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通用3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下载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平均人口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体的增加和扩张,而且意味着其质变,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已进行了许多经济区划。文章针对经济区的演化,通过建立经济区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实现了对各大经济区建国以来演化过程的评价。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原理清晰易懂,计算简单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建国后经济区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经济区;演化: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法

  一、前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展,地区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个强心剂,这使得中国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开放程度限制而出现不均衡发展。由于国家改革开放后国家大的宏观政策的改变,一些倾斜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区不均衡地发展,我们通过对各大经济区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区是如何变化的。中国一向重视经济区的研究,而在空间经济组织的形式方面经济区无疑是最具综合性而且是最富有变化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对中国经济区的演化的研究可以明确各地区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扩张。对于外商如何投资都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经济区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同质性经济区(又称经济类型区),二是异质性经济区(又称综合经济区)(徐晓明,20_)。本文的划分方法属于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本文基本按“九五”时期划分的七大经济区来进行的,由于考虑到统计数据采取的方便性,对传统的七大经济区的一些地市做了些调整。全国分为七大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南、福建)、长三角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中部6省综合经济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大西北综合经济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以上划分方法体现出经济区划分方法呈现多样性的趋势,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同。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经济区的综合实力的比较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问题,它是反映各个经济区多个异常量纲的指标实际转换成无量纲的平均值,并将这些评价值合成而对经济区做出整体性评价。综合评价的基本作用就是弥补单指标评价的不足,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政策,企业投资人和外国投资商参考。文中评价经济区的演化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考虑可操作性原则和指标定量化原则,从实用性角度出发,选取那些可以从统计年鉴中获取并能反映经济区演化的定量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由于数据获取上的局限,本文仅选择GDP、人均GDP、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六个指标对中国建国后经济区的演化进行评价。

  三、变异系数法评价中国经济区综合实力演变

  (一)变异系数法

  求指标的平均值(xj)和标准差(σj),平均值(xj)表示第j个指标的平均水平;标准差(σj)表示第j个指标的变异程度。=x,j=1,2,…,m;σj=,j=1,2,…,m;求经济区的变异系数(vj),vj反映指标j的相对变异程度v=,j=1,2,…,m;对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个指标的权重(wj),w=,j=1,2,…,m;经济区指标的静态个体指数(hij),h=,i=1,2,…,n;j=1,2,…,m最后求经济区的总指数(fi),fi=hijwj。

  (二)经济区演化评价分析

  选自1952年以来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数据,按照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结果如表1、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可看出,每隔5、6年,各大经济区的位次就变动一次。经济区的演化比较明显。建国初期,中部六省的综合实力较强,这是因为当时中部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还没进入工业化,农业占主导,故其综合实力要强些。环渤海经济区因北京一直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的重心,而且其工业基础较雄厚,故其实力稳居前列。长三角是因上海一直为国家的工业重地,基础较扎实,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其经济实力得到长足发展。东北三省经济区建国初期是老工业基地综合实力较强,可改革开放后,其综合实力有所下降。后来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政策的滞后性,没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珠三角经济区,是经济区演化中最明显的一例,改革开放前,其综合实力低,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这个经济区得到迅猛发展,其综合实力跃居前列。大西北经济区和大西南经济区,由于这两个经济区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其综合实力较低,后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其综合实力有了提升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是较落后。

  四、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经济区的演化

  (一)主成分分析法

  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主成分方法(CPA)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成分分析(CPA)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的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它通过计算不同区域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矩阵,从而计算出主成份值。主成分分析方法(CPA)原理和步骤如下:建立n个区域P个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Mij(i=1,2…n;j=1,2…P),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ij;求特征向量Vk(k=1,2…P)和其对应的特征值λk(k=1,2…P);计算贡献率Tk=kλ/Σλj和累积贡献率Dk=∑λj,选取Dk≥85%的特征值λ1,λ2…λm(m

  2、长三角经济区的演化

  建国前上海就是旧中国的工业重地,建国后,上海仍然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因此在1956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综合实力也是比较强的,在第三位,GDP,财政收人,人口,人均GDP,都对其综合实力产生了影响,受人均GDP的影响更大些。1969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的F值上升到第二名,主要由于GDP,财政收人,人均GDP的影响最大,而其受到人口的负面影响也挺大。到了1977年,长三角的F值有所下降位第三;GDP,人均GDP,固定资产,财政收入的影响很大,但是人口的负面影响又使其F值下降。1989年,这是改革开放后10年了,因中国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使得这里的经济迅速发展,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得到快速发展,这使得长三角的综合实力迅速增长,主要受到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的影响,其利用外资也对综合实力有较大的影响。从1994年至20_年长三角经济区都一直以较高的F值居于榜首,受到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的最大的影响,还受到人口的负面影响。整个发展过程长三角是以上海为中心,故其综合实力也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后,由于江苏,浙江的迅速发展,其发展实力更是稳健而迅速,一直居于中国各大经济区较靠前的位置。

