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
由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调查的时间: 20_年7月28日——8月1日
我利用今年暑假,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做了为期五天(20_年7月28日——8月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五天内,通过对融水县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到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政府为了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是改变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培育文明行为,形成争创文明先进长效机制的“新风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的“作风工程”。
三. 调查的发现
社区领导对环境卫生工作非常重视,把社区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环境卫生工作的社区性、综合性、流动性、突出性、经常性等多种特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以楼院为基础。
为了社区卫生工作在提高一步,该社区多次召开志愿者队伍及低保人员会议,多次由社区主任带头组织低保人员对社区环境卫生进行大的整治。由社区干部带领,分组包片地对社区内环境卫生进行地毯式的清理,对卫生死角、墙上楼道内张贴的小广告多次清除。通过几次卫生环境大的整顿,社区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做到了各楼院环境整洁,下水畅通。公厕内无蝇、蛹、无满溢,垃圾入桶,无乱搭乱建现象,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为了搞好楼道内的卫生,保持楼道内清洁,我们招集了楼院长及单元长集中学习了有关治理卫生环境的宣传材料,让他们对各自的楼院、单院卫生进行检查监督,有需要社区出面解决的卫生问题及时向社区反应,便于我们工作,以免出现卫生方面的遗漏。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同时,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把我们那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人们不再在它周围乘凉,而是避而远之;蜻蜓、蝴蝶很难再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
(二)由于一部分人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街道上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市场旁,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体也能看见,原先美丽整洁的环境变得惨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来越大。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草坪,这是多么不道德啊!
三、农村环境整治难点与对策
1、广泛宣传和动员是实施农村垃圾治理的保证。农村环境整治是全民工程,整治农村环境,首先要从意识做起。为此,要做大量的、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第一,统一镇村冒干思想,形成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中坚力量。第二,组织干部深入群众,在各乡镇范围内开展全民素质教育。第三,树立标杆,进行榜样宣传。第四,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
2、清除历史垃圾解决历史问题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前提。曲阜市选择从群众意见强烈的环境问题进行破题,在群众中树立起整治垃圾的信心。
3、建立标杆示范点,积累经验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条件。应明确以“就地处理为主导”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理念,按照“积极探索、缜密操作、先行试点、稳妥推进”的实施方针。
4、科学的理念系统的规划,是农村环境整治成败的关键。按照农村垃圾分类,就地处理和综合治理道路,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上户收集、村民自治、政府补助、公司运营”的处理模式。这种处理模式既兼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又保证了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支撑和运作。
四、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我想提出以下的几个建议: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分发传单到各户、墙报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方法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教育大家不要再往草坪中乱扔垃圾,倾倒废水、废渣等,垃圾一定要扔在指定地点,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并自觉维护小区的卫生。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最后,希望我们的社区领导提高对社区卫生工作的认识,把社区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环境卫生工作的社区性、综合性、流动性、突出性、经常性等多种特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以楼院为基础。
总之,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因为是和社区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应该尽心尽职长抓不懈,逐步完善环境卫生工作,给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都积极参与农村清洁工程。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_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_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_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将农村从信息孤岛变成了与世界互联互通。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壁垒,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这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过去通讯不发达,农民对外界知之甚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的普及使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收音机、电视机逐步走进农民家庭;新世纪以来,手机、电脑、网络向农村覆盖。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已超过2亿。现在,江村村民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微信交流、视频对话。电子商务也在农村遍地开花,足不出户就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乡村面临着千年巨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契机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继续推动乡村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研究乡村,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加快变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变局、时刻关注这个变局、全面把握这个变局,以至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局,使之遵循乡村自身演进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二、江村变迁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1936年,费老到该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记录下了80多年前中国乡村的历史图景,后来人们都以江村称呼开弦弓村。费老的调查方法是典型性全景性的,对一个村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涉及消费、生产、分配、贸易、土地、生活、婚姻、习俗等方方面面,以此一窥当时中国乡村的村落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全貌。调查采取的分析方法则是社会性历史性的,从村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乃至婚姻制度等经济社会关系,契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费老那时仅是一个27岁的青年,就脚踏实地开展实证调查,其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江村,我参观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费孝通纪念馆,召开了座谈会,走街串巷访谈农户。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小康,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充满生机活力,全然不是费老笔下木讷的村民形象。可以说,江村村民虽然还住在农村,保留着一些传统,但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家庭经营传统仍然在延续。80年前,江村80%农户养蚕,主要是男耕女织,男的种植稻桑,女的养蚕缫丝。在蚕丝专家费达生等的帮助下,村里成立生丝合作社,办起了生丝厂。新中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经营不善破产。进入新世纪,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20_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432元,村集体收入265万元。江村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农耕生产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传统仍在继承和延续。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产业优化升级,链条纵向延伸,但江村以纺织业为主业的传统没有变。村民蒋伟芳一家三代从事纺织行业,爷爷奶奶民国时期在费达生创办的生丝厂做工,父亲母亲在公社办的丝织厂上班,蒋伟芳现在是村里最大私营纺织厂的生产厂长,他们一家是江村上百年纺织传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到遍地开花的家庭作坊、“夫妻店”,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变。目前,村里有近60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村民姚玉坤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了针织衫加工作坊,他自己负责生产管理,儿子和女儿女婿搞电商销售,去年10月到现在就卖了20万件。电商发展使家庭作坊有了更多生存空间。
第二,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但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时代命题。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江村的土地被分为田底、田面两层,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主占有,90%的家庭只能去承租土地或者成为佃户。1951年,江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承包户通过村民小组将土地逐步流转给30多个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江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农民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改变,无论是费老描述的“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还是现在村民认为的“家里可以没门,手里不能没田”,都是这一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正因此,80年来,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实践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我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看到,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清田方单和民国时期的执业田单上,就已明确界定土地的四至,面积精确到分厘。土改结束后按户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积精确到厘毫。今天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与清末和民国时期田底(所有权)、田面(经营权)两权分离相比,现在的“三权”分置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更防止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公平。村民陈月生说,自己常年在外做木匠,家里5亩承包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流转出去了。座谈会上,大家表示拥护中央的30年延包政策,希望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农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养殖户也能安心搞生产。
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1935年,江村有359户1458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起伏,村内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目前,江村有420户1680人(不包括后来合并的村),较80年前分别增长了17%和15.2%;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4%,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80年前,村里只有10家外来户,主要从事理发、银匠等特殊职业;现在,来江村的外地人主要是打工就业,最高曾达1000多人。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像费老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每一户都可通过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展,在村内延伸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我在村民周小芳家看到一张五世同堂的照片,她的外婆、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生活在本村的不同家庭,这种以亲缘和血缘关系为脉络联结起来的关系网络,在江村很普遍。江村至今仍保留着妇女开茶会的习俗,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轮流举办茶会,吃茶话事、交流见闻,建立起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子。外来人则始终游离于外,现在的打工者与当年的手艺人一样,仍不能落户江村,与本地人的关系仍然泾渭分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户不能获得耕地和宅基地。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80年前,费老描述下的江村,人畜混住,人们每天为温饱奔波操劳,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溺女婴或流产来控制人口的传统。今天的江村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镇小社区,村民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生活居住,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江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多大不同,但婚姻、财产等家庭观念与传统仍没有断代。两头挂花幡、招女婿等传统婚姻习俗延续至今。由于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婚姻模式越来越普遍。全村现有139个家庭采取两头挂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我走访的两户人家都是独女户,结婚后新婚夫妻在男女双方家里都有住房,来回走动。在家庭财产处置方面,家长仍是绝对的权威,子女只有结婚后与父母分家,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样在自家的作坊里工作,村民姚玉坤给女儿女婿按月发工资,儿子因未婚而没有核算工资。也正因此,江村的家庭结构大体保持稳定,1935年江村户均4人,20_年户均3.98人,都是小规模家庭。
