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由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0_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近年来,**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到早谋划,早见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今日的寻乌乡村,处处呈现“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美好景象。
二、工作成效
(一)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思路不动摇,按“八条件十不准”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柑橘产业恢复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32个标准化生态果园,其中市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5个,县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7个,恢复种植面积3万亩,确保柑橘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内。以大棚蔬菜产业为抓手,积极动员有劳力、有积极性的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七统一分”发展模式,以建设主推大棚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县大棚蔬菜总面积达8500亩。建立了3个供深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百香果、甜柿、猕猴桃、蓝莓、红薯、龙脑樟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达13万亩。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科技示范型、农产品加工型、三产融合型、观光体验型等现代农业项目。
(二)着力攻坚生态宜居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三清两改一管护”要求,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每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垃圾、河道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每户农户至少建有一个室内水冲厕,实现农户改厕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清河行动和各项专项治理,强化河道、水库、沟渠等水域保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_年,**区“河长制”工作获全省第二名。持续推进“五净一规范”,积极开展清洁家庭创评活动,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将整洁干净的村庄环境延伸到户。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七改三网”建设,围绕“十线一区”,重点推进6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建设。大力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强化农村建房管控,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严格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
(三)大力培育乡风文明
建好管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文明之家”,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积极组织“三类”活动。以“学习强国”全国服务平台落户寻乌为契机,大力开展典型创评活动。深入开展“六星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星级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惠民政策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度、满意度,激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体志愿服务活动、“百村百节”“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五项”整治。大力实施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四)持续抓实乡村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廖建强工作室矛盾调解“八步法”和“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开展无上访、无诉讼、无案件“三无”村创建活动。在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具有寻乌特色的“一站二堂四会”。**区坚持“三治”结合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五)努力实现群众生活富裕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做大做强以柑橘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创新“三资”管理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_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平均达22.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5%。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元,增长12.5%。
三、经验做法
(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结构初步建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在“柑橘黄龙病”出现后,地方政府在积极防疫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当地群众积极探索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百香果、火龙果、猕猴桃、葡萄、葛粉、花卉苗木、蜂蜜等特色产业。目前,**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 个、田园综合体1 个;发展柑橘面积24.36万亩、百香果4万多亩、红薯3.2万亩、猕猴桃2.5万亩、甜柿0.65万亩、大棚蔬菜0.52万亩(20_年计划发展3000亩,现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亩、平整1200亩、主体搭建完成480亩及部分基地杆线迁移工作)、哈蜜瓜200亩、龙脑樟1.6万亩;养殖业主要有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场、三黄鸡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龙脑樟精深加工业。(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在政府奖补政策引导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并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夯实要素入股、安排就业和技术培训,构牢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之网,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_年,我区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00多家,注册资金近1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整治农村环境为抓手,生态宜居村落初步呈现
我区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和贫困村建设整村推进,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网改造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乱搭乱建环境整治为重点内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1)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截至20_年12月底,我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村庄外接公路建设、村内主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改水率达到95%,改厕率达到98.97%;加强村庄规划执行、村民建房质量和建筑风貌管控,空心房和危旧房屋均已拆除到位,并严格按照规划和推介房型新建房屋;水塘、沟渠均已整治到位;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要求。(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我区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公路,打通农村入户“最后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有所缓解。我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标准,不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乡村治理初见成效
我区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引导村民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等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近年来,农村和谐稳定,村民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满意度逐年上升。(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引进社会力量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我区100%行政村实施了派出第一书记制度,30%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得到加强,组织机构比较健全。(2)农村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由综治办、司法、公安、法学会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偷盗案件大幅度减少。(3)农村自治能力得到加强。除村委员干部选举产生外,我区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参与农村管理,由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德高望重、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积极参与本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村村民用于请客送礼费用占生活支出比例从原来的1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左右,极大减轻农民负担。
(四)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小康生活初步实现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区在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20_年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农民可支配收入超万元。(1)农村居民收入远超国定贫困线。在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社保扶贫、科技扶贫、住房保障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后,我区农村居民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农户家庭的存款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我区结合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我区脐橙、百香果、猕猴桃、油茶树等高收益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产业转型带动有待提升。除柑橘产业外,其它一些新兴的农业产业,如猕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还处于探索转型期,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点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工作打算
(一)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1、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确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2、强化投入保障,确保资金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二要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三要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和时间节点,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实现我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
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尽快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建议省市尽快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施内容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三)建议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细化实化一批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项目,给予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一、基本情况
我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_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剩余20%建设任务,并且将为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5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设施设备提升,以利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小广场服务效能发挥。二是文化活动开展,今年计划开展“我们的中国梦20_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_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群文之星”周末大舞台;“全民阅读季”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迎国庆文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下月对建设情况惊醒督查检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招标完成后尽快配备。文化活动已开展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0_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_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将于本周末4月22日举行,拉开阅读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进入招标阶段,计划下月底前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不断加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但个别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戏下乡演出费用只有xxx元每场,泰安市本级已达到xxx元每场,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每场10000元以上。
(三)队伍亟需强化。虽然每年组织培训,但因经费问题,培训次数有限。而且按照国家、省标准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总量不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乡镇文化站存在混编混岗使用现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有服务人员,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引入社会力量。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在乡镇街道、中心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送戏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农民自行选定。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乡、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抓好专业队伍、庄户剧团、基层文化带头人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职人员,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服务队伍。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在考核中,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文化带头人给予奖励或表彰,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优先提拔重用。
(六)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培训机制。一是持续推进“金种子”培训工程,坚持“菜单式”培训,在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深入基层组织民间舞蹈、戏曲培训。二是深入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与xxx的合作,开展琴棋书画、茶道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三是持续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培训工作,开展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声乐等专业培训班。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到早谋划,早见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今日的寻乌乡村,处处呈现“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美好景象。