  3、珠三角经济区的演化

  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经济较落后,其F值也较低,1956年其F值是最低的居第七名,受GDP,人口,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人均GDP对其综合实力也是负面影响。1969年和1977年其F值没多大改变,还是位居第七名。1989年,改革开放的到来,使珠三角的情况彻底改变跃居第五位,GDP,人均GDP,固定资产,财政收入,人口依然对其综合实力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改革开放,大量的外资的注入,使得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1994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这对珠三角经济区又具有特别的意义,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使得珠三角经济区的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的第三,主要受到GDP,人均GDP,固定资产,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的较大的影响,不过人口因素对其影响是负面的。20_年珠三角的综合实力有所下降,为第四位,各因素对其综合实力影响都为负面的,主要是人口的负面影响。珠三角经济区的演化不像是所预料到的那样,其实力与现实相比偏低,这主要是我们把福建海南广东划分在一起,广东的经济实力较强,而福建,海南的经济实力则较弱,故呈现出这样一个结果。不过1979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邓小平的南巡讲话都看到了珠三角的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

  4、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因此,建国前及建国后其综合实力都比较强,又因为人口多,1956年,其F值是第一名,这主要是受到GDP,人口,财政收入的影响,而且影响最大,受到人均GDP的负面影响也很大。1969年综合实力还是最大,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对其F值的影响很大,但都敌不过人口的强大优势。1977年中部地区的F值位居第二,这主要得益于中部地区的人口较多。1989年F值位居第三名,其综合实力主要是受到GDP,人均GDP,固定资产,财政收入,人口的正面影响,但是由于利用外资的值较低,故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1994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东南沿海得到改革,人口对一个经济区的影响日趋下降,这也是中部地区位序下降的原因。到了20_年,其F值又上升到第三位,这主要得益于人口的影响。不过GDP,人均GDP,固定资产,利用外资和财政收入的影响也较大。中部地区的综合实力较强,主要得益于中部一直是国家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其F值的为序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珠三角由于改革开放的崛起。但是又因中部地区人口众多,故对综合实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东北经济区的演化

  首先分析东北经济区,由于建国后东北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建立了许多大型的重工业,故其F值在改革开放前都是排名第四,1956年F值主要受到人均GDP的正面影响,受到GDP,人口,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1969年受到各因素的负面影响,但受人口的负面影响较大。1977年情况没多大变化。1989年,F值的位序没变化,但由于改革开放的进行,引进了一些外资,这使其综合实力受到正面的影响,另外五个因素对综合实力的影响是负面的。1994年由于珠三角的崛起,使得其位序下降到第五,各因素对其综合实力产生负面影响。20_年,排名掉到第六名,尤其是F1对其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6、大西南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的演化

  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较落后的地区,建国后,由于底子薄,故1956年其F值位于第五名、第六名,但是随着改革开的进行,珠三角崛起,西部地区落到了最后。到了1994年,大西南经济区要好于大西北经济区这可能是大西南经济区离珠三角经济区较近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还有就是与中国西南部接壤的国家的边境贸易对其经济实力也产生了影响。20_年,大西南经济区的名次还超过了东北地区,其综合实力主要受到人口的较大的影响。从西部地区的发展来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西部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些作用,但是由于其他地区都在快速发展,故在本文的计算结果中没有体现出来。

  五、总结

  本文选用的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中国经济区的演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基本上把近五十多年中国经济区的演化给呈现出来了。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直观一些,第二种更有利于分析演化的过程。由于本文选取的指标有限及经济区的划分方法的原因,再加上数据采取的限制,故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偏差。本文的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区的演化情况,国家每一项大政策也都能在演化中找到痕迹。

  参考文献:

  1、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_.

  2、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吉林科学出版社,1991.

  3、杨吾扬等.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J].经济地理,1992(3).

  4、胡序威.中国经济区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

  5、徐晓明.论我国两种经济区的划分[J].区域经济,20_(2).

  6、孙凯等.基于变异系数法的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评价[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_(3).

