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3篇
《发展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规划理论的脉络,构建了规划编制的系统框架,并对我国规划编制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卫生院“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乡镇卫生院“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我县将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认真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面推进健康远安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远安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回顾
(一)健康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十三五”期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资产规模达到2.93亿元,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增长23.11%。拥有医疗卫生健康机构177个,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03人。千人口拥有床位5.14张,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51人,千人口拥有护士3.13人,与“十二五”期末相比都有所增加,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增加0.28人,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增加0.55人。全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_年的78.02岁上升到20_年的78.75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_年的7.59‰下降到20_年的2.7‰。
(二)健康扶贫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新“985”保障政策,实施“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险”的“四位一体”保障机制,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一站式、一票制”结算便民服务,统筹做好贫困人口签约健康管理服务等工作。20_年全县贫困人口住院、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94.93%、93.96%;全县常住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和健康体检率达100%;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超过5000元的部分全额补偿。开展全县健康扶贫大走访,全面推进35种大病专项救治,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三)深化医改迈出新步伐。持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启动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逐步完善。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改革,严格转诊管理,实施医疗技术下沉帮扶措施,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20_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6%。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八统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远安县村卫生室人事管理办法》和《远安县乡村医生养老补贴实施方案》,建立较为完善的村医引进和退出机制,稳定村医队伍。
(四)卫生健康创建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县创建市级以上重点专科4个,湖北省“四化”乡镇卫生院6个、甲A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其中获得“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称号5家,“五化”村卫生室103个。全县6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20_年4月国家卫生县城命名表彰。20_年-20_年期间共创建国家卫生乡镇4个,其中嫘祖镇20_年已命名,花林寺镇、洋坪镇、茅坪场镇于20_被命名。全县实现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卫生村、省级卫生社区全覆盖。
(五)新冠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面对疫情防控被动开局,抢建医疗中心感染楼,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医疗救治队伍,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县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规范救治。严格闭环管理,强化“人物地”同防,建立健全重点人群筛查转运、监测处置体系,科学管控重点群体、重点家庭、重点人员。强化全社会协同作战,构建“县级干部任片长、社区干部管局长、机关干部当楼长”的扁平化作战体系。县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1例,治愈11例,治愈率100%,县内实现了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救治目标,成为全省首批低风险县市。
二、“十三五”期间存在主要问题
(一)县域医疗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不够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专业学科带头人相对较少,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省市重点学科建设滞后。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薄弱。乡镇基本医疗业务萎缩,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全科医生、慢性病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村卫生室业务水平尚需提升,基层医疗整体服务能力较弱。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卫生特别是疾控体系薄弱,优质资源不足、医防结合不紧、布局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不完善,横向、纵向互联互通尚未实现,上接省市、下连乡村的网络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县域心电中心、检验中心、远程会诊等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四)医养融合推进较慢。全县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进度滞后,“四种模式”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不完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延长健康寿命,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远安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1.健康水平再提标。到2025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200.2/10万以下,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5%,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5/10万以下,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低于13%,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85%,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小于48.2%,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大于25%。
2.健康资源再提质。到2025年,全县编制床位达到1330张(其中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达到123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6.5张(按18.39万人口计算),医护比达到1:1.3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6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3.3人;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达到4.6人;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合格全科医生5名。8个抗疫国债建设项目力争20_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县精神卫生中心(可转换病区)综合楼建设项目、县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和鸣凤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迁移合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3.健康服务再提效。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85%、农村居民达到8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孕产妇、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5%以上,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50%以上。AIDS、HIV“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达到100%,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数发现率达70%以上,患者管理率达95%以上,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省市指导”协作机制,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内住院占比达到92%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2%以上。
4.健康保障再提能。以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提升疾病防控和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到2025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更加有力。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保障公共卫生投入,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建立计划生育事业费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
四、“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健康远安行动
1.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完善全民健康促进政策,加强综合干预。普及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实施全民营养计划,因地制宜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2.全面实施“323”攻坚行动。紧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2种基础性疾病和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等3类重大健康问题,以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为重点任务切实开展攻坚行动,探索医防协同政策支持,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3.深入推进健康城镇创建。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城镇建设水平,确保河口乡、旧县镇两个国家卫生乡镇通过暗访,实现我县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全覆盖。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大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家庭、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创建力度,确保各项创建任务按时达标。夯实健康城市基础,积极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广远程医疗,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全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巩固提升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水平,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医院管理,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运营管理,开展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公立医院提高管理水平。
