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篇最新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 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1

李兰娟人物事迹观后感作文1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李兰娟人物事迹观后感作文2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_年与非典、20_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likeqiang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李兰娟人物事迹观后感作文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_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李兰娟人物事迹观后感作文4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刷屏。

  她说,"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偶像的真正含义!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少年强则国强,学校和家长也要有导向地教育孩子,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无恙,明星什么的家喻户晓,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冲在前面的永远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这些做出过扎扎实实贡献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在这次疫情中,已经74岁的李兰娟院士,带领自己团队,赶赴武汉,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

  李兰娟带领团队,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类药物能够抑制病毒。虽说只是试验数据,对于病毒抑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兰娟院士和钟南山院士,都在自己的领域,为此次疫情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基辛格说过,“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白衣英雄们,不就是国家最勇敢的人吗?

  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直被这些最勇敢的人保护着。无论是当代,还是近代,都是如此。

  01

  李兰娟院士说,希望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偶像的含义,适当追星,而且要追正确的星。

  确实,在和平和安宁时,我们对于娱乐圈人物太过于关注,而忽略了那些默默作贡献的英雄们。

  明星八卦,平时的我们可能非常了解熟悉。娱乐圈的明星,片酬动辄上千万。而我们的警察、消防员、科研人员,每个月的工资却没有他们的百分之一。

  和平安宁年代,我们偏重于娱乐,娱乐圈明星八卦家喻户晓。但到了关键时期,站出来的,还是平时那些默默做贡献的无名英雄们。

  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等等,有的冒着极大危险,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新闻里的最新消息,全国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达到1716名,占到全国确诊病例的3.8%。而其中,有6人为疫情而牺牲,他们是英雄,我们永不能够忘记!

  02

  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国家卫健委在通报疫情情况时,用了这样的字眼:

  全国1716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6人不幸死亡。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每增加一个数字,就代表着感染的人数,增加了一个。

  相关部门在通报疫情时,用了“死亡”这两个字。

  我们普通人,平时形容时,都要避免用到这两个字,我们形容时,会用比较委婉的字眼,如“过世”、“走了”、“牺牲”等。

  他们是英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凋零。

  他们在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是英雄,他们是为国家而牺牲。难道可以用“死亡”这两个字简简单单来形容吗?

  数字的背后,可都是生命啊!

  03

  和平年代,我们很少去关注英雄。但在关键时期,却是他们站出来,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保护着他们背后的人民群众。

  少年强,则国强。

  学校和家长们,需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观念,追正确的偶像。

  关键时期,站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他们扎扎实实地做着贡献!他们,才是中国脊梁!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致敬中国英雄们!感谢您们,保护着后面的人民群众!

  李兰娟人物事迹观后感作文5

  李兰娟院士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_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_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_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2

这次汹涌的新冠疫情,我们不仅面对病毒的折磨,也收获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有一种莫名的信任叫钟南山;有一种忘我的勇敢叫李兰娟。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疫情期间,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_年与非典、20_年与H7N9作搏斗后,再一次出现在战“疫”最前线。

就是这样一位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战士”,她的身后有哪些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呢?

1、因为家庭贫苦,差点辍学。

李兰娟小时候家里非常贫苦。初二那年班上有几个靠着助学金的同学都被要求回家务农。而这时一心求学的李兰娟不由得开始眼泪打转。老师看在眼里,安慰道“我同意你请假一个月回家帮忙,但是一个月后你必须回来”。就是靠着这份信任和助学金的帮助,李兰娟才得以重新学习,并为中国多了一位伟大的医学院士。

2、106岁的母亲给李兰娟最大的帮助

李兰娟的老母亲,一辈子替李兰娟照顾家务,到了99岁高龄还在家操持家务,曾经两次在家摔的骨折。但是李兰娟由于一直忙于工作,一次也没带老母亲初期旅游过。李兰娟曾经说过“我母亲付出的远比我给他付出的多得多。”

3、一家两院士,是我国科学界少有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

丈夫是郑树森,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医学部副主任,浙大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专家,引领着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的发展。曾经李兰娟的学生王保红评价过二人“医学狂人”

李兰娟用自己的话验证了两人有多狂“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这就是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楷模!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

一、为抗击疫情牺牲的烈士的故事

让孩子搜集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张抗美、肖俊、吴涌、柳帆、夏思思、黄文军、梅仲明、彭银华、廖建军……这些烈士的故事,记住他们的名字,让英雄的名字在孩子们的心中永远闪亮,武汉不能忘记,湖北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让孩子们搜集“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好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搜集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的故事;让孩子们搜集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的29岁的女医生夏思思,丢下自己的心肝宝贝---2岁多的早产儿的故事;让孩子们搜集结婚照成了遗照的29岁的彭银华医生的故事------

二、抗击疫情的科学家、医学专家的故事

1、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再次临危受命,挂帅亲征。

2、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的人

3、陈薇: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化专家,病毒终结者。

4、张文宏: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5、张继先: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疫情上报第一人。

6、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与钟南山齐名。

7、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8、张定宇: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身患渐冻症依然战斗在抗疫一线。

9、张思兵:武汉火神山医院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卫勤部部长。

10、王行环: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

三、平凡人物抗击疫情的故事

1、普通医护人员的故事

2、共产党员的故事

3、社区志愿者的故事

4、身边普通老百姓的故事

5、全国31个省驰援湖北医疗队的故事

讲故事是一门学问,要想讲好故事,就得读读怎样讲故事的书籍,下面的书可以帮你很快掌握讲故事的方法,不妨购买来学习一下。

那么开学后,以怎样的形式讲故事呢?不上课了吗?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而且跃跃欲试,其实老师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早已谋划好了。

开学后,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学生不能聚集,学校组织集体活动。那么老师在学科教学的中间,可以插入一节课用于讲抗击疫情的故事;学生课间活动不能安排游戏之类的,咱们就来讲故事;自习或活动课时间,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大家围坐成若干圈,拉开距离讲故事。

通过师生讲抗击疫情的故事,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教育,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从小立志成才,长大成为科学家、医学家等的远大理想。

要想开学讲好故事,还可以读读我写的抗击疫情的故事,欢迎关注刘老师谈特殊教育。

推荐阅读:

  教师抗击冠状病毒疫情先进事迹材料大全

  【2023元宵节是几月几日】2023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疫情下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三篇最新

  党课讲稿大全 2023年党课主题

  想象作文三篇

  小班民族团结一家亲作文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篇最新.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