第五,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生根本转变,但自治和德治仍是重要基础。早在1929年,江村实行地方自治,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担任村长。1935年,江村实行乡镇保甲长纵横连保连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80年来,江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8岁的周梅生讲,邻里有矛盾纠纷,解放前靠宗族势力,现在是找村委会,只有大的经济民事纠纷,才走司法渠道。走访的几个村民小组,涉及承包地调整、集体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村民都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很少有纠纷和矛盾。江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资望的群体,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类议事监督机构,广泛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村民周新根曾任生产队会计和乡镇企业领导,在村里很有威信,退休后被村民选为小组长。在江村,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传统礼治、德治秩序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为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全面看待农村,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
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江村虽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其80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江村可以看到,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很多传统仍然保持着稳定和延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平稳与跃升共进的状态。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走在江村的里弄小巷,随处可见外观现代、装修精致的别墅楼房,一些传统砖木结构平房点缀其间,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们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搬到新房。传统与现代、变化与不变,共同阐释着江村80年来的变迁。这种变与不变的选择,已经渗透到江村的方方面面,最为典型的是村民对土地承包问题的处理。江村的土地以组为单位发包,二轮承包以来,应对农民市民化的新情况,各组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可谓一组一策。有的“生不增、死不减”,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有的每5年调整一次,动账不动地;还有的每年调整一次。从江村的土地、人口、婚姻、家庭等制度看,即便是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联系紧密的这样一个村落,村庄的发展变化也是渐进的、自然的,而不是断代的、割裂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违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不违背发展规律。要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处理好快与慢、量与质、点与面的关系,既把握方向,又把握节奏,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系统性风险,打牢乡村发展的根基。
二要坚持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江村,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水电路气房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将近一半的自然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到处理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生活理念也日益跟城镇接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看电影、跳广场舞、打篮球、上网等成为村民的时尚。走在村里,城市文明对江村的影响和冲击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新建起来的文化弄堂又保存着村里的历史档案、文化习俗,这是江村的“根”,维系着世代传承的脉络。村民姚富坤多次接待费老访问江村,现在是村里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他热心于向外界介绍江村的传统民俗和乡土文化,被人们称为“农民教授”。在江村可以感受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各有千秋,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尚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乡村所追崇的,而乡村宁静的自然环境、独有的生活习俗、丰厚的历史传承也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因此,才有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开始加快,城乡关系正在重塑,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逐步打通。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也要尊重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共存共荣、互促互进。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江村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村庄环境改善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看病养老有保障了,挣钱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数更高了。78岁的姚大官家里四世同堂,每个月自己有几百元补贴,看病能报销一半,他感慨日子越过越好。谈到乡村振兴时,大家劲头十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村民周小芳多次接待过费老,准备借助费老的名人效应办民宿。养殖大户倪林坤经营着140多亩蟹塘,想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凡是农民称道的、满意的、喜欢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凡是农民急需的、期盼的、憧憬的,我们就要努力去解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
四要坚持统筹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从1936年费老初访到现在,江村的农房经历了平房、楼房、别墅等五代变迁。第一代房子保持了近40年,当时是因为贫穷;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年,房子却换了四代。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规划,造成了巨大浪费。农房建设无序,没有统一规划设计和标准,以至于拆了建、建了拆,这是我调研时基层干部和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市里的同志讲,目前农房建设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部门管理、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房型设计、没有建设标准、没有质量验收,这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记得我20_年去波兰考察,波兰是土地私有制,当地农民建房,可以自己决定内部结构、装修等,但建在哪儿、面积、外观等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管制。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必成美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和特点,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机理和历史文脉,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是缩小版城市,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
五要坚持人才首要,确保乡村发展后继有人。江村巨变的根本,是有一批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能吃苦敢拼搏的人才。村民周玉官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办了江村第一个个体工商企业,曾得到费老的鼓励和指导,带动了一批江村人下海创业。这次到江村,我还惊喜地发现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70后”沈斌先后在镇农办、爃烂村工作过,去年来到江村任村支书,他一心想着推动江村大发展。“80后”周春燕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妇女主任,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村民搞好服务。“90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村开网店,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新生代偶像。由于生活条件好、发展机会多,江村年轻人外流的不多。这些年轻人正在为这个传统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这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始终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搭好大舞台留住人才,又种好梧桐树引进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农村还有2亿多劳动力,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经理人等农村能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今天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及乡村走出去的工商业主、退休人员等回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调查时间:20xx.4.305.6 调查对象:xx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实施调查人:103 7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 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 .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 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 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 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 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 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
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 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 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 110 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 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 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 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 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 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 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 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 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
3 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 0.0%),农村家庭用于 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 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_年 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⑻多万少年 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 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 .5万人、小学 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 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 500万青壮年 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 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_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 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
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 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 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 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 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_年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 16人,包括离 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 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 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 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 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 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 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 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 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 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 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
