,经营的规模效益几乎为零。
按照本地区一年种一季的种植方式,分散经营时一个劳动力只能耕种6—8亩土地,以种粮计算,仅能创造产值6000元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
二、三产业的1/5,而且劳动强度很高;如果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全部采用机械化进行规模经营,则一个劳动力至少可以种到50—60亩,以种粮计算,一年即可创造产值3万元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基本上达到了
二、三产业的水平,而且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是,如果要实现这样的规模经营,就必须首先降低一产业所占劳动力的比例,使剥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
首先,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通过土地入股、反租转包费不低于原有经营水平等保障措施,使耕地适度向科技大户、农业企业和有经济实力的承包人集中,便于规模经营。一方面使转包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经营后获得合理的转包效益,另一方面又确保农牧民离地不伤利益;而且,土地集中经营后,农牧民还可以通过进城务工、产业转移等劳动形式获得土地收益之外的收入,有效提高其经济水平。
其次,要以中心乡镇和建制镇为依托,不断壮大
二、三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就地消化部分剩余劳动力;加强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通道建设,吸引和帮助剥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等劳动力缺乏地区输出;就地消化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创造农牧民增收的新空间。再次,要加大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降低和消除进城门槛,使进城人口在住房、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有基础产业的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农副产品生产向标准化转变。标准化是加入WTO之后,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没有生产标准的农副产品,就如同没有注册商标的“假货”、“黑货”,必然被拒之门外。比如出口到日本的大米,就有一百多条质量检验指标,除了人为的技术壁垒因素外,也生动体现了国际贸易中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要求。
但是,也要看到,即使这个标准要求很高,也不是不可以达到;只要像生产工业品那样落实好产品标准,就完全可以达到出口要求,这方面,德国琥珀基金已在我县搞了一块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化、绿色化试点。涉及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争取使之成为全县农业标准化的示范点和带动点。
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农畜产品替代性较强,形成一个品牌除了光热水土这个基本条件外,规模化、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以前我们的农副产品尤其是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由于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教训。
比如河套苹果梨,以其色泽鲜美、口感独特而在八十年代被誉为水果上品,曾预言可以在国宴上取代富士苹果,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由于这个品牌没有生产规模和生产标准,效益不断下降,农户为增加产量追施化肥又导致口感变坏,结果使河套苹果梨因科技投入不足,病虫害加剧而淘汰出了市场。再比如华莱士,过去每逢瓜季,河北、北京、山东、宁夏及至广东等省的调运车辆往来不绝,但是由于没有产品标准,瓜农在卖季只讲效益不讲质量,连生带熟一起装车,使产品到达消费地后变味变质,品牌声誉大跌,过去的辉煌难以再现。
前车之履,后车之鉴。我觉的,在WTO之后,必须高度重视我县乃至河套地区土特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可以说,我们的蕃茄及其加工品、乳肉畜产品、人工种植肉苁蓉、有机南瓜等许多特色农副产品,能否成为龙头品牌,关键是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上有大的突破。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我县农副产品标准化的建设规划,用2—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副产品特别是特色农副产品的标准制定,结束我县农副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三无”局面。
要加强宣传、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标准的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适当补贴等措施,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普及农副产品标准化。要加强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地方特产与一般产品名录,对地方特产的特色农产品严格按生产标准进行流通管理,通过严管保障特色品牌。
三是生产要素布局向集约化转变。推进城镇化,发展一乡一品的特色经济,主要依靠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
一方面,调整农牧区布局。我县除巴镇外,其他七个乡镇苏木的人口和耕地分别为渡口1.42万人,6.3万亩;补隆淖0.87万人,3.9万亩;协成0.5万人,2.65万亩;隆盛合镇0.91万人,3.91万亩;公地0.55万人,2.45万亩;沙金0.42万人,2.5万亩;哈腾0.48万人,2.07万亩。
人口集中程度和土地规模不仅不能满足城镇化、特色化的需要,反而由于人少、地少、供养人员多造成十羊九牧,公共管理成本高,乡级财政负担重;农村牧区学校、卫生院室、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布点过多,利用率低,有限的资源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明年要借助撤乡并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通过整合、撤并或联合协作形成四个特色区。
即渡口特色区,隆盛合、公地特色区,补隆淖、协成特色区和沙金、哈腾特色区。通过整合使每个特色区的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耕地达到4—5万亩以上,初步具备城镇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条件。
另一方面,加强巴镇中心区建设。巴镇是县域经济的重心所在,是吸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阵地,必须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
