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900字应用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由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读一本书,改变一个人。
今天终于把《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看完了,我怀着极其复杂难以捉摸的情绪,开始写这篇读后感。
从学校里接到涛哥阅读任务的时候,我并未在意,单纯这个题目也未深究,等到读到一半的时候,哦!才感觉到了葬礼-死亡的气息。主人公新月那甜美的笑容和脱俗的气质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想如果我会画画该有多好,把她那种超凡的微笑画出来,可是我又不忍,无奈,任何画笔都难以描摹新月那种美,还有那淡淡地忧郁。
一代人,一家人,一个时代,两个民族。
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这个穆斯林家庭;奇珍斋,“博雅”宅,燕大校园,这几个地方是主人公魂牵梦绕割舍不断的根基。哦,对了,还有楚雁潮,这个谈吐儒雅,细心热烈的年轻助教。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如此脆弱吗?为什么灾难要一次又一次降临在这个纯洁美丽的十八岁女孩身上?为什么要让亲人离散,白发人送黑发人?韩子奇悲伤,韩太太悲伤,楚老师悲伤,悲伤的不应该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个时代!
白手起家的小奇子,为了报恩,与师傅之女梁君璧结合,共同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但是,什么是爱情一直在韩子奇的心中打了一个问号。他只知道报恩报怨,从未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直到梁冰玉病重时的那一刻,当两双手相握,两颗心紧贴时,已到中年的已经有了妻室子嗣的韩子奇和正在青春热血的梁冰玉相爱了,这是一次不畏世俗的相爱,并且新月诞生,成为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爱情的牺牲品!可怜的新月两岁便离开了生母,可爱的新月无忧无虑地成长,成长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爸爸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好姐妹陈淑彦所认为的“幸福”。要强的她没有填写第二志愿,直接考入了燕大,当然,也是她的“小姨”曾经就读的学校。她在二十七斋有了好姐妹,她在备斋有了亲爱的老师,爸爸是国家干部,哥哥是工厂工人,虽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在别人眼中也是相当perfect了。(起码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是这么想的)
然而故事却不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波澜呢?我记得是这样的:天星操办婚事需要钱——韩太太逼迫丈夫卖掉乾隆翠——韩子奇重见乾隆翠悲愤交加意外出车祸——新月着急见爸爸心脏病发——新月在哥哥婚事后情加重——楚老师表白——韩太太阻止——姑妈突然离世——新月病危——新月抱憾而死——博雅宅覆灭——韩子奇离世——“小姨”回家,却是物是人非亲人离世——完
还记得楚老师说过的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
我今年才18岁,我不懂什么叫爱情,当然更没有体会过。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震惊了,不是因为它有华丽的辞藻,是它炽热的感情和真挚使我感动,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是怜悯你,因为爱所以爱,不含任何的动机或者其他。
——当爱情叩动她的心扉的时候,却感到迷茫,“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望着这个纯真的少女,楚雁潮的心在颤抖:“新月,”他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这是楚老师向新月表白时说的话,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老师给他病重的学生的安慰,是同情。前面我已经说了,他们的爱不存在同情或者怜悯,不允许梁君璧这种人来玷污。“一日为师徒,终生为父子。”老话说的没错,但是在这对炽热地向往事业与爱情的年轻人面前,不是所谓人们口中扯不清道不明的师生恋,而是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这份感情是梁君璧一辈子无法体会到的,这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传统妇女受生活逼迫的那个时代的悲哀!试想一下,多么青涩的面庞,当爱情撞击她的心扉的时候,她是何等的激动和忐忑,“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唉!我知道,新月不想走,她有她所热爱的事业,她有她所热爱的姐妹和亲人,她有她所思年的生身之母,更有她的爱——楚雁潮。但是没人能够救她了,包括她的楚老师,她受的苦还不够吗?!为什么这么多的身世迷茫这么多的冷嘲热讽要压在一个柔弱而又表面坚强的肩膀上!?公平吗!?
偌大的北京城,偌大的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不会铭记这个不起眼的小丫头,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为她而停留,甚至连她的“拉赫”(坟墓)后来也夷为平地。所有的这一切好像不是为了这个姑娘而准备的,她悄悄地从伦敦的产房里来,又悄悄地从简陋的“旱托”(尸床)走,留给世人什么呢?
她热爱的翻译事业,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爱,也都随着临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躯一并进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审判,相信她一定能进天园的吧!摁,一定的!