二、工作成效
(一)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思路不动摇,按“八条件十不准”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柑橘产业恢复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32个标准化生态果园,其中市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5个,县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7个,恢复种植面积3万亩,确保柑橘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内。以大棚蔬菜产业为抓手,积极动员有劳力、有积极性的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七统一分”发展模式,以建设主推大棚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县大棚蔬菜总面积达8500亩。建立了3个供深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百香果、甜柿、猕猴桃、蓝莓、红薯、龙脑樟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达13万亩。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科技示范型、农产品加工型、三产融合型、观光体验型等现代农业项目。
(二)着力攻坚生态宜居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三清两改一管护”要求,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每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垃圾、河道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每户农户至少建有一个室内水冲厕,实现农户改厕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清河行动和各项专项治理,强化河道、水库、沟渠等水域保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_年,**区“河长制”工作获全省第二名。持续推进“五净一规范”,积极开展清洁家庭创评活动,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将整洁干净的村庄环境延伸到户。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七改三网”建设,围绕“十线一区”,重点推进6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建设。大力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强化农村建房管控,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严格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
(三)大力培育乡风文明
建好管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文明之家”,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积极组织“三类”活动。以“学习强国”全国服务平台落户寻乌为契机,大力开展典型创评活动。深入开展“六星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星级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惠民政策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度、满意度,激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体志愿服务活动、“百村百节”“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五项”整治。大力实施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四)持续抓实乡村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廖建强工作室矛盾调解“八步法”和“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开展无上访、无诉讼、无案件“三无”村创建活动。在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具有寻乌特色的“一站二堂四会”。**区坚持“三治”结合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五)努力实现群众生活富裕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做大做强以柑橘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创新“三资”管理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_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平均达22.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5%。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元,增长12.5%。
三、经验做法
(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结构初步建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在“柑橘黄龙病”出现后,地方政府在积极防疫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当地群众积极探索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百香果、火龙果、猕猴桃、葡萄、葛粉、花卉苗木、蜂蜜等特色产业。目前,**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 个、田园综合体1 个;发展柑橘面积24.36万亩、百香果4万多亩、红薯3.2万亩、猕猴桃2.5万亩、甜柿0.65万亩、大棚蔬菜0.52万亩(20_年计划发展3000亩,现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亩、平整1200亩、主体搭建完成480亩及部分基地杆线迁移工作)、哈蜜瓜200亩、龙脑樟1.6万亩;养殖业主要有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场、三黄鸡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龙脑樟精深加工业。(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在政府奖补政策引导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并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夯实要素入股、安排就业和技术培训,构牢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之网,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_年,我区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00多家,注册资金近1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整治农村环境为抓手,生态宜居村落初步呈现
我区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和贫困村建设整村推进,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网改造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乱搭乱建环境整治为重点内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1)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截至20_年12月底,我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村庄外接公路建设、村内主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改水率达到95%,改厕率达到98.97%;加强村庄规划执行、村民建房质量和建筑风貌管控,空心房和危旧房屋均已拆除到位,并严格按照规划和推介房型新建房屋;水塘、沟渠均已整治到位;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要求。(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我区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公路,打通农村入户“最后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有所缓解。我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标准,不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乡村治理初见成效
我区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引导村民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等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近年来,农村和谐稳定,村民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满意度逐年上升。(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引进社会力量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我区100%行政村实施了派出第一书记制度,30%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得到加强,组织机构比较健全。(2)农村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由综治办、司法、公安、法学会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偷盗案件大幅度减少。(3)农村自治能力得到加强。除村委员干部选举产生外,我区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参与农村管理,由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德高望重、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积极参与本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村村民用于请客送礼费用占生活支出比例从原来的1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左右,极大减轻农民负担。
(四)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小康生活初步实现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区在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20_年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农民可支配收入超万元。(1)农村居民收入远超国定贫困线。在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社保扶贫、科技扶贫、住房保障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后,我区农村居民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农户家庭的存款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我区结合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我区脐橙、百香果、猕猴桃、油茶树等高收益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产业转型带动有待提升。除柑橘产业外,其它一些新兴的农业产业,如猕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还处于探索转型期,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点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工作打算
(一)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1、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确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2、强化投入保障,确保资金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二要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三要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和时间节点,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实现我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
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尽快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建议省市尽快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施内容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三)建议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细化实化一批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项目,给予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部署要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围绕“立足xxx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我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我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_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剩余20%建设任务,并且将为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5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设施设备提升,以利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小广场服务效能发挥。二是文化活动开展,今年计划开展“我们的中国梦20_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_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群文之星”周末大舞台;“全民阅读季”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迎国庆文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下月对建设情况惊醒督查检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招标完成后尽快配备。文化活动已开展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0_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_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将于本周末4月22日举行,拉开阅读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进入招标阶段,计划下月底前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不断加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但个别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戏下乡演出费用只有xxx元每场,泰安市本级已达到xxx元每场,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每场10000元以上。
(三)队伍亟需强化。虽然每年组织培训,但因经费问题,培训次数有限。而且按照国家、省标准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总量不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乡镇文化站存在混编混岗使用现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有服务人员,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引入社会力量。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在乡镇街道、中心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送戏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农民自行选定。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乡、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抓好专业队伍、庄户剧团、基层文化带头人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职人员,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服务队伍。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在考核中,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文化带头人给予奖励或表彰,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优先提拔重用。
(六)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培训机制。一是持续推进“金种子”培训工程,坚持“菜单式”培训,在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深入基层组织民间舞蹈、戏曲培训。二是深入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与xxx的合作,开展琴棋书画、茶道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三是持续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培训工作,开展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声乐等专业培训班。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