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由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作为人生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小学教育对于人生的发展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选择。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人。从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散漫,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特别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
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较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学生入学不久,这些孩子都聪明活泼,调皮可爱,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gt;、lt;、=”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
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
根据简单的divide;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divide;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比大小以及有关计算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物体的认识,位置与顺序以及时间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
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 物体和图形、分类、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 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 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 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 以 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 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田__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 10 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 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数的 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 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为学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 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 以内退位减 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
掌握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 键:掌握一种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 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与 20 以内数的组成,能 认、读、写 0-20 各数。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
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
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
“ >”、“ <”、“=”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 20 以内数的大小。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
0-20 各数,感受 0~20 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 20 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 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 10 以内的数的组 成、分解,想 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7.能根据事 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
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 0—20 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2.初步学会根据加 减法的含义和 10 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问题。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 20 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 1 时、几时、半时的长短。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
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
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
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
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人。从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散漫,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特别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
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较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学生入学不久,这些孩子都聪明活泼,调皮可爱,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gt;、lt;、=”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
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
根据简单的divide;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divide;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比大小以及有关计算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物体的认识,位置与顺序以及时间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 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 , 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
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 物体和图形、分类、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 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 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 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 以 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 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田__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 10 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 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数的 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 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为学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 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 以内退位减 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
掌握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 键:掌握一种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 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与 20 以内数的组成,能 认、读、写 0-20 各数。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
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
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
“ >”、“ <”、“=”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 20 以内数的大小。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
0-20 各数,感受 0~20 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 20 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 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 10 以内的数的组 成、分解,想 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7.能根据事 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
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 0—20 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2.初步学会根据加 减法的含义和 10 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问题。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 20 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 1 时、几时、半时的长短。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
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
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
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
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