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 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 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 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 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 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 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教师问卷 中,22 52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 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 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 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 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 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 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5120名中小 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 的有189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810人, 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962人。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广平乡大曲村的几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 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我们调查了大曲村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的人受过 初等教育,10%的人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20个 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8 0%的孩 子八岁才上一年级。
我们还调查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酱醋。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左右。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越是贫 困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 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 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 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 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 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 农村来说,判断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 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 个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大曲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 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手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的地给老少边区扣上不重 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 含有某种歧视成分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 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 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 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 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农村对知识的渴 望,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大曲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 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 们只能在宣传大曲村成功的经验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 建议。
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粮食,公路通到村公所,这样就为他 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更多的粮食 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 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 淡薄,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实,逐步使他们转 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项目之后。我们还参加大曲村旱灾的调查。自XX年10月以来,持续的干旱,无有效降水 使大曲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在我和村委会成员参观过程中。我们主要调查了,旱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 如何应对特大旱情。目前为止,随着春灌的展开,小麦的 干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在抗旱一线,大曲村委书记,他是全村的榜样。在田间地头,他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在办公室他通宵达旦, 不知疲倦。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敢于战天斗地 的勇气和魄力。他忘我的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农 民的斗志,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参与抗灾的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的胜利 他不仅是我的偶像,而且还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通过大 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
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 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 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
社会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 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
还有醇厚民情和朴素民风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 力量,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 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源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们群众广泛接触了解,交 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 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 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基本概况: 今年的寒假,我参加了学校的活动,进行了一次寒假回乡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的家乡,贵州省镇宁布依族 苗族自治县打帮乡,我就其中的一个村许怀村进行了为时 两天的调查走访,走访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 调查时也针对村里开展了一些工作,还对部分村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以取得更好的调研效果。
二、调查时间:20xx年1月29日至30日 三、调查地点:XX村 四、实践调查员: 五、调研经过及内容
1、村庄基本概况
从打帮乡绕过蜿蜒崎岖的山路,经过半个多小时车程我来到此行目的地许怀村。一到那我就得到了村长的热情 接待,当我说明此行目的时,村长对我表示感谢,并对我 的调查和实践表示支持,从而也增加了我调研的信心。
通过向村长询问,我首先大致地了解了许怀村的基本情况,许怀村距打帮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全村行政村 总面积12 00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绝大部分村民为布依 族,全村总人口 1 262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650人。
该村经济发达程度居其所属的贵州省镇宁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中下等水平,村民的生活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因 此,近年来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里转移,至XX年 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已接近300人,将近本村劳动力总 人数的一半。
由于许怀村所处地形为山地,三面环山,一条小河顺山而下,最终注入打帮河。村里耕地类型主要有水田和旱 地,总面积为6⑻亩,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 高,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和玉米,经济作物有甘蔗和西红柿。经村长介绍,至XX年年底,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600 元,比上年增长约15%。
虽然村民们生活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村里仍然有经济特别贫困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收入不能满 足家庭的基本开支。
许怀村进行农业生产时依照的是村民们多年的经验,由于村民们大多不识字,文化水平低,且许怀村交通不便 利,因此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怀村的村民们不 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技术的改进来提高生产力 导致了发展的滞后,这次来调查我从学校带来了一些挂和农业书籍,我把资料交给村长,村长十分激动,他说;放 心,我们村干部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春节之后,我 们就开村民委员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谢谢你带来的资料,也谢谢你们学校的领导关心我们农村的发展,相信有 了国家的政策和你们的关心,我们许怀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2、村庄建设情况:
⑴村庄基本面貌:
通过对许怀村概貌进行分析,村民住房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全村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布依族建筑风格,主要类 型为砖、石、木料型房屋,较过去住的土坯房有很大改善, 但仍有极少数村民的房屋仍是土坯结构,冬不挡严寒,夏 不避酷暑。
全村无硬化道路,通向乡政府的路只能通过摩托车、农用车等小型车辆,而且道路崎岖不平,在雨季容易出现道路软化,滑车等危险。 ⑵基本设施建设
通过了解,许怀村基本设施建设情况基本不完善,村委会虽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没有小学、医务室、诊所 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设施。
至XX年年底,村里已有超过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国家的政策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由于村里没有医务室,村民在出现疾病时不能得到及 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⑶村庄自然环境
许怀村是比较传统的村,村里无企业、公司等办公场所,环境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因此许怀村自然环境 很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民的饮用水都是纯天然的 浅井水,平时食用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无污染食品。
3、村民生活情况:
经过村长的介绍,我对许怀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实
地走访是不可缺少的,我召集了村里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说明来意后,他们都很愿意帮助我,于是他们帮我把村里 正在家闲坐的大人们叫来了,我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和 他们亲切地聊起天来。
交谈的过程中,村民们很热情地与我进行交流,内容包括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等。通过谈话,我了解了在许 怀村,绝大多数村民家里都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家里 都有电视机和vcd等基本电器,也通了电话,村民们纷纷
表示,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生产和发
/PC 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据我所了解,许怀村的农民们都享 受到了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 了很大的提高。
借着这个机会我把自己所学的十七大会议中有关三农方面的信息讲解给他们听,村民们都很感谢党中央对他们 的关心和社会给予他们的支持。
但是我不由得担心起来,在我和村民们的聊天中发现尽管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思想觉悟还 不够,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没有感到忧虑过,极 大多数村民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都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 展,孩子争气就让他们多上两年学,不争气等到了十五六岁就出外打工,无论如何都可以生存下去的。 我告诉村民们,如今是知识爆发的时代,不懂文化就
只能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永远不可能生活得很好。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在社会上打拼,不懂文化, 只能吃亏。
在我一番真诚的劝告之下,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尽量督促孩子的学习,尽量让他们多学习科学文化,即使 做农民,也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听了这些,我心里充 满了欣慰,也看到了希望。是的,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 三方都真正地行动起来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从村民的讲述中,我得知了许怀村有几个孩子,由于家里特别贫困,正面临辍学的危机。于是在第二天,我在 一个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这几个孩子,并把自己随身的 笔送给了他们,还收集了他们的信息带回学校,希望学校 和社会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校园里学习。 三、关于许怀村发展的思考:
