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和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作文素材

20_年10月29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大巴士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长江中,20_年11月2日,坠江原因公布,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我们为遇难者感到悲痛,同时思考,如果当时能够忍一时,这个悲剧就不会产生。

威尔玛·鲁道夫,奥运会冠军,1940年出生在田纳西州圣伯利恒。她属于早产,因此她的体重只有两公斤重。在她幼年时,她身患多种疾病,包括肺炎、猩红热。她还患有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这对她的左腿带来危害。在她六岁时,由于左腿不能正常使用,她开始穿着固定腿的金属绷带。威尔玛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非洲裔美国人的大家庭之中,她有兄弟姐妹22人,她位列第二十。由于她绝大部分时间都有病,她的哥哥姐姐们都一直在照顾她,他们每天晚上按摩她那条残疾的腿,他们坚信:她必需设法脱下她的腿绷带。

每周,她的母亲开车把她送到离家八十里之外的一位专门医生那去治疗,在那她得到体质上的治疗,这样有助于治愈她的腿。她后来说道:“我的医生告诉我,我将永远不能行走了,而我的妈妈告诉我说,我能够行走,我相信我的妈妈。”很快,她家对她的关心和细致的照顾有了回报,到她九岁的时候,她不再需要她的金属护腿绷带。威尔玛很高兴,因为她能够跑步,并能像其他孩子们那样玩耍。在她十一岁的时候,她哥哥在后院树立起一个篮球筐,自打那以后,她每天玩篮球。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她参加了博特中学的女子篮球队。C.C.格雷是这支球队的教练,他给她取了一个绰号“Skeeter(蚊子)”,她在中学篮球比赛中表现出色,她曾经在一场比赛中得到了49分,这打破了田纳西州的纪录。

邰丽华:用生命舞蹈的聋哑人
  (残疾是天生的,但命运就在于人为)
  邰丽华,这位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演绎动人神韵的。舞蹈,对于她来说,是儿时的嬉戏,是精神的寄托,是感受这个世界的特定方式,更是重新定位人生的砝码。她将自己变成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舞蹈。音乐是舞蹈的天然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对于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来说,要让舞蹈和节拍完全合上,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她用心去伴奏,她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
  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舞蹈界的超级明星,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引起轰动。2000年9月18日,富丽堂皇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邰丽华又以充满激情的舞蹈,赢得了观众,观看演出的还有本届联大主席和众多联合国高官以及43个国家驻联合国使团的官员。
  邰丽华以其“孔雀般的美丽、高洁与轻灵”征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她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成了我国惟一一位登上世界两大著名“艺术圣殿”的艺术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锻炼钢铁般的意志,战胜身体缺陷)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作家。1930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他决心写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很难动身,只好躺在床上,先构思整部书的轮廓,并想好每一章的每一细节,再自己口授,让人笔录。但当没人在时,他就写不了了。于是,他决定不能只靠别人。他用硬纸做成一个框子,放在稿纸上,然后用手摸着框子,在里面写。深夜,他的创作激情还在泉水般地喷涌,他不停地写着,每写好一页,就用僵硬的手费力地将纸抽出来。到第二天早上他妻子起床一看,已是满地的稿子。她整理好稿纸,突然发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强忍病痛用牙咬伤的流着血的嘴唇。

活出本色
  (对缺陷不要太在乎)
  美国一名电车车长的女儿叫凯丝·达莉,从小喜欢唱歌,梦想当一名歌唱演员。但是她的牙齿长得很不好看。一次,她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夜总会里演出时,她总想把上唇拉下来盖住丑陋的牙齿,结果洋相百出。演完之后,她伤心地哭了。正当她哭得最伤心的时候,台下的一位老人对她说:“孩子,你很有天分。坦率地讲,我一直在注意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饰什么,你想掩饰的是你的牙齿。难道长了这样的牙齿一定就丑陋不堪吗?听着,孩子,观众欣赏的是你的歌声,而不是你的牙齿,他们需要的是真实。张开你的嘴巴,孩子,观众看到连你自己都不在乎的话,他们就会对你产生好感的。再说了,孩子,说不定那些你想遮掩起来的牙齿,还会给你带来好运呢。”
  凯丝·达莉接受了老人的忠告,不再去注意自己的牙齿。从那时候开始,她一心只想着观众。她张大嘴巴,热情而高兴地唱着。最后,她成了电影界和广播界的一流明星。后来,甚至许多喜剧演员还希望学她的样子。

用脚打字的作家
  (缺陷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
  爱尔兰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患了瘫痪症,到5岁时,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双手和右脚都不能动弹。5岁那一年,一天,他的妹妹用粉笔写字,他从中受到启发,忽然伸出左脚将粉笔夹过去,在地上勾画起来。一年后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从此,母亲教他读书认字。他喜爱狄更斯的作品。后来,他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他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和整理稿纸。每打一张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时间。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16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成为国际畅销书,15个国家出版了这部书,还改编成电影。他在48年的短暂一生中,共创作了5部小说,3本诗集。这些都是靠一只左脚的脚趾打成的。

《独立宣言》的缺憾
  (缺陷有时无损事物的完美)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广受尊重的历史文件,其地位也许仅次于联邦宪法。《独立宣言》的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是美国的无价之宝。这样一份神圣、庄严的文件,有谁能料到,其中竟有两处“缺憾”。原来,当初这份文件成稿之后,大家发现遗漏了两个字母,没有人认为应该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并打上了“∧”的符号。在上面签名的56名美国精英,并未因此认为这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独立宣言》文字简约,篇幅不大,重新抄写得工整漂亮并不难做到。别说这样重要的文件,就是一份普通的公文也有多少官僚为之而斤斤计较。但这种细枝末节的完美于问题的实质有多少影响呢?值不值得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这上面呢?56名签字者胸怀全局,不拘小节。世界上完美无缺的文件很多,但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件呢?

用眼睛听音乐的“美国小姐”
  (缺陷也能使生命充满阳光)
  久前摘下“美国小姐”桂冠的海瑟,原来是个从小失聪的“聋小姐”。当她在舞台上踏着优美的芭蕾舞节拍献舞时,人们为她的每一个紧密配合音乐的舞蹈动作惊呆了。可有谁知道这位美女是用眼睛看“音乐”而支配自己的舞姿的呢?--原来,她根本听不到任何旋律和节奏,是凭一双水波一样妩媚的眼睛观察台上的灯光变幻而正确迈开优美的芭蕾舞步的。海瑟早在一岁半时,因打疫苗针而致聋,她相信自己的眼睛能代替自己的耳朵,终于在21岁的芳龄时摘下心仪已久的“美国小姐”的桂冠,名扬全球。

跛足拜伦战胜强者
  (缺陷更能激励人顽强奋斗)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从小跛足,身体虚弱。有一次,体格健壮的顽皮学生印司当众羞辱他,强迫他把一只脚放进竹篮绕操场走一圈。拜伦很想揍他,又因身单力薄,只好忍气吞声,一瘸一拐地绕操场走起来。事后,他想自己受印司羞辱,就是因为体弱,于是从第二天起,他开始参加各种运动,锻炼身体。为了减肥,还节制饮食。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他参加了拳击比赛,又恰好跟印司分在同一个组。人们都认为跛足拜伦注定要输,可是结果恰好相反,健壮的印司被拜伦一拳击倒在台上。