  7、杨上广,吴柏均.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长三角经济增长与空间差异格局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_(1).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

第2篇: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

  70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迎着朝阳出发,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指导,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联合推出“国史讲堂”系列理论视频,梳理70年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敬请关注。

  本期嘉宾简介: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精彩观点:

  ·回顾这70年的历史,如果从大的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到20_年十八大之前为第二个历史时期。20_年十八大以来为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这三个历史时期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前后接续发展的。

  ·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比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下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是几乎没有的。

  ·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我们下一步,实际上是工业化完成以后的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的问题,也就是说工业化完成以后,我们继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点击图片观看讲座完整版

  讲座实录:

  回顾这70年的历史,如果从大的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_年十八大之前为第二个历史时期;20_年十八大以来为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这三个历史时期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前后接续发展的。如果从第一个历史时期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导之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基本上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保证了国家的安全,这是第一个历史时期。

  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一个历史时期,现在应该说社会上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们怎样看待50年代我们选择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传统农业为主,当时中国人口有将近87%在农村,工业的就业的人口不到10%,大概也就是8%左右,所以当时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里面绝大部分是农业,而这个时候的农业还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农业,有机械化、电气化、有化肥、有农药、有新的绿色革命、种子改良,当时中国的农业还是传统农业,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是一种凋敝的状态。这个时候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还处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面,中国的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叫麦迪森,他写了一本《世界经济千年史》,里面据他的估算,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到1950年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增长,整个经济是处于凋敝的状态,而同时期的世界全球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85%。新中国初始的条件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而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经济发展的条件来看,遇到了两个非常大的也非常紧迫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了国家安全的问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6月就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的局部热战,就发生在中国的边界、中国邻居的身上,而且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就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来阻碍中国国家统一。所以,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上中国的抗美援朝,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了非常大的压力。历史的教训一再说明,如果中国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有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再次处于被侵略、被蹂躏的境遇。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很迫切的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保证国家的安全,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而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首先就要以重工业为基础,但是新中国过去工业的产业结构恰恰相反,重工业非常薄弱,主要发展起来的是轻工业,像纺织、火柴、制糖、皮革这些都很发达,但是机械制造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都非常少。

  所以,新中国最紧迫的任务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就要有重工业为基础。而搞重工业,我们不能走传统工业化优先农业、轻工业到重工业发展的这条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重工业的资金从哪来。大家知道,重工业一般来说是投资大、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当时从全球来看,能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是资本过剩。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从战争中走来,计划经济特点也是短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于自己的经济落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基本上来说没有剩余,所以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粮食商品率不是提高反而是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用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来说,发展经济学总结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因为经济落后,就没有剩余的资本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来发展经济,这样也就继续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对于这种现象,称之为贫困的陷阱。而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果从中国的人口、中国的产出来看,确实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确实面临一个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够使我们几乎没有剩余下又能够在国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我们的工业化,是第二个非常大的问题。历史上,苏联在工业化时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资本不能靠对外掠夺、对外获取,要靠自己内部积累。因为工业化没有实现,这种积累往往要靠从农业里面提取。

  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转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时候明确提出我们要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苏联那时候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个道路的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这样一种体制,在当时那种条件下,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也保证了我们独立工业体系的建设。

  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比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所以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195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不到50美元这样条件下,我们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下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是几乎没有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中国解决了国家安全和独立工业体系。但是由于我们实行的是高积累政策,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几乎没有太大的进步。而且经过30年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到这个时候都面临着要成家立业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过去城市工业不能吸纳的将近二千万的知识青年要从农村回到城市,他们要解决就业、住房、结婚、抚育子女的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就非常的突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和我们社会主义发展30年不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反差。

  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为中国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突破了思想上的束缚。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开眼看世界,我们看到世界这30年的发展比中国想象的要快得多,世界发展平均水平甚至高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邓小平到日本访问,看到了日本的现代化,邓小平到日本的汽车厂去参观,问这个企业,你一个工人平均一年能生产多少辆汽车。经理告诉他说,我们平均起来一个工人一年能生产94辆。邓小平说,比我们长春汽车厂多93辆,我知道什么叫现代化了。

  中国经济发展从经验上来说,有这样几条值得我们总结:

  第一条经验,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样的基本路线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强大的、有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领导。

  第二条经验,这段时期的发展,如果从主流经验角度来看,中国恰恰是非常好地利用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了市场失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够充分地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如果我们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恰恰是很好地发挥了两个作用。

  第三条经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地推,由试点到地区、到特区、到全面全方位的开放,解决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间的比较优势发挥的问题。中国人口非常多,但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又非常稀缺,中国的资本也是稀缺的,所以如果发挥中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对外开放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使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走进国际市场,使我们需要的资本和技术能够涌进来,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