在许怀村两天的调研让我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新的看法也让我对许怀村的发展道路有了一些思考,具体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受地形、经济等条件约束,许怀村仍处于传统农业 生产模式,完全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要通过传统农 业来大幅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基本不可能,这需要村干部们以带动许怀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为许怀村的发展做出一个 全面的规划,逐步实现农业半机械化。 2、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的情况也是许怀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发展,医疗和教育是关键。在经济发展之 前,必须先保证村民们生活得到保障,因此,学校和卫生 所是一个村经济起步的必要设施。
3、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对子女的教育重视 程度不够往往是子女无法很好地受到教育最直接的因素, 因此,需要全面村民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树立起一个重视孩子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孩子素质的差距。
4、一村一品的开发程度不够,本村没有特色明显、品 质优良、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本村的潜力和优势没有很 好地被发掘。许怀村的特色和优势是土特产,特别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但其经济价值并没有得到宣传,在今 后的工作中,村干部们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升许怀土 特产的知名度及其经济价值,打帮乡政府应在这方面给予 支持。这样,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许怀村的特色才会更明显,发展的空间也会更大。
5、村里的发展计划不够明确导致了许怀村的经济发展 较缓慢。一个村能不能得到长足的、有效的发展,关键就 看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发展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发展的前提,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
许怀村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加强本村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农业发展养殖业,这样既可以减少 农业生产的成本,又可以增加经济来源,使经济得到持续 有效的发展。
6、交通不发达,成为限制本村发展一个很大的制约因 素。俗语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道路是经济流通和发展的纽带,其作用不可忽视,既然认识到道路对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就要把道路建设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 使许怀村更好地实现小康新农村。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单位:xx乡小港村
实践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3日共3天 xx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北省鄂 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调查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湖北省农村及新农村建 设有所了解,并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首先,对于此次调查要做几点说明:
1.本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和照片的形式获取信息
和资料,有三部分来源:乡村干部访谈、乡村教师访谈和农户访谈。
2.本次调查由负责访问的大学生进行同步记录,保证 原始信息真实可靠。
3.由于问卷问题不足以概括我们所想了解的问题,之 后调查主要以访谈为主,回答都做了及时的记录。
4.本次调查中社会实践小分队原计划去十堰市竹山县 进行进一步调查,但在小分队到达十堰后,十堰市开始降 雨,在当地人的建议下,考虑到安全问题,小分队在竹山县的考察被迫取消。
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
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调查人员对湖北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出几点认识,并且尝试提出必要 的观点,具体如下: 第一,国家政策好
全部被调查人员都说国家政策好,确实有利于农村发展,虽然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无法说出具体有哪些政 策,但从最近几年新增补贴和村镇的变化中都可以感受得 到政策的好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政策的宣传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也与目前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关,国家政策的宣传方式主要以开会、看新闻联播等 类似口头的方式比较有效。而有些私下的口头方式的互传 容易导致政策的误传,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对此类问题做 进一步了解,但感觉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小的隐患。
第二,家长重视教育,但却有部分学生不想读书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很多爷爷奶奶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从认 识的那些读书的朋友们的发展状况也看到了其重要性,所 以非常希望下一代、下两代能够好好读书。调查过程中我 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 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
1农村家庭中如果有孩子,收入的主要支出便是在教育 方面,大部分家庭的纯收入都只能是刚好够教育的支出;
2考上了好的学校的学生,家里无论如何困难都会让其 读下去;
3农村的教育资源及质量相较于城市而言还存在明显的 不足,部分孩子考不起好的学校,而读过书最后辍学的孩 子都认为差一点的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
4辍学的孩子有的是没考上好的学校后,差的学校读不 起,没办法才出去打工,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 重要性,存在读书不如打工的思想;
5目前社会上是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大学生 被称之为蚁族,这种现象助长了读书不如打工这种思想的 成长; 6就我们调查的小港村而言,小港村小学教师出现明显 的断档,教师高龄化比较严重,全校150名教师,5 0岁以 上接近百人,同时又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教师的断代成 为当地小学所面临的很严重的问题,而据当地老师说,这 并不是一个个例。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浅薄的分析,部分学生不想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己的原因,教育资源缺乏和教学 质量偏低,教师的断代,还有家庭负担不起,可能还有一 些其他的原因。
当然面对这个问题,除了向社会呼吁,很多方面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最为一个大学生我想就教师断档这个 问题而言,我们还是有部分解决能力的,我们可以在各地 了解情况后,通过学院爱心社,学校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 织,展开定期的支教活动,了解当地的状况,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
教育决定一个人的观念,新农村要想进一步发展,观念的转变时势在必行的,教育便是观念改变的根基,而全 民教育便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将教育列入了阻碍新农 村进一步发展重要一环。
第三,农村农闲时的娱乐方式之我见
农村生活中农忙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农村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又有哪些呢?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主要娱乐 活动集中于传统的娱乐方式麻将上。当然其主要目的不是 赢利,而是打发空闲的农闲时间。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娱乐活动单一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当我们问到如果有人给你们做好了图书馆、篮球场、健身场地时,你们是愿意去锻 炼一下、看下书还是打牌时,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看下书 或者出去玩下。可能娱乐方式单一的部分原因在于设施的 缺乏;
第二,部分年纪大些的叔叔阿姨们说自己只想打牌,也只会打牌,就算给他们设施也只会去打牌。我想这就是 一个观念的问题了,一直习惯以前的方式,然后就不想有 新的发展和改变,娱乐上如此,生活上便更可能如此了。 感觉传统的生活方式饿不死自己就满足了。新农村想要进一步发展,这种观念必须改变,新的机器和技术再多,放 着不去使用最后还是一样什么都得不到。
娱乐方式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如果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些空余时间也许就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从 娱乐方式中便能看出部分人的观念,虽然不一定准确,但 至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当然娱乐方式的单一也可能是一 个风气的问题,如果乡镇干部能够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
和能让大家都有所收获的娱乐氛围,新农村应该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 实践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 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 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 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 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 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感觉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我们从对农村一点都不了解开始,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国家政策为背景,做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实践过程中 发现,这样的问卷时经不住考验的,没有人会耐心的回答 完那些枯燥的问题。于是我们及时总结,重新删选了问题 做到既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农民朋友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反复实践和多次修改,我们终于选好了这样一份 满意的问卷,这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总结和反思在一次实
践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自己离社会又进了一步吧。
虽然很多时间在赶车,虽然很多时间在正中午的烈日下度过,虽然有的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异乡的宾馆,虽 然有些同学会说这是在烧自己父母的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 事情。但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过,我们一直相互鼓励着用 尽可能节省的方式走完了全程。这便是团队的力量吧,本次社会实践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团队的伟大。而我们也确实 调查出来了我们想了解的东西。大家的努力也都应此没有 白费。回想全部调查历程,我们也是在一直收获着。从不 知道怎么开口开始,到有了第一个聊天气氛很好的被采访者;从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开始,到有了一份很完善的调查 问卷;从在家很少晒太阳开始,到晒蜕皮然后又有了一身健康的古铜色。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执着调查着;而回首这
几天的实践,却突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好多。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
一、调查地点:柳州市融水县二、调查的时间: 20_年7月28日——8月1日
我利用今年暑假,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做了为期五天(20_年7月28日——8月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五天内,通过对融水县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到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政府为了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是改变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培育文明行为,形成争创文明先进长效机制的“新风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的“作风工程”。
三. 调查的发现
社区领导对环境卫生工作非常重视,把社区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环境卫生工作的社区性、综合性、流动性、突出性、经常性等多种特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以楼院为基础。
为了社区卫生工作在提高一步,该社区多次召开志愿者队伍及低保人员会议,多次由社区主任带头组织低保人员对社区环境卫生进行大的整治。由社区干部带领,分组包片地对社区内环境卫生进行地毯式的清理,对卫生死角、墙上楼道内张贴的小广告多次清除。通过几次卫生环境大的整顿,社区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做到了各楼院环境整洁,下水畅通。公厕内无蝇、蛹、无满溢,垃圾入桶,无乱搭乱建现象,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为了搞好楼道内的卫生,保持楼道内清洁,我们招集了楼院长及单元长集中学习了有关治理卫生环境的宣传材料,让他们对各自的楼院、单院卫生进行检查监督,有需要社区出面解决的卫生问题及时向社区反应,便于我们工作,以免出现卫生方面的遗漏。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同时,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把我们那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人们不再在它周围乘凉,而是避而远之;蜻蜓、蝴蝶很难再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
(二)由于一部分人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街道上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市场旁,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体也能看见,原先美丽整洁的环境变得惨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来越大。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草坪,这是多么不道德啊!