要大工业立县,依托蒙牛工业园区不断增加入驻企业密度和投资密度,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聚集,发挥集群效应。要大项目强县,全力促成2×30万千瓦电厂项目的上马实施,该项目总投资25个亿,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电厂的建成,不但对财政增收、固定资产投资发挥巨大的支撑作用,而且作为乌达电厂与乌拉山电厂中间位置的电源点,向东可以补充乌拉山电厂的电力,向西支援乌达电厂的电力供应,进而输往阿盟、石嘴山、银川等地,对加强和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交往,提升磴口的地位和形象,有着强大的品牌效应。要服务业活县,利用毗邻乌、鄂、阿三盟市,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横贯县境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民族特色餐饮、黄河特色文化、交通运输和商品批零流通等服务业。
其中,重点是通过建设专业化的批发和流通市场,成规模、成体系地吸引客商和物流,活流通、旺人气、增税收。四是乡镇苏木政府职能向服务化转变。
现在,乡镇苏木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农牧民有意见的事,有一些甚至还沿袭着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职能和办法。这次农牧区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乡镇苏木政府的职能也必须随之转变,即从过去的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粮要款,转到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负责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发展农村牧区社会公益事业上来。
在这四大职能中,当前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分结合,把农村牧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诸如我县亟待发挥作用的蕃茄协会、奶牛协会、肉羊协会以及农产品流通协会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从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们确立了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并以二轮土地承包进一步稳定了这一基本的经营制度。从实践来看,家庭经营层面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广大农户和家庭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调动;但是另外一层,即社会化服务,统的这一层却非常薄弱。
农牧区集体经济基本上没有了,新的专业合作组织又没有建立起来,在为农牧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的即使成立了一些协会、组织,也大多是图有虚名。可以说,原来设想的双层经营基本上只剩下农户这一层,从而造成“三农”问题在生产领域集中表现为“两低一高”,即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风险高。
从长远看,如果没有运转高效的各类农牧合作组织,将来的城镇化、标准化、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新思路、新举措都会失去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农牧区只要解决了社会化服务这个问题,就能极大地凝聚农牧民的向心力、信任力,有组织的土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公共事业“一事一议”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从而也才能真正做到还权市场、放权市场,使乡镇苏木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根本性转变。但是,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是靠过去那套合作社、大锅饭,而是要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自愿入股,同类产品生产销售的自我联合,专业化合作组织的自我管理,把农牧民组织起来,对农牧民进行市场化、标准化培训,让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使自己的农副产品通过合作社直接销售到城市乃至国际市场,形成自己的产销网络,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当然,我这里讲的,只是一个粗线条的设想,如何实施,还需要苏木乡镇和涉农部门提出具体意见。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中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有节制的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保障生存环境的安全同样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只有把生产、生活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才能增强我们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合理开发利用乌兰布和沙区。
乌兰布和沙区占我县总面积的70,有着多样化的自然植被、丰富的地下水和珍贵的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乌兰布和沙区,是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一极,也是几代人的梦想。
目前约有200余家企业和个人正在以多种方式进行开发治理,但是,真正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实效的并不多。相反,200万亩的广袤范围内却出现了沙区土地证撂证、沙区土地证与牧民草原证冲突的矛盾,许多生态开发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乱圈乱占;有的区域,由于盲目开地和无节制的打井取水,沙区原有的植被和地下水层受到了破坏,湿地面积出现了萎缩;甚至还有些区域因先垦后弃、乱推乱平正在造成新的生态恶化。
现状表明,必须在乌兰布和沙区开发上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否则,就会给后人留下新的环境噩梦。通过几次调研,我感到开发治理乌兰布和沙区必须把握好三点。
在治理思路上,必须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找准既顺应自然法则、尊重经济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最佳接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在开发政策上,要严格执行既有的办证、开发程序,严肃清理沙区土地使用情况。
对于只办证不投入,只圈地不治理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予以剔除;要加大沙区原有植被的围封保护,努力靠自然的力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尝试建立引黄补水的长效机制,确保沙区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和湿地面积不缩小。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乌兰布和沙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
