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员工积极性调研报告
调动员工积极性调研报告
近年来,策勒县坚持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为遵循,将培养年轻人入党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抓好工作落实。全县党员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得到增强。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宣传教育引导。注重从农村优秀少数民族青年、村级干部和骨干、“四老”人员子女、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大中专学生及反分裂斗争一线中发展党员,坚持将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结合村民大会、周一升国旗、文体活动,针对“80.90.00”后年轻人开展专题宣讲,穿插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党的优良作风,促进思想转变提升。积极发挥驻村力量的作用,在入户走访宣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思想上进行潜移默化、引起共鸣,教育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切实发挥乡镇“四老”人员的作用,集中组织“80.90.00”后年轻人开展宣讲,主要用新旧对比讲清家乡的变化,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农村青年一心向党、心怀党恩,增强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对接帮带引导。建立“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成员、村干部、正式党员“一对一”联系帮带机制,在充分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做好“80.90.00”后年轻人的入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成立以“80.90.00”后年轻人的文艺小分队,纳入村级组织进行管理,用好用活文化活动这个载体,在活动中观察、筛选、培养党员“苗子”。结合当前村级事务任务繁重、繁多的特点,主动给一些政治素养好、文化学历高、工作主动性强的“80.90.00”后年轻人交任务,因材设岗,积极吸纳这些“苗子”进入村委会任村团支部书记或村民小组长等适合的职务,在完成任务中磨练政治品质。采取组织召开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老党员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宣传共产党员良好作风和光荣传统,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注重培养教育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主动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切实加强对青年入党申请人、入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培训、教育和考察。积极发挥党小组的作用,推广成立“党小组活动室”,定期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将青年入党申请人、入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纳入其中,切实让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真正发挥联系、帮带的作用。将青年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纳入周三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范围,采取专题学习、专题培训、党课教育和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式,不断加强培养教育。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弱化年青人入党积极性。当前,部分党员丧失理想信念,意志衰退,党性弱化,参加宗教活动;政治上不能与各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编造或传播政治谣言及其他歪曲、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等,这部分党员破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导致一些优秀年轻人丧失了对党组织的信心,没有了入党的动力。还有一部分社会青年对入党的认识不足,对入党持无所谓的态度,漠视了政治追求。又片面的认为党员义务较多,党员权力难以发挥,对拥有党员身份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
(二)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青年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难度大。近几年来,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注重吸收年轻有为的先进分子和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难题和困境。各基层党组织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的比例仍然偏低,存在党员队伍老龄化,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问题。究其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日益广泛,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而主要是选择外出务工,导致选拔年青人入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培养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难以推动。
(三)组织活动内形式单一,减化年青人入党的吸引力。虽然各党组织比较重视党员组织活动,但受客观因素和主客观因素影响,组织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党组织活动内容不够生动鲜活,教育形式单一,党员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村级党组织活动基本上是以开展集体学习为主,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很少;组织活动侧重于照本宣科学理论,讲大道理多,不能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开展学习教育,不能结合党员文化层次和业务实际开展学习教育,难以学以致用。这些问题让一些年轻人认为入党就是学文件、学理论,缺乏了入党的吸引力。
三、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核心力、影响力。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等工作,不断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整顿力度,提升党组织核心力和影响力。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使群众时刻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通过加强党自身建设和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取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树立党组织良好形象,影响年轻人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二)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把党员队伍教育与管理作为重要的党建工作来抓,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思想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的整体思想水平。坚持好书记上党课、周三党员学习日等各项制度,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定期组织党员学习,使广大党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改善党员队伍的参差不齐文化知识结构,增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吸引力。