3.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巩固提高统筹层次,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对医药服务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构建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
1.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以县疾控中心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村卫生室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规范县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科室设置,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诊疗职能,加快县疾控中心改造升级,打造全县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县乡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全县全民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闭环。
2.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设立远安县公共卫生应急委员会,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制订重大疾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由县卫健局领导班子副职兼任,县卫健局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全县建立“县-乡-村”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加强报告网络和系统维护,规范疫情信息收集、报告、监测流程和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员储备和应急演练。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社区(村)防控网络,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网格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社区防控体系。
3.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县人民医院感染、呼吸、重症等专科建设,完善全县院前急救网络,加强县“120”急救中心建设,实现紧急医疗救援一体化,鸣凤城区打造“15分钟急救圈”,乡镇打造“30分钟急救圈”。建立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资源整合、人员调集和备用病区启用等重大疫情应急救治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的作用。
4.完善公共卫生支撑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县管乡用、乡村一体”人才机制,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专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程,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统一招聘,统一调剂分配。建立面向医护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全员培训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
(四)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1.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做强县级医疗机构。持续推进以“二甲”医院标准为核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重点的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县人民医院“六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不断提高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做特做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康复和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妇幼保健在人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走特色发展道路。二是构建上联下接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的紧密型医共体运行机制。上联省市三甲医院,充分利用省市三甲医院对口支援机会,实施柔性引才、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下接乡、村医疗机构,完善县乡村一体化协作机制,促进人才、技术、物资等优质资源下沉共享。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实现省市县乡村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互联互通,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省市指导”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2.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度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医疗救助工作机制,加大帮扶和补偿力度。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和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及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点加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结核病等重点人群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率。
3.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鸣凤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迁移合建项目建设。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提升危急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全力保障母婴健康安全,降低剖宫产率。县妇幼保健院全面履行妇幼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职能,发挥妇女儿童专业特色优势,实行临床和保健并重,突出特色专科、重点科室建设,以保健的高认可度促进临床的高质量发展。
4.提升卫生健康政务服务能力。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建全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医疗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放射诊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学校卫生、医疗废物等生态环保领域的卫生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任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卫生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健全职业卫生防治体系,建立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病防治格局,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县中医院建设省市一流的中医特色医院和中医特色学科。建设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国医堂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应用。
2.发展中医药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县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
3.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利用新媒体普及中医药知识,全力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挖掘和保护工作。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不断创新中医药诊疗方法和防治手段,根据气候特点、地域特点及疾病谱提高我县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鼓励医疗机构根据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湖北唐本草药业有限公司产业发展,在生产经营上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强化老年失能、老年痴呆等预防干预。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四种模式”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2.优化生育政策。进一步推进全面两孩生育政策落实,推动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提升群众生育意愿。
(七)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支撑
1.强化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财政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强化财政补助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财政投入达到全额事业单位平均水平,适当提高村医保障水平。保障公共卫生投入,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建立计划生育事业费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
2.强化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宣传贯彻落实好《远安县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远安县在外优秀人才“回归计划”实施方案》和《远安县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住房待遇和人才津贴发放实施细则》,用足用活现有编制指标,大力引进特殊和急缺高素质人才,“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10个以上。结合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卫生工程,主动加强同上级支援医院的联系,积极争取更多的专家驻点支援,带动学科建设。同时,更加注重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培养,强化在岗培训,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紧缺岗位和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上。
3.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医培育”工程,尽快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培育目标。建立“县管乡用、乡村一体”用人机制,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统一招聘,统一调剂分配。强化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统一管理、调配和考核职能,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医在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内择优纳入编制管理。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到20_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合格全科医生,2025年达到5名。
五、重点项目建设和资源配置目标(附件1、附件2)
