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一、前言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
青塘镇作为广东省最大幅员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英德市最东的较大乡镇之一,是一个有其独特经济特特征的乡镇——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小而散、商贸兴而不旺。农村人口还占有较大比重,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不少青壮年离乡进城,经济优裕(或者说是先富人群)远迁大中城市,不少自然村开始走向衰落;青塘镇作为昔日英德东部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大哥大,近年来随着东华镇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以及周边乡镇的加快发展,昔日的优势地位早已丧失,那么青塘镇未来发展的曙光在哪里?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实施桥头堡战略?为了追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组织了这一次专题性调研。
二、调研的目的、方法及对策
1.调研目的
我们这次调研是在省市党代会召开之后,加快粤北山区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粤北山区的一个乡镇的党代表,通过走访部分农户(以及部分居民),听取
他们的意见与呼声,寻找我镇具有特色(个性化)新的经济发展之路,致力于缩小我镇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自身现代化,是本次调研应有之义。
2.调研方法
调研时间: 6月中下旬。
调研地点:青塘全镇七村一居委。
调研对象:各村(居)委社(组)抽样部分农户、居民。
调研方法:进村(居)委社(组)进行走访,进行访谈。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我们青塘镇“建设桥头堡”的瓶颈在哪里?
青塘镇地处粤北山区,是石灰岩地区,平地较少、丘陵较多,缺乏优质的土地资源,虽不是发展大工业、进行大城镇的理想之地,但青塘镇地处英德市、翁源县、新丰县三县市交界处,106国道和省道在境内交汇,规划中的汕昆高速路也将穿境而过。青塘镇作为有着较好地理位置的乡镇,现在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实在是不应该的呀。可问题在哪里呢?出路在哪里?我们通过调研,认为原因主要在于:
缺乏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带动,户籍制度仍是樊篱。我镇虽然有英德佳纳金属、锦兴电子等工厂,但规模都不大,吸纳劳动力都有限,难以吸纳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产业的大发展,城镇人口积聚无疑是纸上谈兵,况且现有的户籍制度又阻碍了农民洗脚进城的步伐。现代制造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集聚大量的人员,为此我镇上下还需要“思想解放,招商进账;观念更新,项目生根。”从而带动我镇第三产业的兴旺繁荣。
要素配置亟需调整,还缺乏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优质医疗、教育、金融等各项社会服务能力。
过去十年,我镇墟镇人口增加较多,实现了青丰路、新106国道等街道的扩容;进行了三边整治,镇容镇貌与发展环境为之一新。
我们一些同志片面地认为只要城镇人口增加了,城镇化水平就提高了。单纯、机械地把城镇化理解成农村人口变成城镇户口,以达到加快城镇化的目的。事实上,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不少居民与农户则有更多地期待,主要表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完善、居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等方面。
医疗方面,我镇有一家镇级卫生院和若干村级卫生站,形成基本覆盖全镇的卫生服务体系,由于医务人员的水平和相关的医疗设备所限,不少居民还是要选择舍近求远去求医;
教育方面,近年来,我镇教育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镇不少小学教育装备投入不足,体育设施不全,缺乏相应的体育艺术师资,对于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书法、信息技术等课程几乎不开设;全镇中小学教学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服务的要求,学校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一些居民(或农户)将自己的子弟远送英德市区等地就读;
金融方面,全镇只有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缺乏竞争,营业面积较小,服务效率不高,办理一次业务需要较多时间,为全镇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种类齐全、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的能力显然有限。这是制约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板之一。
街镇建设与规划还不够合理,各项功能区划分不尽明晰,主要是广韶路作为我镇交通要道之一,集中过多的商业职能,群众的通行需求与商户的经商利益需要寻求并实现新的平衡;
供水、供电、卫生等公益设施方面,其为民服务能力更差,不少居民经常被其莫名其妙地停水、停电所折腾,苦不堪言。我镇不少地方的垃圾都是随意倾倒,污染环境。
缺乏思想的更大解放,开阔的视野。我们还有不少同志错误地认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相对立。其实,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大中小城市发展并行不悖,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我们中国需要一定数量的大中城市,更需关注大量的农民兄弟,要让他们聚集到小城镇去,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幸福生活。
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在现有的财政分配体制下,我镇作为粤北山区小镇,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有限,进行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
(二)就地城镇化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们的调研,20_年,全镇农民工总量大约为7000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6000人,其中,仅有不到10%的农民工为举家进城务工,这种模式诱发了大量经济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二是农民工进城无房住,农村房子无人住的问题;三是农村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当前,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心村和空置房现象。
如何避免这些现象呢?我们通过调研以及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所取得的经验,结合青塘镇实际,所获得的答案是:“就地城镇化。”因此,我们青塘镇要大力推进“就地城镇化”, 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能力,把青塘镇打造成宜居乡镇,创建成经济强镇,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就地城镇化”,就是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人口(农民)不向大中城市迁移,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而是以中小城镇甚至中心村为依托,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化和市民化的城镇化模式。农民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事实上,农民进城仅仅是城市化的一
种表象,它的实质则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
就地城镇化表现为: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二是生产方式上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并以二三产业为主;三是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或接近城镇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现有城镇化统计体系,这些地区和居民属于农村和农民。如果能将这些已经城镇化,却未被统计为城镇的地区和居民纳入城镇,将有利于城镇化统计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并丰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金融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教育文化设施向农村覆盖,社区化管理服务在农村推行,我镇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些有利条件成为我们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坚实经济基础。
(三)如何在“就地城镇化”中建设英德东部经济强镇?