“我仍能为社会做贡献”
  (残疾不是残废)
  刘琦(特级残疾军人),因抢救小孩被严重烧伤,经过长达6年的大小20次手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仅存一条腿,失去了双手,双目失明。他立志要从事文学创作,他每天用双肘夹着笔写,一天能写5000字。最终他用4年的时间写出自传体小说《去意彷徨》,获得了“东南杯”百花奖的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诗歌《路》也获得了上海《文学报》征文一等奖。
  徐白伦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建筑师,不幸的是,在1971年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05,成为了盲童,从1984年起,他四处奔走,向社会呼吁筹集了资金数万元。他不但办起了《中国盲童文学》杂志,还编写了一系列盲人读物,并于1989年7月亲手组织,举办了我国第一个盲童夏令营,使29个省市的58名盲童代表在北京欢聚一堂。

代价
  一个被劈去了一半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它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所以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失去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继续寻找……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有时候完整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也许在获得一些利益的时候,我们可能错过了人生更美好的景致。俗话说:“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句话反过来说一样是有道理的:“有所失必有所得。”

跨栏定律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最早的发现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活。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横在你面前的跨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信息。

关于缺陷的哲理故事——
  要懂得体谅别人的缺陷
  《我要终身美丽》是一本比较有意思的书,书的作者是香港一个超级大肥妹,她以无比惊人的毅力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体重最高峰的118kg减到59kg。这本书就记录了她减肥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书中好些篇章所述的小故事都非常好笑,大概是因为发生在胖人身上滑稽可笑的事情特别多吧。这些滑稽的故事往往令人捧腹大笑,可笑完之后又会觉得很凄凉。也许这必须要那些经历过减肥痛苦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记得作者在《我要终身美丽》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深圳有些口碑比较好的盲人按摩中心,由于收费便宜,技术良好而在假日吸引很多香港人北上光顾。某日,作者与友人来到其中一家,帮作者按摩的那个盲人小姐一碰到作者,马上就问作者是不是很肥,然后一边在作者身上摸,还叫旁边的盲人按摩小姐一起来摸,然后讨论她们的这位客人,也就是作者,到底有多肥,接着整个按摩的过程中,不住拿作者的肥胖开玩笑。事后还以作者肥胖,帮她按摩需要比帮常人付出多几倍的力气为理由,要求作者多付她小费。作者对于此事非常气愤,觉得拿别人做了笑柄还要别人给小费,太不合理了吧?作者说从这次以后,深圳的那些盲人按摩不管再怎么便宜,技术再如何优良,她也绝不再光顾了。作者最后发表了一句评论,她说,同是身体有缺陷的人,不是应该更能体谅别人吗?

关于缺陷的哲理故事——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丧失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师傅。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
  师傅说:“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相信师傅,虽然不是很明白,还是继续照着练。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比赛。他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轻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有点艰难,但施展出那一招,又赢了。这样,小男孩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对手高大、强壮了许多,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师傅说:“继续下去。”对手有点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赢得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惟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孔明失败的原因
  古往今来,众人均公推诸葛孔明为第一智者,然而他固是聪颖异常,却未能尽展才智,一统天下,光复汉刘江山,此却是何故?
  原因自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却是诸葛自身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的抱憾终生,论孔明之失,有如下数方面。
  一是识人不明,用人未得其法。识人不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马谡了。此人就连刘备,都早已看出他是那纸上谈兵精通、阵前作战稀松的战国时赵括一般的人物,不堪大用;孔明却被他的谈吐所惑,委以重任,结果错失要塞街亭,让魏兵打通了入蜀要道,罪过大极。孔明若有识人之明,焉会犯下如此大错?
  第二个大缺陷,处事不当,不分轻重缓急。就以关羽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一事为例。孔明事先已知道关羽定会放走曹操,却仍让他把守最后一道关隘,终于还是成全了关羽的义名,但却为日后蜀汉的败亡留下了隐患。当日孔明为何要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成全关羽之义而让他放走曹操,似乎不大符合孔明智者之名,该是料敌不明,误以为东吴才是刘汉的头号敌人,而周瑜则是他的最大劲敌;至于曹操,惨败于赤壁之后,已如官渡之败后的袁绍一般,再不足为患,是以并没有把曹操的生死看得很重要,转而全力图谋孙吴,方才出现了后来的计取荆州、三气周瑜等事。
  孔明性格上的第三个缺陷,是有些小富即安,缺乏必要的野心与魄力。早在玄德三顾茅庐、孔明纵论天下大势之时,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说已可明证此点,虽说身处茅庐之中,能明天下大势,孔明之智,确实非同小可;然则亦可旁证此点,他缺乏一统天下所必需的野心和魄力。
  这诸多性格上的缺陷加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史实:蜀汉终不能统一天下,而孔明也终究只能以一个智者身份扬名,而不是一代枭雄,开国之尊!

每个人都有缺陷
  美国作家霍桑写过一部小说《胎记》。它讲了一位科学家,娶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尼娜,可是他却仍然感到不足,因为妻子美丽的下巴上有一抹淡紫色的胎记,这成了妻子惟一的缺陷。于是他下决心研制一种药物,以去掉妻子脸上那块胎记。最后他成功了,当他美丽的妻子喝下这药时,随着那抹淡紫色的消失,尼娜最后一丝气息也消失在真空中。这位科学家终于使自己的妻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然而她也永远不存在于世上。
  世界上并不存在霍桑作品中那位科学家想像得十全十美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本身的“胎记”,都有着它的缺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

