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三农工作总结
2023年上半年三农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会昌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富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要载体,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补齐“三农”工作“短板”,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工作,确保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向好高质量发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攻坚
1.全力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一是强化调度推进。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在脱贫摘帽后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调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帮扶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了调度督促、定期报送、跟踪问效机制,定期跟踪进展情况,以务实举措狠抓整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十一项内容”以及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的贫困户清零等“十一个清零”已全部完成。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213户777人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已达到脱贫标准,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扶贫扶志感恩行动。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活动,组织全县132个县派结对帮扶单位和19个乡(镇)全体干部,深入帮扶村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宣讲扶贫政策,推进感恩自立教育;组织扶贫先进典型和脱贫先进典型分赴各乡(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话脱贫,颂党恩”基层巡回宣讲,推动感恩自强培育;开展了“最美”系列评选表彰,选树自主脱贫典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感恩自力激励和自尊治理氛围。三是狠抓整改落实,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质效提升。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国家和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等各类监督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了相应的问题整改台账。截至6月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2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2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个,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的2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6个,举一反三做好脱贫攻坚共性问题查找的2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0个;省对市、县(市、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的1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5个。
2.紧抓乡村产业振兴这个重点。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已完成早稻种植面积18.04万亩,占市政府下达我县早稻目标任务17.3万亩的104.28%,完成中稻种植面积3.89万亩,占任务3.69万亩的105.42%;全县耕地翻耕率99.73%,翻耕面积达到到30.1万亩,全县撂荒地面积7.46万亩,撂荒复耕率95.56%,完成撂荒地翻耕7.41万亩。持续巩固脐橙、油茶、烟叶、肉牛、稻(莲)虾共作等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按照“一枝独秀、百花齐放”思路,加速发展蔬菜产业,主推贝贝小南瓜品种,兼顾发展其他蔬菜,已完成大棚搭建1168亩,种植贝贝小南瓜6740亩;2023年4月中旬,国家标准委公布了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会昌县贝贝小南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成功获批,成为全市唯一获批的项目;以西江镇、庄口镇、小密乡、白鹅乡等乡(镇)作为富硒种植示范点,全力唱响富硒蔬菜品牌。完成烟叶移栽1.88万亩,约定烟叶收购量4.69万担。生猪存栏19.5万头,出栏20.1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了5.43万头,出栏1.42万头。稻(莲)虾共作生态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6000亩以上,其中今年已投产的约5000亩以上。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4.8519万亩,占市计划任务5.82万亩的83%;完成新造高产油茶0.4万亩、新造森林药材与香精香料林0.98万亩以及建设笋用和笋材兼用毛竹林0.1万亩。继续打击非法育苗和市场无证苗木销售,严格苗木调运程序,扶持网棚假植大苗。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农业产业水平。上半年共引进洽谈招商引资项目4个,计划投资达20亿元。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清溪乡盘古嶂、周田镇紫云山漂流、文武坝镇古坊村、洞头乡畲族村、筠门岭镇营坊村等乡村旅游点建设已初步成型。全县共发展农家旅馆、农家乐43家。
3.把握生态振兴这个关键
一是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区域,即紧盯村庄屋场整治各类乱象。紧盯农贸市场,消除农贸市场内外“脏、乱、差”现象,做到划行归市、流商归摊、坐商归店。紧盯景区景点,认真总结此次承办全省旅发大会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景区周边环境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现象整治,实现景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紧盯交通干线,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县乡道路沿线的违法铁皮棚进行依法拆除,全面清理沿线可视范围内存量垃圾、杂物。今年1至6月份,共清理垃圾40706吨,清理村内水塘1206口,清理村内沟渠638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53吨,清理乱堆乱放7465处,规范畜禽散养3319户,整治乱搭乱建7881平方米。
二是是突出解决“四个难点”问题。即解决“脏”的问题,全面清理村庄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解决“乱”的问题,全面整治乱搭乱建、“线乱拉”等行为。解决“差”的问题,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总投资7.9亿元)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确定一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规范家禽家畜散养行为。解决长效机制建立难的问题,加强保洁员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垃圾清运公司的日常考核,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倒逼工作落实。
三是突出抓好“四项创建”工作。以卫生圩镇、卫生社区、卫生村、卫生单位等系列先进创建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掀起“创卫”的浪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环境卫生综合大整治行动,通过全社会的参与,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
四是强化三个保障。强化资金支持,县财政安排环境大整治资金5000万元,其中:为全县265个村(居)每个村安排5万元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资金;对卫生圩镇、卫生社区评比奖补资金430万元(一类乡镇30万元、二类乡镇20万元、三类乡镇10万元),重点整治项目资金1540万元;对获得市级清洁卫生单位的奖励8千元、县级清洁卫生单位的奖励5千元,国家卫生乡镇奖励5万元,省级卫生乡镇奖励3万元。强化队伍建设,按服务人口的4.2‰要求足额配备保洁员,全县现有农村保洁员1907名,月平均工资800元由县财政保障到位,加强了对保洁队伍的考核管理。强化督查考核,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考评和绩效考评内容,采取督促检查、暗访和第三方检查评估等方式,对存量垃圾处置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列入整治清单的“三线”沿线铁皮棚拆除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每月通报考评审核结果,对工作滞后的乡(镇)、单位进行约谈,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4.强化文化振兴这个保障