六、“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改革任务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加强部门协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事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向公共卫生、基层卫生等领域倾斜,确保卫生健康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考评机制。实行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进一步优化卫生健康事业单位目标考核与绩效分配制度,初步建立公平、公开、按劳取酬的绩效分配制度。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项目建设效益。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力度,突出新亮点、新特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宣传,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篇2】乡镇卫生院“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推进“健康孝感”建设的关键五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湖北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此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健康孝感”建设,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各项卫生健康规划目标进展顺利,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开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局面提供坚强保障。
1.卫生资源稳步增长。新建、改(扩)建孝感市东城医院、孝感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东城院区、孝感市疾控中心实验楼和业务楼,7个县级人民医院、3个县级中医院、2个县级妇幼保健院、2个县级疾控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422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总投资16.48亿元,建设面积41.8万平方米。启动市、县一体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成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调度指挥平台、医疗服务智能监管系统建设,区域急救、监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每千人口病床数从4.09张增至6.2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1.68人增至2.34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从1.87人增至2.82人。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和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绩效评价。20_年,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20_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执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219项,动态调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价格860项。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医共体13个,建成检验检查中心、放射心电影像中心、消毒中心等业务“中心”68个。
3.医护质量整体提升。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和优质护理服务,28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加强产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康复科、精神科等薄弱科室建设,提高重大疾病医疗救治能力,17家二级以上医院分别取得卒中、胸痛中心认证。确定综合医院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36个,29个临床科室分别确定为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和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大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新建国医堂89个。成立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35个。开展过度医疗专项整治,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孝感市连续六届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4.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至74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_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3.82%,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3.2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3%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98%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8.8%。市县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市县级行政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5.疾病防控能力得到提升。全面开展手足口病、流感、布鲁氏菌病、登革热防治工作,艾滋病防控“五扩大六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由0.08万人提高至0.13万人。肺结核防治深入推进,全市肺结核患病率由63.6/10万降至54/10万。血吸虫病防治达标升级,孝感市级和4个疫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云梦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全面落实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由93%增长至99.8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由62%上升至88.17%。生活饮用水抽检合格率达到98%。20_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1.2万名医务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积极参与救治和防控工作,38天实现新增确诊病例归零,65天实现在院确诊病例清零,为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作出重要贡献。
6.健康扶贫有序推进。全市169个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一票制”结算、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等机制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全市贫困人口开展大病救治2.7万人,大病集中救治病种逐步扩大到30种。为11万户贫困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9万因病致贫户成功脱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7.人口政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特)扶政策全面落实。“十三五”期间,全市共确认农村奖扶对象2.1万人,特别扶助对象2681人,为1868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落实护理保险保费46.65万元,为2241人落实企业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全面实施二孩配套政策,全市共配置母婴设施130多处。启动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落实政府惠老政策,为11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放高龄津贴7686万元;银龄安康工程全覆盖,为84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障老年人免费优待出行,孝感城区公交年优待老年人550万人次;为孝感城区和市直“三区”700余名重度失能老年人年发放救助金64万余元;举办两届中国(孝感)国际老年健康产业暨康复辅具博览会和两届“十大孝子”、三届“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活动。
8.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从76.42岁增长至78.5岁;婴儿死亡率从2.6‰降至1.7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85‰降至2.85‰;孕产妇死亡率为12.12/10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扎实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实施慢病综合防治,协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成功创建10个国家级、47个省级卫生乡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6%增长至25.9%。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主要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_年实际完成
1 人均期望寿命(岁) 78 78.5
2婴儿死亡率(‰) <7 1.78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9 2.85
4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5 12.12
5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5 6.22
6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3 2.34
7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78 2.82
8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 2
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 25.9
1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6.65 12.19
11县域内就诊率(%) 90 90.96
12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95 99.81
13生活饮用水抽检合格率(%) ≥98 98
1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9 27.3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体系短板较为突出。疾控体系基础设施较弱,重症救治能力不强,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备,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且流失严重,平战结合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不健全。
2.医改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凸显。县域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事编制薪酬制度等重点配套政策不完善。医疗、医保、医药改革“三医”联动动力不足,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的获得感不强。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药品流通秩序急需规范,分级诊疗推进不快等。
3.卫生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总量不足、城乡区域布局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基层卫生人力短板突出。我市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不够,单体规模小、医疗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卫生健康优质资源短缺,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4.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专业如老年病、康复医疗、安宁护理、肿瘤病等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产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康复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相对薄弱。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不够,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医药发展整体不足,特别是基层尤为明显,中医医疗特色不鲜明。