(三)丰富组织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党员自豪感、归属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组织生活,把基层青年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党员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身对组织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充分利用新兴的信息媒体优势,如QQ、微信等平台,创新党务公开模式,丰富交流平台内容,促进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调动员工积极性调研报告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条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何事情,干什么工作,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事情才能做好,工作任务才能圆满完成。当前农信社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于改革发展任务重,压力大,持续时间长,员工产生了疲软心态和消极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农信社的改革发展进程。因此,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不停地发掘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农信社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
(一)用人机制相对落后。近年来,农信社的改革变化较大,但由于体制不顺,导致在用人机制上,还没有引入足够的自由竞争机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提拔、使用、吸引人才的方式上,还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烙印。主要表现在:一是县联社领导干部的选用主动权仍掌握在上级管理部门,实质上是以任命制为主,而且考核评价标准不明确;二是公开选拔竞聘的范围相对狭窄,干部选拔任用、员工竞争上岗、淘汰退出等方式还只是在低层次、小范围内操作;三是用人方法陈旧。在一些地方用人机制不健全,缺乏相互制衡,权力失控,在用人上存在“用人失察”、“任人唯亲”现象,其后果是,一方面裙带滋生,近亲繁殖,另一方面埋没了真才实学,提拔了溜须拍马的,重用了缺德无才的。由于风气不正,使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人才心恢意冷。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庸者下不来,能者上不去”,导致干部员工普遍滋生惰性心态,缺乏积极向上的活力。
(二)有效激励相对不足。农信社现行的激励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有限,主要体现在年度评先选优不论功过,只凭印象或当年的业务绝对量;收入分配不论真正贡献,要么平均、要么不分具体情况只看表面数据来谈“按劳分配”,造成了现实中“做的不如坐的,干的不如看的”的不公平现象,广大员工对此颇有意见,极大地抹杀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职工收入和职工的劳动量多少、贡献大小、能力高低相脱节,“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仍然存在。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更缺乏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再有,农信社惩多奖少,多干事,就多出错,多出错,就多挨批评多受处罚,反之,则平安无事。这样,责任和利益、工作量和绩效不一致,就使得信用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的发挥。
(三)收入分配职务化。主要体现在信用社的机构管理和人员配置的仍延用以前的行政模式。员工收入分配的确定依据基本上也沿用了机关、公务员模式,分配的主要依据是职务等级,难以真正体现个人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升和薪酬只决定于工龄及职务。学历、职称、能力等难以作为薪酬分配和晋升的因素,这将严重打击信用社的高学历、年轻人才积极性。
(四)绩效考核不合理。一是考核任务下达不够科学,不能充分考虑各地的经营环境,使考核失于公平。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地区条件好和历史包袱轻的信用社的员工工作不花多大的“力气”,几乎就人人高收入;而地区条件差,历史包袱重的信用社员工,即使工作相当努力,也只有低报酬。基于此,前一类信用社的员工工作用不着很认真,后一类信用社的员工认为任务反正难以完成,而消极怠工。二是统一法人后,县联社对基层社的考核目标单一性,重点强调发展速度,没有考核对全社的人均贡献率大小。
(五)职业生涯不明确。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农信社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导致员工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创建一种学习型的工作环境,在这方面农信社也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得农信社的业务开展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
二、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建议。
(一)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前提。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队伍往哪走,全看一把手”。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事业要发展,配好领导班子是关键。一是合理地对信用社主任和联社机关中层干部进行调整和交流,让那些思想品质好、业务素质高、工作大胆主动、有开拓精神、勇于挑担子的年轻人进入中层领导岗位,努力把农信社领导班子建成能征善战、能打硬仗的领导核心;二是坚持以德才挑贤才,以业绩定好坏、以能力评胜负,以功过论英雄,以贡献给奖赏,推行“干部员工选,员工干部点”双向选择、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机制;第三,建立健全信用社社务会制度。所有重大事情,必须经信用社社务会研究,杜绝“一张嘴”、“一支笔”的家长制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决不能当老好人。对工作安排一项落实一项,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严禁中途流产,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要求在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不该说的不说,该给职工鼓劲的就带头鼓劲。
(二)科学合理的激励是动力。