史铁生解读肉体缺陷和精神缺陷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他有身体的缺陷。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正在举行入学考试。
  坐在主考席上的几位教授,被一个中国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无论是和声、赋格还是作品分析,成绩都属优秀。而且,作曲成绩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个。经过一番品评,主考教授当即宣布,正式录取这位中国考生进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并且说,由于他考试成绩优异,校方决定给他颁发荣誉奖。按照学校的惯例,受奖者有权选择奖品,就看他最需要什么?
  这位考生名叫冼星海,他一直神情紧张地站在主考席前,当听到他被录取的消息后,才如梦初醒。又听说让他自由选择奖品,一时竟不知所措起来,踌躇了半晌,才羞涩而惭愧地说:“我需要饭票。”
  是啊,此时此刻,对于冼星海来说,饭票是他最需要的……
  一九O五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星海诞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珠江边的一条小船上。脸色苍白的母亲取出一件破衣,用颤抖的手将他裹起来。他的父亲因终年在海上捕鱼,积劳成疾,早在半年之前就去世了。小星海靠母亲给人家做苦工拉扯着长大。为求生计,他们母子曾漂泊到新加坡。
  一九一八年秋,星海被人推若进了广州岭南大学的华侨学生特别班。一边学习,一边当校役,负责上下课摇铃、擦黑板等工作,以维持读书和日常生活。在这期间,星海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音乐。他不分寒暑,坚持不懈地弹奏钢琴,练习提琴和其它乐器,阅读了大量的音乐理论书籍。由于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初步显示出了音乐才能,被师生们誉为“南国箫手”。
  星海并不满足于己有的成绩。他迫切要求提高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后又到北京和上海半工半读学习音乐。可是在旧中国(编辑注:在伟大的新中国情况更加严重),一个穷苦孩子要学音乐,真比登天还难,他的幻想被现实击玻了。但他并不甘沉沦,他立志要做一个音乐家,用音乐艺术为祖国服务。一九二九年,当他二十五岁的时侯,为了求得深造,他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毅然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法国巴黎去学音乐。
  美丽的巴黎,是《国际歌》的故乡,这里的巴黎音乐学院,是世界许多着名音乐家的摇篮,为各国有志于音乐的青年所向往。可是,巴黎,这世界音乐的首府,并没有张开双臂来欢迎冼星海。
  冼星海踏上巴黎街头时,口袋里只剩下了五十个法郎,而在那样挥金如土的城市,就连最简朴的一顿饭,也得花十二个法郎呀里冼星海流落在凄风苦雨的巴黎街头,几经周折才在一家小饭馆找到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把牛奶、士豆和牛肉运回来,接着便擦刷店堂地板,然后又忙着挑菜,等侯开门营业。开店之后就更忙了,跑来跑去,紧张地为顾客报菜送菜。他任劳任怨地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终于领到了六百法郎的月薪,他立即给在祖国的母亲寄了一半,用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从此,每天深夜,冼星海送走了最后一批顾客,就赶紧收拾好锅盆碗盏,把厨房打扫干净。然后便如饥似渴地开始练习小提琴。拉到实在拉不动了,就在厨房里用桌凳临时搭个床浦睡一会儿。早晨天亮前,再在厨房里拉一阵琴,然后开始干活。中午饭店休息,他又抓紧时间读音乐理论书籍。甚至在报菜送菜时稍有空隙,他也要从碗柜里取出小提琴,争分夺秒地拉上一首练习曲,听到电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琴,快步前去给顾客端送饭菜。
  冼星海如痴如迷的练琴,引起饭店老板不满意,有些同事也产生了误解,常常投以冷眼或挖苦嘲讽。每当星海想练琴的时候,有的人就指手画脚地故意找些事让他做,或者说:“快把这一堆碗盆洗出来。”或者说:“再把厨房打扫一遍”不能练琴,这使得冼星海十分痛苦。
  后来,冼星海在一位同乡的帮助下,总算找到了一间住房,这是一撞七层高楼顶上的一间小阁楼。房间只有一人来高,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方桌,房顶有个透气的叫做“牛眼”的天窗。每天凌晨,冼星海就起床,打开天窗,站在桌子上,将身子探出窗外,向着广阔的巴黎上空,尽情地练习小提琴。拉过琴再赶到饭店上班,一直干到深夜再回来,每天十七、八个小时的劳累,使得他情疲力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冼星海照常不停地收拾菜盘,为顾客勾划菜单,然后又捧着一大叠碗盆赶回厨房抢时间洗刷。刚开始洗,上菜的铃又响了,他扔下手中的活,赶忙端上菜盘去送菜,刚迈几步,忽然觉得头晕目眩,眼前一黑,“哗啦”一声,连人带菜一起摔在楼梯口。
  老板暴跳如雷,将冼星海臭骂一顿之后,就把他开除了。冼星海从碗柜里拿出提琴,愤然离开了饭店,他又失业了。
  夜巴黎的街道,灯红酒绿。饥肠辘辘的星海在茫然地徘徊着,最后,他象是下了大决心似的,挟着小提琴,鼓足勇气向一家大餐馆走去。
  馆子里除了法国男女顾客外,靠墉一角还坐着两个穿着特别时髦的中国官费留学生。他们正在喝着高级香槟酒,谈论着好莱坞女明星的容貌和巴黎的桃色新闻。
  冼星海走进餐厅,神情尴尬地开始了第一次拉琴卖艺。他拉了一曲圣·桑的《天鹅》,又拉了一曲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人们不理会他。他硬着头皮,拿着盘子走过两个中国官费生面前,这两个官费生拉住他,非要他拉当时巴黎流行的黄色歌曲,他坚决不拉,两个官费生不但不给钱,反把他谩骂、侮辱了一顿……
  饥饿、羞辱天天折磨着星海,但他要用自己的音乐去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一天夜甩,寒风呼号,星海没有棉破,和衣躺在床上,冻得直哆嗦,实在没法睡一F去,只得爬起来点着煤油灯写作。忽然,风猛烈地从窗户吹进来,灯灭了,点着又灭了,一连点了好儿次。寒风猛烈地嘶吼着,星海的心也跟着激烈地颤抖起来,他不禁挥笔疾书,借着风声的呼号,倾诉痛苦的人生和对多难祖国的深切思念。
  一首非凡的乐曲《风》诞生了,并幸运地得到了音乐大师奥别多菲尔的肯定。由于奥别多菲尔的推荐,《风》在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立即轰动了巴黎。巴黎音乐学院的杜卡斯等着名音乐家,都深深为星海的苦学情神所感动,他们欢迎星海报考巴黎音乐学院。
  洗星海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巴黎音乐学院,院长亲自奖给了他一扎饭票,院方还破例地免费供应他的膳食。但那昂贵的学费书费仍然压得星海喘不过气来,他一面象‘饿汉”一样地拼命吞食学校的每一堂课,一面还得在晚间出去做工,挣几个法郎交学费和房租。
  一九三五年春,冼星海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学校再次给他颁发奖品。他毅然放弃了留在巴黎工作的机会,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我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不朽的乐曲,是中国新音乐的一位奠基伟人。

一九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一九一九年下半年的一天,又一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在这批学生中有两个格外引入注目,一个胡子老长,看上去足有四十出头,而另一个则乳毛未脱,顶多也不过十二、三岁。小的叫老的“太老师”,老的却称小的为“小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位年长的就是徐特立同志,年幼的名叫熊信吾,是徐老的学生的儿子。现在这一老一少竞成了同学。
  当毛泽东等同志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徐老是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并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声望的老先生了,但他毅然决定参加留法,当一名老学生。许多亲戚朋友都纷纷前来劝阻:“你这么大的年纪了,何苦还要跑到外国去当学徒呢?”
  徐老答道:“你们都说年纪大的人不用再求学,这不对。要懂得,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不增进新的学识,那么,社会上就会受害非浅。”
  亲友们感到奇怪了:“你现在不是已经很有学问了吗?”
  徐老谦和地一笑,然后说道:“我现在有的学识,还大大不够用。今年我四十三岁,不觉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就到了。至续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的学识,这十七年的时间,不是白过了吗?到了六十岁再懊悔,那就迟了。”
  徐老登上了赴法的征程,途中,他抓紧学法文,积极为勤工俭学做好准备。十三岁的熊信吾学过一年法语,徐老就请小熊当“小先生”。
  到法国以后,徐老在圣侠门钢厂一边做工,一边学法语。他年岁大,记忆力差,同伴们都担心他不易学好。可徐老自己却满有信心,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今年四十兰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两千五百多个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
  徐老学习外文比其他人要困难得多,因为他缺了两颗门牙,发音特别吃力。他就问老师,问同学,反复苦练,还经常向法国的小朋友请教:“小朋友,我读一个音给你听听,如果读得不对,请你来纠正,好吗?”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呀念呀,直念到法国小朋友点头表示满意为止。
  徐老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博得了法国教师的好评:“我教了二、三十年的书,还没有见过这样发愤学习的学生。”
  一年多以后,徐老就闯过了法文关,考上巴黎大学,开始学习数学等专业课程了。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
  董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又把两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随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多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用这种“检阅”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董老说:“我决不灰心,就是这样搞,记生字,每天总有可能增加儿个。”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学习当如卒过河”,这是董老八十七岁时留下的名句。在学习的道路上,象中国象棋中的过河卒子一样,一步一步,奋勇直前,这不正是董老学习精神的最好写照吗!

