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报亭销售实习报告范文
由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暑期报亭销售实习报告范文
一.我看:《数字商业时代》促销
暑假期间,通过同学介绍,我找到了一份既能赚点小钱又能与自己专业搭得上边的工作。工作系“精品购物指南”旗下一本的商业杂志——《数字商业时代》的……推广工作。说白了,就是为《数字商业时代》这本杂志做促销。但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份单纯的体力活,我们的工作任务是每天在不同的报刊亭售卖这本杂志,在此期间,我看到了一些有关报亭的运营以及报刊杂志销售的现状。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商业时代》这本杂志,它是半月刊,每月5号,20号发刊,我们则是在它自然销售二至三天后开始为期四天的报亭促销活动。它的单本售价15元,是一本定位在商业杂志方向上的杂志,由于受众较窄再加上知名度不够,就只能依靠促销和随刊附赠礼品来吸引顾客。和该杂志比较符合,他们随刊附赠的是《明朝那些事》mp3正版有声光盘,包装比较精美,在促销期间,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冲着《明朝那些事》的名气买的。当下的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派送礼品的小品,例如《瑞丽》送包,《昕薇》送香皂、护肤品等等,这些都屡见不鲜,但大都出现在时尚杂志中。而商业杂志例如《第一财经周刊》、《生活三联周刊》等,还是很少搞这种噱头的。当然,我们要考虑到的是这本杂志并不像之前所提的那些杂志一样,拥有强大的知名度以及固定的受众群,这本杂志已经被“精品购物指南”从台湾收购到大陆发行已经七八年了,仍旧没有什么起色,着了急的“精品”开始花大价钱誓要让他起死回生。
让我们来看看,这本杂志由于发行量不大,知名度不高,广告自然不多;其次,我想运营一份商业杂志的资金远远要超过一份时尚杂志,因为它针对的是专业人士,不能胡编乱造,甚至有时候花重金请一些专家在其实中发表言论以显示其杂志的专业性;要冲销量自然要促销,要打名声自然要做广告,这样一来它的运营成本就大大提高了。我当时粗略算过,它杂志雇佣的记者编辑,杂志随刊的赠品与印刷费用,加上促销员的工钱以及在报亭投放需交给邮局的费用,就算卖了也赚不了钱,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没错,“小报靠发行,大报靠广告”,可这份小报招不来广告,而发行等于亏损,他们的运行在于他们身后大财团“精品购物指南”!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运作啊!也听里面的工作人员说过,现在最难得做的就是杂志,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柱,根本做不起来,看来他们的杂志已经把这条规律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我看:北京各报亭销售
在报亭实地促销的过程当中,也不难发现销量的是法制晚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等价位在一元且信息量大报纸。就《精品购物指南》来看,在朝阳区较繁华地区,一般每天有五十份以上,有促销员促销时一个早晨就能达到一百二十份,甚至更多。不同的地区销售的报刊杂志天差地别,例如在国贸一带,除了便宜的报刊,杂志走的也相对较快,像我当时所促销的《数字商业时代》也是卖的,那一带的人群相对容易接受更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是些街边新闻,或者法制消息。与之相反的,在劲松桥一带的报亭,即陈旧的小区边上,走的好的一般都是一元一份的新京报、法晚、北晚、参考消息等,连精品都很少卖。还有一种,则是在工体一带,会有一些时尚人士,走得相对较好的就是瑞丽、昕薇、coco等时尚杂志,这些人一般不太看重价钱,看上眼了就直接拿走,而他们也是除了商业人士以外促销的“攻击”对象,因为他们购买杂志时相对较为盲目,只要你口才过得去,抓住他们的需求点,成功率会很高。
在这个暑期实习当中,虽然没有进大报社,但在与报刊亭主的闲聊之中可以发现在报亭和杂志社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邮局。报刊亭主大多是外地人,常常也听他们对我吐苦水,他们语言质朴,大多是些“邮局黑心”之类的抱怨。每份杂志如果要上报亭每年必须交给邮局5万块钱,而其他的杂志如果和亭主协商好,能够放上报亭,则有可能等来被抄报的命运。还有许多报刊是有“任务”的,例如,双井桥一带的一个报亭,法晚、北晚、新京报等都有各20份的“任务”,如果卖不掉那就只能报刊亭自己吃了,如果有亏损,也只能哑巴吃黄连的份儿,而邮局每天都稳稳拿着这些销量。
三.我看:《北晚》、《法晚》、《新京报》
法晚、北晚、新京报,是我在报亭的时候卖的最火的三份报刊,无论在哪一个报亭,“来份儿法晚!”,“来份儿北晚!”,“来份儿新京报!”的声音不绝于耳。于是,我购买了几天这三份报刊准备一看究竟。
(以下的三份报纸均拿8月25日的为例)《北晚》的版块布置,首先是各类新闻:今日要闻、科教新闻、北京新闻、财经新闻、警法新闻、热线新闻,接下来是娱乐版块,此版块所占篇幅较大,接下来是小规模的文学散文,智力休闲,最后是世界新闻、体育新闻。
《法晚》的编辑排版大致与《北晚》相同,但多出了名为“车尚”这一个板块,里面是一些车子的信息,占用了10个版面,而《法晚》当期共60个版面。其中与《北晚》还有些不同的,他里面有连载的小说,虽然只占用了一个版面,却也体现出该报纸的特色,这可是一个长期工啊!