5.人口发展新形势带来新挑战。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走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889440人,占20.8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44236人,占15.09%。6个县(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未富先老和高龄老龄化现象突出,人口红利减弱,小型化和空巢化使家庭抗风险能力降低,养老抚幼、疾病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新发展形势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的重大决策,卫生健康事业必须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打下坚实健康根基。
2.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旨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发展,为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明确了具体落实方案。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对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暴露出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对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4.汉孝一体化和乡村振兴为医疗卫生服务转型创造了新环境。汉孝一体化为我市依托融入武汉、服务孝感发展及卫生健康领域协作的共建共享创造了新环境。以疾控联防联控、妇幼保健、医疗机构、血液管理、紧急医学救援、健康养老等项目协作为切入点,将逐步建立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面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现状,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环境下,必须转向在提升质量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
5.促进生育政策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要求推动人口发展由控制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实现人口红利向健康红利转变,从积极应对向实施国家战略转变。
“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共存,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围绕提升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创新、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健康孝感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质量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用高质量党建统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孝感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要评估对健康的影响,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方面向公共卫生倾斜。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推进健康孝感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4.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5.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事业活力。加强医改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康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立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改革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巩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有效夯实。
——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医疗资源总量保持适度增长,结构分布更加优化,分工协作更加明确,服务可及性更加改善,服务模式有效转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健康管理有效落实,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持续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机制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主 要 指 标
省2025年规划
孝感市2025年规划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期望寿命(岁)
79
79
预期性
2
婴儿死亡率(‰)
≤5
≤5
预期性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
≤6
预期性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0
≤10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3
≤13
预期性
卫生资源
6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7.5
7.5
预期性
7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2
2.7
预期性
8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4.2
3
预期性
9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3
≥3
约束性
10
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人)
4.5
4.5
预期性
11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70
≥70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0
≥30
预期性
13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48.2
≤48.2
预期性
14
高血压控制率(%)
≥30
≥30
预期性
15
糖尿病控制率(%)
≥45
≥45
预期性
16
产前筛查率(%)
80
≥80
预期性
17
县域内就诊率(%)
≥90
≥90
预期性
18
每千人口献血率(‰)
≥10
≥10
预期性
19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
>90
≥95
约束性
健康保障
2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7
≤27
约束性
(四)远景目标
到2035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为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治理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更为完善,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水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服务更加公平优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健康孝感全力推进。卫生健康资源大幅增加,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全省前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得到落实,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实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群众就医体验感、医改获得感大幅增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三、“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健康孝感行动
1.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实施“323健康问题攻坚行动”,重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性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精神卫生3类公共卫生突出问题,坚持防治结合、医防融合、资源整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系统联动、群防联控,强化防筛管治措施,健全综合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降低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探索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逐步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和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到2025年,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40%。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干预机制,强化干预措施。
2.大力实施重大疾病控制行动。坚持“人物地同防、常态监测、风险排查、多点触发”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与局部应急处置机制相结合,精准施策,统筹兼备,严防疫情反弹,筑牢外防输入防火墙,织密内防反弹防护网,持续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策略,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巩固传播阻断达标成果,推动血防达标升级。完成我市艾滋病高危人群、羁押监管人员监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达到9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达到85%以上,肺结核发病率≤58/10万;继续推进消除麻风危害工作进程,提高麻风防治服务能力,加强监测,巩固麻风防治成果。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坚持预防为主、重心下沉,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疫情防控全过程、融入社会健康管理各方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成果,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制度化。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协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高位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市)、卫生乡镇创建,孝感市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所辖县(市)成功创建1个以上国家卫生县(市),到2025年,力争全市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率达到20%。启动健康村(社区)、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创建工作,着力推动健康环境改善、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养成,筑牢健康孝感建设微观基础。
4.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践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养成“三减三健”、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普及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开展健康家庭、健康村(社区)、健康乡镇评选活动,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达到50%以上。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质量,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60%以上,推进覆盖全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专栏1:主要健康问题干预重点行动
1.“323健康问题攻坚行动”。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性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精神卫生3类公共卫生突出问题,全面实施攻坚行动,逐步降低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
2.重大疾病控制行动。加强新冠肺炎防控,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3.卫生城市创建行动。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健康村(社区)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进”活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社会健康管理各方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