夜,已经很深了,马雅可夫斯基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纠缠得越来越厉害,他觉得头很沉,眼皮象是要被胶水粘住似的,怎么也睁不开。实在没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横下心来躺一会儿。
  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独创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谓别出心裁。那时他在罗斯塔做革命宣传工作,工作极度紧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严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没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还要“加班”。有时实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会儿,为了怕睡过去忘记醒来,就想了个用劈柴作枕头的办法。
  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马雅可夫斯基写作著名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宁的传记和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和演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很重大的责任。”
  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和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勤奋刻苦的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经赞扬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美国的爱迪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终其一生,发明的东西有白炽电灯、留声机、活动电影、自动电报机、速写机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劳)。一八八二年,是他发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发明一种东西。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发明大王,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刚上小学时,他的老师很讨厌他,因为爱迪生不象别的孩子那样乖乖地听话,而是爱提一些怪问题难老师。有一天,老师被他惹火了,找到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小孩真怪、老问我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这么一来,搞得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果再传染上别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办法吧。
  爱迪生的妈妈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领回家来,亲自授课。就这样,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还要多的知识。
  为了谋生,也为了挣点钱做实验,爱迪生开始卖报。早上六点出发,晚上九时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钻图书馆,看书,想问题。这个图书馆座落在底特律,是爱迪生乘火车卖报的终点站。
  一天,爱迪生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有位绅士向他走来:“我时常在这里遇到先生,请问您读了多少书了?”
  “唔,我已经读了十五英尺高的书了。”爱迪生看了看这位很有点古怪的绅士,认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绅士大笑起来,有点使爱迪生感到惊异。过了一会儿,那绅士又认真起来:“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请问你读书时,有个什么确定的目的吗?据我观察所见,你以往读的书与今天读的书,性质就不一样,你是不是随便乱读的呢?”
  小爱迪生忽闪着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读的,我下了决心,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的所有的藏书。”讲完这番信心十足的话,爱迪生直盯着那绅士,盼望着他做出一句评判性--不,表彰性的话。不料,那绅士却说:
  “啊!你要读完这图书馆所有的书,情神可嘉!但是,你这种读法是会浪费精力的。经济实效的读书方法是,先应有一定的目的,之后再去选书读。从今以后,你要定一个方针、计划呀,有了方针、计划,就可以循序渐进了!”
  一番话,犹如一道阳光透过心扉,射入了爱迪生求知欲强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记住了那位绅士的指点,开始更加自觉、更加有计划地读书学习了。
  在研制改进打字机的一个部件的时候,他就把有关打字机的书全部借来,系统阅读,并且很快解决了问题。在发明电灯的日子里,他常常钻进图书馆,把各种杂志书报上的有关文章阅读一遍,而后根据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统计说,为了研究发明电灯,爱迪生在图书馆使用的笔记本达二百本,共计四万多页。这种带着一定目的,有计划积累知识的学习、读书方法,给爱迪生带来莫大的好处。
  要说“读书的妙诀”,这也应该算作重要的一条吧。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匡衡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苏洵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正在举行入学考试。
  坐在主考席上的几位教授,被一个中国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无论是和声、赋格还是作品分析,成绩都属优秀。而且,作曲成绩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个。经过一番品评,主考教授当即宣布,正式录取这位中国考生进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并且说,由于他考试成绩优异,校方决定给他颁发荣誉奖。按照学校的惯例,受奖者有权选择奖品,就看他最需要什么?
  这位考生名叫冼星海,他一直神情紧张地站在主考席前,当听到他被录取的消息后,才如梦初醒。又听说让他自由选择奖品,一时竟不知所措起来,踌躇了半晌,才羞涩而惭愧地说:“我需要饭票。”
  是啊,此时此刻,对于冼星海来说,饭票是他最需要的……
  一九O五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星海诞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珠江边的一条小船上。脸色苍白的母亲取出一件破衣,用颤抖的手将他裹起来。他的父亲因终年在海上捕鱼,积劳成疾,早在半年之前就去世了。小星海靠母亲给人家做苦工拉扯着长大。为求生计,他们母子曾漂泊到新加坡。
  一九一八年秋,星海被人推若进了广州岭南大学的华侨学生特别班。一边学习,一边当校役,负责上下课摇铃、擦黑板等工作,以维持读书和日常生活。在这期间,星海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音乐。他不分寒暑,坚持不懈地弹奏钢琴,练习提琴和其它乐器,阅读了大量的音乐理论书籍。由于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初步显示出了音乐才能,被师生们誉为“南国箫手”。
  星海并不满足于己有的成绩。他迫切要求提高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后又到北京和上海半工半读学习音乐。可是在旧中国(编辑注:在伟大的新中国情况更加严重),一个穷苦孩子要学音乐,真比登天还难,他的幻想被现实击玻了。但他并不甘沉沦,他立志要做一个音乐家,用音乐艺术为祖国服务。一九二九年,当他二十五岁的时侯,为了求得深造,他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毅然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法国巴黎去学音乐。
  美丽的巴黎,是《国际歌》的故乡,这里的巴黎音乐学院,是世界许多着名音乐家的摇篮,为各国有志于音乐的青年所向往。可是,巴黎,这世界音乐的首府,并没有张开双臂来欢迎冼星海。
  冼星海踏上巴黎街头时,口袋里只剩下了五十个法郎,而在那样挥金如土的城市,就连最简朴的一顿饭,也得花十二个法郎呀里冼星海流落在凄风苦雨的巴黎街头,几经周折才在一家小饭馆找到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把牛奶、士豆和牛肉运回来,接着便擦刷店堂地板,然后又忙着挑菜,等侯开门营业。开店之后就更忙了,跑来跑去,紧张地为顾客报菜送菜。他任劳任怨地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终于领到了六百法郎的月薪,他立即给在祖国的母亲寄了一半,用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从此,每天深夜,冼星海送走了最后一批顾客,就赶紧收拾好锅盆碗盏,把厨房打扫干净。然后便如饥似渴地开始练习小提琴。拉到实在拉不动了,就在厨房里用桌凳临时搭个床浦睡一会儿。早晨天亮前,再在厨房里拉一阵琴,然后开始干活。中午饭店休息,他又抓紧时间读音乐理论书籍。甚至在报菜送菜时稍有空隙,他也要从碗柜里取出小提琴,争分夺秒地拉上一首练习曲,听到电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琴,快步前去给顾客端送饭菜。
  冼星海如痴如迷的练琴,引起饭店老板不满意,有些同事也产生了误解,常常投以冷眼或挖苦嘲讽。每当星海想练琴的时候,有的人就指手画脚地故意找些事让他做,或者说:“快把这一堆碗盆洗出来。”或者说:“再把厨房打扫一遍”不能练琴,这使得冼星海十分痛苦。
  后来,冼星海在一位同乡的帮助下,总算找到了一间住房,这是一撞七层高楼顶上的一间小阁楼。房间只有一人来高,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方桌,房顶有个透气的叫做“牛眼”的天窗。每天凌晨,冼星海就起床,打开天窗,站在桌子上,将身子探出窗外,向着广阔的巴黎上空,尽情地练习小提琴。拉过琴再赶到饭店上班,一直干到深夜再回来,每天十七、八个小时的劳累,使得他情疲力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冼星海照常不停地收拾菜盘,为顾客勾划菜单,然后又捧着一大叠碗盆赶回厨房抢时间洗刷。刚开始洗,上菜的铃又响了,他扔下手中的活,赶忙端上菜盘去送菜,刚迈几步,忽然觉得头晕目眩,眼前一黑,“哗啦”一声,连人带菜一起摔在楼梯口。
  老板暴跳如雷,将冼星海臭骂一顿之后,就把他开除了。冼星海从碗柜里拿出提琴,愤然离开了饭店,他又失业了。
  夜巴黎的街道,灯红酒绿。饥肠辘辘的星海在茫然地徘徊着,最后,他象是下了大决心似的,挟着小提琴,鼓足勇气向一家大餐馆走去。
  馆子里除了法国男女顾客外,靠墉一角还坐着两个穿着特别时髦的中国官费留学生。他们正在喝着高级香槟酒,谈论着好莱坞女明星的容貌和巴黎的桃色新闻。
  冼星海走进餐厅,神情尴尬地开始了第一次拉琴卖艺。他拉了一曲圣·桑的《天鹅》,又拉了一曲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人们不理会他。他硬着头皮,拿着盘子走过两个中国官费生面前,这两个官费生拉住他,非要他拉当时巴黎流行的黄色歌曲,他坚决不拉,两个官费生不但不给钱,反把他谩骂、侮辱了一顿……
  饥饿、羞辱天天折磨着星海,但他要用自己的音乐去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一天夜甩,寒风呼号,星海没有棉破,和衣躺在床上,冻得直哆嗦,实在没法睡一F去,只得爬起来点着煤油灯写作。忽然,风猛烈地从窗户吹进来,灯灭了,点着又灭了,一连点了好儿次。寒风猛烈地嘶吼着,星海的心也跟着激烈地颤抖起来,他不禁挥笔疾书,借着风声的呼号,倾诉痛苦的人生和对多难祖国的深切思念。
  一首非凡的乐曲《风》诞生了,并幸运地得到了音乐大师奥别多菲尔的肯定。由于奥别多菲尔的推荐,《风》在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立即轰动了巴黎。巴黎音乐学院的杜卡斯等着名音乐家,都深深为星海的苦学情神所感动,他们欢迎星海报考巴黎音乐学院。
  洗星海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巴黎音乐学院,院长亲自奖给了他一扎饭票,院方还破例地免费供应他的膳食。但那昂贵的学费书费仍然压得星海喘不过气来,他一面象‘饿汉”一样地拼命吞食学校的每一堂课,一面还得在晚间出去做工,挣几个法郎交学费和房租。
  一九三五年春,冼星海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学校再次给他颁发奖品。他毅然放弃了留在巴黎工作的机会,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我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不朽的乐曲,是中国新音乐的一位奠基伟人。