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加强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科技文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进校园、乡村、社区活动。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全县19个乡(镇)、233个行政村(占95.9%)已通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视户数4.36万户,通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4.08万户,直播卫星无线电视已全部覆盖。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庄”“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成型。6月12日下午,2023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与会代表和嘉宾分两组观摩考察了我县和君小镇、中国花谷·小密花乡旅游项目,与会代表嘉宾对我县打造以“教育、文化、旅游及它们的关联产业”为产业结构,以“生态文明、宜居宜业、人才聚集、天人合一”为生产生活形态的特色小镇的做法给予赞赏;以景区坚持以花为媒,依托花卉产业,做足“花样”文章,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旅融合、协同推进,探索“旅游+乡村振兴”新路径给以了充分肯定,其中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独好园红色旅游项目加快实施,正如火如荼推进汉仙岩国家5A级风景区的创建工作,我县北、中、南三大板块构成的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5.夯实治理有效这个基础
强化党的领导,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抓重点、补短板、促提升,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推进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麻州镇开展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在洞头乡上东坑村和河头村开展村小组撤并试点工作,目前各试点工作按要求稳步推进。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村治理体系建设,在周田镇下营村、筠门岭镇大照村开展了农村社区试点创建,在文武坝镇塔丰村、庄埠乡下基村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时制定完善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充分发挥其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规范引导作用,积极弘扬了公序良俗,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275个。印发了《会昌县村(居)红白理事会指导规范(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民主决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推动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有效整合。持续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整治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倡导现代文明婚丧礼俗新风。扎实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加强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深化“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保持农村和谐稳定和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6.筑牢生活富裕这个根本
依托农产品增收、引导就近创业、乡村旅游业、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和整村推进,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举办了7场大型针对滞销县域产品的网销活动,累计销售超过200万元;整合四通一达等物流快递公司7家,建成邮政便民驿站59家,开通配送线路4条,引进小密千鲜汇冷链物流和同城配送服务,全县布点近400个社区(村组)团购点(乡镇130个),实现了定期、定时配送。加大创贷扶持力度,发挥促创业带就业作用。截止6月底,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6664万元,占全年发放任务的67%,直接扶持576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1500多人就业;鼓励返乡农民回乡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08万元,较好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43个行政村均已通客车,全面实现了通客车率达100%的目标,全县25户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已全面解决到位;新建108所公有产权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乡镇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15个,投入3908.98万元实施校建项目18个,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全县243个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4G网络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让群众生活生产更加便利,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攀升。
7.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已完成19个乡镇“三改合一”示范村确定,制定了试点内容与推进计划,确定了试点村名单。全县19个乡镇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员界定数量、股权设置、成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县累计发放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15367本。
(二)积极实践探索,努力开拓创新
按照中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会昌小密乡村振兴发展试验区,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该项目规划范围约4.7万亩,涉及小密乡石背、杉背、半迳、莲塘、小密等5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27.5亿元,试验区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培育“一带产业”,打造“一路风光”,建设“十四大项目”,着力打造以花卉为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莅临考察后,均对该项目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的做法表示肯定。
(三)夯实保障措施,确保三农工作成效
1.高位推进,保障有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文件,以会议、督查等形式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民致富。
2.部门联动,汇聚合力。出台《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各部门按照职责,细化详实操作规程,强化资源聚集,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
3.健全机制,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促进各类资金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财力保障机制,统筹更多财力向“三农”倾斜。统筹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和“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政策性涉农贷款投放。充分运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强化农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有地保障。夯实人才支撑,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大农业农村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大激励关怀力度。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排查发现并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大力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贝贝小南瓜培育发展成为首位产业和全市标杆,打响“贝贝小南瓜”品牌。加快脐橙产业发展升级,强化柑橘黄龙病防控,彻底清除病树;高质量推进标准化生态建园,全面提升生态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脐橙产业在现有基础上量质提升。抓好油茶产业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巩固传统产业烟叶生产,推动会昌桔柚、肉牛、小龙虾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市场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无缝对接,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
三是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户”为基础,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着力点,以结果运用、利益联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农户卫生评星活动。扎实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按照《会昌县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工作方案》要求,健全乡村基础设施、服务场所、环境卫生等长效管护机制,持续维护好新村新貌。
四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供水、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湘水系统治理工程,抓好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制定和完善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开展应急医疗救援演练;补齐卫生应急服务体系的短板,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设施。