4.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创建一批健康促进县(市),进一步推进健康促进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达到50%以上。
(二)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疾控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完善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优化管理效能。到2025年,基本建立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反应快速、运转高效、指挥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传染病重大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基本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
2.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夯实群防群控机制,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重大疾病联席会议制度,遴选多领域专家,成立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制定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决策咨询等制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适时成立市、县疾控局,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修改完善《孝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孝感市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3.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推动院前急救机构由调度指挥型向医疗急救型转变,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网络,对辖区内院前急救资源实施“六统一”管理。不断完善“12320”公共卫生热线服务功能,积极推行空中医疗救援,与110、119、122等应急单位形成联动。到2025年,实现城市地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5公里、农村地区平均服务半径10~20公里,孝感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非中心城区打造“15分钟急救圈”,县市打造“30分钟急救圈”。
4.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联体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城市三级综合性医院与医共体牵头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专栏2: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重点工程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提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险因素快速检验和现场处置能力。
2.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工程。开展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县市建设传染病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设发热门诊,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
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程。完善急救体系建设,配备急救车辆,市县两级设置直属急救站,规划设置乡镇卫生院急救站。
4.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配置移动医疗服务车,配齐相关医疗设备,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车辆、设备等与县级医院联通,实现“乡检查、县诊断”。
5.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市级建立市县一体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县域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或医共体平台,整合县域内所有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
(三)突出重点人群,保障生命全周期健康
1.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快普惠托育服务发展。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和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开展多种形式普惠托育服务,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构建支持家庭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关爱工作。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4.5个。
2.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以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等为牵引,加快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促进保健和临床融合。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科普宣传,优化整合一级预防措施,实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检查等项目。完善二级预防措施,加大孕妇产前筛查及诊断宣传,提高产前筛查率(诊断覆盖率),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促进早筛早诊早治。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落实好各项老年优待政策,继续做好老年人持“敬老卡”免费乘车、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重度失能老人救助等工作。加强中华传统孝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评选表彰孝感市“十大孝子”“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老年宜居(友好)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率达到65%以上,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强老年人疾病诊治,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70%以上。推进安宁疗护工作,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安宁疗护中心或开设安宁疗护病区;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探索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模式。扩大医疗机构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的范围,鼓励医联体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4.加强职业健康管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开展健康企业创建,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推进职业健康综合监管,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综合管理,实现重性精神病人基本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比例实现明显下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和治疗,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规律服药率达50%以上。
5.保障脱贫人口健康,助力乡村振兴。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健康扶贫主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发生,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继续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工作,优化并提高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管理质量,提升脱贫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坚持并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继续加大脱贫地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专栏3: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
1.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孝感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推动县级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
2.普惠托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推进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机构建设。
3.职业病防治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市级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支撑,提升职业病诊治康复能力。
4.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市、县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两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5.康复医疗“城医联动”工程。支持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改建为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护理中心,重点为大病患者、失能失智人群、临终关怀患者提供普惠性医疗康复和医疗护理服务。
(四)持续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大型综合性医院多院区、差异化、均质化发展,重点加强妇产、儿童、精神、老年、肿瘤、血液、重症等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市、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5张、医师达到2.7人、注册护士达到3人,孝感城区形成“三心、五片、多点”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结构。
2.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孝感市中心医院新建东城院区、闵集院区、改造老院区,支持湖北航天医院建设。县级围绕医院提标扩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迅速的县(市、区)建设三级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疾病救治能力,提高县域就诊率。统筹城乡发展布局,鼓励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
3.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和医疗安全。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左右、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个、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10~15个。持续加强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统筹应急状态下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推进无偿献血工作,提升血站服务能力,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加强医警联动,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推进医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消防安全、医疗废弃物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3个重点领域,统筹抓好特种设备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建筑工地施工安全、信息安全。全面推动智慧平安医院建设,2024年前完成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智慧平安建设任务,2035年前完成全市一级以上医院智慧平安建设任务。