我们认为:根据调查,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产业强镇,始终坚持城乡统筹。
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实现“就地城镇化”建设经济强镇的关键。同时,把能够由市场决定的都交给市场,
农民工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们没有同步实现城镇化。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民的一个主战场,更多地鼓励和支持就地城镇化。如果一个小城镇产业集聚了,同时公共服务也完善了,那么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最后都会回到城镇去买房子。为此充分发挥现有的青辉楼与景红轩两个商住楼盘积聚人口的功能,加大促销力度,形成我镇新型的居民聚集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关键要突出一个“新”字——在建设中达到新标准,具备城市社区功能:有垃圾回收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水质指标低于天然水质,可循环用于绿化、洒水和公共厕所清洗等);有可圈可点的景观建设——民族传统风格的文化广场和休闲长廊,别致的喷泉,采用太阳能的路灯。
为此,我们今后将对青塘镇进行更为精细、精准的城乡规划,力求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发挥规划先行性与导向性的指引作用,主要是在中心村建设新型农民社区,社区内的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学校等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使居住其中的农民很有点城里人的感觉。根据各村独特的地势,进行一些功能性公益设施建设,例如在青北村社区将一段小溪改造为标准游泳池,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依托原有的自然河道,规划建设拦河水坝,解决居民缺水之困,为下游企业提供生产用水,还为社区增添水系景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既保住耕地,又解决用地?借鉴各地经验和青塘镇实际,我们认为,在实践中坚持“三多三少”原则:多内涵改造,少外延扩张;多在荒山荒坡建,少在农地建;多建复式多层,少建单家独院,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由于我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的状况在短时间难以改变,故“就地城镇化”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例如组建农商投资有限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创新金融品种,采取多户农民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农户协调建房贷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组织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等等,推动城镇建设扩容增效,尤其是推动我镇第三产业的提速发展,例如采用“以奖代罚”模式,鼓励居民、商户定点倾倒垃圾,实现“门前三包”等等。政府对于市场主体自身能完成的事情,不再越位;扮演好市场主体指导者与指引者的作用,走出山区农村乡镇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就地城镇化是我们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按照“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思路,持续探索、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增加粮食生产,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在这个基础上,走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现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主动对接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发展特色产业,将本地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就地城镇化。为此,青塘镇委和青塘镇政府要统一思想认识,要把注意力及时转移到小城镇建设上,克服忽视或不屑小城镇建设的错误思想,要坚信小城镇建设同样大有可为,也能够大有可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新意,有路子。
我镇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保住米袋子,发展菜篮子”仍将是我镇农业发展的主方向。青塘作为山区乡镇,不少地方土地较为平坦,具有大规模集中成片开发的条件,可设想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经营。我镇不少山岭具有林业开发的有利条件,考虑到农户的实际利益,引导“公司+农户”发展山林和观光农业。纺生生态农业种植就是我镇特色农业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选择一个两个行政村例如建新村,进行这样的农业开发试点:由发展生态农业到建设“富裕生态家园”,再到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果品加工业,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农民增收领域得以拓展,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差距得以缩小。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建立花生经济合作社和农民种植合作社,促进了群众就业和增收。
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激励机制。要坚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第一动力与前提。
[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