林尚沃是19世纪朝鲜最着名的商人。他眼光独到,极富传奇色彩。一天,有三个人不约而同来向他借钱,都说是要去做生意。林尚沃答应了,不过先只给他们各一两银子,要看5天后能赚多少钱再作决定。第一个人用银子买草绳做草鞋,挣了5分银子;第二个人买来材料做风筝,正赶上春节,好卖,挣了1两银子;而第三个人则说,1两银子能干什么呢?他拿了钱就去喝酒,喝到只剩1分,就买了张纸托人给林尚沃捎了一封信:我要去寺庙里读书,请提供些开销。林尚沃让人送了10两银子去寺庙。5天很快过去了,林尚沃决定借给编草鞋的100两银子,借给做风筝的200两银子,而给第三个人1000两银子。
  有人不解,问何故。林尚沃说:“编草鞋的兢兢业业,不浪费一分钱,不会饿死,但也成不了富人;做风筝的比编草鞋的聪明,有头脑,善于把握时机,但仅看到眼前的时机是不够的,他也许能成为富人,但成不了巨富;至于那书生,不为钱所累,顺其自然正是赚钱的境界。如果为钱拼命,根本挣不到钱;如果过分追逐,事业肯定失败。”一年后,编草鞋的还清了本息,还开了一间铁匠铺;做风筝的贩卖盐和干海货,已经开了5间店铺;而写信的小子空手而回,他拿了钱去平壤,被一个妓女迷住,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银子已经没有了,回来的路费都是向妓女借的。林尚沃决定再借给他2000两银子,一年后再见。
  但结果那家伙压根儿没露面。一晃8年过去,那个人回来了,向林尚沃借10辆牛车,并要求安排些人。林一一应允。10天后,10辆牛车装满了质量上乘的6年参回来了,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连林尚沃也感到意外。要知道一牛车一驮货,10驮人参值10万两白银。那人道明了原委:几年前他怀揣2000两白银,马上去找那妓女,和她结了婚,过了几天好日子,直到银子只剩100两,他全部买了人参种子,振作精神,离开平壤去了开平,在深山老林里选中一处背阴的山坡,将种子随风撒下。然后回平壤和妓女开了家酒馆。6年过去,那片山坡已成参田,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为报答林尚沃,货值10万两白银的人参他只要了5万两,没费太大的力气挣了笔巨款,结果皆大欢喜。不去刻意追逐,顺其自然者成大器,这是林尚沃的识人之道。成功有时并不需要刻意而为,一个人执着于目标苦苦追求,反而会为其所累;只有懂得放下,放下渴望成功的那颗心,顺其自然,才能得到的成功。