在这里,我不想大谈特谈见解,更不敢对爱情下个定论,只能浅薄的说一下我的理解。亲情爱情友情,人是感情动物,不能像老子庄子所倡导的那样“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生活在集体环境里,需要情感来浇灌,接下来就看处理这些感情的方式了。
韩子奇性格难以捉摸,他可以让在牛津大学就读过的妹妹深爱,他可以让奇珍斋重现往日辉煌,他是玉王,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同时他的懦弱和反复令梁冰玉愤而离去,令新月屡次受“妈妈”的伤害,对梁冰玉和梁君璧来说,他不是个称职的爱人,对新月天星,他也不是个称职的父亲。
梁君璧是个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她亲手筹划断送了儿子天星的幸福,而且亲手把新月送上了绝路,这一切的一切足以使真主愤怒,但是她却执迷不悟,一心以为自己这是为孩子好。难道她的命令比儿子的幸福更重要?她的面子比女儿哪怕是说外甥女的性命更重要?糊涂!
韩天星那种性格外弱内强,是个有责任心的老实人,他顾家顾父亲顾母亲顾妹妹,但是为什么不果断制止母亲对新月的偏见?(当然,我说这些可能肤浅了,我暂时未能真正理解更深层的原因,我相信作者霍达前辈一定有她自己的写作目的的。)
而最perfect的新月却是一个最最最弱势的人,把光辉集中在一个最柔弱最容易摧毁的人身上,可能也是一种手段吧!她清纯可爱,我看来是那种不施粉黛便能使周围的人神清气爽的女孩儿,楚老师谈吐文雅,而又积极上进,他表面的文静衬托的是内心的刚强与炽热,他热爱诗人拜伦,尊敬导师重视执教,又不放弃自己额外的翻译梦想。鲁迅的《铸剑》开始翻译的时候,新月刚跨入燕大,是何等的活泼可爱健康,而当故事新编中最后一篇《起死》结束的时候,新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早早的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个令她留恋又使她心生畏惧的世界,走时带着生母不曾见面的遗憾和对爱情的希望。
《起死》中:“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那么,请你再给新月起死吧!!!!!
悠扬的小提琴在回族公墓响起,一首《梁祝》,或许在地下长眠的新月能够感受到楚老师那凄婉的琴弦吧……
题外话:为什么悲剧才会让人铭记?《哈姆雷特》里的莪菲丽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朱丽叶,牛郎与织女,千百年来重复的一个话题——悲剧。或许悲剧才会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对时代的反省吧!写到这里不禁佩服这本书的作者——霍达
感谢她写了这部奇书,有人曾说:“读一本书改变一个人。”今天,我宁愿接受这改变,受一次人格与智慧的“大净”。
今天终于把《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看完了,我怀着极其复杂难以捉摸的情绪,开始写这篇读后感。
从学校里接到涛哥阅读任务的时候,我并未在意,单纯这个题目也未深究,等到读到一半的时候,哦!才感觉到了葬礼-死亡的气息。主人公新月那甜美的笑容和脱俗的气质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想如果我会画画该有多好,把她那种超凡的微笑画出来,可是我又不忍,无奈,任何画笔都难以描摹新月那种美,还有那淡淡地忧郁。
一代人,一家人,一个时代,两个民族。
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这个穆斯林家庭;奇珍斋,“博雅”宅,燕大校园,这几个地方是主人公魂牵梦绕割舍不断的根基。哦,对了,还有楚雁潮,这个谈吐儒雅,细心热烈的年轻助教。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如此脆弱吗?为什么灾难要一次又一次降临在这个纯洁美丽的十八岁女孩身上?为什么要让亲人离散,白发人送黑发人?韩子奇悲伤,韩太太悲伤,楚老师悲伤,悲伤的不应该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个时代!