4.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建设康复、老年、中医、妇幼保健等特色科室,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专科联盟为依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医卫融合”慢病规范管理,提高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上级医院就诊、下转接诊模式,发挥家庭医生居民健康和医疗控费的“守门人”作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具备“三区两通道”的发热门诊,实现“全覆盖”。
5.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覆盖、一网审批、最多跑一次”,简化并规范社会资本办医的审批程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力量在眼科、口腔、整形、康复、老年病、医养结合等领域建设一批优质专科医院,打造民营专科医院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向基层延伸,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
专栏4: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工程
1.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孝感市中心医院打造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孝感市妇幼保健院打造鄂中妇产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群众危急重症、疑难病症基本在市域内得到解决。
2.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工程。重点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改善医院诊疗环境。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推动人口过百万县(市)和经济百强县(市)建设三甲医院。
3.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工程。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左右;创建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个、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10~15个。
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达到基本标准,部分能力强的达到推荐标准。
5.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在眼科、口腔、整形、康复、老年病、医养结合等领域建设一批优质专科医院,打造民营专科医院品牌。
(五)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1.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做大做强孝南区、汉川市、云梦县、大悟县中医医院,加强优势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安陆市、应城市、孝昌县中医医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力争达到三级中医院要求。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妇幼保健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养老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中医药及时全面参与、中西医结合协同应对疫病。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全面提高应急和救治能力。继续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治未病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在重点人群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推进中医名院、名科建设。推进中西医协同,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评价内容,建设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诊疗中心。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1个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制定推广1~5个中医康复方案。
3.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精髓,加强中医典籍梳理和挖掘,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鉴定和学术传承制度。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训,鼓励中医药机构引进中医药院士、国医大师共建工作室,建设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中医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到2025年,评选20名孝感市名中医,开展200人以上西医学中医人才培训。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旅游融合。推进大悟县中医医院养生谷、中药饮片厂建设,逐步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体验为重点、农旅养相结合的中医药旅游养生示范区。
专栏5:中医药创新发展工程1.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孝感市中医医院和孝感市中心医院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积极争取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一批中医名医堂。
2.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专科联盟建设。三级医疗机构至少建立2~3个省级中医专科联盟,二级医疗机构至少1~2个省级中医专科联盟。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县级中医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作用,每个县(市、区)要建设1个以中医医院牵头成立的紧密性医共体。加强中医馆信息平台建设。
3.时珍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孝感市中医医院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开设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
(六)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和主导地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和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继续推进孝感市中心医院、安陆市普爱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工作,复制经验推广。推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信息公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构建运营管理体系,强化流程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改革岗位管理制度,统筹盘活用好医疗卫生领域编制资源。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岗位责任薪酬制,探索建立医务人员中长期激励机制,使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合理水平。
2.继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建立城市医疗集团,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县域内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实现“乡检查、县诊断”。推动县域医共体人事、编制、薪酬制度创新,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完善村医养老保障政策,推动落实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收入多渠道补助政策。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
3.继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鼓励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实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加强短缺药品的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落实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完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的供应保障。逐年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占比。
4.学习借鉴三明市医改经验。增强医保、医疗、医药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持续完善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健全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和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提升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做好异地就医结算,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调整机制。鼓励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用药衔接。进一步探索高值医用消耗集中带量采购,促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落实分配自主权。
5.理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全过程监管。理顺市、区卫生综合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日常监督执法实行属地管理。不断完善人员、业务用房、执法经费等保障政策,卫生健康执法机构纳入参公管理。不断健全综合监管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模式。推进医保监管、医疗服务监管等行业监管信息互通共享。
(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增加基层人才数量。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疾控机构人员、基层医务人员、院前急救人员及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引导人才队伍向公共卫生领域和基层一线集结,全力吸引优秀医学人才服务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支持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申报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和高层次专家评选。到2025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1名专业公共卫生医师。市急救中心事业编制不少于20人,县(市、区)急救中心事业编制不少于10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按要求配备专职公共卫生人员及公共卫生医师。
2.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试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覆盖率达90%以上。持续推进我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继续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定向培养工作。依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储备乡村医生人才。开展医养结合护理人员培训。开展面向全市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临床医生重大传染病应对能力。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基层人才供给。探索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定向培养,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高级和中级岗位结构比例,高级岗位可逐步提高至10%。严格实施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前累计到基层卫生机构服务1年的措施。允许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含尚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扩大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流行病学等各类公共卫生人才专项培训,加大病原学鉴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趋势研判及传播规律研究等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到20_年,依托医疗机构建设一批市县级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定期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技能,院前急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体系。