《新京报》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版块设置,但总体编辑排版上相对那两份报纸要舒服,彩板页面较多,图片较为丰富,这个不可否认的比其他两份报纸要出色的地方。
而就内容上来说,这三份报纸的内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同一天的报纸,却很少看到相同的消息,但报头在当天却比较一致,都是有关国庆庆典安排的新闻。这样一来媒介则发挥了它最原始的功能,国家统治工具喉舌,传播着至上而下的重大事件。
在数字新闻飞速发展的今天,街边的报刊亭仍旧屹立不倒,证明了纸媒介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而如何发展好一份纸媒介,说到底要看最底层的销售,从那里摸索销售模式,再上升到如何设置报刊内容,最后到经营管理。
并不是每一个经营者都看到过报亭销售,纸上谈兵有可能葬送一个杂志社的前途;并不是每一个编辑都了解过受众的需求,闭门造车有可能造成孤芳自赏的结局!于是,我很庆幸,这一个暑假我没有白过,在推销的期间,我看到各种人群的需求,各色报刊杂志的销售情况,利用闲下来的事件翻看过部分报刊内容,看到它们之中的闪光点。
说的有些冠冕堂皇了,其实,我还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基本上促销或是其他打工的工作,很少看得见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专科之类的学生。这样的现象后面藏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包装精美的他们都进了大公司,大企业实习,而草根校园里的小草根般的我们就去了小报亭。但我想厚着脸皮说一句,报亭促销的实习经验或许并不大报社来得差,因为我们深入实地,并不是一味的靠着体力做事,而是睁开第三只心灵的眼睛去仔细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努力去挖掘一些更为深入的东西。而这样,或许比在大报社里端茶倒水,拍打印机的他们强得多!
也许我又不小心“阿q”了一下,没办法,中国人的本质嘛!这样也好,我会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阿q麻木自己的自信,不屑的努力奋斗,在人潮涌动的报亭边,在草根校园和煦的阳光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一.我看:《数字商业时代》促销
暑假期间,通过同学介绍,我找到了一份既能赚点小钱又能与自己专业搭得上边的工作。工作系“精品购物指南”旗下一本的商业杂志——《数字商业时代》的……推广工作。说白了,就是为《数字商业时代》这本杂志做促销。但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份单纯的体力活,我们的工作任务是每天在不同的报刊亭售卖这本杂志,在此期间,我看到了一些有关报亭的运营以及报刊杂志销售的现状。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商业时代》这本杂志,它是半月刊,每月5号,20号发刊,我们则是在它自然销售二至三天后开始为期四天的报亭促销活动。它的单本售价15元,是一本定位在商业杂志方向上的杂志,由于受众较窄再加上知名度不够,就只能依靠促销和随刊附赠礼品来吸引顾客。和该杂志比较符合,他们随刊附赠的是《明朝那些事》mp3正版有声光盘,包装比较精美,在促销期间,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冲着《明朝那些事》的名气买的。当下的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派送礼品的小品,例如《瑞丽》送包,《昕薇》送香皂、护肤品等等,这些都屡见不鲜,但大都出现在时尚杂志中。而商业杂志例如《第一财经周刊》、《生活三联周刊》等,还是很少搞这种噱头的。当然,我们要考虑到的是这本杂志并不像之前所提的那些杂志一样,拥有强大的知名度以及固定的受众群,这本杂志已经被“精品购物指南”从台湾收购到大陆发行已经七八年了,仍旧没有什么起色,着了急的“精品”开始花大价钱誓要让他起死回生。
让我们来看看,这本杂志由于发行量不大,知名度不高,广告自然不多;其次,我想运营一份商业杂志的资金远远要超过一份时尚杂志,因为它针对的是专业人士,不能胡编乱造,甚至有时候花重金请一些专家在其实中发表言论以显示其杂志的专业性;要冲销量自然要促销,要打名声自然要做广告,这样一来它的运营成本就大大提高了。我当时粗略算过,它杂志雇佣的记者编辑,杂志随刊的赠品与印刷费用,加上促销员的工钱以及在报亭投放需交给邮局的费用,就算卖了也赚不了钱,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没错,“小报靠发行,大报靠广告”,可这份小报招不来广告,而发行等于亏损,他们的运行在于他们身后大财团“精品购物指南”!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运作啊!也听里面的工作人员说过,现在最难得做的就是杂志,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柱,根本做不起来,看来他们的杂志已经把这条规律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我看:北京各报亭销售