 孙杨,邦德教育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20_伦敦奥运双冠王
  他与邦德教育,同样有着“梦想,坚持,感恩”,他们携手一起,为传递正能量而来!
  父母眼中的孙杨:聪明,懂事,和父母无话不谈,性格单纯,逐渐成熟
  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决定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有一次孙杨在武汉比赛,孙全洪提起:“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出了一个歇后语:大热天盖被子,让他猜一个地方名。结果他马上说‘捂汗(武汉)’。这孩子还是比较聪明的,这几天还跟我提起了这件事,呵呵。”
  “我也见过身边很多例子,男孩子到了15、16岁,就到了一个叛逆期。一般这个时候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这点上我们孙杨感觉很好,他非常愿意和我们沟通。他和我们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们讲。”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_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当时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另一次是去年的亚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最近两年孙全洪感觉到儿子越来越成熟了:“有一次张院长(张亚东)跟我说,‘你儿子的优点,就是心理健康。’自20_年罗马世锦赛后,教练布置任务,他不光想着完成任务,还想着要超额完成。我也相信他会逐渐成熟起来。”
  “有一次我邀请同事去看我儿子训练,众所周知,他的训练要游2万米,结果同事看一会就不敢看了,想想我也心疼。”孙全洪说:“20_年儿子被选拔到游泳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要求孙杨一定要得什么奖,只是告诉儿子‘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到’,却没想到儿子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们也很欣慰!”
  尽管在母亲杨明的眼里,儿子永远是个孩子,不过杨明还是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已经慢慢地长大了。
  20_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同前去,但不住在同一家宾馆,不能一起坐车来回,母子俩各自到达训练场馆,杨明坐在一边看他训练,晚上再通个电话。回忆起那段日子,杨明泣不成声:“就是这样孙杨也非常高兴,他觉得妈妈在就好。
  他手受伤了,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他还坚持一天游2万米。我怕他练下去手会废掉,叫他偷懒。他特别生气,发短信说,你是我妈妈,居然不理解我,还叫我偷懒,我偷懒能有今天的成绩吗?亏你还是大学体育老师!”
  “他现在游泳越来越会用脑筋,会分析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从澳大利亚回来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为人处事越来越自信,像个男子汉了。”
  杨明还透露了孙杨的一个秘密。“他在家里总和我说,妈妈,你看我现在的成绩,奥运会前三名也不是没可能吧?其实我知道,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男子游泳第一个奥运冠军。”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上,孙杨对杨明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早点进比赛场馆,我越早看到你越好。”于是第二天7时15分,杨明就到了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门口,“人家还没开门,8点才能进去。别的孩子可能父母在场会紧张,孙杨从小训练就要我看着,他才踏实。”
  伦敦时间8月1日,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孙杨是最后一棒,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他从接棒时的第五名追赶到终点的第三名、脱力倒在泳池边的一幕。当晚,孙杨在微博上安慰大家,“请大家放心”。如今回家了,孙杨才吐真言:“妈妈,个人项目还好,集体项目的时候,我的腿真的在抖。因为我是在池边等着,而且我们又一直落后,我好想快点跳下去。但是一入水就好了,不紧张了。”
  杭州遭遇强台风“海葵”的袭击,孙杨被困在从北京回杭州的高铁上,22时30分才冒雨抵达杭州。第二天傍晚18时15分,孙杨一头扎进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游泳馆,要训练个把小时。“游泳运动员要保持水感,每天都得下水,他昨天困在火车上没活动,今天我就带他来练一下。”孙杨的妈妈杨明说。孙杨特别黏两个人,一个是妈妈杨明,另一个是朱颖。回家不到24小时,他已经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奥运会比赛的事。
  夺得广州亚运会1500米金牌的刹那,孙杨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朝看台上望去,他知道,妈妈正在那里为他欢呼。就像菲尔普斯在取得好成绩后,总在寻找自己的母亲,对于孙杨来说,妈妈同样是他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孙杨的爸爸妈妈都是排球运动员出身,现在杭州的一所高校里当老师。提起孙杨的妈妈杨明,所有认识的人都竖大拇指:“从来没见过如此模范的妈妈。”
  从孙杨进游泳队开始,十几年如一日,杨明每天都会熬上七八小时的汤,晚上给在基地训练的儿子送去。“每次我都是看着孙杨把汤喝完了才走。”杨明说。20_年,浙江游泳队的基地搬到了钱塘江对岸的萧山,杨明还专门买了一辆车,每天过江给儿子送汤。
  只要条件允许,孙杨的每一场比赛,杨明都会去到现场给儿子加油助威。20_年北京奥运会前,孙杨在北京集训。杨明就在游泳队驻地外车站旁边的宾馆里整整住了一个月时间,只为能在儿子每天乘车去训练和训练归来时,看儿子一眼,说上一句话。
  从孙杨小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经常陪伴他到世界各地比赛,有爸爸妈妈在,孙杨总会觉得有更多的力量。这次奥运孙杨爸爸妈妈早早的来到了体育场,等待着比赛的开始。为了有好运气,杨明还特地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为的是在看台上更加显眼。
  娄红梅教练眼中的孙杨:顽皮却也懂事
  “孙杨小时侯可皮了,顽皮得不得了。”刚从广州回到杭州的孙杨启蒙教练娄红梅说起这个跟着自己练了五六年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提到了“皮”,“你别看他这次比赛哭鼻子,其实他在体校这么多年,拿了这么多第一,我还真没见他哭过一次。”
  “他会趁人不注意,把在队里帮忙的孙姐突然推到池子里;他会偷偷跑到我面前打小报告,告诉我哪个小朋友又空翻少了,哪个小朋友今天又偷懒了;他还会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在家里妈妈就是一只母老虎。”娄红梅说。
  但这个看着让人头痛都来不及的皮小子,老师们却一个个疼到了心坎里,因为“你别看孙杨很皮,但他其实很懂事。”娄红梅说,“一群小孩子训练,有的人会偷懒,但孙杨压根不会想到要去偷懒,他只要有一点力气都会拼光,所以从十岁开始,他在同年龄组400米比赛中一直都是拿第一的。”
  孙杨训练中很懂事,生活中也很懂事。“那时候训练,孙杨是兼职的,白天在行知小学读书,放学了才来训练,训练很辛苦,孙妈妈为了给孙杨补充维生素C,经常会榨西芹汁给他喝,”娄红梅说,“这个东西可不好喝了,但孙杨每次都捏着鼻子喝光光,一点不含糊。”
  朱颖教练: “他让很多孩子懂得了荣誉和责任” “细心阳光的‘孙萌萌’”
  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朱颖教练也有后怕。如果当年她没有坚持把孙杨叫回来,中国泳坛就没这个人才了。
  1997年,朱颖听说一家幼儿园有个6岁的小男孩,个子特别高,床都睡不下。她把这个叫孙杨的小男孩带到体校学游泳。练了一个月,小男孩就不游了。第二年暑假,朱颖给孙杨妈妈打了个电话,劝她带孙杨测骨龄。结果,测出来孙杨会有196厘米高(现在孙杨身高198厘米)。孙杨妈妈下了决心:“本来不想让他搞运动,我和他爸爸都是运动员出身,知道很苦。但如果他长这么高,不搞一点体育,那身材就很难看啊。”
  她带着7岁的孙杨回到游泳池。“他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我骑20多分钟自行车把他送到体校。5点开始练,我就站在露天游泳池的大铁网外面,趴在网上看他有没有进步。到了10月,天气冷了,我穿着羽绒服趴在铁丝网上,冻得打哆嗦。7点半他游完出来,骑车回到家就快8点了,他爸爸已经做好饭,赶紧吃完再让他写作业。一年只有大年初一能休息。说实话,这不仅是练小孩,也是练家长,坚持下来实在太难了。”
  那时候孙杨很“皮”,朱颖教练跟他讲过好话,也吓唬过他“找你妈妈”,还让他在池子里喝过水,收效都不大。朱颖找孙杨谈了一次话:“孙杨,你天赋比别人高,只要好好练习,有一天你一定能站上的领奖台,让国旗为你而升起,国歌为你而响起,到那时候,朱老师多骄傲啊,心里说‘这是我带的孩子呀!’”说着说着,朱颖动了真情,眼泪涌了出来。孙杨从此懂事多了。
  在伦敦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后,网友给孙杨取了个外号“孙萌萌”。“萌”来自日本漫画用语,意为可爱。“他是挺可爱的,又细心又阳光。”朱颖记得,孙杨小时候会“观察这个教练爱喝什么饮料,那个教练爱喝什么茶,然后从家里带给大家喝”。到了澳大利亚,他发现外籍教练有糖尿病,不能喝饮料,于是每次进入训练场馆前,都买一瓶水带给外籍教练。就连这次回杭州,比他早几天回国的朱颖和他父母一起接他到家,他家里很久没人了,只有两瓶水,朱颖告辞时,他都催着父母快点拿给朱颖带走。
  “孙萌萌”最广为人知的举动,是在伦敦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看到演播室里摆着几个奥运会吉祥物玩偶,便毫不客气地全都抱进自己怀里。很多观众一边笑一边想,他一个大男孩要这么多玩偶干吗?答案在杭州揭晓了。他给亲戚、教练、同学、队友、队医和食堂师傅带了满满一皮箱礼物,其中就包括他四处“搜刮”到的吉祥物玩偶。
  “孙杨还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对社会的人情世故不太懂,开心不开心都写在脸上。他也很好哄,不开心了,我说上几句好话,表扬他几句,给他‘顺顺毛’,他又高兴了。”朱颖一边说一边乐。
  朱颖也思索过,那么多人在伦敦拿金牌,为什么孙杨关注?“也许是因为金牌、银牌、铜牌他全拿了,还加一个破世界纪录,成绩太突出。一个男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给中国男人争脸。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在一向被视为西方人天下的泳池里,中国男人一点都不比别人差。这种英雄气概让人们振奋,让很多家长有信心送孩子学游泳,让很多孩子懂得了荣誉和责任。”
  冠军路上的见证者——澳大利亚游泳教练丹尼斯:孙杨是哈克特的接班人
  从20_年开始,孙杨和几位中国游泳队男女队员前往澳大利亚进行特训。这特训起始于中国男子泳坛前“一哥”张琳。那年哈克特决定和自己合作了21年的教练丹尼斯分开,而张琳在丹尼斯麾下的训练成效让中国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确信,值得把孙杨托付给丹尼斯。孙杨能够看似一夜崛起,这些澳洲教练是绕不开的人物。
  20_年5月中旬,晴了不过几天,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又开始下雨。2日下午训练刚刚进入半程,气温直线下降到13度,泳池边有人已经穿上了羽绒服。孙杨和几十名各国游泳选手依旧在池水中训练。他的教练朱自根拿着秒表,池边还有他的澳大利亚教练丹尼斯?科特莱尔。没有人打伞,这么多年来,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部分。
  此时距孙杨第三次来澳洲特训已两周。北半球刚入初夏,黄金海岸的气温却在零上10度徘徊。这里没有国内设施完善的室内泳池,和多数澳大利亚游泳馆—样,的迈阿密俱乐部泳池也是露天的。俱乐部健身房墙壁上铭刻着辉煌的历史,还有伟大冠军哈克特的照片。这位现任澳大利亚游泳队队长,曾经在奥运会中连续两届获得1500米自由泳金牌,近十年内统治了1500米自由泳项目。4块俱乐部的冠军榜牌中,3块已快被占满,另一块正等待着未来的天才。在丹尼斯看来,这个人就是孙杨。
  虽然该俱乐部的规矩是只铭刻本俱乐部的会员冠军,但丹尼斯说,孙杨也出自迈阿密俱乐部。他最喜欢对孙杨说的—句话就是,“You are really very good!”
  20_年哈克特在日本福冈世锦赛创造的1500米世界纪录依旧保持,这是快速泳衣时代未被打破的世界纪录。破掉这个纪录,改朝换代,多么伟大而奢侈的梦想!这正是孙杨来澳洲的目的。为了突破极限,付出—切代价都是奢侈和值得的,这包括一个年轻人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及背后很多人的支持。
  每天清晨4点半,孙杨和教练、队医就起床了。简单吃点儿东西,5点驾车前往10分钟车程左右的迈阿密俱乐部泳池。训练通常会在5点半正式开始,8点多结束,下午则是4点到7点。
  某种程度上,为梦想而受苦受罪是件多酷的事儿啊!“澳洲的风吹在身上,冷得直打哆嗦,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跳出水池上洗手间这一段”,孙杨说。如果生活的苦已经落实到这样的细节,那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看看这个过着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生活的年轻人,正如菲尔普斯说的那样,他的生活只有游泳,吃饭,睡觉。
  孙杨开始被媒体关注是从“隔壁”的泳道开始的。两年前,央视准备拍摄一部奥运冠军刘子歌的片子,她的教练对央视编导张朝阳说,你们应该关注隔壁泳道的那小伙子,那是未来的希望之星和世界冠军。
  这样的预言在澳洲的特训中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每天清晨4点半,孙杨和教练、队医就起床了。简单吃点儿东西,5点驾车前往迈阿密俱乐部泳池。训练通常会在5点半正式开始,8点多结束,下午则是4点到7点。对于孙杨来说,这种凌晨的训练比国内多了很多新鲜和心理上的刺激。
  相对于上午的寒冷,下午可能是暴晒。孙杨不喜欢抹防晒油,到澳洲一个月不到,皮肤已经被晒脱了皮,肤色从过去的白色变成了黝黑。每天约4组,每组10个400米,如此的训练量还不能让丹尼斯完全满意。对于孙杨他总是赞不绝口。“比哈克特更聪明”,“(对水)更有感觉”。
  其实,未来的冠军真的非常刻苦。在澳洲右肩积水时,他还在练习用左臂划水。这个年轻人总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教练的任务,为此还在电话中批评担忧的母亲。澳洲特训期间不能够像国内—样天天训练,因为俱乐部工作人员有休息时间,必须严格遵守。于是每到周三、周六的下午和周日泳池关闭的前一天很自然成为高强度训练日。至于休息日,那是海边时间,但绝非休息和晒太阳,而是教练朱自根带着弟子去海边继续训练,体验水感的放松课。
  从20_年孙杨正式跟随朱自根训练,师徒已经合作九年了。朱自根自己就是长距离游泳选手出身,而孙杨的体质也更适合长距离游泳。“我们运动员的优势是能吃苦。”朱自根说。从孙杨身上,丹尼斯同样看到中国游泳运动员显而易见的斗志、敬业和胜利的意志。“我遇到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不是全部,但大部分训练都非常刻苦。”孙杨觉得,“天才和勤奋相比,天才只占百分之三十,最主要还是勤奋。”
  20_年2月19日到20_年3月3日,孙杨前往澳大利亚的三次特训效果显著。20_年的上海世锦赛上,孙杨一举打破了哈克特保持了10年之久的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20_年1月下旬,在昆士兰州挑战赛上,孙杨共参加三项比赛。在400米和100米两项上都轻松夺冠。万事俱备,只等待伦敦之夏的到来。“我当时相信,只要发挥正常水平,我完全具备夺冠的实力。”孙杨说。
  菲尔普斯,池水中的王者,15枚奥运金牌得主。泳池是他的奥林匹亚,食物则是他和人间的纽带。NBC甚至专门讨论他在奥运期间的食谱。煎蛋三明治,鸡蛋,薯条,通心粉,火腿奶酪。不过这些能每天提供12000卡热量的食物显然很难
  被一个中国胃全盘接受。体育局和某些营养学家过去一直认为中国式的饮食难以提供足够的营养,那么在夺冠后,中国第—位男子游泳奥运冠军的菜单的确值得探讨。   冠军妈妈的汤曾被广泛宣传,不过孙杨家第—号厨子是父亲。在澳洲特训期间,新加入的“厨师”还包括教练朱自根和队医巴震,这两位也都是浙江人。毫无疑问,杭州菜对金牌亦有贡献。孙杨的母亲说,儿子多年的食物一直是鱼和牛肉。
  除了—颗试图证明自己的心,这肉身也是战胜过去偶像朴泰桓的最有力武器。孙杨身高不但超过朴泰桓的1.81米,臂长超过朴泰桓近10厘米,臂展甚至超过26厘米。朴泰桓虽然精悍强壮,但从目前的水上和陆地直线速度竞技成绩来看,身高还是一寸高,一寸强。孙杨在池中每一划似乎都比多数选手慢,却更有效率。
  对这一点,丹尼斯看得很清楚。“当格兰特(哈克特)离开时,我还没有这种感觉。然后,张琳来了,给了我一张空白的画布。”而孙杨,则是丹尼斯眼里可以创作出杰作的天才对象。在澳洲时,他认为孙杨还比哈克特,“多了一些更加自然的技巧”,“更加平衡一些”。丹尼斯认识到这个年轻人一项关键的潜力所在:平衡感。孙杨没有哈克特那么强壮,但“他的平衡感更好一点儿”,丹尼斯说,“孙杨的划水更有效率。”
  如果说孙杨的教练朱自根多年来为孙杨打足了各方面坚实的基础,那么丹尼斯在竞技的前夜,则用热情和丰富的冠军经验来鼓舞年轻人去实现梦想。他会热情地给予掌声和鼓励,跟着孙杨在池边奔走。每次达到训练标准,他会与孙杨在池中热烈握手。“有一天孙杨很高兴地对我说,爸爸,今天教练跟我握了两次手。”这些都刻在父亲孙全洪的记忆中。正如孙杨自己说的,他正处在一个“被小朋友叫叔叔却很不服气的尴尬年龄”。这时—个男孩需要一个男人的鼓励,激励他变成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男人。
  “20_年5月21日,两届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金牌得主、统治男子1500米自由泳长达十年之久、我的榜样—哈克特今天下午特地来泳池看我,超级开心!备受鼓舞”。孙杨说,“我记得他当时说,非常看好我在奥运会的成绩,说我能够(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孙杨很平淡,也很自信:“如果状态好,打破记录也许是一年后,也许是两年,我想应该不用等到里约奥运那个时间。”
  在教练丹尼斯的心目中,孙杨就是另一个哈克特。他甚至明确地对中国记者甘慧说,“孙杨将是哈克特的接班人。”除了朱志根,澳大利亚教练丹尼斯是另一个知道孙杨吃了多少苦的人,所以在获得冠军后,他也冲向了正在一旁的担任澳大利亚队教练的丹尼斯,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冠军成长的泪
  师兄吴鹏助推孙杨
  自从20_年进入国家队朱志根教练组那天起,大师兄吴鹏就成为孙杨仰慕的对象。20_年墨尔本游泳世锦赛是孙杨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赛。最让孙杨震撼的,是吴鹏竟然敢于向菲尔普斯叫板,并且收获银牌,从此孙杨萌生了要当世界冠军的雄心壮志。
  输给张琳哭得一塌糊涂
  如果说吴鹏是孙杨启蒙时期的标杆,那么北京奥运会亚军张琳则是孙杨发展时期的追赶目标。对于张琳,孙杨曾经一度有过“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20_年北京奥运会前的绍兴全国冠军赛,他觉得可以与张琳拼一把,结果被张琳甩下很远。站在领奖台上,挂着银牌的孙杨哭得一塌糊涂。
  朴泰桓让孙杨成熟
  孙杨小时候很爱哭,训练时经常会累得哭起来。20_年广州亚运会,孙杨比了三个单项,哭了三次。400米自由泳,他不敌韩国奥运冠军朴泰桓,出水后泣不成声;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夺金后,他再次洒下热泪;等到1500米自由泳以明显优势捧得桂冠,他又一次涕泪横流。
  20_年上海游泳世锦赛,孙杨在400米自由泳由于轻敌和战术失误再次输给朴泰桓,这一次,他没有哭,很多人从此说,孙杨“成熟了”。

