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偶感
暑假偶感
今天,我终于又和显微镜见面了。虽然以前和这位“老兄”接触过,但也想不出是什么样子了,张老师总算把显微镜发了下来。只见它“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戴”着一个银色的“帽子”,“脖子”上还“系”着一条银白色的“围巾”,好看极了,就是皮肤是黑色的。也许这就是它的特征吧!在家里,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了:显微镜是由目镜、镜筒、调节器、载物台、物镜和反光镜组成。
因此显微镜是由多种凸透镜制成的光学仪器,其中主要的透镜是目镜和物镜。装在镜筒上端接近眼睛的凸透组,叫做目镜;装在下面接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组,叫做物镜。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的倍数不一定相同,刻有“40x”表示放大40倍,刻有“100x”表示放大100倍。目镜和物镜放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放大的倍数。
那怎样使用显微镜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应把观察的切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压住。再把物镜调整到最低位置,然后慢慢转动调节器,使物镜上升,直到看得清晰为止。 我也亲自动手,把一个叫“苍蝇翅膀标本”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然后又把物镜调整到放大四十倍,从目镜里望去,只见苍蝇标本上又多了许多“皱纹”;我又把物镜调到放大一百倍,从物镜里望去时,只见翅膀边上又多了一些密密麻麻的小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便情不自禁的把物镜调到放大两百倍,噢原来那些密密麻麻的小东西是一些小细毛啊!紧接着,我又观察了一个叫“木本植物茎横切”的标本,再放大四十倍时,也没什么特殊的;放大一百倍时,在中心的“小球”中间有了一些像蜂窝状的东西;放大两百倍时那些小孔变大了,而且在孔中间还有一些小点儿。
下面我给你们讲两个关于显微镜的小知识:三百多年前,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是一件革命性的光学仪器。它使人们开始从细致、微观的方面深入研究生物和生命活动。
最早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很低,精确度也不高。现在用光学玻璃透镜制造的显微镜发大倍数最大为三千六百倍,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大,可大到四千五百万倍,它还能将物体放大了的影像显示在荧屏上。
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仪器。生物学就是随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而发展,比如细菌、病毒的发现多离不开显微镜。说道显微镜人们肯定不会忘记细胞。最早观察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植物切片,发现有许多非常微小的蜂窝状空洞。他把这种空洞结构叫细胞。
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分裂、变化、衰老和死亡。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分裂、分化的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同样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有些生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如草履虫,更多的生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唉,手又酸了,好了,再见啦! 指导老师:张新娥
推荐阅读:
暑假偶感.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