  这三个方面,从体制机制上,都是我们改革开放成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我们下一步,实际上是要解决工业化完成以后的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的问题,也就是说工业化完成以后,我们继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中间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门槛,也是很多新兴国家遇到的门槛。就是初步的工业化完成以后,当人均收入跨越了五千美元这样一个门槛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以后,下一步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如果靠单纯过去的这样一种发展的结构,很难维持进一步地发展,现有的这种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为特征的发展,显然是不能够支撑的。

  应该说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战后独立的国家,有些甚至战前发展水平就很高的国家,始终没有从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行列,这就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全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的重大问题。中国现在也是面临这个问题,所以,十八大以来,我们一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都是要突破这样一种瓶颈、这样一种限制。

  从全球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在工业化完成以后,产业结构的升级的时候,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呢?就是原有的产业结构,原有的发展潜力,可能基本上已经释放完了,比如说大量的产能过剩就反映出来传统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就是我们说的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如果要实行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市场条件,按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历的历程来看,有两种方法来解决它的问题。。

  ”,提高可以,降低很难,这也是一个问题。第四个就是社会稳定。因为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动,城市化的急剧推进,社会阶层的变化,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导致很多人的忧虑不安,这些都是社会成本。这些成本都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有效的政府和市场配合来共同做。单纯靠市场来去做很难,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两个超过十万亿美元的大国,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总量相当高,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大了,反过来,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关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能对他们自己带来的变化,他们更敏感了。我们大家都知道,2025年工业发展的2025制造业的规划、我们2035年的现代化的规划,都是要实行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由现在我们世界产业链中,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发展,要实行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20_年以前,我们的产品之所以能够走遍天下,成为第一贸易大国,实际上提供的主要的是中低端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们竞争对手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同样处于中低端的国家。

  但是,下一步如果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中高端的产业链,竞争对手可能主要就是发达国家。这就使得我们在国际上,国际环境、国际资源、国际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机制、发挥改革的红利,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都有新的挑战。

  70年来,我们经济建设的成就非常大,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十几亿的、经济非常落后的、人均资源非常匮乏的、多民族的国家,能够实现工业化,从世界历史全球来看都没有。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继续搞好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继续优化提高我们的产业结构,争取在2049年变成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第3篇: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

  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60年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60年的实践是相互共生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由此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学习与引进苏东经济学,批判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走上了一条从学习、批判、借鉴到自主创新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之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全面总结新中国经济学60年的演化逻辑、发展轨迹、成就和经验,对推进经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献礼之作,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教授和任保平教授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_)》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书分为5篇,14章,46余万字。该书以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波澜壮阔为背景,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学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并以丰富的文献史料为佐证,在提炼、升华中总结经验,展望了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向。该书还特别对新中国60年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一、对新中国60年来经济学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回顾。《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_)》中所指的“中国经济学”,实质是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的发展历史。该书对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外国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经济改革思想与改革(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与提炼。在每一部分都通过叙述这一阶段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结合实践研究与总结不同时期经济学的发展。

  二、对新中国60年来经济学理论探索进行系统总结。第一篇对新中国经济学60年的理论发展线索与理论发展的阶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新中国经济学60年来的理论探索进行总体考察,归纳了60年来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第二篇对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理论探索,包括对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探索、外国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探索等。第三篇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探索,分别从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及系统地阐述;第四篇是对理论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和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诸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在各个篇章中,以回顾为前提,对中国经济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使该书对新中国60年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历史资料的归纳上,而且是站在一定高度对中国经济学理论升华性地提炼和总结。这是该书的一个重大特色。

  三、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该书第五篇分两章对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总结,并展望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趋势。该书指出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的轨迹是:在理论基础方面,从以马克思主义苏联学派的理论基础向以马克思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学融合的综合理论基础的转换;在研究主题方面,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向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转换;在研究范式方面,从苏联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进行转换;在研究主线方面,从计划经济理论向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转换;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政治经济学、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转换;在研究方法方面,从理论指导实践向从实践提升理论的转换。6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的新特征是:从政治经济学一枝独秀到多元融合;以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为主线;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的成就表现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土化;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出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成果和方法的科学成分。该书展望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即特色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国际化趋势;多元化趋势;规范化趋势。

推荐阅读:

  2024年学校巾帼文明岗自查报告

  关于2024干部政治素质自查自评报告集合17篇

  支部换届选举的程序和步骤会议记录范文(通用8篇)

  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范文二十篇

  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范文(通用3篇)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怎么样差距范文三篇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通用3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通用3篇)