在报亭实地促销的过程当中,也不难发现销量的是法制晚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等价位在一元且信息量大报纸。就《精品购物指南》来看,在朝阳区较繁华地区,一般每天有五十份以上,有促销员促销时一个早晨就能达到一百二十份,甚至更多。不同的地区销售的报刊杂志天差地别,例如在国贸一带,除了便宜的报刊,杂志走的也相对较快,像我当时所促销的《数字商业时代》也是卖的,那一带的人群相对容易接受更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是些街边新闻,或者法制消息。与之相反的,在劲松桥一带的报亭,即陈旧的小区边上,走的好的一般都是一元一份的新京报、法晚、北晚、参考消息等,连精品都很少卖。还有一种,则是在工体一带,会有一些时尚人士,走得相对较好的就是瑞丽、昕薇、coco等时尚杂志,这些人一般不太看重价钱,看上眼了就直接拿走,而他们也是除了商业人士以外促销的“攻击”对象,因为他们购买杂志时相对较为盲目,只要你口才过得去,抓住他们的需求点,成功率会很高。
在这个暑期实习当中,虽然没有进大报社,但在与报刊亭主的闲聊之中可以发现在报亭和杂志社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邮局。报刊亭主大多是外地人,常常也听他们对我吐苦水,他们语言质朴,大多是些“邮局黑心”之类的抱怨。每份杂志如果要上报亭每年必须交给邮局5万块钱,而其他的杂志如果和亭主协商好,能够放上报亭,则有可能等来被抄报的命运。还有许多报刊是有“任务”的,例如,双井桥一带的一个报亭,法晚、北晚、新京报等都有各20份的“任务”,如果卖不掉那就只能报刊亭自己吃了,如果有亏损,也只能哑巴吃黄连的份儿,而邮局每天都稳稳拿着这些销量。
三.我看:《北晚》、《法晚》、《新京报》
法晚、北晚、新京报,是我在报亭的时候卖的最火的三份报刊,无论在哪一个报亭,“来份儿法晚!”,“来份儿北晚!”,“来份儿新京报!”的声音不绝于耳。于是,我购买了几天这三份报刊准备一看究竟。
(以下的三份报纸均拿8月25日的为例)《北晚》的版块布置,首先是各类新闻:今日要闻、科教新闻、北京新闻、财经新闻、警法新闻、热线新闻,接下来是娱乐版块,此版块所占篇幅较大,接下来是小规模的文学散文,智力休闲,最后是世界新闻、体育新闻。
《法晚》的编辑排版大致与《北晚》相同,但多出了名为“车尚”这一个板块,里面是一些车子的信息,占用了10个版面,而《法晚》当期共60个版面。其中与《北晚》还有些不同的,他里面有连载的小说,虽然只占用了一个版面,却也体现出该报纸的特色,这可是一个长期工啊!
《新京报》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版块设置,但总体编辑排版上相对那两份报纸要舒服,彩板页面较多,图片较为丰富,这个不可否认的比其他两份报纸要出色的地方。
而就内容上来说,这三份报纸的内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同一天的报纸,却很少看到相同的消息,但报头在当天却比较一致,都是有关国庆庆典安排的新闻。这样一来媒介则发挥了它最原始的功能,国家统治工具喉舌,传播着至上而下的重大事件。
在数字新闻飞速发展的今天,街边的报刊亭仍旧屹立不倒,证明了纸媒介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而如何发展好一份纸媒介,说到底要看最底层的销售,从那里摸索销售模式,再上升到如何设置报刊内容,最后到经营管理。
并不是每一个经营者都看到过报亭销售,纸上谈兵有可能葬送一个杂志社的前途;并不是每一个编辑都了解过受众的需求,闭门造车有可能造成孤芳自赏的结局!于是,我很庆幸,这一个暑假我没有白过,在推销的期间,我看到各种人群的需求,各色报刊杂志的销售情况,利用闲下来的事件翻看过部分报刊内容,看到它们之中的闪光点。
说的有些冠冕堂皇了,其实,我还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基本上促销或是其他打工的工作,很少看得见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专科之类的学生。这样的现象后面藏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包装精美的他们都进了大公司,大企业实习,而草根校园里的小草根般的我们就去了小报亭。但我想厚着脸皮说一句,报亭促销的实习经验或许并不大报社来得差,因为我们深入实地,并不是一味的靠着体力做事,而是睁开第三只心灵的眼睛去仔细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努力去挖掘一些更为深入的东西。而这样,或许比在大报社里端茶倒水,拍打印机的他们强得多!
也许我又不小心“阿q”了一下,没办法,中国人的本质嘛!这样也好,我会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阿q麻木自己的自信,不屑的努力奋斗,在人潮涌动的报亭边,在草根校园和煦的阳光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推荐阅读:
暑期报亭销售实习报告范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