白手起家的小奇子,为了报恩,与师傅之女梁君璧结合,共同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但是,什么是爱情一直在韩子奇的心中打了一个问号。他只知道报恩报怨,从未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直到梁冰玉病重时的那一刻,当两双手相握,两颗心紧贴时,已到中年的已经有了妻室子嗣的韩子奇和正在青春热血的梁冰玉相爱了,这是一次不畏世俗的相爱,并且新月诞生,成为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爱情的牺牲品!可怜的新月两岁便离开了生母,可爱的新月无忧无虑地成长,成长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爸爸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好姐妹陈淑彦所认为的“幸福”。要强的她没有填写第二志愿,直接考入了燕大,当然,也是她的“小姨”曾经就读的学校。她在二十七斋有了好姐妹,她在备斋有了亲爱的老师,爸爸是国家干部,哥哥是工厂工人,虽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在别人眼中也是相当perfect了。(起码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是这么想的)
然而故事却不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波澜呢?我记得是这样的:天星操办婚事需要钱——韩太太逼迫丈夫卖掉乾隆翠——韩子奇重见乾隆翠悲愤交加意外出车祸——新月着急见爸爸心脏病发——新月在哥哥婚事后情加重——楚老师表白——韩太太阻止——姑妈突然离世——新月病危——新月抱憾而死——博雅宅覆灭——韩子奇离世——“小姨”回家,却是物是人非亲人离世——完
还记得楚老师说过的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
我今年才18岁,我不懂什么叫爱情,当然更没有体会过。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震惊了,不是因为它有华丽的辞藻,是它炽热的感情和真挚使我感动,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是怜悯你,因为爱所以爱,不含任何的动机或者其他。
——当爱情叩动她的心扉的时候,却感到迷茫,“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望着这个纯真的少女,楚雁潮的心在颤抖:“新月,”他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这是楚老师向新月表白时说的话,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老师给他病重的学生的安慰,是同情。前面我已经说了,他们的爱不存在同情或者怜悯,不允许梁君璧这种人来玷污。“一日为师徒,终生为父子。”老话说的没错,但是在这对炽热地向往事业与爱情的年轻人面前,不是所谓人们口中扯不清道不明的师生恋,而是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这份感情是梁君璧一辈子无法体会到的,这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传统妇女受生活逼迫的那个时代的悲哀!试想一下,多么青涩的面庞,当爱情撞击她的心扉的时候,她是何等的激动和忐忑,“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唉!我知道,新月不想走,她有她所热爱的事业,她有她所热爱的姐妹和亲人,她有她所思年的生身之母,更有她的爱——楚雁潮。但是没人能够救她了,包括她的楚老师,她受的苦还不够吗?!为什么这么多的身世迷茫这么多的冷嘲热讽要压在一个柔弱而又表面坚强的肩膀上!?公平吗!?
偌大的北京城,偌大的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不会铭记这个不起眼的小丫头,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为她而停留,甚至连她的“拉赫”(坟墓)后来也夷为平地。所有的这一切好像不是为了这个姑娘而准备的,她悄悄地从伦敦的产房里来,又悄悄地从简陋的“旱托”(尸床)走,留给世人什么呢?
她热爱的翻译事业,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爱,也都随着临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躯一并进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审判,相信她一定能进天园的吧!摁,一定的!
在这里,我不想大谈特谈见解,更不敢对爱情下个定论,只能浅薄的说一下我的理解。亲情爱情友情,人是感情动物,不能像老子庄子所倡导的那样“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生活在集体环境里,需要情感来浇灌,接下来就看处理这些感情的方式了。
韩子奇性格难以捉摸,他可以让在牛津大学就读过的妹妹深爱,他可以让奇珍斋重现往日辉煌,他是玉王,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同时他的懦弱和反复令梁冰玉愤而离去,令新月屡次受“妈妈”的伤害,对梁冰玉和梁君璧来说,他不是个称职的爱人,对新月天星,他也不是个称职的父亲。
梁君璧是个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她亲手筹划断送了儿子天星的幸福,而且亲手把新月送上了绝路,这一切的一切足以使真主愤怒,但是她却执迷不悟,一心以为自己这是为孩子好。难道她的命令比儿子的幸福更重要?她的面子比女儿哪怕是说外甥女的性命更重要?糊涂!
韩天星那种性格外弱内强,是个有责任心的老实人,他顾家顾父亲顾母亲顾妹妹,但是为什么不果断制止母亲对新月的偏见?(当然,我说这些可能肤浅了,我暂时未能真正理解更深层的原因,我相信作者霍达前辈一定有她自己的写作目的的。)
而最perfect的新月却是一个最最最弱势的人,把光辉集中在一个最柔弱最容易摧毁的人身上,可能也是一种手段吧!她清纯可爱,我看来是那种不施粉黛便能使周围的人神清气爽的女孩儿,楚老师谈吐文雅,而又积极上进,他表面的文静衬托的是内心的刚强与炽热,他热爱诗人拜伦,尊敬导师重视执教,又不放弃自己额外的翻译梦想。鲁迅的《铸剑》开始翻译的时候,新月刚跨入燕大,是何等的活泼可爱健康,而当故事新编中最后一篇《起死》结束的时候,新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早早的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个令她留恋又使她心生畏惧的世界,走时带着生母不曾见面的遗憾和对爱情的希望。
《起死》中:“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那么,请你再给新月起死吧!!!!!
悠扬的小提琴在回族公墓响起,一首《梁祝》,或许在地下长眠的新月能够感受到楚老师那凄婉的琴弦吧……
题外话:为什么悲剧才会让人铭记?《哈姆雷特》里的莪菲丽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朱丽叶,牛郎与织女,千百年来重复的一个话题——悲剧。或许悲剧才会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对时代的反省吧!写到这里不禁佩服这本书的作者——霍达
感谢她写了这部奇书,有人曾说:“读一本书改变一个人。”今天,我宁愿接受这改变,受一次人格与智慧的“大净”。
推荐阅读:
高二900字应用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