他从小就喜欢足球,但10岁那年的一件事,却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当时他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参加训练。
  一天下午,他所在的球队和另外一个同年龄段的球队进行足球比赛。好几次,队友都把球传到了他的脚下,但由于过度紧张,他面对球门时竟闭上了眼睛,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球总是擦门而过。由于他的多次错失良机,他的球队最后惨败。终场结束,他痛苦地闭上眼睛。
  在更衣室里,好多伙伴把手指放在嘴边,对他发出嘲笑的嘘声。他换下来的鞋子也被一个同伴拿走,往里面吐口水,然后得意地给其他小伙伴展示,并现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臭鞋大王”。他难受极了,心想也许自己根本就不是踢球的料,干脆放弃算了。
  他低着头,心烦意乱,一个人孤单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哇哇大哭。
  这时他看到一只青蛙正好奇地看着眼泪汪汪的自己,他有些生气,恶作剧般地朝青蛙撒了一泡尿。但他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那只受辱的青蛙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仍鼓着一双圆眼看着自己,没有躲闪,没有逃离。
  他有些疑惑,也有些失落,怏怏不乐地回到家里,把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他,一个人要想,就要像那只姿态昂扬的青蛙那样,正视不公,接受失败。
  那天晚上,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他内心的梦想开始复苏,他觉得那只受辱而不屈的青蛙就是自己的老师。
  他暗暗发誓:我也要在逆境中努力,进的球队,成为像马拉多纳那样的伟大球员,登上足球的顶峰,成为世界足球先生!从那天起,他每天踢球8个小时以上,有条不紊地坚持学习和训练。教练的批评,队友的指责,他都能坦然面对,自信地昂起自己的头,一步步地走自己的路,他的眼里只有一个目标:球门。
  一年后,他遇到了的又一个坎。11岁的他被诊断出发育荷尔蒙缺乏,而这会阻碍他的骨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难以承担他的治疗费用,但乐观努力、积极向上、球技不断完善的他受到了巴塞罗那球探的青睐。2000年9月,年仅13岁身高只有140厘米的他受到邀请,去巴塞罗那试训。试训场上的他,像那只执着的青蛙一样紧紧盯着目标,连中三元。试训刚一结束,俱乐部负责人就毫不犹豫地给他在俱乐部注册并安排他去的医院接受治疗。在当年他参加的38场青少年比赛中,他一共打入31个进球。
  世青赛一向被认为是才俊展示自己的舞台。当第15届世青赛的大幕在荷兰乌德勒支缓缓落下时,他,一位身高只有1.69米的阿根廷少年将一个巨人的背影留给了全世界。由于阿根廷队在小组赛中的糟糕表现,人们都以为这支队伍难以走得更远,然而正是他的出色表现挽救了全队。作为阿根廷队的灵魂人物,他从淘汰赛开始一直处于世青赛的舞台中心,最终率领阿根廷U21青年队获得世青赛冠军,他自己也获得世青赛的球员称号。20_年年底,在意大利体育报纸《全体育》组织的“金童奖”的评选中,他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鲁尼当选20_年度的欧洲新秀。
  他的名字叫里奥·梅西,现为巴塞罗那的前锋球员以及阿根廷的国脚,他被球迷亲切地称为“新版马拉多纳”,他用近乎完美的球技实现了自己的誓言。20_年12月1日,梅西凭借20_-20_赛季带领巴塞罗那取得西甲、国王杯、欧洲冠军联赛三冠王的成绩,击败C罗获得20_年欧洲金球奖。20天后,在苏黎世举行的第19届国际足联颁奖典礼上,里奥·梅西笑到了最后,获得“20_年世界足球先生”称号,捧着金灿灿的奖杯,他微笑着说:“不要闭上眼睛踢球,要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只要努力,梦想就离你不远了。”
  让我们记住梅西的导师,那只遭受尿击仍然仰头鼓眼的青蛙。
  集中注意力,拼上所有的力量,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不在意别人的打击和嘲笑,只要自己有目标,有无比积极的态度,不放弃,肯用心,终究会走出困境。这个世界会接纳你,梦想也会一步步成为现实。