三、农村环境整治难点与对策
1、广泛宣传和动员是实施农村垃圾治理的保证。农村环境整治是全民工程,整治农村环境,首先要从意识做起。为此,要做大量的、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第一,统一镇村冒干思想,形成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中坚力量。第二,组织干部深入群众,在各乡镇范围内开展全民素质教育。第三,树立标杆,进行榜样宣传。第四,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
2、清除历史垃圾解决历史问题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前提。曲阜市选择从群众意见强烈的环境问题进行破题,在群众中树立起整治垃圾的信心。
3、建立标杆示范点,积累经验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条件。应明确以“就地处理为主导”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理念,按照“积极探索、缜密操作、先行试点、稳妥推进”的实施方针。
4、科学的理念系统的规划,是农村环境整治成败的关键。按照农村垃圾分类,就地处理和综合治理道路,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上户收集、村民自治、政府补助、公司运营”的处理模式。这种处理模式既兼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又保证了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支撑和运作。
四、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我想提出以下的几个建议: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分发传单到各户、墙报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方法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教育大家不要再往草坪中乱扔垃圾,倾倒废水、废渣等,垃圾一定要扔在指定地点,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并自觉维护小区的卫生。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最后,希望我们的社区领导提高对社区卫生工作的认识,把社区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环境卫生工作的社区性、综合性、流动性、突出性、经常性等多种特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以楼院为基础。
总之,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因为是和社区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应该尽心尽职长抓不懈,逐步完善环境卫生工作,给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都积极参与农村清洁工程。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年前调查过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思考。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_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_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_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将农村从信息孤岛变成了与世界互联互通。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壁垒,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这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过去通讯不发达,农民对外界知之甚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的普及使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收音机、电视机逐步走进农民家庭;新世纪以来,手机、电脑、网络向农村覆盖。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已超过2亿。现在,江村村民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微信交流、视频对话。电子商务也在农村遍地开花,足不出户就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乡村面临着千年巨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契机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继续推动乡村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研究乡村,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加快变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变局、时刻关注这个变局、全面把握这个变局,以至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局,使之遵循乡村自身演进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二、江村变迁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1936年,费老到该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记录下了80多年前中国乡村的历史图景,后来人们都以江村称呼开弦弓村。费老的调查方法是典型性全景性的,对一个村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涉及消费、生产、分配、贸易、土地、生活、婚姻、习俗等方方面面,以此一窥当时中国乡村的村落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全貌。调查采取的分析方法则是社会性历史性的,从村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乃至婚姻制度等经济社会关系,契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费老那时仅是一个27岁的青年,就脚踏实地开展实证调查,其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江村,我参观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费孝通纪念馆,召开了座谈会,走街串巷访谈农户。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小康,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充满生机活力,全然不是费老笔下木讷的村民形象。可以说,江村村民虽然还住在农村,保留着一些传统,但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家庭经营传统仍然在延续。80年前,江村80%农户养蚕,主要是男耕女织,男的种植稻桑,女的养蚕缫丝。在蚕丝专家费达生等的帮助下,村里成立生丝合作社,办起了生丝厂。新中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经营不善破产。进入新世纪,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20_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432元,村集体收入265万元。江村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农耕生产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传统仍在继承和延续。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产业优化升级,链条纵向延伸,但江村以纺织业为主业的传统没有变。村民蒋伟芳一家三代从事纺织行业,爷爷奶奶民国时期在费达生创办的生丝厂做工,父亲母亲在公社办的丝织厂上班,蒋伟芳现在是村里最大私营纺织厂的生产厂长,他们一家是江村上百年纺织传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到遍地开花的家庭作坊、“夫妻店”,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变。目前,村里有近60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村民姚玉坤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了针织衫加工作坊,他自己负责生产管理,儿子和女儿女婿搞电商销售,去年10月到现在就卖了20万件。电商发展使家庭作坊有了更多生存空间。
第二,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但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时代命题。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江村的土地被分为田底、田面两层,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主占有,90%的家庭只能去承租土地或者成为佃户。1951年,江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承包户通过村民小组将土地逐步流转给30多个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江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农民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改变,无论是费老描述的“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还是现在村民认为的“家里可以没门,手里不能没田”,都是这一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正因此,80年来,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实践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我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看到,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清田方单和民国时期的执业田单上,就已明确界定土地的四至,面积精确到分厘。土改结束后按户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积精确到厘毫。今天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与清末和民国时期田底(所有权)、田面(经营权)两权分离相比,现在的“三权”分置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更防止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公平。村民陈月生说,自己常年在外做木匠,家里5亩承包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流转出去了。座谈会上,大家表示拥护中央的30年延包政策,希望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农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养殖户也能安心搞生产。
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1935年,江村有359户1458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起伏,村内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目前,江村有420户1680人(不包括后来合并的村),较80年前分别增长了17%和15.2%;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4%,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80年前,村里只有10家外来户,主要从事理发、银匠等特殊职业;现在,来江村的外地人主要是打工就业,最高曾达1000多人。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像费老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每一户都可通过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展,在村内延伸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我在村民周小芳家看到一张五世同堂的照片,她的外婆、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生活在本村的不同家庭,这种以亲缘和血缘关系为脉络联结起来的关系网络,在江村很普遍。江村至今仍保留着妇女开茶会的习俗,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轮流举办茶会,吃茶话事、交流见闻,建立起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子。外来人则始终游离于外,现在的打工者与当年的手艺人一样,仍不能落户江村,与本地人的关系仍然泾渭分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户不能获得耕地和宅基地。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80年前,费老描述下的江村,人畜混住,人们每天为温饱奔波操劳,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溺女婴或流产来控制人口的传统。今天的江村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镇小社区,村民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生活居住,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江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多大不同,但婚姻、财产等家庭观念与传统仍没有断代。两头挂花幡、招女婿等传统婚姻习俗延续至今。由于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婚姻模式越来越普遍。全村现有139个家庭采取两头挂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我走访的两户人家都是独女户,结婚后新婚夫妻在男女双方家里都有住房,来回走动。在家庭财产处置方面,家长仍是绝对的权威,子女只有结婚后与父母分家,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样在自家的作坊里工作,村民姚玉坤给女儿女婿按月发工资,儿子因未婚而没有核算工资。也正因此,江村的家庭结构大体保持稳定,1935年江村户均4人,20_年户均3.98人,都是小规模家庭。