六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盘活土地,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平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保障村级集体资产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着力盘活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农户类职业主体,依托产业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服务短板问题。
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党建标准化工作,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持续推进婚丧礼俗、不孝敬老人、赌博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2023年上半年三农工作总结
我镇在区委、区府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我镇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立足镇情,精准发力,全力推进“经济、生态、人文、幸福”四个高坪特色乡镇创建,现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五个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我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成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江洪同志任组长,镇长欧建、人大主席江振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农办负责乡村振兴日常工作。确保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一)抓特色产业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1.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把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全力推进玄顶村花椒基地1400亩、瓦店村中药材基地500亩、高峰村李子园300亩、月台村和冒咕村粮油基地500亩、冒咕村柑橘和桃子等水果300亩以及新兴村竹鼠生态养殖。
2.多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实施“三变”改革,实现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冒咕村在2023年被评为“三变”试点村、市“绿色新村”,实现生态优美、农户增收,推进冒咕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提质增效;成立冒咕村、高峰村综合服务社,实现了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小川东道”提档升级,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新修文化墙2堵,休闲亭、茶铺、商铺等4个,修复古道石板2000米,安装移动公厕3座。沿途栽植行道树、风景树、果树等树苗8000株,形成集采摘、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的乡村游发展典范。
3.耕地利用效益提升,实施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200亩,水稻保险500亩,全镇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达到26个,其中区级龙头企业1个,农业经营主体69个。
4.加速生态建设,2023年全镇在原森林覆盖率48%的基础上新增退耕还林2023年2800亩,2023年2150亩、农村“四旁”植树800亩、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新造250亩、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改造400亩。共实施营造林6400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56.6%。生态河长制工作有序进行,狠抓了污染源清理、入河排污口普查活动,开展工业、生活、农业农村面源、河道内源“四大”污染集中整治,制定了一河一策,责任明确,治理到位。
(二)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1.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协助开展大安公路高坪段9公里、瓦莫路5.3公里、茨玄路7公里、升级改造。推动新建和升级改造灌火路、堰黄路、李白路和天唐路“农村四好公路”12公里。
2.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位于新兴村的重点水源建设工程麻柳冲小一型水库项目已开工建设,实现自来水主管网全覆盖。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瓦厂沟水厂、青龙水厂现已移交鑫发集团,麻柳冲水库现已开工,瓦厂沟水厂启动户户通二期工程、青龙水厂户户通三期工程正在实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筹。
3.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环保、市政、公路、河长制多部门通力合作,统一管理,避免了管理上的推诿、扯皮现象,形成了“户清扫、专人保洁、镇集中处理”的环卫模式,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使村庄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4.加大镇容镇貌综合整治,乱搭乱建彩钢蓬、遮阳伞,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放等“顽疾”得到明显改善,修建青龙、冒咕公厕3个,统一规范天宝场店招店牌,实施天宝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持续推进青龙场镇农贸市场、停车场、文化广场和休闲步道建设。新添置路灯89盏,安装公路沿线栅栏5.6公里,确保场镇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
5.农村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新修泥结路4公里、便民路4公里、实施玄顶村产业路3.5公里,推进冒咕村“美丽乡村”、“绿色新村”建设,实施高峰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加大了招商引资,不断培育壮大超市、商贸等协同发展,着力繁荣城乡市场。
2.加大农贸市场基础建设和污染整治;
3.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发展邮政、中通、顺丰等物流站点3家。
4.实现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成立电子商务便民点8个,打造市级电商2个。在确保市场秩序稳定、规范有序前提下,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1.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今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户、437人,实施危房改造C级12户、D级57户,投入扶贫资金86余万元,解决85户建卡贫困户的四配套问题。
2.农业惠民资金、社会福利资金精准落实到人到户,民生救助资金,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农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48余万元,水库移民直补资金8余万元,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资金254.8余万元。发放城乡低保金335余万元,残疾补贴、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救金67余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150余万元,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1652人。
3.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正在顺利实施中,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现已完成前期指界、勘验、绘图工作。
4.强化扶持引导,现有家庭农场10个、专业合作社16个。
(五)生态美村建设开始启动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农村水电气路讯房等设施升级改造,今年在全镇投放837户卫生厕所指标,统一免费实施,引导农民开展公厕革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社投放、村收集、镇转运。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和国土绿化行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实施村级公路沿线植树造林,现我镇的冒咕村评为市级绿色新村,切实筑牢生态屏障。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市政、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贫困面大,因病因残因智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弱、人才缺。
3.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面广、管理人员少,设备设施简陋,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4.出台奖励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5.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的带头辐射作用有待提高。
2023年上半年三农工作总结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23年30%、2023年40%、2023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23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拓展乡村振兴范围,积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惠阳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为全市乃至全省走在前列主动担当、多做贡献。
推荐阅读:
2023年上半年三农工作总结.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