20_年2月,30岁的青年相声演员岳云鹏登上央视春晚,与搭档孙越一起表演了相声《我忍不了》,其幽默的语言和呆萌的表情,让亿万观众捧腹大笑,岳云鹏也因此一夜走红。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岳云鹏出身贫寒,14岁就辍学打工。为了出人头地,他当过保安、厕所清洁工、后厨、餐馆服务员等,尝尽人生冷暖和酸苦。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厕所清洁工,成长为一名当红相声演员,又一步步走上春晚舞台的呢?
  1985年4月,岳云鹏出生于河南濮阳农村。他在家排行老六,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由于家里孩子多,岳云鹏13岁之前没有穿过新衣服。1998年冬日的一天,他在学校冷得发抖,老师却又一次催他补交68元学费。当时旁边有很多同学看热闹,岳云鹏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
  第二天,初中一年级没读完的岳云鹏就辍学了。1999年3月,岳云鹏冒着风雪,和大姐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一路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早日挣钱孝敬父母!
  岳云鹏和姐姐到北京一家纺织厂打杂。但他只干了3个月就被辞退了,因为他没有身份证,老板担心被投诉雇佣童工。之后,岳云鹏辗转来到北京石景山区一家电机厂做保安——他虽然年龄小,但

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我从苦难中得到快乐

  这个春节真无聊初中作文3篇

  初中生关于不忘初心的优秀作文

  写景作文600字初中生

  不一样的春节作文600字初中生_不一样的春节作文600字

  【初中初二作文600字:落满阳光的回忆】初中初二作文600字:紫藤中的离愁

最新初中和高中语文作文素材.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最新初中和高中语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