第五,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生根本转变,但自治和德治仍是重要基础。早在1929年,江村实行地方自治,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担任村长。1935年,江村实行乡镇保甲长纵横连保连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80年来,江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8岁的周梅生讲,邻里有矛盾纠纷,解放前靠宗族势力,现在是找村委会,只有大的经济民事纠纷,才走司法渠道。走访的几个村民小组,涉及承包地调整、集体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村民都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很少有纠纷和矛盾。江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资望的群体,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类议事监督机构,广泛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村民周新根曾任生产队会计和乡镇企业领导,在村里很有威信,退休后被村民选为小组长。在江村,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传统礼治、德治秩序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为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全面看待农村,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
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江村虽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其80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江村可以看到,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很多传统仍然保持着稳定和延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平稳与跃升共进的状态。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走在江村的里弄小巷,随处可见外观现代、装修精致的别墅楼房,一些传统砖木结构平房点缀其间,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们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搬到新房。传统与现代、变化与不变,共同阐释着江村80年来的变迁。这种变与不变的选择,已经渗透到江村的方方面面,最为典型的是村民对土地承包问题的处理。江村的土地以组为单位发包,二轮承包以来,应对农民市民化的新情况,各组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可谓一组一策。有的“生不增、死不减”,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有的每5年调整一次,动账不动地;还有的每年调整一次。从江村的土地、人口、婚姻、家庭等制度看,即便是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联系紧密的这样一个村落,村庄的发展变化也是渐进的、自然的,而不是断代的、割裂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违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不违背发展规律。要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处理好快与慢、量与质、点与面的关系,既把握方向,又把握节奏,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系统性风险,打牢乡村发展的根基。
二要坚持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江村,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水电路气房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将近一半的自然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到处理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生活理念也日益跟城镇接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看电影、跳广场舞、打篮球、上网等成为村民的时尚。走在村里,城市文明对江村的影响和冲击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新建起来的文化弄堂又保存着村里的历史档案、文化习俗,这是江村的“根”,维系着世代传承的脉络。村民姚富坤多次接待费老访问江村,现在是村里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他热心于向外界介绍江村的传统民俗和乡土文化,被人们称为“农民教授”。在江村可以感受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各有千秋,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尚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乡村所追崇的,而乡村宁静的自然环境、独有的生活习俗、丰厚的历史传承也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因此,才有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开始加快,城乡关系正在重塑,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逐步打通。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也要尊重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共存共荣、互促互进。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江村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村庄环境改善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看病养老有保障了,挣钱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数更高了。78岁的姚大官家里四世同堂,每个月自己有几百元补贴,看病能报销一半,他感慨日子越过越好。谈到乡村振兴时,大家劲头十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村民周小芳多次接待过费老,准备借助费老的名人效应办民宿。养殖大户倪林坤经营着140多亩蟹塘,想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凡是农民称道的、满意的、喜欢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凡是农民急需的、期盼的、憧憬的,我们就要努力去解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
四要坚持统筹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从1936年费老初访到现在,江村的农房经历了平房、楼房、别墅等五代变迁。第一代房子保持了近40年,当时是因为贫穷;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年,房子却换了四代。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规划,造成了巨大浪费。农房建设无序,没有统一规划设计和标准,以至于拆了建、建了拆,这是我调研时基层干部和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市里的同志讲,目前农房建设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部门管理、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房型设计、没有建设标准、没有质量验收,这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记得我20_年去波兰考察,波兰是土地私有制,当地农民建房,可以自己决定内部结构、装修等,但建在哪儿、面积、外观等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管制。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必成美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和特点,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机理和历史文脉,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是缩小版城市,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
五要坚持人才首要,确保乡村发展后继有人。江村巨变的根本,是有一批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能吃苦敢拼搏的人才。村民周玉官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办了江村第一个个体工商企业,曾得到费老的鼓励和指导,带动了一批江村人下海创业。这次到江村,我还惊喜地发现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70后”沈斌先后在镇农办、爃烂村工作过,去年来到江村任村支书,他一心想着推动江村大发展。“80后”周春燕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妇女主任,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村民搞好服务。“90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村开网店,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新生代偶像。由于生活条件好、发展机会多,江村年轻人外流的不多。这些年轻人正在为这个传统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这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始终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搭好大舞台留住人才,又种好梧桐树引进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农村还有2亿多劳动力,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经理人等农村能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今天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及乡村走出去的工商业主、退休人员等回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开阔眼界、增强才干的技能活动, 更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动,因此活动 的意义非常重大,值得每一位学生参与。下面有 的关于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欢迎阅读!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调查时间:20xx.4.305.6 调查对象:xx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实施调查人:103 7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 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 .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 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 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 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 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 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
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 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 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 110 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 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 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 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 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 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 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 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 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
3 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 0.0%),农村家庭用于 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 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_年 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⑻多万少年 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 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 .5万人、小学 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 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 500万青壮年 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 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_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 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
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 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 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 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 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_年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 16人,包括离 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 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 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 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 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 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 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 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 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 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 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
