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成长作文600字(6篇)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一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 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3.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14.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5.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4分)
16.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3分)
17.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
13.(3分)要求与评分: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2分;表达,1分。
示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14.(4分)要求与评分:对“认识”分析到位,前后各2分;若语言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15.(4分)要求与评分:根据语境,合理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心理活动,体现那堂美术课对“成长”的作用,3分;语言表达,1分。
例一:你终于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了。当年,我的美术老师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到法国奥赛博物馆亲眼看看《睡莲》的真迹,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夙愿。你的光影亦真亦幻,你热烈而含蓄,你温和而美丽,当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被你深深吸引。当我怯怯说出对你的观感时,美术老师夸我有悟性时,你难以估量,我有多欢喜,从此我不再自卑,不再惰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例二:老师,您是否知道,正是当年您充满欣赏意味的话语,我才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正是您对画作意趣盎然的解读,我第一次受到了艺术的洗礼。难忘那一段如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如果没有那一节美术课,可能我仍是一个在慵懒、懈怠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的人。感谢生命中有你。
16.(3分)要求与评分:能自选一个角度(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作批注。内容2分,表达1分。
17.(4分)要求与评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2分;生活感悟,1分;表达,1分。
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
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二
1.弗洛格和伙伴们在空地上发现了一只黑鸟,黑鸟()了。
a、睡觉。b、死。c、生病。
2.弗洛格觉得自己很幸运,认为这世上最好的事情就是做一只()。
a、青蛙。b、野兔。c、小熊。
3.弗洛格和()去旅行了。
a、小猪。b、小鸭。c、小老鼠。
4.小熊为什么想离开?()
a、想出去冒险。b、想认识更多的朋友。c、想回到他原来的地方
5.弗洛格和小熊困在洞里时,他们喜欢()。
a、唱歌。b、跳舞。c、讲故事。
1.朋友为弗洛格做了很多事,最后弗洛格感到很开心。()
2.弗洛格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可是他的朋友们没有忘记。()
3.弗洛格为了让大家有食物吃,做船到老鼠家拿食物。()
4.弗洛格吓坏了,他和小鸭最后逃到了小猪家。()
5.弗洛格最终没有找到宝藏。()
1、b。2、a。3、c。4、c。5、a。
1、√。2、√。3、x。4、√。 5、x。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三
今天学习《成长》。
课堂上,我问:“读了课文,你觉得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积极回答:“是个不乱花钱的、勤劳的孩子?”
我继续深入,“你知道他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又有学生发言:“他的父母希望他将来赚更多的钱。”
没有一个学生想到他的父母希望他学会生活。
我不能责怪学生,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不错了。因为学生不在意大利,而是生活在中国。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教育孩子在这个人山人海的国家中,要奋力拼搏,要出人头地,否则,就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孩子读书,只是为了将来更有出息,能赚更多的钱。我们忽略孩子的个性,压榨孩子的想象,逼着他们走上那条考试的路。在我们的教育下,孩子逐渐成为考试的机器。
我有些颓丧:“可怜我的孩子,难怪有本事的人都要移民。哎——”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四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学会书写“卑、亢”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
3、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用“?”在文中标出。
4、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1、默读课文,就自己的感受写批注,提出自己的问题。
2、集体交流
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
(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
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3、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体会1——6自然段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四、超越文本、升华情感
1.文中最后写到“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其实约翰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使他的成长过程中懂得节俭、自律、做事有责任心。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同学们老师相信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和约翰一样的经历,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说一说吧!
五、延伸主题、总结全文
是啊,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总会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
(1)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2)请大家把它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是的成长还在继续。因为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可以在成长中获得快乐、在成长中懂得道理!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五
从“哇哇”的哭声到一口流利的语言;从摇摇晃晃地走路到步伐轻盈地行走;从无知的脑子到充满知识的脑袋……从小到大,我们改变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是因为有家人的呵护?是因为老师的教导?是因为长辈的教诲?这些都是,不过,我认为更是书的陪伴,才让我成熟了不少。
到了一年级,我缠着爸爸,买童话故事书,并在睡觉前讲给我听。听完后,我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故事书讲完了,爸爸又为我讲了很多历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李白“一斗百篇”、武松“打虎” ……虽然我搞不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却听得津津有味。
到是三年级,认识的字也就多了,经常到书店里看作文选。并且从《指导作文》和课本中知道了一些写作方法。比如:叙事类的作文,可以用倒叙的手法来描绘,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到了高级,不再限于看作文选,反而更忠爱小说。那惊心动魄的历险,那牵肠挂肚的剧情,那不幸的身世……随着主人公同喜同悲。书中把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保尔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六
刘易斯拐点逼近了吗?
王自亮 李宏
说到刘易斯拐点,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人口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着实有利于经济发展。
刘易斯拐点却与人口红利恰恰相反,它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
如果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经受住刘易斯拐点的考验,经济发展很可能遭遇不小的挫折;但反之,我们能顺利将这个挑战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和催化剂,这也兴许是经济另一次腾飞的拐点。
这一两年,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而且由民工荒衍生出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更是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从根源上而言,民工荒已不再是简单的民工短缺问题,而是全社会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张燕生在新商业文明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持相近观点:中国的劳动力还有20%至30%可由农转工,继续带来人口红利。他认为,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占比下降到10%左右时,工业化基本完成,所以中国还有继续转移的潜力。也就是说,樊纲也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要一段时间。
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二是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就我国现状来说,首先,关于劳动力供求规模,20xx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xx年会达到11.5亿,到20xx年将达到12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还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因此从绝对数上而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内不会改变,但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即将出现。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1.关于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红利指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人口特点。
b.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
c.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密切相关又恰恰相反,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d.刘易斯拐点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它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渐转移出现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
b.国家发改委的张燕生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经济学家樊刚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一段时间,二者的观点大同小异。
c.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可能会使我国经济遭受不小的挫折,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催化剂,定会迎来经济的另一次腾飞。
d.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依据,或者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或者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劳动力的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就现状估算,我国1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刘易斯拐点。
b.目前虽然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有余力,但是人口是流动的,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c.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出现了,说明掌握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非常必要。
d.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有效办法。
答案:
1.b
2.b
3.c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它创造了错误。原文说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支持而已,非创造。夸大其词。
3.试题分析:未然、已然错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推荐阅读:
在阅读中成长作文600字(6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