1、不断完善物质激励机制,促进员工自觉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切忌为了避免矛盾而实行不偏不倚的“平均主义”,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无获”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拉大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是管理人员的薪酬根据其管理范围的大小及管理机构的业务情况综合而定,其全部报酬由联社直接划到本人帐上;二是营业人员按照所在机构的业务增减量和业务总量的多少来计算业绩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样就能拉开员工收入之间的距离,联社把每个信用社营业人员总的业绩工资划到相应的信用社,再由信用社主任进行二次分配,促使员工的思想和工作态度发生转变,由原先的“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多劳多得,多忙一笔业务,就多拿一份报酬;三是在按存量、增量等指标确定等级社时,要综合考虑地区差别和历史因素,不良贷款应根据与年初的增减数来计分,对纯储蓄网点,业务量要打折,因为办理一笔存款要比办理一笔贷款所花的时间少得多,更何况贷款的后期管理也很花时间和精力。
2、用活精神激励机制,推进员工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农信社正处在体制改革中,员工的思想变化波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重用好精神激励模式。一是对能力较强的员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安排给他(她)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当作后备干部来培养,必要时要安排到领导岗位上,促进他(她)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做到公正公道,不任人惟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下属,在严格要求职工的同时,对职工要多一分理解、多一点表扬,少一丝训斥、少一些处分,使员工真正在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从而齐心协力,推动信用社的快速发展。
调动员工积极性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受国内外煤炭市场疲软、原煤销售不畅、煤价大幅度下跌的持续影响,王村煤矿的经营生产日趋困难,停产放假及职工的工资拖欠进入常态化。而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许许多多的矛盾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长此以往,必将对职工队伍的稳定乃至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面对严禁形势,王村煤矿工会采取问卷、随访、座谈、代表巡视等方式,就全矿维护职工队伍稳定问题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工队伍现状
得力于过去五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品牌效应,王村煤矿当前职工队伍主体上是好的。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经营管理、党群文化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层面上,在各级岗位上,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一线职工素质显著提高。但受薪酬等方面影响,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当前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
(一)工资奖金发放管理
工资奖金的发放,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将整个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经调研发现,王村煤矿各区队基本上都能按照矿、队两级关于工资奖金发放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按时召开“三会”(党政碰头会、工资奖金民主分配协商会及工资奖金民主分配会),根据分配会形成工资分配方案,再按照工资分配方案造、发工资,期间没有发现代资代分、冒名顶替、工资截留等违规违纪现象;在队务公开方面,能及时公开当日分表、当月分配方案和工资表等内容。但仍存在些许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资奖金发放民主管理方面
(1)“三会”记录次数不全,有的月份没有记录。
(2)“三会”记录不规范、不具体,主持人、参会人员没有填写(建议不写)或填写不完整;参会人员没有全部签字确认。
2、工资奖金分配方面
(1)工资奖金分配管理办法细化程度不够,导致班组长精细化考核台账(系统)中很多的加/扣分项目无据可依。
(2)工资分配方案明细不全不清,个别属于队内的奖励分配,没有具体的奖励考核情况和明细资料;加班工资,只有姓名和金额,没有相应的依据。
(3)重复奖励或补贴现象较为明显,例如,库工在拥有班组长待遇的同时,还拥有入井代班费。
(二)服务性活动开展
无论是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还是各种类型的慰问和送温暖活动,均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密切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柱石。但受大形势影响,王村煤矿工会各项工作、活动经费捉襟见肘,开展困难,虽有些许慰问和小型文体活动,却终究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需要,使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了许多应有的色彩。
(三)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休假制度和薪酬
人,尤其是缺少阅历和经历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认识的提高是需要漫长过程的。在这之前,更多的人更看重现实,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更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而王村煤矿经营形势的变化是急剧而短暂的,它的瞬间变化根本没有给职工充分的反应时间,便使职工的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休假制度和薪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部分职工心中滋生不满。
三、危害分析
(一)、职工积极性降低
工资发放内部的公平性并不是指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虚伪的公平,而是一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真正公平。薪酬的高低从侧面体现了企业中真正的价值创造者的价值;如果能干的和不能干,多干的和少干或不干的人始终拿一样,甚至还低,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逐渐降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少。
(二)、职工学会避重就轻
任何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也就是说,与对企业的感情相比,职工更理性,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当然,付出小而回报大的“肥差”,更是人人都会抢着去做;而付出回报小的“苦差”,人人都躲之不及。长此以往,职工都会去“挑肥减瘦”、“挑轻避重”。综采掘进一线职工的缩水与辅助队的臃肿的鲜明对比,便是一个缩影。
(三)、职工失去归属感
较长的工作时间,较高的工作任务,大幅度较低的薪水和比较缺乏文体、慰问、送温暖等活动支撑的工作生活,严重影响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情感,使部分职工心思波动,左右摇摆,失去归属感,尤其是近几年新分配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反应更为明显:调离、辞职者比比皆是。
推荐阅读:
调动员工积极性调研报告.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