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 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 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 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 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 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 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教师问卷 中,22 52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 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 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 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 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 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 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5120名中小 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 的有189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810人, 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962人。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广平乡大曲村的几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 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我们调查了大曲村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的人受过 初等教育,10%的人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20个 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8 0%的孩 子八岁才上一年级。
我们还调查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酱醋。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左右。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越是贫 困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 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 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 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 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 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 农村来说,判断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 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 个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大曲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 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手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的地给老少边区扣上不重 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 含有某种歧视成分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 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 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 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 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农村对知识的渴 望,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大曲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 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 们只能在宣传大曲村成功的经验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 建议。
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粮食,公路通到村公所,这样就为他 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更多的粮食 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 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 淡薄,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实,逐步使他们转 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项目之后。我们还参加大曲村旱灾的调查。自XX年10月以来,持续的干旱,无有效降水 使大曲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在我和村委会成员参观过程中。我们主要调查了,旱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 如何应对特大旱情。目前为止,随着春灌的展开,小麦的 干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在抗旱一线,大曲村委书记,他是全村的榜样。在田间地头,他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在办公室他通宵达旦, 不知疲倦。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敢于战天斗地 的勇气和魄力。他忘我的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农 民的斗志,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参与抗灾的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的胜利 他不仅是我的偶像,而且还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通过大 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
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 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 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
社会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 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
还有醇厚民情和朴素民风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 力量,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 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源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们群众广泛接触了解,交 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 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 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基本概况: 今年的寒假,我参加了学校的活动,进行了一次寒假回乡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的家乡,贵州省镇宁布依族 苗族自治县打帮乡,我就其中的一个村许怀村进行了为时 两天的调查走访,走访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 调查时也针对村里开展了一些工作,还对部分村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以取得更好的调研效果。
二、调查时间:20xx年1月29日至30日 三、调查地点:XX村 四、实践调查员: 五、调研经过及内容
1、村庄基本概况
从打帮乡绕过蜿蜒崎岖的山路,经过半个多小时车程我来到此行目的地许怀村。一到那我就得到了村长的热情 接待,当我说明此行目的时,村长对我表示感谢,并对我 的调查和实践表示支持,从而也增加了我调研的信心。
通过向村长询问,我首先大致地了解了许怀村的基本情况,许怀村距打帮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全村行政村 总面积12 00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绝大部分村民为布依 族,全村总人口 1 262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650人。
该村经济发达程度居其所属的贵州省镇宁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中下等水平,村民的生活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因 此,近年来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里转移,至XX年 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已接近300人,将近本村劳动力总 人数的一半。
由于许怀村所处地形为山地,三面环山,一条小河顺山而下,最终注入打帮河。村里耕地类型主要有水田和旱 地,总面积为6⑻亩,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 高,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和玉米,经济作物有甘蔗和西红柿。经村长介绍,至XX年年底,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600 元,比上年增长约15%。
虽然村民们生活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村里仍然有经济特别贫困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收入不能满 足家庭的基本开支。
许怀村进行农业生产时依照的是村民们多年的经验,由于村民们大多不识字,文化水平低,且许怀村交通不便 利,因此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怀村的村民们不 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技术的改进来提高生产力 导致了发展的滞后,这次来调查我从学校带来了一些挂和农业书籍,我把资料交给村长,村长十分激动,他说;放 心,我们村干部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春节之后,我 们就开村民委员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谢谢你带来的资料,也谢谢你们学校的领导关心我们农村的发展,相信有 了国家的政策和你们的关心,我们许怀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2、村庄建设情况:
⑴村庄基本面貌:
通过对许怀村概貌进行分析,村民住房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全村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布依族建筑风格,主要类 型为砖、石、木料型房屋,较过去住的土坯房有很大改善, 但仍有极少数村民的房屋仍是土坯结构,冬不挡严寒,夏 不避酷暑。
全村无硬化道路,通向乡政府的路只能通过摩托车、农用车等小型车辆,而且道路崎岖不平,在雨季容易出现道路软化,滑车等危险。 ⑵基本设施建设
通过了解,许怀村基本设施建设情况基本不完善,村委会虽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没有小学、医务室、诊所 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设施。
至XX年年底,村里已有超过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国家的政策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由于村里没有医务室,村民在出现疾病时不能得到及 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⑶村庄自然环境
许怀村是比较传统的村,村里无企业、公司等办公场所,环境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因此许怀村自然环境 很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民的饮用水都是纯天然的 浅井水,平时食用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无污染食品。
3、村民生活情况:
经过村长的介绍,我对许怀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实
地走访是不可缺少的,我召集了村里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说明来意后,他们都很愿意帮助我,于是他们帮我把村里 正在家闲坐的大人们叫来了,我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和 他们亲切地聊起天来。
交谈的过程中,村民们很热情地与我进行交流,内容包括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等。通过谈话,我了解了在许 怀村,绝大多数村民家里都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家里 都有电视机和vcd等基本电器,也通了电话,村民们纷纷
表示,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生产和发
/PC 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据我所了解,许怀村的农民们都享 受到了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 了很大的提高。