(八)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围绕宪法和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等内容,持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载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卫生健康领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开展法治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卫生健康领域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2.加强精神文明和宣传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文化建设,提升卫生健康发展软实力。推进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开展“荆楚卫健清风行动”和清廉医院建设。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专项行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普法履法工程,做好卫生健康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持续推进健康科普工作,传播健康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完善便民惠民服务。结合“数智孝感”,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共享、挖掘、应用、聚合形成基础数据管理、卫生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医学教研成果转化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便民服务,优化就医流程,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推进日间手术、远程医疗等,优化医疗结算支付流程。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共享,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药品配送服务。推进实名制就医,普及应用电子健康码(卡),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应用,支持互联网医院建设,大力发展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和个性医疗,同时解决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就医困难问题,不断提高便民惠民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4.加强卫生健康行业综合监管水平。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体系,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医疗卫生机构主体责任。完善“医疗服务智能监管平台”功能,推进智能监管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全覆盖,创新医疗服务监管模式,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创新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健康产业监管,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督导检查。加强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医德医风整顿、清廉医院建设、群众身边腐败整治等,加强医疗卫生健康行风建设,营造良好就医环境,进一步和谐医患关系。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各地要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卫生健康工作目标与任务等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二)加强统筹协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价格、经费保障和药品购销等有关工作,加强沟通协作,共同做好卫生健康工作。加强规划宣传,推进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健全规划的推进机制,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
(三)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及其制定过程,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加强健康优先发展制度保障,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完善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加大向公共卫生工作倾斜力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完善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对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创新和改进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提高规划实施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大实施考核力度。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规划实施重点、政策举措及保障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篇3】乡镇卫生院“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20_-2025年)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濉溪县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濉溪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健康濉溪”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也是统筹推进“健康濉溪”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节点。为全面推动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总书记“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以及《安徽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卫生健康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县域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全县基本建立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融医疗、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十三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至“十三五”末,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3.59‰,孕产妇死亡率8.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52‰,婴儿死亡率2.56‰,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6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_年降低1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91.68%,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3.6%,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60%以上,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省市前列,“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百年目标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要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安徽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阶段,是建设健康新安徽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濉溪县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节点,是推动濉溪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随着供给侧改革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健康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从关心治疗逐渐转向关心预防、养生及整体健康管理,为健康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方式。
“十四五”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人口自身均衡压力进一步增大,人口发展已经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预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等问题凸显。鼓励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家庭能力建设、强化养老保障等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重点着眼的问题。
二、全县卫生健康“十四五”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更加深入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实施“健康濉溪”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着力构建重大疫情防治体系等“四条主线”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原则。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人民群众享有服务的感受和实效。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3、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原则。优化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病防控,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健康濉溪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卫生健康事业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进一步规范,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供给。
到2025年,健康濉溪建设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游,力争建成全国“健康中国”示范县,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期望寿命接近80岁左右,居民各项健康监测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指标。
到202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逐步提高,区域内住院病人医共体就诊率逐步提高,上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达到合理水平。
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医疗资源总量适度增加,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结构逐步优化。
到2025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县、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更加健全,人才队伍更加合理,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机制更加完善。全县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监测网络覆盖所全
推荐阅读:
乡镇卫生院“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3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