几乎所有的沙区生态治理项目都把打井抽水和节水灌溉做为开发治理的重要支撑。但是,这种短期内可以收到成效的做法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恐怕思考的人很少。
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甘肃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化的纪录片。30年前,干旱少水的民勤县就开始打井取水发展农业,后来又采取了衬砌、滴灌等节水措施,曾一度创造了“民勤奇迹”。
而30年后的今天,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加之节水措施又打破了地下水的补给平衡,造成全县境内地下水位下降了50米左右,除了耕地外,地表寸草不生,几十年的参天大树也因吸取不到水份而枯萎死亡,生态的破坏导致了新一轮的土地沙化,沙逼人退正在威胁着民勤人的生存。从这样一个具体的案例看,乌兰布和沙区的地下水开采是否也要重新认识、重新估价、重新规划,否则,若干年之后我们也会重蹈民勤县的覆辙。
对此,水管部门、开发企业都要认真思考。在产业规划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进步的作用,化废为宝,变沙漠为资源,大力发展沙产业,综合发展以沙漠、湿地为主要景观的沙漠风情旅游业;如果这些产业一时搞不起来,也要千方百计保持沙区原样。
二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我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红柱石、白瓷石、伴生金银铜等,但究竟储量多不多,品位高不高,开采效益好不好,却一直没有一个详细、权威的说法。
矿产能否成为我县新的增长点,首先在于我们能否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我的想法是,明年要拨一块专项资金,聘请专家或有资质的勘探队对境内矿产进行详查,拿出一个权威的储量报告和开发计划,然后再去考虑下一步的开发利用。
同时,还要整顿现有几家小型开矿企业,按照大矿大开、优矿优开的原则合理开发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从起步之始就严格制止采富弃贫、滥挖滥采行为。在将来的大规模开采上,要重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实行采、选、冶、加综合开发,决不能搞简单的矿石粗选粗卖。
三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磴口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加上外宣工作比较到位,这些资源已受到市内外游客的认同和肯定。
近年来,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三线四区”格局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即沿山线,重点建设以阿贵庙、鸡鹿塞、阳元峰为支点的阴山风情旅游区;沿沙线,重点建设以纳林湖、三海子、汉古城古墓为支点的沙漠风情旅游区;沿河线,重点建设以黄河铁路大桥、拦河闸、公路大桥为支点的人力文化景观区;以蒙回民俗风情、河套田园餐饮为支点的黄河风情旅游区。但是,由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的整合不到位,基础设施不配套,重点景区的投入和建设严重不足,使得旅游还没有真正成为兴县产业。
与此同时,一些苗头性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历史遗存如鸡鹿塞,虽然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准备通过争取上级投入来加固复原,但目前仍面临着因自然侵蚀而坍塌的严竣考验。
有的景观如纳林湖,虽然有宁夏沙湖景区的潜在开发价值,但由于管理和整体规划不到位,周边的乱建乱搭行为正在人为地破坏着景区的原有“风水”。因此,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性开发,在真正有实力、有成效的投资未到位之前,宁愿不开发,也要最大程度地保持景区和自然景观的原貌。
在这个问题上,文物管理部门、旅游局和建设管理部门要尽快结合国家、自治区的有文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出台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坚决予以实施,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此外,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我县是欠发达旗县,又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主观上,容易受加快发展迫切心理的驱使,在引进上忽视环境保护;资金和技术条件上,难以完全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的环保标准来发展。
但是,惟其难,才更需要我们在发展中有所克制、有所保留,尽可能地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必须倡导清洁生产。
在重污染项目的引进上,要建立和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人民代表听证制度;对现有企业,要通过财政扶持、排污收费等调节措施和强制达标等法律措施,努力增加环保投入,限期实现达标排放,真正还全县人民以蓝天绿地、青山绿水。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两条腿走路,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居民素质的明显提高;实现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服务群众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实现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具体到我县,就是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扎实实地办好社会发展的四件大事: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创建健康磴口;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广泛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特别是做好因病致贫、因贫失学、因残失业、因灾受困的家庭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工作,创建温暖磴口;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工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开展学习型城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等系列活动,创建人文磴口;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从根本上遏制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创建平安磴口。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请同志们在讨论中予以补充和修正。
推荐阅读:
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