借着这个机会我把自己所学的十七大会议中有关三农方面的信息讲解给他们听,村民们都很感谢党中央对他们 的关心和社会给予他们的支持。
但是我不由得担心起来,在我和村民们的聊天中发现尽管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思想觉悟还 不够,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没有感到忧虑过,极 大多数村民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都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 展,孩子争气就让他们多上两年学,不争气等到了十五六岁就出外打工,无论如何都可以生存下去的。 我告诉村民们,如今是知识爆发的时代,不懂文化就
只能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永远不可能生活得很好。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在社会上打拼,不懂文化, 只能吃亏。
在我一番真诚的劝告之下,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尽量督促孩子的学习,尽量让他们多学习科学文化,即使 做农民,也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听了这些,我心里充 满了欣慰,也看到了希望。是的,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 三方都真正地行动起来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从村民的讲述中,我得知了许怀村有几个孩子,由于家里特别贫困,正面临辍学的危机。于是在第二天,我在 一个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这几个孩子,并把自己随身的 笔送给了他们,还收集了他们的信息带回学校,希望学校 和社会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校园里学习。 三、关于许怀村发展的思考:
在许怀村两天的调研让我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新的看法也让我对许怀村的发展道路有了一些思考,具体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受地形、经济等条件约束,许怀村仍处于传统农业 生产模式,完全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要通过传统农 业来大幅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基本不可能,这需要村干部们以带动许怀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为许怀村的发展做出一个 全面的规划,逐步实现农业半机械化。 2、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的情况也是许怀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发展,医疗和教育是关键。在经济发展之 前,必须先保证村民们生活得到保障,因此,学校和卫生 所是一个村经济起步的必要设施。
3、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对子女的教育重视 程度不够往往是子女无法很好地受到教育最直接的因素, 因此,需要全面村民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树立起一个重视孩子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孩子素质的差距。
4、一村一品的开发程度不够,本村没有特色明显、品 质优良、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本村的潜力和优势没有很 好地被发掘。许怀村的特色和优势是土特产,特别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但其经济价值并没有得到宣传,在今 后的工作中,村干部们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升许怀土 特产的知名度及其经济价值,打帮乡政府应在这方面给予 支持。这样,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许怀村的特色才会更明显,发展的空间也会更大。
5、村里的发展计划不够明确导致了许怀村的经济发展 较缓慢。一个村能不能得到长足的、有效的发展,关键就 看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发展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发展的前提,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
许怀村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加强本村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农业发展养殖业,这样既可以减少 农业生产的成本,又可以增加经济来源,使经济得到持续 有效的发展。
6、交通不发达,成为限制本村发展一个很大的制约因 素。俗语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道路是经济流通和发展的纽带,其作用不可忽视,既然认识到道路对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就要把道路建设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 使许怀村更好地实现小康新农村。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单位:xx乡小港村
实践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3日共3天 xx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北省鄂 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调查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湖北省农村及新农村建 设有所了解,并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首先,对于此次调查要做几点说明:
1.本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和照片的形式获取信息
和资料,有三部分来源:乡村干部访谈、乡村教师访谈和农户访谈。
2.本次调查由负责访问的大学生进行同步记录,保证 原始信息真实可靠。
3.由于问卷问题不足以概括我们所想了解的问题,之 后调查主要以访谈为主,回答都做了及时的记录。
4.本次调查中社会实践小分队原计划去十堰市竹山县 进行进一步调查,但在小分队到达十堰后,十堰市开始降 雨,在当地人的建议下,考虑到安全问题,小分队在竹山县的考察被迫取消。
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
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调查人员对湖北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出几点认识,并且尝试提出必要 的观点,具体如下: 第一,国家政策好
全部被调查人员都说国家政策好,确实有利于农村发展,虽然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无法说出具体有哪些政 策,但从最近几年新增补贴和村镇的变化中都可以感受得 到政策的好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政策的宣传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也与目前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关,国家政策的宣传方式主要以开会、看新闻联播等 类似口头的方式比较有效。而有些私下的口头方式的互传 容易导致政策的误传,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对此类问题做 进一步了解,但感觉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小的隐患。
第二,家长重视教育,但却有部分学生不想读书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很多爷爷奶奶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从认 识的那些读书的朋友们的发展状况也看到了其重要性,所 以非常希望下一代、下两代能够好好读书。调查过程中我 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 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
1农村家庭中如果有孩子,收入的主要支出便是在教育 方面,大部分家庭的纯收入都只能是刚好够教育的支出;
2考上了好的学校的学生,家里无论如何困难都会让其 读下去;
3农村的教育资源及质量相较于城市而言还存在明显的 不足,部分孩子考不起好的学校,而读过书最后辍学的孩 子都认为差一点的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
4辍学的孩子有的是没考上好的学校后,差的学校读不 起,没办法才出去打工,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 重要性,存在读书不如打工的思想;
5目前社会上是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大学生 被称之为蚁族,这种现象助长了读书不如打工这种思想的 成长; 6就我们调查的小港村而言,小港村小学教师出现明显 的断档,教师高龄化比较严重,全校150名教师,5 0岁以 上接近百人,同时又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教师的断代成 为当地小学所面临的很严重的问题,而据当地老师说,这 并不是一个个例。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浅薄的分析,部分学生不想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己的原因,教育资源缺乏和教学 质量偏低,教师的断代,还有家庭负担不起,可能还有一 些其他的原因。
当然面对这个问题,除了向社会呼吁,很多方面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最为一个大学生我想就教师断档这个 问题而言,我们还是有部分解决能力的,我们可以在各地 了解情况后,通过学院爱心社,学校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 织,展开定期的支教活动,了解当地的状况,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
教育决定一个人的观念,新农村要想进一步发展,观念的转变时势在必行的,教育便是观念改变的根基,而全 民教育便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将教育列入了阻碍新农 村进一步发展重要一环。
第三,农村农闲时的娱乐方式之我见
农村生活中农忙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农村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又有哪些呢?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主要娱乐 活动集中于传统的娱乐方式麻将上。当然其主要目的不是 赢利,而是打发空闲的农闲时间。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娱乐活动单一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当我们问到如果有人给你们做好了图书馆、篮球场、健身场地时,你们是愿意去锻 炼一下、看下书还是打牌时,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看下书 或者出去玩下。可能娱乐方式单一的部分原因在于设施的 缺乏;
第二,部分年纪大些的叔叔阿姨们说自己只想打牌,也只会打牌,就算给他们设施也只会去打牌。我想这就是 一个观念的问题了,一直习惯以前的方式,然后就不想有 新的发展和改变,娱乐上如此,生活上便更可能如此了。 感觉传统的生活方式饿不死自己就满足了。新农村想要进一步发展,这种观念必须改变,新的机器和技术再多,放 着不去使用最后还是一样什么都得不到。
娱乐方式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如果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些空余时间也许就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从 娱乐方式中便能看出部分人的观念,虽然不一定准确,但 至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当然娱乐方式的单一也可能是一 个风气的问题,如果乡镇干部能够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
和能让大家都有所收获的娱乐氛围,新农村应该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 实践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 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 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 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 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 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感觉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我们从对农村一点都不了解开始,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国家政策为背景,做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实践过程中 发现,这样的问卷时经不住考验的,没有人会耐心的回答 完那些枯燥的问题。于是我们及时总结,重新删选了问题 做到既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农民朋友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反复实践和多次修改,我们终于选好了这样一份 满意的问卷,这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总结和反思在一次实
践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自己离社会又进了一步吧。
虽然很多时间在赶车,虽然很多时间在正中午的烈日下度过,虽然有的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异乡的宾馆,虽 然有些同学会说这是在烧自己父母的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 事情。但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过,我们一直相互鼓励着用 尽可能节省的方式走完了全程。这便是团队的力量吧,本次社会实践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团队的伟大。而我们也确实 调查出来了我们想了解的东西。大家的努力也都应此没有 白费。回想全部调查历程,我们也是在一直收获着。从不 知道怎么开口开始,到有了第一个聊天气氛很好的被采访者;从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开始,到有了一份很完善的调查 问卷;从在家很少晒太阳开始,到晒蜕皮然后又有了一身健康的古铜色。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执着调查着;而回首这
几天的实践,却突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好多。
推荐阅读: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